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寻找那份能够抚慰心灵的美食。而叁拾陆味外卖餐厅,就是这样一家能够带给我们无尽惊喜和满足的宝藏之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叁拾陆味的世界,感受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
< class="pgc-img">>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叁拾陆味的小龙虾。每到夏季,小龙虾便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而叁拾陆味的小龙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里的小龙虾个头大、肉质饱满,每一只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确保新鲜、干净。更值得一提的是,叁拾陆味采用独特的蒜蓉酱炒制方法,将小龙虾的鲜美与蒜蓉的香气完美融合,让人一尝难忘。每当品尝到这样的美味,仿佛整个夏天都变得格外美好。
< class="pgc-img">>除了小龙虾,叁拾陆味的泡椒田鸡也是一道不容错过的佳肴。这道菜选用优质的鸡肉,搭配特制的泡椒调料,烹制出酸鲜可口的口感。鸡肉细嫩多汁,与泡椒的酸辣味道相互映衬,让人回味无穷。许多食客都因为这一道菜而与叁拾陆味结缘多年,成为了忠实的粉丝。
< class="pgc-img">>当然,叁拾陆味的水煮三鲜也是一道让人惊艳的菜品。这道菜以鱼肉、虾、鱿鱼等多种海鲜为主料,搭配牛肉、鹌鹑蛋、鸭血等多种配料,烹饪出一道口感丰富、味道鲜美的佳肴。在品尝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海鲜的鲜美、牛肉的醇厚以及鹌鹑蛋的滑嫩,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战。
< class="pgc-img">>除了这些招牌菜品外,叁拾陆味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推荐的菜品。比如梨山酱排骨,这道菜选用优质的猪排骨,搭配特制的梨山酱烹制而成,口感鲜美、肉质嫩滑;手工黑豆腐则是选用优质的黑豆制作而成,口感细腻、豆香浓郁;而炒面线则是一道家常美食,味道鲜美、口感爽滑。这些菜品都体现了叁拾陆味对食材的严格挑选和对烹饪技艺的精湛掌握。
< class="pgc-img">>最后要说的是叁拾陆味的外卖服务。这里的包装非常考究,采用航空材质进行包装,确保食物在送到时仍然保持热乎和美味。无论是宅家休息还是办公室加班,只要打开叁拾陆味的外卖包装,就能立刻感受到那份来自美食的温暖和满足。
< class="pgc-img">>总之,叁拾陆味外卖餐厅以其美味的小龙虾、泡椒田鸡和水煮三鲜等招牌菜品以及贴心的外卖服务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赞誉。在这里你不仅能够品尝到美味的佳肴还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美食的温暖和幸福。
月中旬,浙江北部的石桥村,曹家漾河边数位工人头戴草帽脖挂毛巾,正在沿河岸一刻不停地铺设公园石子步道。不远处的咖啡馆已经建好,已完工的凉亭被绿树环抱。沿着九曲木桥漫步,可以在碧波荡漾中感受温婉水乡的宁静。
石桥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风景秀丽但地处偏远,这颗“深藏闺中”的明珠装扮一新,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浙江有礼·浔寻善友’,我们的底气来源于即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石桥村村支书宋根荣很有信心。
南浔的故事,从水路开篇,由铁路赓续。始建于2020年的沪苏湖高铁,全线铺轨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即可全线通车。届时,南浔这座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城市,将以更高的能见度链进沪杭都市圈,兼具千年古运河柔美和现代高速铁路刚毅,一柔一刚,尽显“水晶晶”城市魅力。
古与今
太湖南岸,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古运河頔塘,沟通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由此,南北大量物资的交流运输更加便利,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上了新台阶。
作为南浔的母亲河,頔塘孕育了江南“富庶之地”。“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诉说着旧时繁华。
百年前的上海,已是重要的国际商贸口岸,早已闻名海内外的辑里湖丝,借助頔塘通衢之利,自南浔向东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远销海外,占据了上海生丝出口外贸“半壁江山”。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南浔丝商,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号称“中国近代第一镇”的南浔古镇焕发空前繁荣。
