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4日,据上游新闻报道,重庆知名餐饮品牌“唐肥肠”创始人唐亮于9月2日因病去世。
上世纪80年代,“唐肥肠”就是重庆家喻户晓、深受市民喜爱的餐饮名店,方言剧《唐肥肠传奇》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重庆多位餐饮界人士、美食评论家就此表示,唐亮作为川菜泰斗曾亚光的关门弟子,当年把一个不起眼的“猪下水”单品做到了极致,成为全国品牌,而他创业的执着精神更是令人钦佩。
据上游新闻采访唐亮亲戚透露,其是因肺部问题9月2日去世的。
早在2009年,唐亮就被查出患有肺癌;2010与病魔抗争了两年恢复健康......
20年多前,唐亮的故事通过《唐肥肠传奇》播出后,“唐肥肠”的名号风靡整个山城。
有一种食物,跟榴莲、臭豆腐一样,闻着特别臭,但喜欢吃的人会觉得特别香,那就是肥肠。它具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
这种味道不仅仅是肥肠散发出的独特味觉,还是唐肥肠创始人的灵魂所在。20多年前有一部重庆本土的电视剧《唐肥肠传奇》,讲述的就是唐肥肠创始人唐亮的前半生,崎岖坎坷的创业史,还获得很高的评分。
他的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最后到唐肥肠退隐十多年又重出江湖。
该剧真实还原了唐亮如何从1根肥肠、4张桌子、13个平方米的小店起家,用十年时间,将不起眼的“猪下杂”肥肠,精心制作成24种口味、300多个品种的菜品,从而叱咤川渝餐饮界。
生意火爆时,其直营店和加盟店达到200多家。
不过2003年,唐亮因轻信他人投资失败,不得不退出餐饮江湖,一代餐饮传奇“唐肥肠”就此谢幕,让曾经喜爱“唐肥肠”的人们也唏嘘不已。
随后,唐亮经受住了事业失败的考验,带着他的升级版作品“唐麻婆”重出江湖,吸引了不少美食爱好者。
在江北“唐麻婆”总店后门处,一张唐亮与冯小刚的合照挂在墙上。
< class="pgc-img">>2012年,正在重庆拍摄《1942》的冯小刚,慕名来到唐亮经营的私房菜馆里吃饭。唐亮曾表示,
“那晚,冯小刚就着我做的麻婆豆腐,连吃了三大碗饭。”
重庆美食作家司马青衫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的连锁火锅很多,但以肥肠产品开店,把一个街头巷尾非常不起眼的单品做到极致的,只有唐亮一人,
“从餐饮行业的角度来讲,这种单品连锁的形式我不敢说是全国最早的,但也一定是最早的之一。而且每个店规模都很大,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所以说他把小小的肥肠做成了这么大的规模形式,我觉得很了不起的,很厉害。”
巅峰时期,唐亮曾在12家公司持股或者任职,但风云变幻,如今唐亮的资本版图里众多公司纷纷被吊销或者注销,只有极少数公司目前依然存续。
唐亮创业简历
1984年在重庆上清寺开出一家仅4张桌子13平方米的小店,取名唐肥肠。
1991年,“唐肥肠”分店已在重庆遍地开花。
1992年,投资200万元在成都人民北路开出一家2800平方米“唐肥肠”分店。当年营业收入就已达到450万元,次年更是高达1300万元
1995年,“唐肥肠”率先在全国推行连锁加盟模式。最火爆时,其直营店与加盟店多达200多家。
1996年,投资拍摄由巴蜀笑星刘德一主演的电视剧《唐肥肠传奇》。
2001年,“唐肥肠”更是以近4亿元销售额名列全国餐饮企业第33位。
2002年,准备投资地产,被香港人骗了1200万。
2003年,非典成为压垮唐肥肠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5年,在成都侍奉老母亲,让自己静下来了。当年母亲逝世。
同年,唐亮离开成都去了桂林
2009年,唐亮回重庆探亲,被查出患有肺癌。
2010年,他住院放疗三十次,化疗九次,癌细胞钙化,跟死神打了个招呼又回来了。
2011年,唐亮在江北开了私房菜馆。
后来,江湖上又听不到唐亮的消息了。
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美食是山城重庆的亮丽名片。
1月19日下午,重庆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16名市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刘光才以《加快打造 “世界美食之都”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题,代表民进界别发言。
困局:多而不强 延伸产品开发不足
不久前,重庆出台了《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提出打造 “世界美食之都”,推动重庆美食走出重庆、走出国门、布局全球。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 “培育新型消费,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然而,当前重庆美食距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的评定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重庆餐饮美食种类繁多,但单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明显。”刘光才说,比如商圈、商务区、产业园区和景区景点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集聚效应不够突出,未形成布局合理、紧跟潮流、服务规范、设施完善的国际消费特色美食文化名城、名街、名镇。
