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甜蜜蜜不如火辣辣!一道网红催泪大菜帮你搞定她!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样过一个舌尖上的七夕?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味道甜甜的就像男盆友的笑容~Sorry,请给单身汪们一把汪粮...甜美的食物就和甜言

<>

样过一个舌尖上的七夕?

巧克力?蛋糕?冰淇淋?

味道甜甜的就像男盆友的笑容~

< class="pgc-img">

Sorry,请给单身汪们一把汪粮...

< class="pgc-img">

甜美的食物就和甜言蜜语一样

get太多难免会腻

比起傻白甜,野蛮女友是不是更可爱呢~

不如一起过个火辣辣的情人节呀!

都说情人的眼泪最珍贵

如何让你爱的她感动飙泪?

为爱一掷千金然后默默吃土一年?

还是为了编织情话而绞尽脑汁?

爱,其实很简单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美食代表我的心~

一道「网红沸腾虾」帮你搞定她!

< class="pgc-img">

? 用料准备:大虾500g、火锅底料1份、雨花石10-20块、鲜香菇、金针菇、黄豆芽适量。

? Step1:往节能锅中倒入少许油,将洗干净的雨花石放进去,盖上锅子,开大火加热雨花石。

? Step2:在另一只锅中放入火锅底料,加水完全浸泡,开火将其融化煮开。

? Step3:将虾洗净,去壳,挑出虾线,开背切成蝴蝶虾。

? Step4:在沸腾的火锅底料中放入鲜香菇、金针菇、黄豆芽,搅一搅,煮一煮。

? Step5:雨花石加热5分钟后,把处理好的大虾放进去,然后立刻倒入火锅底料和蔬菜。

? Step6:继续煮几分钟后,这道网红大菜便可热辣登场啦。

< class="pgc-img">

浓浓的爱包裹着鲜嫩肥美的大虾

火热的情燃烧于香气四溢的汤汁

欲占其心,先攻其胃

面对如此火爆的麻辣诱惑

她的味蕾及她的心瞬间被你一网打尽!

这道麻辣味儿的告白

出自一位色艺俱佳的小哥哥之手

你还招架得住吗?

三分钟炼成网红虾?!

听上去很酷炫,做起来就...

宝宝你也真是的

有这么一位温柔(帅气)又宠你(腿长)的

主人亲自为你下厨

你就不能给点儿耐心吗?

< class="pgc-img">

真是难为了我们这位厨房小白先生

再这样下去你会连她也辜负了...

不要再让你的爱败给了时间!

< class="pgc-img">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网红虾背后真正的大功臣

就是这位「节能不粘锅」啦~

凭借其独家聚能黑科技

令做菜变成一件省时又省力的小事!

< class="pgc-img">

说它是懒人的首选

完全得益于不粘锅的特性

一冲即净的快感只想即刻拥有~

< class="pgc-img">

说它是颜控的挚爱

这独具匠心的设计外加轻盈的质感

内外兼修才配称为“锅中女王”!

< class="pgc-img">

告白要趁早,示爱也要尽快

别让你爱的她和它等太久哦~

彩蛋

在网红沸腾虾大功告成之际

小白先生突然接到了地狱厨神刘一帆的任务卡

——挑战招牌【黄金蛋炒饭】

好菜配好饭,七夕才完整~

< class="pgc-img">

的微信朋友圈截图(2021年)


我本吃货——

一个厨艺爱好者的家庭日常


文/李丛


对于吃饭一事,中国人似乎从来都毫不含糊,古书云:“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证明吃和性欲乃人类之真本性也。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确实把吃饭看得跟天一样大,比如两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吃饭了吗?”;而那些正在找工作或者在做生意的人都往往自谦说“只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尽管其实何止吃饭这样简单)”;在中国找人办事第一关基本上就是请客吃饭(当然包括各种送礼);几乎所有聚会(比如同学会、校友会、生日会、年会)的基本形式无不都是以“吃”为主。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卤水猪脚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虾仁炒芦笋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土豆焖鸡


小时候,父母对我的管教相当严厉,各种家务活我都做过不少,其中做饭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大约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就学会如何煮米饭和白粥。到了小学一年级时,诸如煎鸡蛋、炒青菜这些最简单的菜式我基本可以信手拈来。恰逢当时我奶奶住院,父母需要到医院照顾奶奶,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常靠自己料理食物。

或许潮汕人天生就对吃比较有考究吧!加上我父母对吃这方面在潮汕人中又算得上比较挑剔的,因此在长期的耳濡目染,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做饭烧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受家庭的熏陶之外,小时候每逢遇到各种红白喜事或者有人搬新房娶新娘,主人都会邀请一众厨师到家里搭帐篷烧菜做饭。由于常常目睹了厨师烧菜的整个过程,这种经历同样让我深受影响,这也为我日后自学厨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豆瓣酱焗黄花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蚝烙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爆炒海瓜子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盐焗鸡翅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广式凤爪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豆芽炒牛肉


掐指一算,本人真正迷恋上厨艺、并将其当成事业来研究,应该是在2008年才开始的。当时恰逢有一次我受堂哥邀请到他宿舍做客,由于与他同住的几位都是光棍,他们个个平时都不谙厨事,每天基本靠吃外卖和方便面度过日子。我发现他们宿舍有齐全的厨房餐具,于是一时技痒,便自告奋勇露了一手。没想到我那点三脚猫功夫竟也能够技惊四座,令他们几个都啧啧称奇。自此之后,每逢节假日我就常常成为堂哥和宿友们的“座上宾”,在他们这里施展过无数次厨艺,并且一连持续了几年时间。这个经历,算是我初涉厨艺的早期萌芽。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酱香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鲜鱿粥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芥蓝炒牛肉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肉皮煲


到了2010年,我所在的拍卖公司终于给我安排了宿舍(头几年一直睡在一个不到四平米的杂物间)。由于宿舍有配套的厨房和餐具,这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心想大施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我凭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之前在堂哥宿舍积累的那一点点自学摸索的底子,让我的厨艺在集团公司声名大噪。

