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王卓峰 惠州报道
2024年3月6日,一股干燥的冷空气吹散了缭绕在山间的大雾,天空变得湛蓝、清澈,阳光洒落在惠州龙门县牛牯嶂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上。
这个称为低冚村的地方几年前还是纯农业省级贫困村。如今,村里的河岸两旁已建起风格统一的新式民居,宽敞整洁的乡间路上游人如织,相较于大多数人对其破落乡村的印象,它更像是一颗镶嵌在惠州龙门县的明珠。
一位村民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修建道路、栽植苗木开始,低冚村对破败的村落民居进行改造。”数年时间里,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一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实际上,低冚村的变化是惠州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推动乡村振兴、绿美建设的一个缩影。三洞村和城西村,都曾经是龙门县的贫困村,产业落后的问题在过去很多年间都困扰着当地发展。但近几年,这些村庄已经通过相关的资金补贴实现村落面貌焕新,同时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村集体收入不断趋向丰富多元。
当地村域经济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在于:通过引导企业、资本到村里投资发展,打造“政府+企业+村民”发展模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而一个个乡村致富示范村的崛起,正成为观察惠州“百千万工程”与“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结合实施的重要窗口。
村域经济“多点开花”
从惠州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再翻过山路多个弯道,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沿溪而建的村庄——低冚村。曾经的这里交通闭塞,破旧低矮的砖瓦房散布在狭长的山道上,村民多为散户种植、个体经营,是一个典型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几乎每一个到过低冚村的游客,都会由衷赞叹这里生态环境的得天独厚。”低冚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成介绍,村子北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接壤,西与增城白水寨旅游区、从化温泉旅游区相连,有着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复制的天然禀赋,“但昔日破落的村貌,让这个村子鲜有人问津。”
杨成平时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村落面貌焕新,把村子零散、破碎的自然资源和文旅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发展出更多优质的配套产业资源。具体来看,第一步便是对民居、山地、植被、田埂和河流沿岸进行改造示范修缮,同时作为红色教育旅游的基地空间,对村落进行整体美化。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了模样:不仅最大限度保留了水清岸美的河道,同时数座崭新的别墅民宿掩映在景观生态林中,在青山、云雾的共同映衬下,与错落有致的农田与村庄构成一幅宁静恬淡的田园画卷。
眼下低冚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今年春节期间,村里住宿行业呈现火爆状态,整体入住率超过7成,有几家精品民宿甚至一房难求。“旅游、民宿需要配套的服务,这就带动了村里其它产业发展。”杨成提供了一组数据,低冚村约有280多户村民,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至27.28万元,同时已发展出大围特产店商铺出租、大围柑桔园、光伏等多个新型产业。
低冚村别墅民宿铺满新“绿” 惠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龙门县东北部的三洞村。几乎在同一时间,这里也开始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村里的荒地种出了一片幸福林,绿景沿着进村的道路展开,一场产业多元发展的序幕被拉开。
三洞村新栽一片幸福林 惠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三洞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翻两番,达56.8万元。龙城街道三洞村主任助理黎毅算了一笔经济账,2023年三洞村投入在植绿的资金不到10万,按照今年春节8000多名游客来计算,每人点一杯20块的奶茶可为村集体带来16万的收益。“更别说一顿两三百块农家乐的消费,如果维护得好,各种配套的产业可以连续多年给村里带来稳定收益。”
也因此,村里计划引进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并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教育拓展、乡村咖啡馆、茶舍、书吧、餐厅、帐篷营地、民宿等新业态。经测算,该项目计划投资0.48亿元,全面建成运营后,年营收和产值约0.2亿元,年税收约100万元,能带动当地约50人就业。
产业“多点开花”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三洞村文旅及其配套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已成为黎毅思考的新课题。他认为,这就需要引入政府、村民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以一家文旅资源整合能力极强的企业为主导,对村里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一谋划,盘活当地闲置的自然、农贸资源,拓宽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
“这恰好又是龙门县各村增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黎毅如是说。
推动村企合作拓展增收规模
“企业引进工作有两个结合,一个是结合村级的优势,一个是结合企业优势。”百果里董事、城西村工匠协会秘书长陈海强十分理解这份工作背后的复杂性。
他出身于龙门县城西村,这里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凭借多年来村民在木工、建筑领域上的名气,被誉为龙门县“建筑工匠第一村”。昔日村里许多闲置荒废的农房田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民宿、乡村咖啡厅、生态采摘园,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村貌。
按照城西村的建设思路,即以“百果农场+百工作坊”为核心,规划发展成为集“吃住游娱”于一体的果旅综合体项目。去年,城西村引入了一个占地700多亩的“巨无霸”——城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在其统一规划下,这里催生出民宿、文创园、科普馆、游乐设施等十多种新农旅业态。
