源:红餐网
作者:陈漠
当众多餐企开始在门店、电商,甚至商超等渠道贩卖自家调味品,而调味品,也不再只是调料厂商的事,更成为了很多餐企的副产品,甚至是其未来商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 class="pgc-img">>海底捞卖火锅底料、呷哺呷哺买麻辣干锅调料、探鱼推辣椒酱……相信现在的你,看到餐厅门口、餐企官方公号售卖包装调料一定不会惊讶。无论川渝火锅、潮汕火锅、干锅、烤鱼等餐企,都推出了各类底料、油碟、辣椒包、酱料包。
调味品,既是餐饮业全面规模化后,中央工厂带来的副产品,也是一些餐企在面对挑战,新开辟出的“另一条腿”,被不少餐企排入未来战略。
01 从火锅开始, 大量餐企加入调味品大军
要说推出最多调味品的品类,恐怕火锅首当其冲。
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为225亿元,火锅蘸料为50亿元,两者同比增速都超15%,位列复合调味品子品类的前两位。
从玩家格局来看,虽然已有一些头部玩家,如颐海国际、天味食品、红九九等,但据东兴证券数据,复合调味品市场集中度不足20%,较为分散,火锅调味品市场新玩家跑入头部的空间较大。而其中有很大比重的,正是餐企。
海底捞这样拥有几百家门店,市值3156.15亿港元(截止2020年10月9日)的火锅餐饮集团,当仁不让地冲到最前方,推出零售的底料、蘸料。而且除了“理所当然”的火锅底料、蘸料,海底捞还推出了酸菜鱼、宫保鸡丁等复合调味料。
根据海底捞2020年期中报告,其调味品及食材的销售额达到1.8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1.5%,提高到了1.9%。
< class="pgc-img">>小龙坎、珮姐、小肥羊、蜀大侠等较有实力的火锅餐企,也在火锅大热后,相继推出自己品牌的底料,珮姐还将火锅底料作为传播重庆文化的一环。甚至一些仅有两三家门店的火锅店,都可能拥有属于自家品牌的底料。太二也将自家“比鱼好吃”的酸菜在门店、电商贩售,湘菜馆早在2000年前后就发展了剁椒的零售事业……
海底捞、小龙坎、小肥羊的底料、调味包也不仅是在门店销售,而是走进商超,走向面对最广大人群的大流通。
餐企涉足的调味板块主要集中在复合调味品类,即,将各种单一基础调味料,按一定比例调配制作而成,满足不同调味需要,而这一板块也正是整个调味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子品类。 根据光大证券数据,2015-2020年,中式复合调味品、火锅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9%、15%,位列子品类的前2位。
同时,综观调味品行业,单一调味品市场格局明确,传统调味品巨头也大多集中在这里,而复合调味品板块,细分品类众多,导致企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也是品类中发展空间较大的。所以,作为本就有品牌做支撑,有自己门店做渠道的餐企而言,也是进入门槛最低的板块。
< class="pgc-img">>那么,餐企作为前端,为什么纷纷进入后端板块呢?
02 都是中央工厂“惹的祸”
与其说餐企看到了调味品的机会,不如说是中央工厂将他们“引上”了这条路。
当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国内餐饮业的未来,中央工厂成为众多希望做大做强餐企的选择。但是做餐饮和做生产线完全是两回事,很多餐企在贸然进入之后,发现后端养中央工厂的成本比想象的高出很多,不少餐企都在用门店赚的钱补贴工厂,一些餐企甚至被工厂拖垮。
< class="pgc-img">>这就让一些餐企放弃自建中央工厂,转而选择第三方代工,为了提高议价能力,产量越多越好,而餐饮业的开店较为灵活,不少餐饮老板会选择多产、预产,打提前量,而这部分产量如果没有消耗掉,又会造成损耗,达不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如果通过门店进行零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自建中央工厂的餐企更是如此,工厂的产量越高,成本就能摊得越薄,而且餐企本身拥有门店,直接省掉了顾客尝试、体验的步骤,无论B端还是C端顾客,在门店就餐一次便能知晓底料品质,而且还有餐企本身的品牌做背书,零售与门店实现天然互补。
一些拥有好口碑的火锅店,零售底料、调味品,甚至成了刚需,比如海底捞、小龙坎、珮姐等,不少顾客会在就餐后提出希望购买底料的欲望。这些底料也被顾客开发出了各种食用方法,比如做干锅、麻辣烫、冒菜、炒菜等等,PO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为品牌底料打通通路。
< class="pgc-img">>△珮姐老火锅“重庆等你”火锅底料礼盒
也就是说,优质餐企的零售天然拥有了品牌、渠道两大传统调味品企业不容易攻破的优势。而这一切的根本源头,便是餐饮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03 餐企做调味品,走向大流通才是更长久的生意?