当时跟我住一起的还有一位领导及另一位员工。那位领导性格十分怪异,据说他从小到大从不吃过一口鱼肉和其他海鲜(包括酒楼做的都照样不吃),对鸡、鸭、鹅、牛、猪肉等皆不感兴趣,甚至连青菜和水果也不太感冒。我发现他整天只需要一瓶湖南剁椒和一罐腐乳,就可以配好几碗白米饭,竟也吃得心满意足、不亦乐乎!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蒜蓉扇贝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西芹腰果炒虾仁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红烧憨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蒜蓉软骨鱼


我当时在宿舍做的第一道菜是红烧鱼,由于在烹制的过程中,一阵阵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结果竟令得那位领导有些垂涎欲滴。就在他看着红烧鱼犹犹豫豫、举棋不定之际,我与另一位同事怂恿他不妨尝试一下,没想到这位号称一辈子不吃一口鱼肉和海鲜的怪人竟然破了戒,不但那顿饭狼吞虎咽将整条红烧鱼吃个精光,结果还在之后连续好几天对此念念不忘。在与他相处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常常缠着我给他做这道红烧鱼,最终这道菜成了隔三差五就必吃的招牌菜,以致连我自己都吃得有些厌烦了,实在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正因如此,“李丛会做饭”这条石破天惊的消息便不知不觉在整个集团公司流传甚广。紧接着,很多同事(包括其他部门)都听说此事,竟也陆续邀请我到他们宿舍或者家里下厨献艺。由于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肯定,使得我越发有一股干劲,决心将厨艺当成一门专业技能来钻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煎豆腐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焗螃蟹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五香牛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椒盐沙尖鱼


就这样,我在各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菜式越做越多,菜品越做越好。特别是每当在餐厅酒楼吃到好吃的菜式,就一直在揣摩这道菜的材料和做法;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什么好菜式,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有时哪怕花费三五个小时的路程都要前往一探究竟,回来再慢慢回味和琢磨。

说实话,刚开始我每做一道菜,都有些诚惶诚恐,生怕搞砸闹出洋相。我每做一步,总在极力回忆小时候在家里看父母以及那些厨师做饭的情景,什么步骤、什么配料、什么方法,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有一些确实想不起来的,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尝试。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香煎剥皮牛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菱角炒饭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猪朥粿


后来我总结出学习做饭的思路无非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比如在外面某家餐厅或酒楼吃过一道味道不错的菜,就先观察一下这道菜需要什么食材,然后猜测一下里面大概需要什么配料。

第二,推测这道菜是用何种烹调方式进行的,究竟是蒸的,还是煎的,是炒的,还是焗的,还是多种方式混合,有个大概的判断。

第三,想象一下如果让自己来做,根据以往的感觉和经验,大概会按照什么步骤来完成。

这几步套路可谓屡试不爽,基本上,只要我吃过的并且觉得好的,随时就可以模仿出一道与其一模一样的菜式来。由于我是学美术出身,所以对餐具、摆盘和色彩的搭配也有所讲究。假如状态好的话,再发挥出自己的理解和美学功底(比如摆盘),可能还会有青出于蓝的效果。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酱香鸭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香煎红杉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菱角焖鸡


从某方面来说,我对做饭这件事已经看成是创作一件艺术品那样重要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厨艺,我对工具和配料也越来越挑剔,每当有朋友约我下厨,我都要事先询问对方家里有什么工具和配料,如果对方的硬件确实太过于简陋的,我还会自己带上锅碗瓢盆和各种调料送货上门。

或许是网络时代信息比较发达的缘故,没想到我会下厨的消息越传越广,越传越神,最后除了我的亲戚、同事,连很多失散多年的老同学和一些刚刚认识不久的朋友也听说我擅此道,都纷纷请我去他们家里聚会做饭。这些经历,慢慢也使我对厨艺把握得越来越为精熟。

说起来令人有些难以置信,在最高峰时亲友们约我做饭竟需要提前预约,并且常常会遇到档期排满的情况。有好几个朋友为了吃上我的菜,居然排队排了三五年才轮得上!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夸张,但都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爆炒猪杂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苦瓜酿肉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芋头炒饭


2011年六月份,我离开公司开始创业,决心当一名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由于长期浸淫于国画与厨艺之间,我还发现艺术跟烹调也存在各种微妙的关系。

比如国画跟烹饪烧菜一样,是非常讲究味道的。有些人的画很秀气,色彩绚丽多姿,给人感觉很甜,却有些腻,不耐看;有些人的画很大气,大刀阔斧,笔法苍劲,给人感觉很辣,反倒值得回味;有些人太过拘泥于细节而忽略了大效果,初看画面逼真酷似照片,但看过第一眼之后,便不能让观者的感触和联想,就像喝白开水,索然无味;有些人的画,只是简简单单几根线、几笔墨,就足以让人细细品尝,反复揣摩,百看不厌。

博览群书的人,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诗词曲赋有所研究的人,下笔往往有文人味和书卷味;精通哲学、佛学的人,下笔往往有禅味;对金石学和篆刻研究较深的人,下笔往往有金石味;而那些不怎么注重画外修养的人(譬如文学、史学、哲学等门类),画出来的画要么没味,要么有些变味。由此可见,画面所体现出的“味道”,与作者的个人修养息息相关。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桂花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鸡肉焖酸菜

我的厨艺:肉末茄子煲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红烧鱼块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面饼


在我长达十几年的厨艺生涯中,有三个阵营是我施展身手最多的地方,第一个是在堂哥家里,第二个是“闲隐平台”负责人麦客导演的工作室,第三个是我自己的工作室和家里。除此之外,我还曾受邀到过一些餐厅和私房菜馆下厨,体验过设备极其齐全的专业厨房。

