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 文 左冬辰 图
近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一些茶饮品牌也因部分产品涨价而登上了微博热搜。郑州部分喜茶也上涨了价格,涨价原因究竟为何?消费者又是否认同?其他奶茶品牌是否也有涨价的行为?
喜茶部分产品涨价两元,你愿意为近三十元的奶茶埋单吗?
前几日,“喜茶涨价”这一话题雄踞新浪微博热搜榜,部分产品上调两元,消息一出,引起消费者热烈议论。
“报复性消费还没开始,却先遇到了报复性涨价。”一位网友评论道。
“我还没来得及消费呢,就涨价了?”、 “快三十的奶茶喝不起”...一时间,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还有人评论:“疫情期间捐出来给城市工作者的奶茶,全都涨价涨回来了。搞了半天,羊毛出在羊身上。”
< class="pgc-img">>是否真的涨价了?河南商报记者打开喜茶微信小程序,在点单界面看到,部分产品价格直逼30元,有几款产品的价格超过三十元。
4月10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来到花园路农科路的正弘城的喜茶。气温骤降,喜茶店内没有了往常排队点单的人群。三三两两的消费者零散地坐在店里,但是,喜茶外卖送餐和自提的长柜上,摆满了已经做好的各类饮品。
记者留意到,店铺点餐台上方的价目表已经对涨价的产品价格作出了更改,针对记者咨询的,为何涨价,涨价是否与疫情相关时,一位工作人员语焉不详回复道:“涨价通知是由总部传达规定。”
而河南商报记者通过喜茶微信小程序后台联系总部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记录了记者的联系方式,并说稍后有专员回复,但截至发稿,记者没有收到喜茶方回复。
随后,河南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点单的消费者,对于喜茶涨价的情况如何看时,一位女生说:“平常喜茶也不便宜,涨个两块钱也不太显眼。”并称:“也不是天天喝,每天一杯也喝不起,就是跟朋友来逛街会点一杯。”
另一位前来自提的男生说,自己女朋友喜欢喝喜茶,觉得喜茶拍照好看、发朋友圈比较有意思:“我个人是觉得,一杯饮品,二三十块的价格真的有些贵了。”
其他多数奶茶品牌复工后未涨价,海底捞因其涨价向消费者致歉
疫情缓解,各行业恢复正常工作后,消费者们逐渐发现,几个知名餐饮品牌相继提高了部分菜品的价格。
据报道,多家企业回复,涨价的原因,是因为成本上升。
前几日,海底捞火锅涨价,却在4月10日发出一封道歉信,称其因为管理层错误决策,即日起恢复原价。
对于海底捞、喜茶涨价的热度还未散去,其他家奶茶类饮品店的价格是否有变动呢?
花园路农科路附近,有正弘城和建业凯旋广场两个大型商场,平时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前来“逛吃”,自然也少不了光顾各种奶茶饮品店。打开地图,搜索奶茶店,店铺数量多的一时数不清。
< class="pgc-img">>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两个商场的奶茶店:正弘城负一楼的眷茶、coco奶茶、书亦烧仙草的的店面门前都聚集不少消费者,记者通过询问店员得知,这三家饮品店都没有在复工后涨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4月9日,蜜雪冰城官方微博发出一条信息称:“面对上涨原材料和不变的房租,本王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吊足网友胃口后,用图品上的文字代替了回答:“多个奶茶品牌都在涨价,我们还是不涨价!!”
河南商报记者来到建业凯旋广场的蜜雪冰城,其与上述饮品店一个情况,并如同微博所承诺的,没有涨价的行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饮时报原创/大游
在茶饮界,
做火的品牌比比皆是。
但能做到0闭店率的,
恐怕寥寥无几。
今天,
【小时餐饮时报】给大家分享的是品牌创立以来一直保持0闭店率的一个茶饮品牌——
7分甜。
7分甜的人气有多旺?
