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银川新闻网】
在本月播出的《直播银川》第十期每月查餐厅节目中,聚焦了银川市三区餐饮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分别对兴庆区民族南街桃花坞餐饮连锁城南旗舰店、西夏区深潭鸭血火锅(西夏店)等六家餐厅进行检查,现场发现存在员工对于两个“创建”知晓率不高、每日晨检不到位、食材未封膜叠放等问题,节目中执法人员要求餐厅负责人进行整改。目前六家餐厅的整改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首先来到了兴庆区民族南街桃花坞餐饮连锁城南旗舰店进行查看。
执法人员通过检查发现,这家店已将黄油桶离墙离地进行摆放,面点间、凉菜间门均可以正常闭合,现场执法人员也对餐厅部分操作不够规范之处进行了建议。在西夏区深潭鸭血火锅(西夏店),执法人员发现这家店对于晨检记录不规范、半成品未封膜等问题,已经进行了整改,并对员工加强了培训教育。
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也发现这家店对后厨消洗间进行了重新布置,餐饮具进行了分隔摆放,确保了消毒到位,针对节目曝光的其它问题,也已进行了整改。执法人员随后也对上期曝光的其他几家餐厅进行了跟踪检查,发现餐厅均对曝光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整改。
“六家餐饮服务单位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厨房加工卫生环境保持良好,加工制作也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再规范。下一步银川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工作,对食品安全的一些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进一步压实全市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银川市市场监管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科副科长高瑞楠说。
记者 马鑫 王浩
【责任编辑:苏楠】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国质量新闻网讯 8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公示2023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第三十三期)。
本期抽检乳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共5大类273批次食品,经检验268批次合格,5批次不合格。
乳制品监督抽检产品信息 | |||||||||||
序号 | 标称生产企业名称 | 标称生产企业地址 | 被抽样单位名称 | 被抽样单位地址 | 食品名称 | 规格型号 | 商标 | 生产日期/批号 | 不合格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值 | 检测机构 | 备注 |
1 | 蒙牛特仑苏(银川)乳业有限公司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经济开发区宝湖西路550号 | 永宁县望远镇南方超市 |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远镇商贸中心1#-1号房 | 特仑苏纯牛奶 | 250mL/盒 | 特仑苏+图形 | 2023-03-15 | / | 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 |
写在前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中国军网联合腾讯新闻推出《百岁红军的嘱托》大型系列报道,以全新的视角再现历史,找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血脉。
健在的红军老战士,岁数均在百岁左右,他们曾经一次次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他们作为世纪风云的亲历者、见证者,峥嵘岁月里流动着无数英烈的革命热血,深藏着一支军队的传奇历史,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复兴壮大。每一个老红军都是从坎坷中走来,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们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穿越战火与硝烟,前仆后继,向着胜利的光芒一往无前。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聚焦他们的面孔,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今朝国家繁荣富强,正是无数英雄前辈赐予我们这代人的一份厚礼,我们自当牢记英雄嘱托,接过红色火炬,将青春韶华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 class="pgc-img">>“年轻人要身体健康,努力,努力,永远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越来越好,好好干”——顾昌华·101岁
【人物简介】顾昌华,原名古长发,曾用名古昌华,1918年5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随红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过雪山草地;抗战时期,在八路军115师和中央警卫团工作,在战争中多次负伤,1941年起在延安任毛主席卫士达5年之久。重庆谈判期间,受毛主席委派,任周恩来随身副官。参加过甘肃宁县包围战斗、平型关大捷等战役,1947年至1948年被晋冀鲁豫军区授予二等功臣一次、三等功臣两次,解放战争中获授华北解放奖章、东北解放奖章、全国解放奖章。1955年获颁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5年7月离休,现居河北保定。
