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西宁7月10日电(记者李占轶 周喆)夏日时节,黄河上游碧波荡漾,两岸郁郁葱葱。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农场”内,各色花卉争相绽放,为这如画的风景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6月28日,在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农场”内,一名工人在修剪花枝。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花”是这里的主打元素。走进农场,满眼万紫千红、处处鸟语花香。万花丛中,别具风情的木屋酒店掩映其间。
炎炎烈日下,61岁的杜海涛戴着渔夫帽,在花丛中穿梭忙碌。作为“美地花田农场”的负责人,大到规划设计、小到除草刨地,大大小小的事杜海涛都干过。他说,农场从无到有,点滴变化都凝聚着心血。
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5年当地引进了杜海涛所在的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办这家农场。
那时的团结村经济基础薄弱,很多人不看好杜海涛和他的农场项目。但是杜海涛却瞅准这里临近黄河、气候条件好的优势,打算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
杜海涛介绍,自2017年开始,公司将村民土地集中流转后,成功引进培育多种高原上少见花卉,投资建设了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景区,将其取名为“美地花田农场”。
“美地”打造过程并非一直很“美”。为了培育出别具一格的花海,公司最初从外地引进了许多景观花卉。娇嫩的花儿初到高原,纷纷“水土不服”。“刚开始时,花种下去很快都死了,我们也没有经验,只能自己摸索办法。”杜海涛说,看到一株株枯萎的花倒伏在地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的“美地花田农场”内鲜花盛放(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更换土壤、改良品种……一次次尝试,杜海涛不知费了多少工夫。如今,他们培育的芝樱等花卉,不仅丰富了自家农场景观,还能外销。他说,看到一片片花海在田野间盛开,游客们沉醉其中,“再辛苦也值了”。
前期资金投入大,后续资金不足,也曾让杜海涛一筹莫展,“多亏政府送来的‘及时雨’”。2017年,贵德县扶贫开发局统筹团结村等8个邻近村的2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这样一来,不仅企业发展有了动力,也为贫困户提供了在家门口致富的门路。”杜海涛说,公司通过吸纳当地村民务工、收益分红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村民兰措卓玛是团结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农场的务工人员,负责除草、修剪花枝等工作。“在这儿干活离家近,还能顾得上家里,一年下来工资能有2万元。”兰措卓玛说。
像兰措卓玛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2017年至2019年,农场向周边地区提供的各类就业用工数量累计有上万个,发放工资270多万元,与贫困户分红43.5万元,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赁费32.5万元。
昔日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世外桃源”。来这里拍婚纱、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现在农场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今后老百姓越来越富,团结村的日子也一定会像花儿一样,越来越红火。”杜海涛说。(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进海口江东新区演丰镇山尾头村,连片的红树林常年绿荫葱葱,青砖外墙,花枝小院,既有渔家风情又具江南格调,游客可以体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也可以走村串户感受琼北渔家生活。
国庆中秋假期,江东新区众多特色民宿凭借“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民风”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掀起美丽乡村游新热潮,不仅为乡村带来了高人气,也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线。
10月3日下午,在海口演丰镇的连理枝民宿,游客与民宿工作人员一道演奏体验非洲鼓。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 通讯员黄阳 摄
乡村游带火民宿
“‘双节’刺激旅游复苏,这里民宿迎来今年以来最火的时期,节日期间一房难求!”作为江东新区远近闻名的民宿——连理枝民宿主打渔家风情,民宿老板黄阳假期虽然忙个不停,但倍感振奋,满心欢喜。
连理枝民宿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山尾头村,该村紧邻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一流,拥有宽阔的海景,同时,村庄距离市区较近,仅30分钟车程。近年来,美兰区和演丰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建设,完善了村庄交通、景观等公共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靠海吃海。”黄阳致力打造“吃在渔家,住在渔村,体验渔乐”的特色民宿。得益于火热的乡村旅游,拥有近30间客房的连理枝民宿,可接待游客上百人住宿,假期几乎处于满房状态。全村已有18户村民加入旅游发展合作社,“抱团”创业,也带动了30多位村民就业。