由于各种场合的聚会我都接触过,所以基本上现在无论对方提供的厨艺设备多么简陋,哪怕提供的食材调料多么寒碜,我都有办法化腐朽为神奇,将它们变废为宝。甚至还遇到过在夜间下厨突然断电,在一手拿手机照明,一手持锅铲翻炒的情况下,照样能做出一桌好菜。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枪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板栗焖鸡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荷兰豆炒饭


据粗略统计,从2008年到目前(2022年)为止,我所做过的菜式大约有两三百种,被各界亲友邀请上门施展厨艺的次数应该有两百次之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总共有四五十个宾客。

十几年来,我经过千锤百炼可以熟练掌握各种菜式,涵盖了潮汕菜、广府菜、四川菜、湖南菜、客家菜、东北菜等多种口味,其中比较拿手的经典菜式有卤水猪脚、卤水牛腩、红烧鱼、潮式卤鱼、芥兰炒牛肉、豆豉蒸排骨、开边蒜蓉虾、盐焗鸡翅、可乐鸡翅、虾仁炒时蔬、瘦肉炒时蔬、酱香虾、辣子鸡、小炒肉、清蒸鱼、焗螃蟹、爆炒各种海鲜、肉皮煲、酸菜鱼、水煮鱼、香干火锅肉、酱骨架、苦瓜酿肉、苦瓜排骨汤、白菜鱼头汤、清蒸粉丝扇贝、香煎黄花鱼、狮子头、茄子煲、土豆焖鸡、潮式砂锅粥、南瓜炒饭、芋头炒饭、鸡肉焖酸菜、剁椒鱼头、板栗鸡、广式凤爪、焖鸭、客家煎豆腐、蚝烙、殿鱼烙、猪朥粿、芋泥、反沙芋、糕烧番薯、面饼、腌菜等,这些“战绩”对我而言,其份量丝毫不亚于得个什么美术大奖。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酸菜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鳗鱼煲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爆炒鲜鱿

我的厨艺:萝卜干煎鸡蛋

我的厨艺:螃蟹粥


近几年,我又潜心研究过美食的相关理论知识,撰写过《谁是天下第一吃货?》等美食评论文章。文章除了介绍鲁菜、川菜、粤菜、湘菜、苏菜、浙菜、闽菜和徽菜八大菜系,还着重点评了从夏朝末年的伊尹、春秋时期的孔子、北宋的苏东坡、清代的李渔、金圣叹和袁枚;民国时期的谭延闿、周作人、周瘦鹃、梁实秋、唐鲁孙、王世襄、邓云乡、陆文夫、汪曾祺、逯耀东;现代的洪丕谟、蔡澜、赵珩、梁文韬、戴龙、孟凡贵、董克平、古清生、董振祥、沈宏非、陈晓卿、梁子庚和刘一帆乃至当今艺人中的林依轮、黄磊、谢霆锋和张亮等数十位美食家。除此之外,还撰写了数十种美食教材,编成《吃货指南》一书(未完成)。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豆豉蒸排骨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藤椒鲈鱼片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瘦肉炒鲜菇


在我看来,做饭不但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我相信一个热爱做饭的人必定会热爱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态必定乐观向上,一个心态乐观向上的人必定非常愿意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各种美好的事物,因此我相信热爱做饭的人,肯定能交到各种充满情趣和青春活力的朋友。

人生本来就有各种困扰、忧愁和无奈,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除了金刚怒目、横眉冷对之外,还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才能奋斗到最后。至少在你做饭的那一刻,在你将美味佳肴呈现给亲友们分享的时候,那一瞬间的幸福和成就感,就是你的人生乐趣和慰藉。

2022年12月2日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卤水肉皮蛋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芋头萝卜狮子头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焖鱼腩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芋泥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开边蒜蓉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香煎剥皮牛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卤水猪耳朵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爆炒濑尿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桂花鱼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红烧茄子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卤水牛腩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爆炒螃蟹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海鲜瘦肉粥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蒜蓉虾


< class="pgc-img">

我的厨艺:清蒸东星斑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孩子!


谢谢您的观赏!欢迎转发!




李丛简介:


李丛,1985年出生,广东澄海樟林人。原《广东书画艺术》执行编辑、湖南《艺术中国》驻广州工作站站长。现为独立画家、自由撰稿人、《星岛日报——粤侨书画》副主编兼执行编辑。曾举办个人画展五次,联展二十余次。早期以写意公鸡和工笔草虫见长,后旁涉山水及人物,作品注重笔墨情趣,常常融入个人思想及人生感悟,崇尚“以画喻理、以文传情”之宗旨,具有较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擅长写作,曾为业界多名书画艺术家撰写过艺术评论和画册序言,已著有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约数百万字。

< class="pgc-img">

尖上的中国(百度图片)



谁是天下第一吃货?


文/李丛


古书云:“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证明吃和性欲乃人类之真本性也。对此,哲学家黎鸣先生(1944—)在《人性与命运》一书中也将食欲、性欲和求知欲定性为人类的三大原欲。的确,对于吃饭一事,中国人似乎从来都毫不含糊,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确实把吃饭看得跟天一样大,比如两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吃饭了吗?”;而那些正在找工作或者在做生意的人都往往自谦说“只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尽管其实何止吃饭这样简单)”;在中国找人办事第一关基本上就是请客吃饭(当然包括各种送礼);几乎所有聚会(比如同学会、校友会、生日会、年会)的基本形式无不都是以“吃”为主。


按照钱钟书先生(1910—1998)的说法,吃饭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和动机,他在《吃饭》一文便有如下高论:“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钱老此言对于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来说着实不虚,但像笔者这种典型的纯粹的吃货,确实还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和觉悟,依我看,“吃”本来只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由于条件和材料的缺乏,人类对吃的概念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上的义务而已。直至火源的出现,才让人类学会了烧烤和熟食,较起生吃,熟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刺激了人类味蕾的开发和追求,而这种粗陋的制作,应该就是“厨艺”的雏形。随着年代的推移和人类对味觉的追求越来越挑剔,以及各种地域的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差异,便逐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制作手法,而那些精通此道的人,便逐步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厨师”。由于制作手法和口味的不同,继而又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美食的派系。