一根细细银丝,牵出一个水晶晶的世界。在输出丝绸的同时,頔塘还成为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输入的重要通道。商贸往来中,南浔古镇中西方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独有特色。
百年前依托大运河连接上海、享受到红利的南浔,深知交通的重要意义。速度换空间,古老水乡全新的发展机遇,再一次随着贯通南浔的高速铁路,疾驰而来。
6月28日,最后一对500米钢轨扣件安装紧固完成,标志着沪苏湖高铁完成全线铺轨。8月6日开始,沪苏湖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标志着该条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静态验收预计8月底完成。
南浔站站房以南浔水乡常见的轻舟形象和流水意象作为设计元素,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站房内青花吊顶,引用张石铭旧宅菱形彩窗元素;正立面的弧形柱,灵感来源则是南浔湖笔。
2023年11月28日,南浔区与上海铁路文旅传媒集团正式签约设立沪苏湖旅游专列,建成通车后,南浔与上海约20分钟的车程,再度刷新两地交通的便利度。
步入高铁时代的南浔,将共享沪杭都市圈顶级资源,实现一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三小时通达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五小时通达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老与新
南浔是文化重镇,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名人著书立传,收藏编史蔚然成风,堪称诗书之乡。民间有谚:“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书香绵延,世代相承的家风家训文化,奠定了家国情怀的浔商风骨。
无数游客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南浔家风传承馆,感受老宅子焕发新生机。这古老宅院,不仅是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的金氏故居,还全面展现了全区各家族独特的家风文化,成为暑期来南浔亲子游必打卡的家风文化特色地标。
金家家风优良,其正厅承德堂内高悬对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园内湖石垒叠,花藤萦绕,还有数棵繁茂挺拔的百年广玉兰。正值暑期,人流如织,不少家长带孩子来此,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仰望着高高的对联,懵懂中种下了“积善行德、富而思进”的种子。
除了金家,还有张家“世德作求”,顾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刘家“乐善好施”,庞家“讲信修睦”,周家“世守儒风”,陈家“俾尔昌大”……游客可以通过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与展馆互动,寓教于乐中春风化雨。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老一辈影响着新一代。当代浔商们谨记家风教诲,将无数个小家融入大家,润物细无声地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
范玲英,坚持穿着精致旗袍和绣花鞋网络直播。非遗传承人、湖笔厂厂长、中国好人、小儿麻痹症患者,拥有多重标签的她,最中意“好人”的称号。
祖上几代人制笔,作为传承人的她扛起了大旗,但她更深知残疾人的不易。这些年,范玲英经常在周边村庄招收动手能力强的残疾人进厂工作,教他们从最简单的挑选羊毫、狼毫做起。
若有行动不便,范玲英还会把原材料送到家中。在她身上,有着女性的柔韧、残疾人的坚强,更有着浔商传承至今的仁义。
她的秦峰湖笔厂先后荣获“浙江省守合同守信用单位”“湖州市名牌产品”“浙江省老字号”等称号。“等高铁开通后,欢迎更多游客来实地体验择料、水盆、结头、装套等工序,见证‘毛’变‘笔’的全过程,感受‘精、纯、美’的湖笔‘三义’。”
南浔有个传统,对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无论身处何位、年方几何,均会被礼敬相待。从各个乡镇、学校的普通人家,亦可感受当地流传至今的良好社会风气。
南浔联谊西路有一所与大上海深度合作的学校——兰生宏达实验学校,在孩子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上,陈列着“雅、信、孝、礼、恒、勤、谦、爱”八个石刻大字;每个班级门口,贴着本班每位同学的家训。
全校师生“传家风、扬校风、正教风、立学风”,在“听说读写”中践行“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宏道宏文、达德达才”的校训。
学生和家长经常互写家书,竖版信纸上字迹清晰工整。孩子会说:“妈妈,我学会了在别人遇到难处时搭把手。爱心会传播,善意可传递。”
父母会说:“我们不想用溺爱的方式让你长大,我们要把对你的爱深深地放在心里,相信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一笔一画间,饱含父母的欣慰,见证孩子的成长,良好家风的薪火相传在白纸黑字间具象化。