但消耗中央工厂的剩余价值,却也只是餐企走向调味品的因素之一,让企业“永葆青春”才是餐企老板们进军调味品的最大动力。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店的平均寿命持续走低,由2012年的3~5年,降至508天,闭店率高达70%。
即使海底捞这样成熟的口碑品牌,也在近两年遭遇门店数、翻台率、净利下降的问题,势能下滑是餐饮店的必经之路,而从鼎盛到下滑的速度,也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不断加快。
< class="pgc-img">>曾经,餐饮老板的应对之法多是多品牌战略,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个品牌处于下降通道,可能另一品牌正好走到鼎盛时期,以此保证餐企的利润、现金流等。
但当零售业成为餐饮老板们的另一个选择,似乎这是个比餐饮更广阔、长久的生意。
调味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化,2016、2017年资本热度攀升,这两年则与线上食品品牌、小家电一同跻身大消费领域3大热门赛道。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3345亿元,8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5%,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由调味品行业增长数据和餐饮年收入的增长数据可见,调味品市场是一个有可见潜力的持续增量市场。
就传统印象而言,弱一点的企业如果要进入商超等传统渠道,要么被渠道商拒之门外,要么在货架上没有太大竞争力,而线下渠道属于典型的推广慢、周期长、投入大。
< class="pgc-img">>但对餐企而言,门店本身就是渠道,同时又可以通过门店树立品牌,进而打通渠道,同时,疫情一下子打开了餐企的线上通路,以及消费者对餐饮的线上消费习惯,比如西贝销售蜂蜜和羊肉、船歌销售速冻水饺,还有部分中餐品牌销售大米等等,这些本就是该出现在商超的产品,要反向进入大流通也就少了很多阻力,还绕过了B端各层级渠道商,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感。
而且在懒人经济之后,随着料理包成为餐饮业的一股新供应力量,黄焖鸡酱油酱料、宫保鸡丁料、红烧肉料等复合调味料随之面世。典型如老牌火锅德庄,线下门店影响力或许远不及海底捞,但其底料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各大商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涉及酸菜鱼等火锅调料,也有鱼香肉丝等炒菜配料,未来说不定会覆盖整个复合调味品子品类。自建的厂房既能供应餐饮门店,又能直接服务C端,这个生意怎么看都比自己开店大多了。
看上去,这似乎是个稳赚不赔的“副产品”,因此大多数餐企都不会放过,纷纷在未来规划中重重写下“调味品”的大名。
但餐企对调味品大流通真就那么容易进入吗?
2016年以来,调味品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品类上看,复合调味品备受资本青睐,2017年到今年9月完成的30个融资项目中,生产复合调味品有25家。获得融资的公司,传统企业和2010年以后成立的新品牌“半分天下”,两者分别占12个、13个。
< class="pgc-img">>同时,赛道新玩家数量逐年上涨。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1~9月,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68805家,2019年为83188家,已是2015年的2.5倍。
也就是说,除了餐企,很多企业都盯上了复合调料这块蛋糕,对调味品行业而言,近些年的一大变化,便是餐饮业重构了调味品行业的产品结构,加上在万物皆可网购的概念下,调味品行业也在进行产品和渠道创新,已经进入在细分品类找突破点的竞争时代。
< class="pgc-img">>
虽然餐企有餐企的优势,但管理、成本、精力等方面,也是餐饮老板必然要考虑的部分,有心涉足的餐饮老板们必须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要什么?