< class="pgc-img">

钱钟书(百度图片)


假如以国籍分类,大致可分为中餐和西餐;若以中餐分,又可分为鲁菜、川菜、粤菜、湘菜、苏菜、浙菜、闽菜和徽菜等八大菜系,假如再细分,比如其中的粤菜又可以分为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东江菜(也称客家菜)。如果还再继续细分的话,其中的潮汕菜,除了驰名中外的卤水鹅、牛肉丸和各种海鲜之外,仅仅小食据说就已超过四百种的数据之多!在饮食界,估计人人都听说过一句俗语叫“吃在广州”,其实这一说法未必精准,应该叫“吃在广东”似乎更为恰切。这一方面体现了广州(乃至广东)食材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州(乃至广东)这个地区有着包容的心态。基本上,在广东确实可以吃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不同类型的菜系。此外,广东人对吃似乎从不忌口,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无一放过。他们可以津津有味地吃蛇羹,可以闲情惬意地吃老鼠,甚至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吃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此情此景,对于那些初来乍到广东的外地人来说简直就是辣眼睛啊!


由于地域、气候、材料的不同,导致每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殊配料。比如鲁菜讲究选料精细、刀法细腻、花色多样、善用葱姜,代表菜品有葱扒海参、红烧海螺、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锅塌豆腐、炸蛎黄等;川菜则以麻辣、酸辣、家常、怪味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有酸菜鱼、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粤菜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有脆皮乳猪、大良炒鲜奶、冬瓜盅、卤水鹅、烧腊等;湘菜的特色是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代表菜品有麻辣子鸡、东安子鸡、洞庭野鸭、辣味合蒸、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苏菜的特色是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代表菜品有淮扬狮子头、松鼠桂鱼、叫花鸡、火烧马鞍桥、盐水鸭等;浙菜的特色是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代表菜品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闽菜的特色是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代表菜品有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徽菜的特色是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代表菜品有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无为熏鸭、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等……中华美食之多,种类之广,真是不胜枚举,让人眼花缭乱,“口”不暇接。


< class="pgc-img">

潮汕名菜“卤水鹅”(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福建名菜“佛跳墙”(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四川名菜“宫保鸡丁”(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山东名菜“红烧海螺”(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苏州名吃“狮子头”(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安徽名吃“红烧果子狸”(百度图片)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仅仅是因为饿;饿,更多的只是解决生理需求;而馋,恐怕就已经提升到精神境界的层次了。但是馋与馋之间,又有着高级馋和低级馋之分:明明吃饱喝足了,但还是依然想着吃,这是初级的馋;明明已经可以动口吃了,但还是不满当前的现成条件,必须想方设法将食物的味道、摆盘、营养乃至餐具的考究发挥到极致才肯动口的,这才是高级的馋!换言之,饿仅仅是为了充饥,低级馋是为了让嘴皮过过瘾,高级馋则是为了让视觉(色)、嗅觉(香)、味觉(味)、触觉(口感)以及感觉(摆盘、餐具、环境)等因素都同时得到充分的享受,可谓是吃货的最高境界!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美食家”!


尽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但实际上,很多知识分子对于“吃”的钟爱和考究,甚至还远远超过一般人。就在如此博大精深的“吃文化”中,中国历代也出现了不少深谙此道的行家里手,比如夏朝末年的伊尹(前1649—前1550)、春秋时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北宋的苏东坡(1037—1101)、清代的李渔(1611—1680)、金圣叹(1608—1661)和袁枚(1716—1798);民国时期的谭延闿(1880—1930)、周作人(1885—1967)、周瘦鹃(1895—1968)、梁实秋(1903—1987)、唐鲁孙(1908—1985)、王世襄(1914—2009)、邓云乡(1924—1999)、陆文夫(1928—2005)、汪曾祺(1920—1997)、逯耀东(1933—2006);现代的洪丕谟(1940—2005)、蔡澜(1941—)、赵珩(1948—)、梁文韬(1950—)、戴龙(1950—)、孟凡贵(1950—)、董克平(年龄不详)、古清生(年龄不详)、董振祥(1961—)、沈宏非(1962—)、陈晓卿(1965—)、梁子庚(1971—)和刘一帆(1975—)……甚至艺人中还有林依轮(1970—)、黄磊(1971—)、谢霆锋(1979—)和张亮(1982—)也是擅长烹饪的大厨,这一串名单中,有的是善于品尝点评的专业美食家(比如唐鲁孙、蔡澜、董克平、沈宏非、陈晓卿);有的是作家学者出身,但由于喜好美食,常常对美食发表一番见解,甚至还会自己动手下厨的高手(比如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有些是演艺圈的艺人(比如林依轮、黄磊、谢霆锋和张亮);还有一些压根就是专业厨师(比如梁文韬、戴龙、董振祥、梁子庚和刘一帆,据说演员张亮出道前也是职业厨师,只是资历没有前面几位深厚而已)。


< class="pgc-img">

伊尹(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袁枚(百度图片)


伊尹是中国史书记载最早的烹饪大师;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食”的饮食思想,一直被认为是美食之精髓;苏东坡为后世留下一道名菜“东坡肉”;李渔的《闲情偶记·饮馔》虽在传播度上不及袁枚的《随园食单》,但也将饮食分为蔬菜、谷食、肉食三部分,算是对厨艺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超级吃货金圣叹在临死前对儿子所说的遗嘱竟然是:“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会有火腿的味道。”真是死到临头还想着吃啊!袁枚的《随园食单》可谓是美食界的《葵花宝典》,里面所介绍的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和美酒名茶,几乎对后世的厨师和美食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有不少老饕拿着食单按图索骥,按照里面的介绍一一去制作食物并大快朵颐!考虑到以上诸位,其生平年代均属古人范畴,况且年代久远,资料也相对有限,因此暂不考虑作为本文的重点介绍,此外,对美食方面有所体悟的文人和作家中,像夏元瑜(1909—1995)、钱钟书(1910—1998)、姚雪垠(1910—1999)、李敖(1935—2018)、张贤亮(1936—2014)、冯骥才(1942—)、阿城(1949—)、龚鹏程(1956—)、车前子(1963—)等,虽然并非专业美食作家,但也曾写过一些相当有水准的美食方面的文章,在此算是一笔带过,不再赘言。本文仅仅锁定近现代一部分在美食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名人而已,由于入选的人数众多,笔者索性先将其分门别类,从同类型的高手中挑选出胜者再与其他类型的高手进行横向对比,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还原其真实的厨艺和鉴赏水平。