慢与快
“浔寻善友”,春风化雨;耐人“浔”味,慢游快旅。
与繁华都市相伴的人群,经常开着“倍速”。高铁让远方来客的旅途变得更便捷,减少了舟车劳顿,可以更多地徜徉在氤氲水乡。
来江南水乡,可以栖灵魂,这句话在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南浔,有了生动的注解。
旧馆街道港胡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升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新建的居住区都是统一的二层小别墅,不少居民把门前屋后的绿化带都自行“升级”,种上月季、铁树等,宛如小型花园。
村容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善良、农家饭绿色美味,让不少游客产生在此置业的冲动。
夏日的午后阳光炙热,82岁的村民陈大爷和老伴儿来闺女家小住几日,看到素未谋面的记者几人,淳朴的大爷特别客气地起身招待。59岁的女儿在厨房收拾碗筷:“想让老人家多吃点饭就换着花样做,中午饭就我们三个人,烧了九道菜都没吃完。”灶台上刚收的9个碗碟里盛着鸡鸭鱼肉,连虾都准备了两种,小龙虾和河虾。
“中午吃的米饭是本地大米,特别好吃,用积分就能换,今天上午又刚送来一袋。”陈大爷指着黄色包装的湖州大米说。陈大爷说的“善治积分”,是港胡村乡村治理的17条量化指标,每个月只要攒够基础分,就可以换一袋大米。
参加组织活动、志愿服务、打扫卫生等方式都可以积攒积分,年底还会评选星级户,兑换现金奖励。港胡村支书钱建强说:“其实大家看重的并不是这点现金奖励,村民们之间在‘最美家风带乡风’的互相‘攀比’十分关键。谁家要是不达标,是要被‘戳脊梁骨’的。”现在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能达标,村民也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过去不太关心的村里事也成了人人上心的家里事。
同样依山傍水、乡风文明的村落还有很多,伴随着高铁的开通,可以预料到前景的火热。西堡村的“红美人”柑橘正在挂果,观音堂村垂钓中心已一座难求,今年以来练市镇的“女神街”“长三角亲子乐园”旅游过夜人数爆增……
已自内向外打磨一番的“水晶晶”南浔,以开放、包容之姿,迎接“有朋自远方来”。(记者易艳刚 刘婧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应邀到朋友家,吃了一顿农家饭,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临走的时候,意犹未尽,于是约定,重阳节的时候再来这里,喝一喝菊花酒。
诗歌并不难读,却充满了趣味,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的田园耕织图。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里边提到的鸡黍之餐。这一顿农家菜,竟然让孟浩然吃出了三种味道。
撰文|辛晓娟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辛晓娟(步非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
小米粥与小公鸡的三种味道
我们刚才说了,孟浩然这一顿饭吃出了三种滋味。第一就是家常味。我们先看诗歌的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的好朋友,准备了家常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里边透露了几个信息。第一,朋友不是达官显贵,而是自耕自种的庄稼人。第二,这顿饭也不含什么山珍海味,主要有鸡有黍。鸡,当然就是鸡肉,黍,是今天的黄米。鸡肉加黄米粥,那是古代常见的食物,容易准备,农家一般都养着鸡鸭,囤着黄米,朋友来了,杀鸡待客,做一桌子家常饭,方便又亲切。这就是孟浩然吃到的第一种味道:家常味。
那么什么是第二种味道呢?这个就很有讲究了。孟浩然吃的这顿小公鸡加小米粥,既是实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鸡黍之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不是简单的菜肴,还代表着真挚友情。而这就是孟浩然在故人庄中吃到的第二种味道:美味之外的人情味。
鸡黍之餐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后人又不断改写,越来越丰富。故事说东汉时期,有个儒生范式,是山阳郡人,在洛阳求学时与一个叫张劭的人,情意相投,结为兄弟。分手之时,范式与张劭相约,来年重阳到张劭家聚会。张劭说,蒙您不弃的话,我当设鸡黍——小公鸡配黄米饭以待。就是到时候,你可千万要来啊。范式答应了,二人洒泪而别。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重阳。张劭老早就畜养肥鸡一只,酿了浊酒几坛。到重阳这一天,早早起来,洒扫草堂,又叫家里人宰鸡炊饭。张劭母亲看儿子这么忙活,忍不住就说了两句:“范先生到咱们家这里,千里之远,他未必能如约赶来。等他来了,再杀鸡不迟。”这老妈妈其实有个心理活动:你这朋友,当时就和你说句客套话,哪能都当真呢?家里就这么一只肥鸡值钱,我还是做两手准备,见到人了再宰鸡,可别浪费了。