诚然,相对单一品牌的餐饮门店,从调味品入手走向大流通,从长远看更稳健。但无论是餐饮还是调味品,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餐饮老板们如果真的想要拓展调味品板块,必然要去探索背后的逻辑,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如果想要餐厅、调味品两手抓,就看你是否愿意花费成倍的时间、精力去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HOLD住两个市场;如果只是玩玩而已,多开拓一个赚钱的渠道,也要把好质量关,谨防售出的产品质量,反噬自己的餐饮品牌。
结 语
无论是传统调料巨头,新兴品牌,还是餐饮这样跨界打劫者,在复合调味品这个版块,都有着巨大的机会,就看谁更早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冲出品牌包围圈。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祝瑶
当速食品类爆发之后,年轻人的厨房似乎不再只是“烧水煮泡面”这一种答案。
“我们这代人认知中的‘调味品’,已和父母那一辈大不相同。”在“加点滋味”团队的90后创始人申悦人看来,一键成菜的复合调味品正在颠覆人们对“调味品”的认知。
当这届年轻人正悄悄地“囤”调味料,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厨房生意”火了。
为“下厨房”做减法,他们从“回家做饭”视频里找到机会
随着疫情带来的改变,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认知提升,驱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厨房。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面临新的难题:口味挑剔、厨艺不精、时间有限,甚至于希望简单烹饪就能“复刻”餐馆级风味,把各地美食搬回家。
这些在“加点滋味”初创团队的眼中,是另外一个新机会的诞生——复合调味料。
申悦人和团队发现,抖音里做饭教程类视频通常能获得很高的互动,小红书所总结的2021生活方式趋势关键词里出现了“回家做饭”。
“社交媒体内容风向变化的背后正是新人群的新需求。” 去年9月在杭州成立,这个平均年龄接近“95后”的新人团队,瞄准了年轻人的 “厨房场景”和“餐桌场景”,对目标人群的全场景调味需求进行研发。
“从用户角度,‘加点滋味’的受众人群比传统调味品下探了大约5岁。”申悦人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加点滋味约70%的销量由25-35岁的年轻消费者贡献。
在这当中,“厨房场景”指开火烹饪所用的调味品,主要为火锅汤底、腌料、炖料等一站式调味品解决方案;“餐桌场景”指不需开火直接在成品餐食上使用的调味品,主要为佐餐酱、拌饭料、油醋汁等佐餐调味品。
据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统计的数据显示,在4000亿规模调味品市场中,复合调味品是近年来唯一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速的类目,而其市场规模占比仅次于酱油。
在巨头林立的调味品行业,加点滋味在公司成立之初,便拿下了青山资本领投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2021年2月,加点滋味又获得近千万美金天使+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IDG资本、翊翎资本、老股东青山资本跟投。
爆款驱动,“年轻人的味道生意”是什么样的
与这个行业大多数以产能驱动的公司不同,申悦人表示,“加点滋味”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家以用户视角出发、立志于持续发明爆款的复合调味品公司。
“爆款”是怎样发明的?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在申悦人眼中,“加点滋味”不想与工厂成为单纯的委托生产关系,而是会将团队掌握的行业/消费者端洞察,分享给最合适生产的工厂侧,共同创新符合年轻人下厨趋势的新调味产品。
“以产品经理团队为大前台,结合‘数据输入+超级元素+基底’的方式,形成产品概念。”申悦人表示,有了产品理念后,团队中后端的供应链、社媒、电商团队就会分别投票,最终决定哪些产品概念会流向工厂形成产品。
面对“馋,但是手残”的年轻消费者,如何在“吃好”和“做好”之间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截至今年7月,“加点滋味”共上线21个SKU。其中火锅汤底共售出近百万件,7-9月蝉联天猫汤类调料类目榜首;夏季轻烹饪新品“真有鸡汤·钵钵鸡调味料”上线40天售出50万袋,获得抖音火锅底料、调味料双榜单TOP3,全网传播破2亿。
申悦人介绍,以“加点滋味”推出的番茄浓汤和菌菇汤底为例,此前团队以为这两款锅物主打火锅汤底。“根据社交媒体消费者的使用反馈,发现许多人会用这两款汤底做番茄粉丝虾仁煲,用菌菇汤煮饺子。”
基于这种现象,加点滋味会将这类需求回传至工厂,做产品配方、包装规格和使用SOP的迭代,譬如将汤底咸度调低,以及将包装规格变得更小、更易使用,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挖掘“萌新”,新消费行业按下“加速键”