< class="pgc-img">

夏元瑜(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阿城(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龚鹏程(百度图片)


若按时间来划分,第一个出场的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吃家”的谭延闿,由于成长时期又受到粤菜的影响,以至于在此后的日子中,谭氏对湘菜的发展,以及粤菜与湘菜的融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湘菜日后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打下了基础。传闻谭延闿好吃,而且还将美食用作外交的手段,他常以美食与人交际,用来待客的正是以其字“祖庵”命名的“祖庵系列菜品”为主。乳猪鱼翅宴是他常用来宴请国民党政要的菜单,这个菜单实际上是“三结合”,有粤菜、淮扬菜、湘菜,也可以说是四结合,因为还包括他自己的自创菜。此外,他还成就了两道名菜——红煨狗肉和东安子鸡,他常常把这种见解传授给自家的厨师,以提高他们的厨艺。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成就祖庵菜的,谭充当着“设计师”的角色,脑里食经精通;家厨曹敬臣则充当着“工程师”的角色,手上厨艺精湛。谭、曹两人分工明确:谭只谈不做,曹只做不说,彼此配合默契,成为美谈。倘若以上传闻属实,那么将谭延闿定义为:近现代对美食界(特别是湘菜)的发展史影响最大的美食家恐怕毫不过分。


< class="pgc-img">

谭延闿(百度图片)


唐鲁孙号称“中华谈吃第一圣手”(王家卫语),其代表作《中国吃》、《唐鲁孙谈吃》、《酸甜苦辣咸》、《天下味》、《说东道西》、《唐鲁孙作品》、《老古董》、《南北看》、《故园情》、《大杂烩》、《老乡亲》、《什锦拼盘》等皇皇巨著竟达十二本之多!其中七分谈美食,三分谈掌故,身为满族镶红旗人、珍妃和瑾妃的堂侄孙,唐氏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加上年轻时只身出外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又熟谙各地民俗风情,因此使得他的见识和阅历比起常人要深厚丰富得多,因此在他笔下的食物,更多的是很多皇家和富庶人家才能有机会见得着的山珍海味和一些早已失传的宫廷菜和老字号菜馆。在唐氏的书中,我们才了解到在一两百年前的京城有着“福寿堂”、“会贤堂”、“庆和堂”、“春华楼”、“广和居”等老字号饭庄饭馆,才了解到老北京曾经还有过像“天梯鸭掌”、“潘鱼”、“吴鱼片”、“江豆腐”、“茉莉竹荪”等这些近乎失传绝迹的传统名菜。从这个角度看,唐鲁孙给大家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美食这样简单了,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提供了既可以使人增广见闻,又可以补正史与民俗学之阙。在对吃方面的文字著述,论深度和广度,特别对宫廷菜以及老北京的老字号菜馆的熟悉程度和各种历史掌故的研究,唐鲁孙恐怕要当仁不让地稳坐第一把交椅。


< class="pgc-img">

唐鲁孙(百度图片)


王世襄与唐鲁孙一样出身名门望族,其母金章是晚清时期京城著名的鱼藻画家,王氏本人堪称一代奇才,于文物鉴赏、古典家具研究、诗词、书画、雕塑、漆艺、乐舞、游艺、建筑、烹饪乃至驯鹰、养狗、养鸽、玩葫芦和蝈蝈等民间俗学可谓都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有着“京城第一玩家”之称,虽然其毕生最主要的成就体现在文物鉴赏和家具收藏等方面,但他对美食的认知和研究却同样超出常人之理解。据说当年他还多次参加各种美食比赛当评委,甚至北京很多大厨还误以为王氏与他们是同道中人,并纷纷递给他名片向他讨教和交流,此笑话也一时成为美谈。还有传闻王氏厨艺超群,时常参加各种聚会并负责掌勺,据说仅仅一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焖葱”(又名‘海米烧大葱’)便足以令其他山珍海味黯然失色。笔者并没亲口品尝过王老的拿手好菜,实在也无法想象那是一道怎样精美绝伦的菜式,竟可以让这么多的文化界名人赞不绝口和为之动容!按理说,王氏属于那种对吃研究得十分深入,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实干家,因此,除了善于品尝,在实际操作上面,应该远胜那些仅仅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一大截。若拿他与唐鲁孙比较,在厨艺方面他应该完爆唐氏,但在理论方面,他毕竟留下的只是一些关于美食的零散的片言碎语而已,因此在理论方面唐氏又远远胜于王氏。至于厨艺的实际操作,他与汪曾祺倒是有些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是,王氏应该除了家常菜之外,厨师菜(比如宫廷菜)也应该功夫不赖,毕竟人家还是京城地区诸多厨师大赛的评委以及诸多大厨的老师呢!而汪氏似乎比较擅长于家常菜而已,此一局,王世襄应该更胜一筹。


王世襄(百度图片)


可以与以上两位放在一起谈论的还有逯耀东,逯氏作为史学大师钱穆(1895—1990)、严耕望(1916—1996)、姚从吾(1894—1970)诸位先生的弟子之一,曾是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第一位博士生的历史学家,其来头自然不可小觑,然而,当历史学家爱上美食也是一件挺惬意的事,他的《大肚能容》、《寒夜客来》等美食书便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仅仅谈美食,更是谈到烹饪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体现出其深厚的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逯氏之著作较起唐氏而言,其深度恐怕当仁不让,或者说两者平分秋色,不分伯仲,但从广度和专业度而论,总体气象又明显不如唐氏庞大博杂,毕竟唐氏的十二本大部头的战绩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足以奠定其“谈吃第一圣手”之地位矣!