以下图片更能直观体现——
就连大众点评上,
7分甜的评分也是接近满分——
不仅如此,短短一年时间,
7分甜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就翻了5倍,
月均营业额超过90%的同行,
成为上海滩NO.1的茶饮品牌。
随着品牌势能增强,
7分甜这个发源于苏州的地域品牌,
已经逐渐在华东地区站稳脚跟,
正在慢慢扩散全国市场。
杯装杨枝甘露开创者
价格具有竞争力
7分甜从创立到现在,
原本就是一部不断寻求品牌精准定位的发展史:
谢记甜品--杯装甜品开创者;
7分甜1.0--可以喝的甜品;
7分甜2.0--杨枝甘露更好喝;
到现在3.0版本的“杯装杨枝甘露创造者”。
7分甜的前身叫谢记甜品。
2006年,
创始人谢焕成在上海开了一家6平米的小店——谢记甜品,
就是7分甜的前身。
主要的产品为龟苓膏、
烧仙草等港式甜品。
▲七分甜的前身:谢记甜品
2007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
谢焕成将港式甜品杨枝甘露放进瓶子里,
第一次尝试以喝珍珠奶茶的方式喝杨枝甘露。
2015年,
谢记甜品改名为7分甜。
之后的几年,
7分甜的生意并没有起色。
直到2017年下半年,
7分甜进行了品牌升级和重新定位。
之后的几次升级中,
7分甜对标自己的竞争对手许留山、满记甜品等,
以用餐方式的改进彻底打破甜品逻辑,
7分甜从碗装到杯装的改变更迭的已不仅仅是产品包装,
更是从差异化甜品到差异化茶饮的突破。
7分甜有70%-80%的芒果产品,
因此在解决了甜品还是饮品的问题后,
顺势聚焦到芒果饮品,
从产品的食材特性出发,
细分到芒果类饮品市场,
告诉消费者7分甜卖的就是芒果饮品。
通过对7分甜产品结构和饮品市场进行研究,
7分甜发现在饮品市场当中也是有非常明显的细分领域,
芒果饮品市场并没有强势品牌出现,
于是就找到了细分的市场,
抢占消费者认知,
专注把芒果饮品做好。
原先的7分甜,
内部产品差异化很小,
无法在消费者心中构筑记忆点。
聚焦到芒果饮品后,
7分甜打造超级产品——杨枝甘露,
提出了“杨枝甘露更好喝”的口号,
将杨枝甘露提升到全新茶饮品类的地位,
在饮品市场中增加了多样选择,
好喝的不只有奶茶,还有杨枝甘露。
如果按照价格来分,
在茶饮界大概有以下几类类:
25元以上的偏高端品牌,
如奈雪的茶、喜茶;
10元左右的平民饮品,
如蜜雪冰城,益禾堂;
10元--20元价格带的中端饮品,
如coco、书亦烧仙草、阿水大杯茶、一点点等。
其中,
20-25元是个相对有缝隙的价格带,
对于多数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
这个价格都可以接受。
对品牌来说,
这个价格带以区域品牌为主,
竞争不会很激烈,
暂时没有全国性品牌出现。
▲7分甜的菜单
而7分甜的产品,
大都在20-25元之间,
而且以鲜果产品为主打,
区别于书记烧仙草、阿水大杯茶、一点点等品牌,
但相对于喜茶、奈雪の茶等均价30元以上的饮品来说,
价格又具备优势。
选址抢占一流商圈制高点
在商场有强大的议价权
如果你在一个城市的繁华商圈看到一家7分甜的门店,
那在2公里以内的另一处繁华区域,
一定还会有另一家7分甜。
如山东济南的泉城路商圈,
商场林立,
每家商场内都有一家7分甜,
它们之间的距离超不过1公里;
在上海的人民广场、静安寺、陆家嘴等热门商圈,7分甜都有2家以上门店。
在大牌林立的一流商圈里,
开出自己的门店,
等于在用天然的鱼塘喂大自己的鱼。
好的选址,
并不一定是租金高的地方,
而是和店铺的定位相符合。
7分甜在正是用这种选址策略,
抢占一流商圈制高点,
利用商圈的人流量带动品牌人气。
7分甜的顾客群体是“80后”的年轻人,
因此,在选址的时候,
一是选择人潮涌动的商场;
二是选择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附近。
人流量带动客流量的发展。
事实证明,
7分甜的选址策略是成功的前提。
它在上海的营业额已经超过90%的同行,
不少商场邀请其入驻。
良性循环下,
7分甜在商场方面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议价权。
超强视觉冲击力的门头
自带热闹的售卖氛围
对于任何品牌来说,
门头都是顾客的第一接触点,
更是天然的广告位。
而7分甜的门头,
正是不留一丝空余,
将所有顾客看得到的地方都打造成广告位。
即便顾客从10米外的地方路过,
也能第一眼看到7分甜的门头。
门店和店内大部分面积都使用了芒果黄,
字体部门使用了黑色,
而且品牌名字尽量使用了大号字体。
7分甜的门头主色虽然只有两种,
但一眼望去,视觉冲击力极强。
在距离门店较远的地方,
即便看不清门头上的字,
但大大的“7”和明亮的黄色,
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在2018年以前,
7分甜的门店形象是这样的——
太过粉嫩的设计导致空间风格过于女性化,
男性不喜欢进店,
若能改变这一点,
无疑会大大扩大流量,
提升平效。
因此,
重新设计后的门店首先便去除空间性别特点,
由粉嫩色系变成现在大众熟知的芒果黄主色调,
充分调动消费者感知力,
给予更多进店理由。
同时,中性化绝不代表没有特点。
无论是鲜明亮眼的7分甜黄,
还是门店招牌大大的7,
亦或每一张海报,每一幅插画,
都在向消费者传递时尚鲜明、活力十足的品牌个性,
让消费者更好地感知品牌并诱发传播。
除此之外,