可张劭不管这些,摇头对母亲说:“老妈你有所不知,我这好朋友,是个讲信用的人,说重阳节到,必然就是今天到。等他来了,看到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备好,鸡也煮好,黄米饭也摆好,这才叫真诚,如果他来了,我这鸡还在圈里活蹦乱跳,那不就不真诚了吗?”老妈妈就说:“有道理,我儿子的朋友,一定是个守信之人。”说要来就一定会来,于是就把鸡宰了,米煮了,等范式到来。
张劭一大早便站立庄门守望,这一等,就等到了晚上,始终不见人影。直到深夜,隐隐见黑影中有一个人自远处而来。张劭一看,这不正是范式吗?立即大喜过望,把他请到草堂里,取鸡黍并酒,邀其入座。但范式不仅不吃,连坐也不坐,一直站在黑影中。张勋不解,老哥你这是怎么了?范式这才说了实话,上次分别后,他没日没夜地忙,竟把重阳节的日子给忘了。直到邻居上门来送菊花酒,他才想起来,已经就是重阳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到了去张劭家吃小公鸡黄米饭的时间了。他本想立刻启程,但盘算了一下,心里一凉,和张劭家相隔千里,就算快马加鞭,也要好几天才赶得到,小米粥早就凉了。我们之前说了,范式是一个守信的人。他要去赴的这个“鸡黍之约”不是简单的一顿饭,而是和朋友的约定,这叫作一诺千金。可怎么样才能不爽约呢?他听说过人死之后,可以魂行千里。所以,他拔剑自尽,以死来赴鸡黍之约。这就是鸡黍之交的来历。
那我们回头再看孟浩然的这首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呢?所以说,孟浩然写到的,朋友准备的小公鸡与小米粥,既是实写,也用了范式张劭鸡黍之交的典故,里边叠着很深的含义。他吃的是一顿饭,又不仅是一顿饭。这一只小公鸡、一碗黄米粥里边,饱含了 “故人”的殷勤招待、深情厚谊。我们刚才说,这小公鸡黄米粥还有美味之外的第二种味道——人情味,就是这么来的。
舌尖上的农家菜,
心底里的田园梦
我们上一节讲过,鸡黍中的美味和人情味。其实还不止于此,鸡黍饱含着第三种味道:田园味,它是隐士逍遥自在的象征。
《论语·微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跟随孔子出行,一不小心跟丢了。子路见路边有一位“荷蓧丈人”,也就是用拐杖扛着除草器的老人,赶紧问路:“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着就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接着锄地。子路一看,这不是普通人,于是拱着手站在那里,听候教导。老人脸色也缓和下来,留他到家里过夜,“杀鸡为黍而食之”,就是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
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说了昨天的情况。孔子说,这个人是个隐士啊。那么,这个老人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一方面说孔夫子的坏话,一方面又招待子路呢?这是因为,这位隐士并不是真的讨厌孔子,而是想说服他。通过子路,向孔子推荐一下宁静的田园生活:清静无为、隐居避世才是王道,你老夫子就不要到处乱跑了。这个故事说明,从春秋时候开始,鸡黍就不是一道简单的菜了,里边包含了田园隐逸生活的质朴与自在,是和朱门酒肉相反的田园之味。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我们再回头再看看这首《过故人庄》,整首诗就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还表达了孟浩然向往田园生活,希望能融入其中。我们接下去看中间两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田园风光之美,各种碧绿色的树木,围绕着小小村落;一座青山斜倚在城郭外。注意,这山不是笔直挺立的,而是微微倾斜,这就表达出了一种疏远、洒脱的意境。我们一般写泰山、写嵩山,那都是顶天立地,凸显的是威严;而隐逸世界,就连山,都带着这么一点闲散的气质。
吃饭的时候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家田园景色,就是最好的佐餐风景。轩窗一开,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生长发芽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在这种氛围下,孟浩然和朋友边吃边谈的,全都是田中的事,桑树长得怎样了?麻的收成怎么样?这两句也用了个典故,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常去邻居家走动,吃饭的时候,只谈田里的收成,没有多余的话。那什么是多余的话呢?就是咱们北上广饭桌上那些,这一桌在讲几个亿的项目,那一桌在指点几百年的江山。陶渊明不想谈这个,太世俗,衬不起田园中优美的风景,也衬不起返璞归真的农家菜。孟浩然也与陶渊明有一样的感受,因此,才“开场圃”“话桑麻”,放下世俗杂念,在田园中与朋友喝一杯菊花酒,说几句家常话。就是这样的亲切自然。