撰文/中国军网记者 李晶
摄影/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出品/中国军网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毛主席卫士顾昌华:“没有对党的坚定信念,我不可能走出茫茫草地”
陈旧的小砖房、狭小的会客厅、斑驳的石灰墙……这是顾昌华老人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屋外院里地上长着斑驳的青苔,石榴树、香椿树、枣树,枝繁叶茂。
今年已有101岁高龄的顾老身体虚弱,需常年住院。他因为右腿打仗时受过枪伤,现在很少下地走动,生活起居几乎都在病床上。照顾他的大儿子顾京辉说,顾老虽是百岁老人,但是很少麻烦医护人员和家人,坚持自己吃饭,自己刮胡子,最喜欢唱《游击队之歌》。记者一行赶往医院看望顾老时,老人正半躺在病床上比划着太极拳的动作。一听到记者来,他像招呼老朋友一样挥起了手。
简单的交谈后,干休所干事播放起了顾老熟悉的旋律:“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老人的眼眶湿润了,久久未语,思绪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过茫茫草地 · 九死一生终不悔
顾老于1933年参加红军,曾随红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过雪山草地。“长征难啊,红军苦啊。”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老人对长征的记忆刻骨铭心。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给我讲述他长征的经历,教导我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信念坚定、勇敢面对。”顾老二儿子顾京洲帮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长征中的曲折经历。在点点滴滴的叙述中,顾老的长征之路渐渐清晰起来,特别是他三过茫茫草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那可真是九死一生啊!
第一次过草地,顾昌华所在的部队因为没有筹到粮食,不到3天就断了粮。寒风像刀子一样掠过野草深潭,加上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令红军举步维艰。有的人晚上还冒雨与战友一起背靠背露营,可人睡着后滚到深水泥沼里,天亮时就没有了踪影。
一开始,顾昌华在前面开路,可很快被班长拽到了身后,理由是他个子矮,遇到泥潭沼泽容易有危险。可有一天,代替顾昌华在前面开道的老班长走着走着,突然脚下草墩子一晃,猛地向下沉去,人跟着就栽进了泥潭里,瞬间黑水就泛上来将人整个吞没。尽管就隔几米远,他拼命跑过去,却什么也没拽住。
回忆起这些,老人的喉结剧烈收缩,眼里已噙满了泪水。
“我父亲说,穿越草地期间,部队严重缺粮,广大红军指战员摘野菜、吃皮带坚持行军,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父亲吃了在土门战役中缴获的一根皮带。他和战友一路上煮野菜、吃草根充饥才第一次走出了草地。”顾老二儿子顾京洲说。
“没有对党的坚定信念,我不可能走出茫茫草地。”老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尽管吐字不清,却充满了饱经沧桑的坚定,不禁让在场的后辈们肃然起敬。
一本泛黄的字典 · 一段关于毛主席的回忆
走出草地后,顾昌华被调到中央工作。延安时期,他当过毛泽东的贴身警卫;重庆谈判期间,他是周恩来的随身副官……与革命领袖耳濡目染的接触,不仅让顾昌华越加坚定对党的信念信心,还让他养成了受益一生的优良作风。
“这是父亲一直珍视的宝贝。”采访中,顾老的二儿子顾京洲小心翼翼地摊开层层包裹着的黄布,里面是一本早已泛黄的字典。
原来,这本字典是延安时期部队发给他的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那个时候国家穷困,战士普遍没有上过学,顾老在延安“千字运动”中学了些字,他当时学习用的就是这本字典。这种字典数量很少,不是人人都有,顾老一直觉得自己能有一本很幸运。“我父亲给我们讲,那时候,他总是把字典带在身边,有空就学认字,有纸的时候就在纸上练字,没纸就在地上练。”顾京洲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字典说到。
“我父亲说,毛主席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规定他们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用于学习,包括政治、识字、自然等。有时候缺课本,毛主席就吩咐秘书给战士们写些生字条,让大家照着读和写。他当年随毛主席外出,毛主席有时会问他,‘今天学会了几个字?’毛主席还经常抽时间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批改作业,有的还写上批语。”
“革命的事情人人去做”,“重要的事情耐心去做”,“复杂的事情细心去做”……这些就是当时毛主席的批语。在顾老家,还有两张毛主席的照片。顾老说,那是1942年毛主席送给他的,当时在延安枣园,他非常珍惜,一直保存到现在。
顾老戎马一生,转战大半个中国。离休后,老人还想着多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经常应邀到许多单位作报告,讲述革命经历,激励和教育后人。今年,顾老已经101岁高龄了,每当后辈们问及“爷爷,您高寿啊”,他总是像孩子般调皮地答道,“我1岁了。”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顾老自己也跟着呵呵地笑。
如今,顾老由于年事已高,许多往事早已淡忘,唯独交党费这件事深深地记在脑子里。一提到交党费,顾老下意识地摸向上衣口袋,嘴里呢喃着“我来交党费,我来交党费”,这是打心底里认定党、跟党走啊!