7分甜店内的每一寸都是广告位:
门口的电视机屏幕播放的是爆款产品的静态视频;
门口海报展示当季新品;
灯箱吊旗等时刻传递品牌价值;
就连店内客座区的墙面装饰,
也都在做着免费广告······
纵观7分甜的店内,
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广告位,
自带旺店属性和热闹的售卖氛围。
即便顾客很少时,
也给人一种“这家店生意一定很好”的感觉。
员工主动离职率几乎为0,
股权激励拥有超强组织力
如果公司和核心人才不是合作的关系,
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
那么员工只会把工作当成一种工作,
你的团队就不会很能打。
在7分甜,
员工的主动离职率几乎为0,
这得益于它的股权机制——
公司办公室员工和门店经理都可入股,按照每家门店实际支付的投资金额取整,
确认投资成本,
所有直营门店的投资金额合计为总股本。
在员工投入的设计上,
每一千元为一股。
比如某店投资金额30万,
即有300股。
员工只要满3个月即可参与入股,
每工作满一个月增加入股数1股,
并按年资和职等逐月增加入股股数。
在门店,店长不允许投自己的店,
而是一个区经理管辖7家门店,
把这7家店作为一个小股池,
区经理和店长就是在这个小股池中。
理所应当,
区经理在自己管辖区域的股池中,
门店的利润和他的收入息息相关。
如果店长只有自己门店的股权,
那就容易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不利于公司整体的发展。
而当店长进入了7家店的股池,
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
最后——
闭店率为0,
从一个区域品牌崛起为茶饮界的黑马品牌。
7分甜的成功,
绝不仅仅是产品和价格,
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胜利。
创新,
并非要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
而是应该调动消费者心智中已有的认知,
重新连接已经存在的联系。
7分甜的无敌之处,就在于此。
有一件重要的事给你说
这些天,你的微信“订阅号消息”中,
微信推送不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精心准备的每一篇内容。
我们都特别害怕和亲爱的你失散,
所以,想拜托亲爱的你——
点开【小时餐饮时报】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将我们设为“星标”
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
圳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一则消息,让新式茶饮再一次上了风口浪尖。
深圳市场监管局微博 26日发布针对短视频平台反映的“千元饮品”相关情况,11月22日至11月24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深圳市豪麟餐饮有限公司经营的“野萃山·分子果汁”饮品店持续进行了调查取证。经核查,该店的原材料实际进货价格与宣传价格不符,现已对该公司涉嫌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后续处理情况将持续通报。
千元一杯新茶饮引发热议
此前,一则“深圳奶茶店现1000元一杯饮料”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当事茶饮品牌“野萃山”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千元产品为橄榄汁,原料进价要800多元一斤,制作需要3个小时,因此价格较高,不少网友直呼“是我太穷了”。
公开资料介绍,野萃山2019年成立于深圳,是国内最早的天然高品质现萃果汁品牌,以90、00后消费者为主体,目前已拥有超过30家门店,店均月销量超14000杯,科技园、十亩地、购物公园三家门店月销售额达300万元。
被大众关注的千元饮品并非奶茶,而是一杯橄榄汁。证券时报记者在外卖平台看到,野萃山的镇店之宝——橄榄汁,目前单杯的价格在300-500元,还有100元一杯的。根据此前工作人员介绍,橄榄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价格比较贵,而且要提前3小时预订才有。
在新式茶饮的红海中,野萃山在行业中首创了“分子果汁”的细分产品赛道,并且以每日分选的高品质、恰当熟度新鲜水果,采用“冷萃锁鲜”工艺,坚决不添加NFC果汁,不添加香精,创造出最大限度保留水果口感与健康的全新果汁产品。
资本当然不会缺席。野萃山于2021年2月获得金沙江创投独家A轮融资,就在11月中旬,野萃山宣布获得喜茶投资新一轮融资,交割完毕后,喜茶成为野萃山第一大股东。
喜茶对外宣布,此次投资并购野萃山,将运用其创业至今所沉淀的资源、体系和行业经验,支持野萃山对自身产品创意和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尊重野萃山品牌独立发展的同时,喜茶也将在产品创新研发、供应链体系建设、门店发展营运及品牌塑造等方面,为野萃山提供资源支持与协同。
资本疯狂押注新茶饮