根据消费行为的深入洞察,快速反应,研发、迭代新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加点滋味迅速赢得了一些年轻人的喜爱。不过面对广大还未被满足的新兴消费者,加点滋味亟需更广阔的平台,去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是探索试验新品。在这样的背景下,盒马X加速器的出现,为加点滋味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新窗口。
今年5月,盒马宣布推出“盒马X加速器”,对新品牌、产品线和商品进行孵化,众多像“加点滋味”一样的新品牌加入其中。由盒马提供大量的消费洞察,新品牌根据这些洞察定向研发,推出新品立即在盒马平台销售,听取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出消费者需要的新品。
25家企业进入首期盒马X加速营
在盒马看来,消费品的新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新消费品牌除了定位更清晰、渠道创新需求更强外,对研发的投入占比也远高于传统消费品牌,大批“技术型选手”出道,从制作工艺上进行突破。
通过盒马X加速器,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以及品牌定位集中发力某些渠道,而非从前零售业“广撒网”的方式。其中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根据不同的渠道属性“定制”新品和产品系列,这也说明在新零售的驱动下,传统零售供应商的“人、货、场”也已经开始重构。
盒马CEO侯毅表示,独特、优质的商品是盒马的立身之本,通过X加速器,盒马将不断提升商品力,加速孵化“盒品牌”。对“萌新”品牌来说,与盒马联手之后,核心逻辑将持续爆款驱动,以高势能抢占主流渠道,最终形成品牌信赖、成为真正有积淀的长期品牌。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源:经济日报
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一些行业传出喜讯,也有行业压力重重,其中之一就是调味品行业。从各家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调味品行业总体增长乏力,多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市场不禁发问,“调味品行业怎么了?”“调味品还是门好生意吗?”
回望2020年,调味品行业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仅仅过去半年多,调味品怎么就不“香”了?究其原因,既与企业自身经营策略有关,更与行业变局有关。多家企业提及,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利润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新渠道的裂变给调味品市场带来新挑战。
由于产品价值比较稳定、技术壁垒不高,渠道能力一直是调味品行业竞争的关键。长久以来,调味品企业尤其是几家头部企业在大型商超渠道深耕细作,依靠规模优势稳稳占领了商超的大部分货架,收获了绝大部分客源。而一些中小品牌因无力承受商超渠道较高的费用成本,被挡在了门外。
不过,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居家消费、线上消费增多,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快速兴起,一些“船小好调头”的中小品牌迅速上车,凭借更短的渠道链条、更低的商品价格等优势,受到消费者青睐,分走传统调味品牌大量客流。有机构测算,今年社区团购渠道预计将分流走酱油销售额的10%以上。
渠道裂变叠加成本上涨,导致部分头部企业业绩急转直下。而从以往经验来看,不乏因为渠道危机演化成品牌危机的先例。因此,能否成功拥抱新渠道、开拓更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是一些调味品上市公司扭转颓势、重振业绩的关键。
对于某些头部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今成了转型的桎梏,有重重困难等待着企业去克服,比如,经销商高企的库存需要消化;公司管理者和经销商既得利益网络有待打破;重构经销商架构、重新布局物流网络,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新渠道运输对产品材质、形状等有新的要求等。
但改革总要经历阵痛,调味品是一个“长跑行业”,产品价格敏感度低、市场容量空间大、消费者黏性强,未来仍然充满无限可能,就看谁能把握机遇、找准方向,出奇制胜。
已有“不怕痛”的企业及时调整销售渠道,积极开拓社区团购以及抖音、快手等社交型新零售渠道,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逆市扩张。可见,只有紧随市场,勇于打破陈规、不断自我革新,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让调味品“历久弥香”。(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