走进山尾头村,记者发现,民宿主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元素,如椰壳、船木、竹子、煤油灯、草帽等特色物品,结合民俗民艺建造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宿。这些民宿突出海岛风情、渔家文化,改变了传统渔家乐“千户一面”的印象,浓郁的渔家风情扑面而来。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工作,每个月工资超过3000元,‘旅游饭’越吃越香。”在山尾头村,看到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有人气,在外打工的村民范春美返乡就业,在村里的连理枝农家乐和民宿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
“民宿+”让乡村“蝶变”
海口江东新区深入挖掘各镇村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瞄准民宿行业发展的痛点,撬动“民宿+”战略的最大合力,制定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乡村道路、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形成“点、线、面”民宿布点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沿着江东新区演中村曲口路行走,丛林掩映间,平坦沥青路曲径通幽,路口处便是桃花源客栈。绿树掩映,芳草萋萋,米黄色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在立体绿化彩化景观装扮下,简约别致,引人入胜,游客纷至沓来。
谁能想到,民宿的所建地块原来是村里多年的卫生死角。桃花源客栈主管刘炳光说,桃花源客栈老板具有多年酒店管理经验,通过“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按照生态宜居的理念,对村里闲置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幽静舒适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客栈共有近20间客房,节假日高峰入住率超过80%。
为了满足住客的多元化需求,桃花源客栈在提供住宿服务的基础上,实施“民宿+旅游”,丰富民宿经济业态,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在吃方面,桃花源客栈专门建立了餐饮区,邀请本地厨师,烹制地道的农家菜,让游客可以品尝到海南味道;还设立了宽敞的自助烧烤区,客栈可提供齐全的烧烤设备;开辟市民菜园,建设水果采摘园等。
在江东新区芳园村,村里的闲置老宅被改造成了30栋110间民宿,随着芳园国际艺术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芳园村逐渐开始获得发展带来的“红利”,国际艺术村建设已为4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一年多来实现芳园村集体收入约1000万元。
瑶城村美丽乡村项目保留乡土特色,“一房一策”进行升级改造,让老屋焕发新活力,设计政务主题、茶文化主题、儿童主题、羊圈主题、创意集市等九个主题民宿小院,打造高端民宿聚集区……村企携手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发展乡村民宿,打造独具特色的共享农庄,不仅企业创收,村民也受益。
海口江东新区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发展特色民宿,驱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为村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海口日报
钰褀(左)和妻子带着台湾特色美食参加市集。 武汉市台办供图
本报电 (钟欣)台湾嘉义的荔枝面包、阿里山的金萱茶,以及融入台湾与武汉元素的实景剧游戏……近日,第四届武汉台青嘉年华暨夏日市集在位于湖北武汉的百年老街黎黄陂路举办。
此次活动由武汉台资企业协会主办,市集招募了近30家台青企业参与,包含美食、文创、手作、运动、科技等多元业态。
此番参与市集,台青庄益昌为黎黄陂路量身定制了实景剧游戏《羲光》。他介绍,这是一款数字化沉浸式游戏,其剧情以黎黄陂路历史故事为主线。庄益昌今年3月来到武汉创业,历史悠久、充满生活气息的黎黄陂路是他最喜欢的地标之一,他希望通过游戏把自己对武汉的爱传递给玩家。
“我们在武汉开店3年,第一次参与市集,为期3天的摆摊经历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台青林钰褀说。林钰褀和妻子经营面包店和咖啡店,他们不仅带来了用台湾嘉义荔枝制作的面包、凤梨酥等特色美食,还推出了卤牛肉面包和椒麻鸡面包等新品,今后还将与武汉餐饮从业者加强交流,把两地美食进一步融合、创新。
“小时候看台剧,就很想去台北夜市尝尝蚵仔煎、花枝丸,这次来武汉居然实现了。”南京游客曹沛冉表示,两岸青年通过市集拉近了彼此距离,今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台北夜市吃特色小吃。
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吴志荣表示,市集让民众走近台湾美食、领略宝岛风情,也期待台青企业借助市集深入了解当地消费习惯,更好地在大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