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一家25平咖啡馆,去年夏天到年末,外卖月销量都稳定在2400+单。
即使疫情过后稍有回落,现在月销也有1900单左右。
不在一线城市、不在核心商圈,怎么做到的?
作者 | 金语
老城区小咖啡馆,外卖月销近2000单
广西南宁的星湖路,路边大多都是餐饮店、文具店和生活用品店。去年年初,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咖啡馆——熊加咖啡。
咖啡馆的门头的十分简单,如果你不是专程而来,很容易擦肩而过。
< class="pgc-img">>
但是走进一看,可以看到刻意做旧的门头和拉闸门、高龄的木凳和其他一些老物件,还有一只黄袍加身的泰迪熊。周边,很多建筑院落还是上世纪模样,这家店的风格刚好融入其中。
< class="pgc-img">>
你也许很难想到,这家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熊+咖啡,在外卖平台月销近2000单。而在疫情之前,他们的外卖月销能做到2400+单。
都说在南宁,找人吃火锅容易,找人喝咖啡难。这个位置也不是核心商圈,而是老城区,熊加咖啡取得如此不错的成绩,是怎么做到的?我和主理人老侃和他的搭档熊大聊了聊。
选址思路:瞄准“咖啡因需求群体”
聊完发现,在选址这一步,熊+的思路是瞄准咖啡刚需群体,而非纯粹的咖啡爱好者。
熊大说,她在南宁开了14年的咖啡馆,多年的行业经历告诉她:并非喝咖啡的都是咖啡爱好者们,有些只是需要咖啡因。而这一类顾客,是身边点外卖咖啡的主要群体。
2014年,熊大曾经开过一家商场店,售卖咖啡+餐,年年亏损。而此前熊大在2012年开的社区店,却是年年盈利。同样的产品线,同样的咖啡+餐模式,为何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熊大分析,是选址出了问题。
社区店,店铺所在位置临近南宁市较为高端的社区,因此店内一直紧跟精品化的步伐,同时做好服务,自然生意不差。
而商场店开业在商场建成前,开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商场都处于装修状态,谁愿意去一个还在装修、满是灰尘的商圈逛街呢?而且就算去了,由于装修,顾客要好大一圈才能走到店门口,这些都影响了顾客体验。
熊+咖啡的选址上临近医院、写字楼,工作节奏紧张,咖啡刚需群体大,生意一开始就很好。
选址其实就是选客群,考验老板对于自身客群的理解。
优化外卖,他们用上了“数据思维”
再深聊,我发现熊+咖啡的团队,比较善于运用“数据思维”。
比如堂食上新,他们会在店内统计新品接受度,筛选新品、调整口味。做外卖,同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升,稳定小店的口碑和营业额:
1、针对撒漏:拿着咖啡爬7楼,测试不同外卖杯
长期经营堂食咖啡馆的熊大,在开熊加咖啡后同样存在过阵痛期,比如门店易出现的外卖咖啡杯撒漏问题。
对此,熊大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制作统计表,老板和员工亲自去送外卖,测试不同厂家外卖杯的撒漏程度,最终选择表现最好的外卖杯。
测试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模拟糟糕的路况,比如老板会拿着咖啡爬7层步梯,模拟颠簸的路程,或者会骑行5公里去测试咖啡的风味。
< class="pgc-img">>
2、针对效率:出品超2分钟的产品,不允许上架
高效率出品是熊加咖啡一直坚持的,目前,熊加咖啡只有两名咖啡师,而每天100~150单的咖啡制作怎么保证?