有朋友比较八卦,会好奇他们聊了那么久,会聊哪些农家事,总不可能光谈桑和麻啊?当然不是,其实桑麻只是农家事的一个代表,地里生长的、田园生活里有的,都会是话题。孟浩然特别关注田野里的瓜果时蔬,写下了不少相关的诗。其中有一首写道:“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孟浩然《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这是说,等我有一日能找一处青山秀水,我不种千株橘树,而正好种几亩瓜。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孟浩然要种的瓜,并不是西瓜,而是甜瓜。我们今天吃的西瓜,是到了宋代,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有朋友就好奇了,甜瓜不是黄色或者绿色的吗?为什么孟浩然要种五色瓜啊?其实,孟浩然不是说瓜真的有五色,而是用了一个典故。《史记》记载秦代的时候有一个叫作邵平的人,爵封东陵侯。等秦灭后,他也就不再当官了,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的瓜就有五种颜色,非常鲜美,后人也称之为东陵瓜、故侯瓜、邵平瓜。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隐逸的意思。一个曾封侯的人,亡国后便不再出仕,甘心当一个瓜农。这是真隐士。俗话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这位邵侯不去深山老林,就在长安城集市上卖瓜,可以说是真正的大隐。孟浩然对邵平瓜的青睐也在于此。他想种瓜的原因,不是为了得瓜,而是实践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此外,孟浩然也写过别的、有田园风味的瓜果。比如橘子、杨梅。招待朋友的时候,让“稚子摘杨梅”,把橘子“擎来玉盘里”,看来孟浩然的隐居生活也过得很讲究,不同季节上不同的果盘。有时候,孟浩然还深入山林,去采摘各种野味。比如他曾说自己到林中去采灵芝,到悬崖边去采蜂蜜,这些东西拿回来和甜瓜一起做道甜品,那真是齁甜齁甜的、隐士专属套餐。
说到这里啊,好多朋友都觉得饿了,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盘点唐朝的美食,还要从这些美食里边,吃出一点别的味道,也更多地了解孟浩然的内心。可以看得出来,孟浩然写到瓜果蔬菜的时候,特别注重“隐逸”气。比如五色瓜,就是大隐隐于市的象征;采芝采蜜,也是修真之士的日常活动……可以说,孟浩然笔下的食物,正是通往隐逸田园世界的一个入口。他用舌尖去品尝、用心灵去记录、用妙笔去书写其中的滋味,最终构筑出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田园世界。
总之,孟浩然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隐士,眼中有桑麻,胸中有丘壑,笔下有田园。我们今天的人,也该向孟浩然学习,在闲暇的时候,看一本书,画一幅画,做一桌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农家菜的平淡而悠长的香气里。
再来时孟浩然还能吃到什么?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和朋友约好了,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来赏菊饮酒。从孟浩然的这次约定说起,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孟浩然会吃到哪些节令菜品呢?
第一,是糕。重阳食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晋葛洪《西京杂记》载,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之语。蓬饵,根据考证,就是黍子年糕。隋代的一个文人杜台卿,编了一本《玉烛宝典》,里边就提到了食糕的风俗:“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九月吃糕,除了美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人也会玩“谐音梗”。糕饼的糕,和高山的高谐音,重阳的另一大习俗就是要登高,所以在这一天不仅登高,还要吃糕,高上加糕,讨足了口彩。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第二,以上这些都是吃的,那重阳节有没有什么限定饮品呢?当然有,首先就是菊花酒。据《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说明汉魏时期,菊花酒就已是重阳的节令饮品。孟浩然期待的那场筵席上,肯定少不了菊花酒。这首诗的末句里边也说了“还来就菊花”,这个菊花历来被认为是双关的,一方面是欣赏菊花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来饮菊花酒的意思。
如果孟浩然在重阳以外的节令到朋友家来,还能吃到什么呢?那我们就要作一些猜想了,看看当时普通百姓饭桌上都能找到什么。先从主食盘说起。
孟浩然生活的时期是盛唐。那时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具体一点说,就是以饼为主。唐人说的饼,和我们今天不太一样,大体相当于面食制品的统称,按照烹饪方法,可以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蒸饼,类似于馒头。有一个故事,有个官员下朝,肚子饿得受不了,在路边摊买了个饼吃,结果被弹劾了,这个人吃的就是蒸饼。
还有一类是用烤炉烤的饼,叫作胡饼。样子很接近于今天的馕,在唐代极为流行,尤其以长安城中辅兴坊的胡饼最有名。还有一类叫作汤饼,是下在汤里煮的面食,我们今天说的面条、面片都是这个。以上都是孟浩然做客朋友家时,可能吃到的面食。
那有朋友说,孟浩然当时在的襄阳属于楚地,应该以米为主,那么他那个年代,大概能吃到哪几种米饭呢?