< class="pgc-img">

逯耀东(百度图片)


梁实秋与汪曾祺常常被人们拿来作比较,其实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两位都是文学史上、尤其在散文造诣上独步文坛的重要作家,并且两位都曾在文章中津津乐道地大谈美食和下厨的心得。前者代表作是《雅舍谈吃》,后者代表作是《五味》和《四方食事》。相对于唐鲁孙、王世襄和逯耀东而言,梁氏和汪氏似乎更倾向于家常菜,他们所论及的美食,有绝大多数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吃乃至零食,比如萝卜、豆腐、炸鱼、豆汁、板栗、红烧肉、火腿、腊肉、火锅、鳝鱼等等,全是一些喜闻乐见的家常时蔬,但由于两位都是散文大家,在他们笔下,哪怕再普通再平淡的食物也立刻被点石成金,变成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令人垂涎三尺,想入非非。曾有人将他们的美食文章作对比,发现二老的口味还是颇为相投的,不过同样一种食物在二老眼里,依然存在一些不同的感受,此处两者可谓势均力敌,各不承让。至于下厨的水平方面,汪曾祺应该轻松胜出梁实秋,笔者的依据是:汪氏跟王世襄一样,常常在朋友圈中下厨而颇具厨名,并且同样得到诸多亲友的肯定和赞叹,最有名的两个桥段,一个是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到北京访问,汪曾祺给她做了一道“煮干丝”,聂华苓吃得非常惬意,最后连一点汤都端起来喝掉了;另一个则是台湾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来,指名要汪氏给她做一回饭,吃到最后还剩一点点,陈怡真还用一个塑料袋包起,带到宾馆里去吃。以上两例,应当属实,从而也可见汪氏之厨艺并非浪得虚名。而梁氏相当比较少提及其下厨的经历,也仅仅听说他善吃、爱吃而已,并没有传闻其厨艺的水平如何。甚至,在《佛跳墙》一文中,他还自曝过:“我不是远庖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由此可见梁氏较之汪氏,在厨艺上总体水平上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 class="pgc-img">

梁实秋(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汪曾祺(百度图片)


周作人、周瘦鹃、邓云乡、陆文夫、洪丕谟和古清生六位,均属于作家和学者中比较懂吃也喜欢谈吃的典型,周作人谈吃的文章远远比不上他谈茶的文章,由于考虑到喝茶毕竟只属于吃饭方面的一个小小的边缘门类,因此在此不想着墨太多;周瘦鹃属于民国时期文学界曾经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几位是徐枕亚、张恨水、吴若梅、许啸天、包天笑、李涵秋和李定夷等),除了写作和翻译,盆景艺术也是他的专长。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个身份常常被文名和艺名所掩,按照作家陆文夫的说法,他是一位高深的美食家。陆氏曾写过文章,详细介绍了他当年如何在周瘦鹃的带领下,多次与作家范烟桥(1894—1967)和程小青(1893—1976)一道在松鹤楼大吃大喝的情景,据释,陆氏早期几乎所有对美食的认知和研究全来自于周氏的传授。由此可见,周瘦鹃于美食之道的研究应该在陆文夫之上,至少还算是他的入门“师父”。邓云乡乃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1922—)、徐恭时(1916—1998)、徐扶明(1921—)并称为“上海红学四老”,在美食界,他又与梁实秋、唐鲁孙并称为“三大美食书家”,邓氏在出身上与逯耀东应该更加接近,两者都是文史大家,但在意趣上似乎更加接近唐鲁孙,对老北京的各种掌故尤为熟悉,然而邓氏名气似乎仅仅局限于行内之间,民间似乎对其不太熟悉,因此只能屈居于唐、逯二老之后了;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曾获得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但是陆氏研究的广度似乎相对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苏州菜这一菜系,因此与其他诸家比较,多少略显单薄了些;洪丕谟乃医生兼书法家出身,旁涉古籍的整理工作,也属杂家,或许他的美食作品在文化界的传播度不如梁实秋和汪曾祺诸家,但在《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一书中,洪氏文章入选的篇幅次数是相当可观的,并且看出其对吃同样有着独到的追求和理解,故此也记上一笔;古清生号称“唯一一位涉足美食文化研究、汽车评论写作和人文地理考察的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徘徊的鱼》、《味蕾上的南方》、《鱼头的思想》、《左烧烤右煨汤》等,其实他的一位好友搭档、诗人洪烛(年龄不详)也曾与他合作写过《闲说中国美食》一书,古清生文笔流畅,清新朴实,但与几位前辈名家比起来,似乎相对缺少一种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味。


< class="pgc-img">

周作人(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周瘦鹃(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邓云乡(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陆文夫(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洪丕谟(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古清生(百度图片)


按理说,蔡澜、赵珩、董克平、沈宏非、陈晓卿应该归为一类,这几位都是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也是当今最为红火的美食节目评论嘉宾,而梁文韬、戴龙、董振祥、梁子庚和刘一帆也可归为一类,因为这几位不但是诸多美食节目的嘉宾,并且还是地地道道的专业厨师。先说蔡澜,蔡氏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其他三位是金庸、黄霑和倪匡),曾与黄霑、倪匡主持香港节目《今日不设防》。他可谓是当今名气和影响力最大的美食家,甚至简直就是美食家的化身,这一方面得益于蔡氏在电影界的特殊地位,长期任职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制片厂的电影监制。其监制过的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霹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他是《蔡澜叹名菜》、《蔡澜食尚》、《蔡澜品味》等美食节目的主讲嘉宾,出镜率绝非其他诸家可以比拟;另一方面得益于其文字造诣,早已出版多种题材的美食专著,这其中不乏有很多真知灼见的高论,至少还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干货实践指南,比如《蔡澜食材字典》、《蔡澜美食地图》和《人生必去的餐厅》,当然,也同样有类似《老澜游中国》这种如同嚼蜡的流水账式的记录;此外,蔡澜还曾游历各国,饱尝过各国美食,假如拿他与唐鲁孙相比,或许他在传统宫廷菜方面的见识和感受不及唐氏,但对于异域风情以及中西餐的涉猎肯定比之唐氏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此,将蔡澜定义为当世活着的最为资深、最为见多识广、知名度最高的美食家应当实属公论。