再一个短板就是头部餐饮企业少。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 “2020年中国餐饮企业百强名单”中,重庆有11家餐饮企业上榜,占比11%,底蕴不薄,但尚无企业进入前五,入前十的也仅1家。
刘光才说,还要引起重视的是延伸开发不充分。比如重庆小面红遍大江南北,但延伸的速食小面产品在电商平台中搜索仅有4款,人气较高且产地标注为河南而非重庆。
对策:集聚名店潮店 培育龙头
如何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刘光才在发言中给出了对策——抓集聚。
具体来说,对标“世界美食之都”评审标准,在“解放碑—朝天门”国际消费核心主轴、寸滩国际新城、国际消费标志性商圈等区域,进一步集聚本地和全球美食的名店、首店、潮店,促进重庆美食整体品牌形象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美食之城、美食产业、美食企业的能级。
“要加快培育全国知名新餐饮企业,加大对重庆头部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和包装上市的支持力度。”刘光才在发言中说,重庆做好重庆美食速食版的开发,以强大的产品力、市场力、企业力、金融力、人才力,助推重庆美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面对RCEP机遇,重庆应立足全球高水平经贸和食品质量规则,出台重庆美食标准,引导重庆美食提质升级和加强品牌营销,加强免税经济布局,全力打造RCEP经济圈内美食及食客大进大出的消费集聚区。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黎静 裘晋奕 郭欣欣 孙琼英 摄影 刘力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月14日,“2024渝味360碗特色美食荟”在江北区北滨路世纪金源广场举行。活动现场,重庆新晋的13家中华老字号集体亮相,集中展现特色鲜明的重庆味道、重庆风格,重庆技艺、重庆质量和重庆创新。
13个重庆品牌获评中华老字号
今年2月1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决定将382个品牌认定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来自重庆的3539、赵孝春、羊角豆干、飞马、渝北、四维、伍舒芳、邓家刀、徐鼎盛、大阳沟、德元、燕青门、重庆融通红楼宾馆共13个品牌上榜。
“‘大阳沟’此次被认定为新一批的‘中华老字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渝中区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阳沟是重庆市最早的农产品集散地,堪称行业“鼻祖”,市场以“品种多,数量足,质量好,价格稳,服务优”名扬全国。
如今,“大阳沟”市场历经80余年时代变迁,实现华丽转身,从老市场转变成新潮时尚的商业便民服务空间,不仅是周边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游客了解重庆人间烟火的鲜活窗口,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记录。
创立于1698年的燕青门,如今已成为集技术、学术、文化、品牌和教研于一体的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代表。燕青门第八代掌门人朱怀宇介绍,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医疗国家级“中华老字号”,致力于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全方位服务,让世界感受中华武术和中医文化之博大精深。
截至目前,重庆市拥有“中华老字号”31个。前两批中华老字号包括了桥头、桐君阁、永川豆豉、黄花园、颐之时等重庆人民耳熟能详的老牌子。
不断推动老字号传承创新
近年来,重庆坚持在创新发展中实现保护,引导老字号企业守正创新,推动老字号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自2011年起,重庆开始启动“重庆老字号”认定工作,每两年认定一批,至今已认定七批共有368个,范围涵盖餐饮食品、酒类茶叶、服装百货、中医药、五金、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2023年,重庆市的老字号企业全年营收逾1000亿元,吸引直接就业超过10万余人。
在推动传承创新上,重庆市商务委先后组织老字号企业连续七届参加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实现现场销售58万元、订单销售380万元、网络平台销售180余万元。在2023“爱尚重庆·赏春消费季”暨川渝老字号博览会上,以“品味老字号·乐享新消费”为主题,现场销售近300余万元,合同销售额895万元。
此外,举办新加坡重庆周——重庆老字号美食新加坡行活动,组织17家重庆老字号美食企业60余种产品走进新加坡连锁超市门店等重点商业场所,与新加坡老字号美食行业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零距离交流。
同时,推动老字号企业与美团、天猫、盒马等电商平台对接,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在饿了么开设品牌馆,促进重庆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品牌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老字号在建设自主品牌、全面促进消费、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