唐朝人食用的饭多种多样,主要有黍米饭、稻米饭、菰米饭等。黍米就是黄米,和小公鸡绝配,上一回咱已经讲过了,按下不提,先讲讲别的。稻米,也就是大米饭,在长江以南产稻地区特别流行。还有更高级的饭食,比如雕胡饭,就是用菰米煮成的饭。有一次,李白寄宿在姓荀的人家里。老妇人招待了这么一碗“雕胡饭”,把李白感动坏了,“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那么,这么高级的食材,后世为什么吃得少了呢?这是一个意外。菰这种植物不幸感染一种叫黑粉菌的病菌,从此就不结籽了,菰米基本绝种。但它的茎部却不断膨胀,形成了肉质茎。有人发现,这个茎部是可以吃的,作为谷物的菰米摇身一变,成了一种蔬菜,学名茭白。
说到茭白,我们正好来盘盘当时常见的蔬菜。孟浩然在一首诗里提到,等他的朋友来的时候,要用自己种的“园中葵”来招待朋友,这个葵也就是汉乐府《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中的葵。有朋友顿时想到了向日葵。朝露待日晞,葵藿仰太阳,不是向日葵是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向日葵是外来植物,到了明代才从南美洲传入中国。那么,葵是今天菜市场上卖的秋葵吗?也不是,秋葵也是外来植物,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孟浩然也吃不成。他招待朋友的是“葵菜”,也就是冬葵,有的地方称之为冬寒菜。如今在南方比较常见,北方朋友就不是太熟悉了。可在古代,这个葵可不得了,那可是蔬菜中的“顶流”。在《齐民要术》中,就把它列为“五菜”之首——“葵、藿、薤、葱、韭”。这些都是孟浩然那个时代常吃的。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我们今天常吃的食物,和古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历史上不断有外来作物的引入,比如汉代引入了葡萄,宋代引入了西瓜,明代引入了玉米土豆……总的来说,老百姓们的菜谱,是越来越丰富了。而同时,有一些古人常吃的东西,又在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说五谷之首的黍米,现在吃得很少了;李白杜甫都爱吃的菰米,后来竟从主食跨界成了蔬菜;又比如说汉代以来就被奉为五菜之首的“葵”,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幸好有史书记录,也有大量诗歌作品保存,我们才能窥见唐人餐桌的原貌。一部《全唐诗》,藏着唐人的饮食史,细细品读,便能提炼出一部生动的“舌尖上的唐朝”。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财富。
饭桌上的人生
通过《过故人庄》和孟浩然的其他诗歌,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喜欢农家菜、向往田园、重情重义的诗人。他诗歌中既有隐士的高洁之气,也有普通人的烟火气。而巧合的是,他一生中几次重大转折,恰好和几桌饭有关,我们也就借着这一桌桌美食,来梳理一下孟浩然的人生。
第一桌饭,是和鹿门山的故人吃的,就是《过故人庄》中的鸡黍之宴。这顿饭,用四个字形容,那是悠闲自在。
孟浩然和鹿门山的缘分开始得很早,他到山中做隐士那年,才二十三岁。一般认为,我们今天讲的《过故人庄》就是这时候写的。读者可能要问,这么年轻当什么隐士,赶紧去参加科举才是正经啊。孟浩然还真去了。只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后。直到开元十五年,他才第一次赶赴长安参加考试。这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
朋友们可能更奇怪了,这也太晚了吧?前后时代的陈子昂、王维可都是二十出头就去考试了呀。他到底怎么想的呢?孟浩然的心思和李白有点像,都不太看得起科举。在初盛唐人看来,入仕有好几个途径,最上等的,当然是能够得到君主征召。所以当隐士、当道士、四处干谒,其实都是在给自己积累声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名气,能够声闻于天,君主主动召见自己,这是上策;老老实实去科场考试,关小屋写作文,这是下策。