< class="pgc-img">

蔡澜(百度图片)


赵珩的家世与王世襄类似,曾祖父和伯曾祖父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父亲以中华书局副总编的身份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官宦家庭的遗存,书香门第的熏染,加之他本人爱好驳杂,游历宽广,对舌尖上的滋味体会细腻,最终敷成文字,饮食之中杂有地理、人物、文化、掌故,以从容不迫的语调一一道来,不拘一格,一任兴至。赵氏长期从事文化史、戏剧史的研究,对集邮也兴趣浓厚,著有饮食书籍《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有人指出,汪曾祺谈美食,明白如话而滋味悠长;周作人谈美食则淡远清冷;梁实秋谈美食洒脱爽利;而赵珩谈美食更多的是闲雅清幽。尽管赵珩家世显赫,功力深厚,但终究在知名度和影响力硬是输给了蔡澜。


< class="pgc-img">

赵珩(百度图片)


董克平、沈宏非和陈晓卿三位,主要在近年才真正暴得大名,董克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央视《中国味道》的总顾问,曾与知名作家五岳散人合著有《吃货》一书,《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陈晓卿曾发表如下言论:“董先生(董克平)是我认识的北大毕业生里最懂吃的,餐饮评论界最能写的,食评工作者里最勤奋的,美食圈人缘最好的。最初拍‘舌尖’,很少有像样的餐馆和大厨搭理我们,幸好有董老师,一家一家联系好,让我们拍摄,可以说,董老师是这部美食纪录片最初诞生的助产士。”此段话细细看来可谓饶有兴味,在陈晓卿此番略带“绕舌”的赞美之余,笔者似乎看到了陈氏对熟人老朋友多少有些扬长护短的说辞。不过按理说,董克平集数十年来的功力,对于美食研究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和见解,并且在同道中其身份也算备受尊重,但他在美食节目《厨王争霸》中担任评委的种种奇怪表现,似乎就一直不太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了,这个中缘由,实在值得品味。


< class="pgc-img">

董克平(百度图片)


沈宏非的角色似乎更加接近蔡澜,他同样也担任过两期《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可惜年龄和资历,名气和影响力均无法与蔡澜相提并论,这一点应该与董克平不分伯仲。这两位都是专栏作家出身,又有着不错的文笔,沈氏凭着优秀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还是写下了诸如《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饮食男女》等口碑不错的名作。从粉丝们对他直呼“沈公”、“沈爷”的称号就足以说明他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人缘和地位还是很不错的。


< class="pgc-img">

沈宏非(百度图片)


陈晓卿作为大型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想必对美食的认知也不会含糊,至少《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曾一度在全国热播,并引起一股巨大的美食风波。但笔者个人认为此档节目并没有预期的效果精彩,一方面可能确实很难将地大物博的中国美食的方方面面拍得全面具体,另一方面在拍摄过程中,其挑选的餐厅、饭店、厨师和菜式等等,并不见得是最为经典的样版,因此多少失去了中国本土美食最大的特色和魅力。但愿《舌尖上的中国》还能继续拍下去,尽最大的努力将中国最高端、最独特的美食公布于世,这也算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陈导的一番殷切期望吧!


< class="pgc-img">

陈晓卿(百度图片)


由于考虑到梁文韬在香港的地位不及蔡澜,戴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一盘蛋炒饭卖了5000港元,并且还有不少明星愿意花巨款跪求一吃,云云;相声演员孟凡贵尽管因喜欢美食而主持过北京电视台的《八方食圣》和《想吃什么跟我说》等节目,还写过《馋人说吃》这样的美食书,但考虑到在专业美食界影响力比较平凡,因此不打算细谈;而董振祥虽然名气甚大,但在北京的地位也仅仅局限于烤鸭一项可以拿来说事,故此,本段只能忍痛割爱跳过前面几位,主要点评一下梁子庚和刘一帆两位代表人物。将梁氏和刘氏放在一起PK,倒是似乎完全在情理之中:前者来自香港(新加坡籍),后者则来自台湾;前者专注中餐,后者精通西餐;前者被誉为“全亚洲最年轻的创意型厨师”,后者是前费尔蒙和平饭店行政总厨以及米其林三星级主厨;此外,这两位还算是搭档,都曾一起参加过《顶级厨师》和《星厨驾到》等美食节目担任评委。从各种节目的现场操作来看,梁氏基本功十分扎实,点评风格也比较客观合理,比较让人信服,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邀请他当嘉宾,结果他阉了个咸鸭蛋竟也出现口感偏咸的失误,看来再厉害的大厨也不见得真的有那么神乎其神。不过梁氏主要的专长和贡献毕竟在创意方面,加上自从创立了“梁子庚餐饮概念工作室”之后已经退居到幕后,估计亲自操刀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了,因此出现某些失误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刘氏在各种节目上给人感觉脾气臭,架子大,但确确实实也颇有真功夫,毕竟“地狱厨神”的称号也不是白给的,虽然他对参赛者的点评近乎苛刻,但也体现出他对美食文化保持着敬畏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技法上他较起梁子庚似乎有些卖弄(当然他确实有卖弄的资本),但同样在一期节目中,他在制作羊排时似乎也出现一些明显的瑕疵而被网友吐糟。总体而言,梁、刘二位实力相当,但如果从总体资质来说,刘氏应该要比梁氏稍逊一筹。