< class="pgc-img">
店里只有两名咖啡师
>主理人老侃制定了严格的出品表:凡是出品时间超过两分钟的产品,都不被允许上架。
这一条件虽然严苛,但开咖啡馆本身就要情怀与商业并存。而保证消费体验本身,也是情怀的一部分。
外卖小店常见的奶泡消融问题,他们也同时进行了测试:通过统计数据,研究奶泡消融与配送距离的关系,尽可能地优化这一问题。
“高情商”的外卖,生意都不会太差
线上点单,咖啡师与顾客不能见面,线上沟通就承担起了服务的重任。
而服务,一直是熊大特别重视的部分。
很多咖啡馆只执着于专业性,沉溺于自身的个性,忽略了顾客服务,表现出一种“你不喜欢就是你不懂”的态度。这在熊大看来,没有必要。
咖啡作为一种饮品,应该让消费者感到开心,哪怕喝的是速溶。所以,咖啡师与顾客的沟通能力和技术水平同等重要。
< class="pgc-img">
沟通与氛围,都是体验的一部分
>对待到店点单的咖啡小白,熊+咖啡的咖啡师都会亲自帮忙推荐、引导;对于那些懂咖啡的顾客,也会聊咖啡豆的产地、聊咖啡的创意等等。
慢慢地,很多人因此了解咖啡,爱上咖啡。现在在泰迪咖啡(熊大还在营业的另一家社区咖啡馆),不定期都会有顾客自发组织的小沙龙活动:带着不同产地的咖啡豆在店中与大家共同分享、讨论。
以外卖为主的熊+咖啡馆,则将线下的服务细节搬到了线上:
有温度的“神回复”,是给予顾客足够的关注。在外卖平台的评价界面上,熊大很喜欢和顾客互动,比如,顾客晒出的图片中出现了论文,熊大便抓住这个细节,回复顾客:“小姐姐论文必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一方面关注顾客细节感受,一方面和顾客像朋友一样相处。在外卖平台的聊天界面,熊大经常和顾客聊人生、谈理想,聊好几页的内容。熊加咖啡的合伙人老侃有时候笑称熊大“将饿了么当成微信”。
再比如,时不时提供惊喜。外卖平台能统计出顾客的消费次数,熊大会不定时准备些小礼物,随着外卖送给经常点单的顾客。
这些有人情味的做法,弥补了线上交流的距离感,使熊+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还是那句话:高情商的咖啡馆,生意都不会太差。
总结熊大开店14年的经验,主要有两点:深度了解消费者,而且求新求变。
熊大跟我讲起,在2005、2006年的时候,南宁的很多咖啡馆都兼营棋牌室,客人们都不懂咖啡,每家都是咖啡粉兑一桶水,18元无限续杯。
当时,熊大就独树一帜,唯独她家有意式咖啡机,也唯独她家将咖啡卖到36元且不允许续杯。
14年来,熊大也在一直求变,比如店铺也在紧跟精品化的步伐,牛奶旋蒸提纯机这样的新理念产品,都开始在店内推广。
熊大始终认为,二线城市的咖啡市场,还处于咖啡爱好培育阶段。只有提供有亲和力、新鲜感的产品和服务,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咖啡、消费咖啡。
开奶茶店前期,我们先要考虑开奶茶需要多大面积?只有确定这个才能去找合适的店铺,一般来说,一个奶茶店面积在15平米以上就可以了,可以放得下奶茶操作设备以及有制作奶茶的空间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太大的,但是随着奶茶行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奶茶店也开始想大店发展,下面来看看开奶茶店需要多大面积?
1、15-20平米的小店铺
一般奶茶店多数都是这种比较精致的小店铺,15-20平左右,这种小店一般只适合打包,不能堂食,非常适合小本创业投资者,因为店铺面积较小,房租会相对低一些,开店成本也会少一些。
< class="pgc-img">>2、中型大小奶茶店
奶茶店一般划分:吧台、操作间和客座区三个区域,一般这种中性大小的奶茶店可以设置客座区,摆上几椅子供客户休息,也能为奶茶店带来一定的客流量。毕竟奶茶店都是开在人多的地方,这种商圈步行街有个休息的地方还是比较难找的。
< class="pgc-img">>3、大型奶茶店
现在奶茶店有往大店开的趋势,想有一些奶茶品牌的店面面积都是100平以上,店铺面积比较大,客户消费完以后可以在店里享受悠闲时光,这种面积大的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商场内部,商场内部人流量大,所以有些店生意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种大型奶茶店一般不适合小本创业投资者,因为这种大型奶茶店面积大,租金也高,需要配置的奶茶店员工也非常多,这样算下来,这种大型奶茶店还是非常烧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建议客户考虑这种大型奶茶店的。
< class="pgc-img">>以上就是开奶茶店的几种常见店铺类型,至于需要开多大面积的奶茶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等其他因素来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奶茶店类型。
近啊,网上可热闹了!据网友爆料,有一家奶茶店居然拒招 25 岁以上的员工,这消息一出来,简直像一颗炸弹,在网上炸开了锅!
咱先来说说这事儿,我就奇了怪了,25 岁怎么啦?25 岁以上的人就不配在奶茶店工作了?这是什么奇葩规定!难道 25 岁以上的人就没有活力,没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我看未必!
25 岁以上的人,往往有着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更稳重的处事态度,可能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或者复杂问题的时候,处理得比年轻人还要好呢。再说了,工作能力和年龄能划等号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嘛!
而且,大家都知道,找工作不容易,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一个机会。这家奶茶店这么一搞,让那些 25 岁以上的求职者得多心寒啊!人家满怀期待地去应聘,结果就因为年龄这一条被拒之门外,这公平吗?
再说了,这不是一种年龄歧视吗?凭什么就因为年龄大了几岁,就被剥夺了一个可能的工作机会?这对社会的就业环境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啊!
我觉得吧,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得好,靠的是员工的真本事,是他们的努力和才华,而不是单纯地看年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年轻,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这样的企业能走得长远吗?
不知道大家对这事儿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觉得这家奶茶店的做法太不地道了。咱们都应该呼吁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意愿工作的人,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希望这样的不合理现象能够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