所以孟浩然在青少年时代,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想走上层路线,可惜差了点运气,始终没有成功。之后,孟浩然四方干谒权贵,历尽坎坷,渐渐步入中年。他也会时时想到早年隐居的鹿门山,想到朋友的菊花酒。这顿热气腾腾的鸡黍之宴,也成为他漂泊生涯中的慰藉。故人浓浓的情谊,田园袅袅炊烟,可以温暖一个人、治愈一个人,也可以给一个人休憩后整装前行的力量。孟浩然人生中的这一餐,正有这样的意义。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第二桌饭,是内署的公务餐,是和大诗人王维一起吃的。这顿饭吃得可谓“惊心动魄”。根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落第后寄居长安,和在长安做官的王维成了好朋友。有一天,王维悄悄把孟浩然带进了内署,也就是翰林院。我们讲《长安古意》那一篇说过,唐代的办公机构,都会提供不错的免费餐食。王维把孟浩然带进来,既是一起看书聊天,也是让他蹭蹭饭。可不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玄宗皇帝驾到了。孟浩然当时吓得不轻,他此刻还是一介布衣,哪能轻易见天子?于是赶紧躲到了床下面。这个床是一种坐具,类似于今天的沙发。玄宗皇帝来了之后,觉得哪里不对劲,到处看。
王维不敢隐瞒,就让孟浩然出来参拜。玄宗皇帝也听过孟浩然的名气,就让他吟诵一首代表作。孟浩然就献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两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这个人没什么才能,因此被圣明天子抛弃了;我又体弱多病,因此朋友也疏远起来。玄宗这个人懂诗啊,一听这诗意思不对,是在埋怨我。于是不高兴了,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新唐书·孟浩然传》)你不努力考试,倒怪朕不赏识?你这是污蔑我啊。就这样,孟浩然被唐玄宗打发回了襄阳故里。
有人调侃说,孟浩然为蹭王维这顿饭,蹭丢了前程,实在是不值。其实,饭只是个由头,真正让孟浩然丢掉前途的,恰好是他对官场的态度。他虽然也干谒、也求官,但内心深处,始终念念不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简单生活,念念不忘鸡黍之餐的朴实滋味,因此,才会在那首惹了祸的诗中写到“南山归敝庐”——回家隐居去吧。而这种态度,当然让作为帝王的唐玄宗不满。某种意义上说,孟浩然在内心深处作出了选择,更对他胃口的始终是山脚下的田家菜,而不是豪门中的酒肉盛宴。
第三桌饭,是和另一位大诗人王昌龄一起吃的,这顿饭吃得怎么样呢?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晚年,孟浩然得了背疽,不得不回老家养病。服药静养一年多后,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可以四处走动了。正在这时,有一位朋友到访。谁呢?王昌龄。王昌龄之前被流放岭南,好不容易遇赦北归,立即就来看望孟浩然。孟浩然高兴极了,朋友大难不死地回来,自己也大病初愈,喜上加喜,当然要大摆宴席。园中葵、小公鸡、黄米粥之类的管够,可光这些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于是孟浩然请王昌龄吃了“查头鳊”。这是一种河鲜,孟浩然平日里非常爱吃,曾写诗夸赞:“试垂竹竿钓,果得查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因谢陆内史,莼羹何足传。” (《岘潭作》)这是说,自己亲手在石潭里钓起来“查头鳊”,再请美人用金错刀切成生鱼片,就是我家乡的美食了。比起这个来,张翰老家的鲈鱼脍就不算什么了。王昌龄来了,自然是要好好招待一顿查头鳊的。
可我们知道,疽是一种化脓性炎症,按照传统医学的理论,是最忌讳吃发物的。比如河鲜、海鲜等。孟浩然应该通医理,可友人到访,大喜过望,也就顾不得其他,舍命陪君子。《唐才子传》中说他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吃了河鲜后背疽发作,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有二。为了这顿饭,孟浩然竟然赔上了性命,代价不可谓不大。回过头去想,是不是有点像鸡黍之约中的范式呢?也许,孟浩然和范式的确有相似之处,他们舍命相陪的理由,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对知己的承诺,对朋友的情谊。
《长安三万里》(2023)剧照。
总之,孟浩然的餐桌上,有浓浓的温情,有干云的豪情。与他同饮同食的,有李白、王维、王昌龄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有不知姓名的“故人”。他的诗歌里,看得到清新的田园,也看得到浩渺的江河。如果说,李杜文章是大唐诗国里,垂照万方的日与月;孟浩然作品则是我们梦回盛唐时,最温暖的一点烟火。
或许,每年重阳节,我们应该在登高、插茱萸之外,增加一个小小的仪式——那就是留一杯菊花酒,给许愿“还来就菊花”的孟浩然,说一声:孟夫子,别来无恙。
作者/辛晓娟
摘编/何也
编辑/商重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