城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 惠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一件多方利好的事情。
一方面,这类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运营,可为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收入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上述项目的施工队伍,大部分都是当地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一位村民从2022年就参与项目建设,他是泥水工,一天可以挣400元,“就在村里工作,不用到处跑。”
另一方面,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角度来看,数据显示,2023年城西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6.6万元,主要源于分红、租金。
项目引进后,当地一二三产业正不断加速融合,并形成“农业+文旅+产业”的多元经营和规模经济发展格局。尽管百果里还未正式投入运营,但已为城西村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约120人。
陈海强将这种模式看作龙门县村域经济“农旅+建设运营发展创新”的新尝试。一直以来,各地在村级经济、产业扶持的力度上,投入了很大的功夫,但真正出彩的案例并不多,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企业与村级能否匹配上。
“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优势。”陈海强认为,有的企业能够种蔬菜、有的企业能够发展果园,“引进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合适最好。”
除了引入大型文旅综合体外,城西村眼下也开始借势推动产销一体和品牌化。
以城西村的大米种植为例,虽然其品质、口感均是上等,但苦于制作方式单一、销路打不开,经常会遇到滞销难题。陈海强认为,品牌化是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将整条供销链路打通:一是要完善产区市场,包括对供应、品质、包装、物流等要素进行升级打造;二是要拓展销区市场,除了要打造品牌IP以外,还需要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设立销售点,打通城西村“土货”销往全国的条条坦途。
现如今,龙门县正催生出企业+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并带动村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正成为未来惠州村域经济突围的重要推力。
一个个乡村致富示范村崛起的背后,离不开惠州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与“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惠州将以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同时,惠州还不断推动林业与县镇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林业经济双向赋能,为全省“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建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提供了“惠州经验”。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走进美丽乡村】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赵明昊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潇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英也尔乡荒地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随着达甫手鼓欢快的节奏,人们载歌载舞。女孩们身上色泽艳丽的艾德莱斯(扎染绸)衣裙,在阳光下闪着斑斓的色彩。
放眼望去,这座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小村庄,沙海蓝天格外分明,乡村柏油路蜿蜒平整,一排排橙黄色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院内栽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
荒地村村民畅聊幸福生活。资料图片
英吉沙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中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名扬四海的达瓦孜艺术、驰名中外的英吉沙小刀、独具匠心的英吉沙土陶、绚丽夺目的模戳印花布……一项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浸润着美丽乡村建设,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
走在荒地村,记者被眼前一个个开放式花园型院落吸引,民居上的廊檐彩画、砖雕木刻和窗棂花饰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浓荫匝地的葡萄架下,铺着织毯的宽大凉床上摆满馓子、辣皮子馕、奶疙瘩和奶茶,孩子们在院子里尽情地追逐嬉戏。推开窗,挺拔雄奇的昆仑雪山映入眼帘,雪山与小村静静相望,天地间一片洁净淡然之景。
难以想象,这个鲜亮的小村曾经贫困落后、黯淡无光。近年来,在村两委的领导和中建新疆建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小村“摇身一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祖祖辈辈都在村里生活的阿不都热合曼老人,之前住的是土墙和木头搭起来的“干打垒”土房子。2017年,村里开展富民安居房改造工程,阿不都热合曼搬到了新房里。新房四室两厅,书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阿不都热合曼老人还用上了自来水、长明电、浴器和节能灶。
和阿不都热合曼家一样,全村300多套危旧老房全部改建成了配套齐全的富民安居房。夏天傍晚,晚饭过后,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坐在绿油油的葡萄树下,闻着淡淡的花香,吃着随手可得的果子,一派安宁祥和。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两年,不少致富带头人看中了荒地村美丽村庄的优势,建起了一批合作社,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活儿干。
在村里的舒特润奶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原料乳预验收、净乳、冷藏、杀菌、发酵等标准化制作流程正有序进行。“每天早上农民把牛奶送过来,我们一天能收400公斤牛奶,收完再进行过滤杀菌发酵等程序。”合作社负责人喀斯木·阿皮孜告诉记者。
“酸奶加工厂不仅为农民解决了牛奶出售问题,还提高了村集体收入,我自己也尝到了甜头。”喀斯木·阿皮孜向记者竖起大拇指,有了加工厂,真是“一举三得”。