新式茶饮在一级市场的火爆,已经是近几年的常态。2021年以来,新茶饮的资本旋风仍然在继续。如何尽快找到下一个爆款“新物种”,一直是新式茶饮持续进阶的方向。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茶饮近些年搭乘国潮风,凭借美丽的视觉体验和新鲜的口感,一路高歌前行。
一般来说,根据人均消费位价,新式茶饮市场大体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市场,高端市场人均消费在20元以上,以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为代表;中端是人均10~20元,市场占比最大,代表品牌也最多,比如1點點、CoCo都可、书亦烧仙草、古茗等;低端为10元以下,蜜雪冰城、益禾堂等。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 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人民币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企查查数据显示,前十月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沪上阿姨等较为知名的奶茶品牌获得融资,其中奈雪的茶获得58.58亿港元的战略投资,并于6月30日赴港上市;喜茶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蜜雪冰城年初获得20亿元的战略投资,投资者有高瓴资本、美团龙珠等,并宣布启动A股IPO;沪上阿姨获得了一笔近亿元的A+轮融资,资本市场对知名品牌仍然信心十足。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新式茶饮的产品创新,整体的大方向是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养生。比如水果茶占据半壁江山,背后的消费心理其实是喝果茶更有益健康(没有奶茶那么高热量);比如油柑和黄皮走红,本质上是宣传文案上安利的“清肠、通便、去火”功效令年轻人心动。
企查查数据分析师认为,随着茶饮市场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新锐品牌只有在细分赛道中突出重围,才能找到市场裂缝。国风传统养生药茶饮品“荷田水铺”拿到两轮战略融资;健康精品茶饮的“未来茶浪”、健康新中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以及以药食同源为灵感的“椿风”等均获得融资,这些新品牌的共同点是主打养生。
新式茶饮走向对外投资
今年,茶饮界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头部茶饮品牌纷纷开启“角色转换”,从被投的创业者,转变成花钱的投资人,喜茶表现得最为明显。
除了并购野萃山以外,喜茶联合BAI资本及番茄资本,共同领投新国潮预调酒品牌「WAT」的A轮融资。WAT创立于2019年,定位为“好喝、好看、好玩”的创新鸡尾酒产品。同月,喜茶入股了新式茶饮品牌和気桃桃。和気桃桃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桃桃饮物与和风小食,首创麻薯奶茶。此外,喜茶入股了安徽绿番茄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旗下品牌为野生植物YePlant,这是创立于2020年的一个植物基品牌,主营产品为燕麦奶。成立至今不到一年,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的to B燕麦奶供应商。7月,喜茶还领投了精品咖啡品牌Seesaw的A+轮过亿元融资。
除了喜茶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品牌都转换身份,做起了投资。近日有消息称,奈雪的茶以3864万元入股田野股份,这是奈雪的茶上市之后的第一笔对外投资。田野股份这家公司是新三板的挂牌公司,专业从事热带果蔬的加工,主要产品包括热带原料果汁、速冻热带果蔬等。蜜雪冰城刚在9月成立了雪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月后便入股了广东汇茶。
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不约而同成了众多新茶饮品牌的必走之路。在资本的加持下,新式茶饮赛道持续火热,茶饮品牌疯狂扩张,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为突出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头部品牌也不能幸免,均有相关食品卫生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的消费者不良体验出现。
此次品牌涉嫌虚假宣传或许又暴露出行业的一个问题,也再次给经营者敲响警钟,新式茶饮品牌未来的竞争核心,将集中在资源整合能力、服务体系及供应链完整度等方面。
编辑: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