< class="pgc-img">

梁文韬(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戴龙(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董振祥(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孟凡贵(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梁子庚(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刘一帆(百度图片)


最后,再补充点评几位演艺界的美食达人:林依轮、黄磊、谢霆锋和张亮。林依轮可能是明星中厨艺最为著名的一位,早年凭着一首《爱情鸟》踏上明星之路,后期转行进军美食界,在《天天饮食》、《创食记》等节目频频露脸,平心而论,作为一名明星,能把各种菜式做得如此精湛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并且早有传闻,林依轮凭着高超的厨艺结识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甚至还有不少名画家竟不惜用自己的作品去换取林依轮的一顿饭!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笔者看过林依轮的一些美食节目,对其印象就是厨具多得出奇(比如连砧板都有大大小小若干块,个人认为这点实没必要,甚至有些卖弄之嫌),此外他在做法上很多工序似乎太过繁琐,感觉总是将简单的菜式给复杂化,还有他做菜的速度实在慢得可怜,假如按照他录节目时的做法,一桌菜恐怕一天时间还未必能搞定(实际上他在录制节目时还用剪辑的方式给删掉不少多余的镜头,否则所花费的时间远远不止如此)。但人家毕竟能够用厨艺换取名画家的作品,相信其实力还是硬摆在那里吧!黄磊在《深夜食堂》和《向往的生活》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他的菜式相对于林依轮显得更加家常朴质,也没有太多的技术炫耀,因此他的饭菜似乎更接地气。或许他在做大菜(硬菜)方面不及林氏,品种也未必有林依轮那样繁杂丰满,但论起味道估计也不见得会比林氏逊色多少吧!张亮在当演员之前便是厨师出身,应该说他受过专业的科班训练,按理说出手不会太差,但相对而言他参加美食节目的出镜率似乎反而不算太多,因此也无法评估其真实水平。第一次在《十二道锋味》看到谢霆锋也会下厨做菜,坦白说感觉有些意外,谢霆锋所做的主要是西餐为主,说实话,观其节目,从来没有感觉到他有多厉害,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专业水平,更多的是感觉他在表演和作秀。而实际上,网络上一直以来对于他的厨艺水平确实是有不少批评和质疑,因此,也大可不必把他看成什么专业大厨,反正就是明星之中的一位喜欢下厨的爱好者吧!


< class="pgc-img">

林依轮(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黄磊(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谢霆锋(百度图片)


< class="pgc-img">

张亮(百度图片)


文行至此,已近尾声,中国那么多的大厨和美食达人,谁都无法一一数清,因此以上所谈只能是冰山一角。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美食达人中若以对菜系(特别是湘菜)的发展贡献而论,谭延闿应为第一;若以对宫廷菜以及老北京的老字号菜馆的熟悉程度和各种历史掌故的研究,唐鲁孙独步天下;文化圈中厨艺的实际操作水平最高者,恐怕非王世襄莫属;学者、作家群中对厨艺理论的最深研究者可谓各有千秋,不好评定;在现代知名的专业美食家中,论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最广者,蔡澜首当其冲;在当前名气如日中天的专业厨师中,中餐方面梁子庚算是领军人物,西餐方面刘一帆算是一面旗帜;在演艺圈行业中,厨艺最高者恐怕为林依轮所得。


以上诸论,仅仅代表笔者的一家之言,因此各位大可不必当真。毕竟饮食之道,恐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喜好和理解,但是对于好吃的食物,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反应还是会不谋而合的,毕竟上帝赐给人类的味蕾味觉追求,就是用来区别人与动物的鸿沟和界限。事实上当一道道美味佳肴抑或零食小吃摆在你的眼前时,哪还有什么时间去理会谁才是天下第一吃货这样的千古疑问啊?!依我看,此刻的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吃货,反正此时你可以啥都不管,只管吃便是了!


2019年9月1日


附录: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卤水猪脚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鲈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红烧憨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虾仁炒芦笋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广式凤爪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爆炒薄壳米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土豆焖鸡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芥蓝炒牛肉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蒜蓉扇贝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豆瓣酱焗黄花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西芹腰果炒虾仁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酱香虾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鸡肉闷酸菜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蒜蓉软骨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板栗焖鸡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五香牛尾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肉皮煲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菱角焖鸡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椒盐沙尖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爆炒鲜鱿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猪朥粿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蒜蓉虾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面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红烧赤岭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炒河蚌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菱角炒饭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红烧皖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酱骨架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香煎咸带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南瓜炒饭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豆瓣酱焗龙利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虾仁炒韭菜花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红烧剥皮牛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荷兰豆炒饭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开边蒜蓉虾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马鲛鱼蒸萝卜干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酸菜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鳗鱼煲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藤椒桂花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卤水肉皮蛋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桂花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蟹粥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豆芽炒牛肉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爆炒螃蟹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鲨鱼闷酸菜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胡椒鸡翅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荷兰豆炒蘑菇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鲶鱼堡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爆炒鲜菇瘦肉虾仁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芋头萝卜狮子头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卤水牛腩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芋泥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红烧排骨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枪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蚝烙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花甲沙虾堡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爆炒虾姑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焗螃蟹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酱香鸭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清蒸多宝鱼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鱼腩鲜虾瘦肉粥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卤水猪耳朵


< class="pgc-img">

李丛厨艺:酸菜鱼



谢谢您的观赏!欢迎转发!


李丛简介:

李丛,1985年出生,广东澄海樟林人。原《广东书画艺术》执行编辑、湖南《艺术中国》驻广州工作站站长。现为独立画家、自由撰稿人、《星岛日报——粤侨书画》副主编兼执行编辑。曾举办个人画展五次,联展二十余次。早期以写意公鸡和工笔草虫见长,后旁涉山水及人物,作品注重笔墨情趣,常常融入个人思想及人生感悟,崇尚“以画喻理、以文传情”之宗旨,具有较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擅长写作,曾为业界多名书画艺术家撰写过艺术评论和画册序言,已著有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约数百万字。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