村庄环境变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人气也就更旺了。
“驻村工作队和我们干在一起,想在一起。他们帮群众改造厨房、户厕,硬化院子、道路。村庄靓起来了,群众的心也聚起来了。”大学毕业后回村工作的村委会副主任达吾提·萨迪尔说,美丽乡村燃起了自己返乡工作的愿望。这两年,村里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立志学成后回来建设家乡。
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宽敞的村道上车来车往,农家院落里欢声笑语……如今的荒地村,处处是新颜新貌新风。绿林、蓝天、花海,五颜六色、绚丽多彩,村民们神采奕奕的眼神、幸福快乐的笑脸,把这个南疆小村装扮成了艾德莱斯般美丽的模样。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4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峦叠嶂,连绵起伏。走进咸丰县小村乡大村村,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三层木质楼赫然醒目,整条街弥漫着茶叶香味。
曾经的小村乡,是红色革命的热土。1933年,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大村会议”在这里召开,提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口号,实现红三军军事战略目标转移。
如今的小村乡,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长出一片“金叶子”——全乡发展茶叶4.5万亩,是咸丰白茶的核心产区,年产值超过4亿元,带动2.2万人增收。
“美丽误会”带来收入倍增
一片金叶托起致富梦
6月,春茶采摘已结束,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管护的身影。
田坝村二组村民祝清明双手握住剪刀,熟练地将茶树上的一些枝叶剪掉。“这是‘去夏增春’,通俗地讲,夏天对茶树进行修剪和病虫害防治,不采夏茶,明年让春茶增产增效。”
祝清明种了2亩白茶和1亩黄金芽。春茶上市后,鲜叶最高收购价达每斤110元,十分畅销。今年,他的销售收入近4万元。
小村乡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茶叶生长。此前,村民们种茶五花八门,亩产收入不到3000元。
2004年,一场“美丽误会”让白茶来到小村乡。
当年冬天,县政府从安吉采购了一批绿茶种苗试种。翌年春,村民发现长势最好的几株茶苗嫩芽是白色的,以为得了“白化病”,连忙请专家来诊断。“嫩叶纯白,是上好的白茶。”原来,安吉的经销商发错了苗,歪打正着,让白茶找到了合适的生长土壤。
第一批白茶长势很好,而且卖出了前所未有的高价,茶农们喜笑颜开。2007年起,小村乡在全县率先大规模发展白茶,利用各种奖补资金,鼓励农民改造茶园。
经过几年努力,白茶在全乡普及。由于品质好,浙江茶商抢着收购。茶农亩产收入近1万元,较过去增长2倍。
近两年,小村乡再次掀起“茶叶革命”,开始试种奶白茶、黄金芽等更高级别的品种。“目前已逐步推广了6000多亩,其中奶白茶近5000亩,亩产收入1.2万元到1.5万元,茶农们非常看好。”小村乡党委书记谈文才说。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茶叶走向深加工
走进咸丰县瀑泉茶业有限公司,烘炒茶叶的机器响个不停,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
“周边的茶农鲜叶送过来,我们制作成干茶。”该公司负责人向太群说,白茶口感好、质量好,国内一些供应奶茶市场的批发商都主动上门采购,公司每年加工茶叶500多吨,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向太群以前是茶农,看到茶叶销售火爆,2012年开始建茶厂。“卖干茶比卖鲜叶利润更高些。”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的茶叶很快销往浙江、甘肃等地。如今,唐崖、清坪等周边乡镇的茶农,也将茶叶卖到这里。
忙得热火朝天的还有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该企业成立于2004年,是小村乡最早的茶叶加工厂之一,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热风杀青自动生产线。
“近两年,我们最大的变化是有了自主品牌的名优茶。”该公司董事长罗培高表示,茶叶以前从咸丰运到浙江包装后,摇身变成了浙江品牌,附加值更高。2020年以来,咸丰县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唐崖茶,公司借助公用品牌推荐,打出了自主品牌,销量稳步增长,今年已占销售总额的10%。明年起,公司将挺进武汉市场,开设直营门店,加大自主品牌销售力度。
谈文才介绍,随着白茶的畅销,全乡茶叶加工厂发展到30多家,其中还引进了2家台资企业,茶产业一步步崛起壮大,自主品牌从无到有。绝大部分企业经过技改,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例如,硒源山茶业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产品金奖,成为咸丰茶叶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
今年3月,咸丰县首届采茶节在小村乡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与本地茶企签订采购协议,合同金额超过3亿元。
发展50多家民宿
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游
近年来,小村乡借保护红军洞、大村会议旧址、韦家院子等红色革命遗址契机,合理开发挖掘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带动红色游、茶乡游,推进乡村振兴。
源芗山居是由一栋土家干栏式建筑“亭子间”改造而来的特色民宿,全木结构,古色古香。该民宿从设计、建造到经营,都遵循着“原乡原味”的理念,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一栋老宅成为一家“网红打卡”星级民宿。该民宿负责人刘勋道说,近两年,小村乡旅游火了起来,最高峰一天接待300多名游客。
小村乡以“一红一绿”资源为依托,打造了朱家堡、小腊壁、韦家院子、杜家溪等民宿体验区,逐步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小镇。目前,全乡有三星级酒店1家,民宿50多家,茶文化体验中心2家,日接待能力超过2000人。
2021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三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小村乡湘鄂西红色旅游路线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今年动工的利咸高速将在小村乡设出口,建成后,小村到恩施市、重庆黔江等地均只需1个小时,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谈文才表示,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将为小村乡的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杜迪纳)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