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重庆隐藏的富豪县,人均消费 150 的自助午餐到底有多豪横?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1. 今天来到了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梁平县。梁平县虽然面积不大只有 2396 平方公里,但它是重庆的百强县之一也是中国西部的百强县。这里的人均 GDP 达到了 7.6 万元,远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梁平县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而且这里的物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不高,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的地方。
< class="pgc-img">>2. 在这里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梁平甜皮鸭、梁平豆花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非常亲民,让我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梁平人民的热情好客。
3. 除了美食,梁平县还有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比如双桂堂、梁平博物馆等。这些景点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梁平县的独特魅力。
4. 接下来将前往一家人均消费 150 的自助餐厅,看看这里的菜品到底有多丰富,味道又如何?这家餐厅的环境优雅,装修精美,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里的菜品种类繁多,既有本地特色菜肴,也有各种海鲜、烤肉等国际美食。每一道菜品都是精心制作,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这里的美食,记得提前预定。
关注我,了解更多。
筑面积150,套内123 ,户型:南北通透。
1.客餐厅一体,客厅开间4.1米,没有背景墙,刷了浅灰色乳胶漆 ,简单的双眼皮吊顶,下掉25cm, 宽35cm ,不压层高,更有空间感~
2.餐厅开间3.4米,整排的餐边柜,足够的储物空间,肤感白高级灰 ,简单耐看 ,搭配1.6米*80的餐桌,空间足够 。
3.厨房吊滑三联动, 高级感满满 ,上浅下灰橱柜颜色好耐看呀, 不做挡水条 ,不做下翻,空间感更大。
4. 三个卧室都是刷的乳胶漆 ,喜欢这个简简单单的感觉 ,卫生间整体做了1.2米*60cm的瓷砖,搭配了同色系美缝剂,其实很简单 ,但也很耐看。
年来,东城区积极“扩充”老龄资源,探索以社会刚需激发养老资源的内生动力。东城区民政局通过试点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的方式,让养老资源与居民需求之间产生了“1+1>2”的互惠共赢局面。
截至目前,东城区已有15个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在优先服务好养老刚需基础上,满足更多居民需求。不断增长的客流量有利于社区餐厅的持续健康经营,让老年餐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饭菜的花样和品种更加丰富,从而带给老年人的实惠也越来越多。
胡同里的社区餐厅
老少都喜爱
位于东城区景山街道大学夹道甲10号的便民老年餐桌“长者食堂”是由东城区“小棉袄爱老”团队运营的一家养老助餐点。为了方便胡同内的居民就餐,近期该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为支撑和鼓励这项便民服务,景山街道无偿提供了场地。
这个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的社区餐厅内设42个堂食餐位,服务辐射周围8个社区,堂食日均接待量达150人次。加上有送餐需求的老年人,这家餐厅每到饭点都特别热闹。餐厅每日制作两餐,午餐、晚餐的菜肴分别可达到6到10种,搭配不同的主食、粥和汤品,价格从12元至28元,可整份也可半份出售。餐厅负责人介绍:“有的老年人吃得较少,可以打半份菜,再打个主食,配上免费的汤,十块钱就能吃饱一餐。”
社区餐厅的运营方在东城区经营了多家老年餐桌,拥有丰富的助餐服务经验,他们的招牌菜糖醋鱼,选用的是没有刺的巴沙鱼,配料降低了糖的配比,外酥里嫩、酸甜适中。一整条精美花刀造型的糖醋鱼售价28元,配有独立包装盒。现场,有居民堂食后还要打包一份带走,该居民说:“正好家里要来亲戚,这菜造型漂亮、口味还好,正好招待亲友。”
记者注意到,因饭菜便宜,精致美味,这里深受老年人喜爱,也受年轻人和小朋友“追捧”。采访当日,一位老人带着孙子一起前来就餐,他说:“这里的锅包肉孩子最爱吃,平时只要有我都会买回去。正好暑假,我就带他来这儿吃,省得自己做了。”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暑期的到来,社区餐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很多老人都带着孙辈一起来就餐,餐厅也适时推出了许多孩子们感兴趣的菜品。
自助取餐 智慧结算
精品小碗菜受老人欢迎
中午11点半,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友邻餐厅内人头攒动,前来就餐的有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甚至有一家五口专程开车来就餐的。作为一家今年7月刚运营的社区餐厅,友邻餐厅依托和平里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一层开辟出145平方米的用餐面积,为附近居民提供早、午餐服务。餐厅运营半个月就美名“远播”,早餐时段用餐人数可达100多人,午餐时段可达200多人。
△老年人在和平里街道友邻餐厅内选购午餐
>和平里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管理部负责人杨东美表示,餐厅主打精品小碗菜,实现了自助取餐、智慧结算,居民可以根据口味排队自助拿取菜品。结账时,只需在结账窗口将餐盘摆放在规定区域就可自动识别价格,操作更便捷、卫生。
66岁的杨女士在附近居住了42年,对周围的美食了如指掌。友邻餐厅运营后,成了她最热衷的就餐地。她说:“天儿热了,我不爱做饭,但我这人喜欢样样都吃点,这餐厅就特别适合我,小份菜口味好,我两周内已经来了8次了。”
记者注意到,午餐时段还有不少居民专程来餐厅打包。餐厅内也有不少老年人自带餐盒,堂食之后将剩下的菜品打包。为此,餐厅特别为居民设置了打包区,方便大家打包。杨东美表示,针对居民需求,友邻餐厅还将于近期开设晚餐服务,满足居民的用餐需求。
坚持惠老属性
社区餐厅优先服务老年人
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用餐环境会不会拥挤?如何保障老年人优先享受惠老服务?东城区民政局试点前下大力气开展调研、走访,根据不同餐厅的情况,和餐厅运营商一起因地制宜推出了多种解决方式。
比如景山街道的“长者食堂”在升级为社区餐厅后张贴了告示,号召居民错峰就餐,在11点15分至12点这个时段优先服务老年群体,倡导年轻人12点后就餐。人多的时候,餐厅会安排工作人员引导排队,根据情况优先安排老年人就餐。餐厅还安装了自动叫号机,就餐高峰时可以取号叫号,老年人可以坐着等候叫号。
△位于景山街道的“长者食堂”升级为社区餐厅后,用餐人数明显增加
>而位于朝阳门街道的伏枥餐厅则在升级为社区餐厅后针对工薪阶层推出“延迟服务”。“伏枥餐厅”周围有不少写字楼和商户,为了能让周围工作的年轻人享受优质餐品,与老年人错峰就餐,“伏枥餐厅”延迟了午餐供应时间,并给出了13点后就餐“延时价”,比如一荤两素原价20元,13点后只需14元。
△伏枥餐厅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绍,将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的探索是东城区在全面摸排养老助餐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的。“我们在全区范围内选取了助餐服务品质好、老年人认可度高、运营能力较强的首批15家助餐点进行功能升级、服务优化,升级为社区餐厅。在优先保障老年群体就餐的基础上,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这既体现了其为老服务的属性,还充分拓展了市场属性,有利于社区餐厅的持续健康经营,带给老年人更多的实惠。”
据了解,东城区目前有养老助餐点120家,该区将把面向全龄居民的社区餐厅定为发展方向,严格把关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不仅惠及老年人,也为更多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就餐服务。而升级后的社区餐厅也将激发养老助餐点运营商的新活力,促使他们推出更多实惠,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来 源:北京社区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