采访中,顾老坚持要自己穿上军装,双手颤抖整理着胸前挂满的军功章,然后目视前方,艰难地抬起右臂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凝重无言,胜似万语……
顾老曾说,自己从参加革命起,不知见到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参加革命是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自己能幸运地活下来,已经知足了。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看到祖国越来越好。
恍惚中,眼前这位历经了一个世纪沧桑巨变的老人,明明还是当初那个满怀激情参加革命的少年啊。如您所见,也一定会如您所愿,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会……
< class="pgc-img">>“没有对党的坚定信念,我不可能走出茫茫草地”——顾昌华·101岁
< class="pgc-img">>当问起顾老对年轻人的期望时,他举起拳头说,年轻人要身体健康,努力,努力,永远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越来越好,好好干。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接受采访时说起了长征时期过草地吃皮带的事,他说皮带吃起来味道是苦的。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河北省军区保定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郭勇来看顾老,他们一起唱起了《游击队之歌》。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因为打仗时腿部受过枪伤不能下地活动,老人坐在病床上打着太极拳的动作活动上肢。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交谈中说起了党费,顾老下意识地摸向上衣口袋说“别忘了交党费”。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在吃午饭之前问记者吃饭没有,他说大家都没有吃饭的话自己先吃饭不合适。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6日摄)
< class="pgc-img">>当天家人给顾昌华准备的午饭是豆腐、鸭血、蒜苔、黄瓜和米饭,顾老边听着电视里的新闻边吃午餐。顾老得了白内障,已看不清电视,只能听声音了解新闻。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6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用电动剃须刀刮胡子。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6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的大儿子顾京辉接受采访时讲述父亲的事情。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的二儿子顾京洲接受采访时说,顾老在家很少说以前参加战斗打仗的事儿。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顾昌华的二儿子顾京洲拿出父亲珍藏的字典。1940年到1945年顾昌华担任毛主席卫士期间,在延安学习时经常使用这本四角号码字典,这本字典为郭沫若所编写。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1940年到1945年顾昌华担任毛主席卫士期间,在延安学习时用的四角号码字典,这本字典由郭沫若编写。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这是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送给顾昌华的剃须刀,顾老保存至今。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2019年8月15日摄)
< class="pgc-img">>这是国共南京谈判期间,顾昌华的身份证件,当时登记用的名字是古长华,可以看到户主登记姓名为周恩来,住址为梅园新村十七号,当时的时间显示为“民国35年8月”,即1946年8月。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南京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顾昌华大儿子顾京辉提供)
< class="pgc-img">>1946年,顾昌华作为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的身份证,当时用的名字是古长华。(顾昌华大儿子顾京辉提供)
< class="pgc-img">>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的身份证封面。(顾昌华大儿子顾京辉提供)
< class="pgc-img">>顾昌华1954年1月留影。
< class="pgc-img">>顾昌华1956年9月在保定留影。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晶 孙智英
责任编辑:孙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