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国内餐饮界掀起波澜,备受瞩目的火锅市场领导者海底捞(06862.HK)宣布开放加盟,此举无疑成为行业内的重大新闻。
3月4日晚间,海底捞通过港交所正式发布公告,将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旨在加快其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这一决策标志着海底捞在保持直营模式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品牌的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此举预计将对整个火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并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对于海底捞此次变革,有吃货网友评论道,“县城海底捞不再是梦……”“快在我家附近开一家,以后聚餐就靠它了!”
当然,也有网友对此持有负面见解,如认为“这是海底捞服务走向下坡路的开始”,“短期业绩增长,长期损害品牌”。
公告披露后次日(3月5日)海底捞的股价走势就如网友评论褒贬不一一样,当日股价高开逾3.5%,但随后疲弱尽显,最终收跌3%;海底捞的“干儿子”、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01579.HK)则享受到了红利,当日收盘涨幅为4.32%。
行业巨浪到来?火锅巨轮调航向
海底捞在公告中表示,将着手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
海底捞认为,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将在继续保证管理水平和顾客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营运能力,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提升营运效率,助力海底捞品牌扩展至更多区域,为更广泛顾客提供服务。“目前按照以直营为主、适时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将有助于公司实现进一步的适度扩张。”
对于任何餐饮企业来说,放开加盟模式进行市场扩张,往往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利处在于企业能以低成本及低风险拓展至更多的市场,从而提升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弊端则在于,在加盟模式下,十分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品质管控能力,若有一环出现较大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品牌危机。
海底捞从1994年成立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这些年头,海底捞在国内异军突起,并将触角伸向了海外。30年来首次引入加盟模式,海底捞也是做足了加盟商筛选的准备。从海底捞官网的加盟商要求和加盟申请单来看,其对加盟商的筛选可谓十分严格。
根据海底捞指引,海底捞对加盟商的要求包括: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具有长期与海底捞一同发展的愿景及规划;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
加盟流程方面,海底捞加盟顺序分别为:官网提交加盟申请、资质审核、合作意向沟通、加盟委员会洽谈、合作协议签署以及店铺开业筹备。
笔者在海底捞官网扫码后填写了加盟合作申请表单,其中有几个选项要求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其中,加盟商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不包括贷款)选项有1000万元以下、1000-2000万元、20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个人最近一年收入选项有50万元以下以及其他更高的区间;个人总资产选项有1000万元以下以及其他更高的区间。
从申请表单来看,海底捞对加盟商的要求大概率是:可投入资金和个人总资产均不得少于1000万、个人最近一年收入不得低于50万。
当然,海底捞对加盟商的支持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到位,其中包括运营管理体系、市场宣传策划、完整供应链体系、产品开发和食品安全、工程和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人员。
虽然对加盟商的条件在行业中极为严格,但鉴于海底捞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预计海底捞开放加盟后将获得众多意向投资者的加盟。而按照海底捞规划,其将以适度扩张为主,不谋求借助加盟商之力进行激进的扩张。海底捞此举,也是在前两三年因过往扩张过度导致业绩变脸后变得谨慎的,所以才有了“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的推出。
2023年是海底捞从谷底中走出来的一年,在“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下,海底捞精细化运营成效显著,同时恢复门店扩张。
上月发布的盈喜预告显示,海底捞预计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不低于414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33.3%;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预计不低于44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168.3%,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海底捞餐厅翻台率提升和营运效率改善。
在此市场背景下,海底捞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扩张,也将对于中小品牌以及私人门店带来压迫感,或会搅动市场现有的竞争格局,实现在逆势之中保持稳健增长。
餐饮业连锁化“雷声”滚滚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显著高于商品零售5.8%的增幅。
如此火热的赛道,助推了国内餐饮业的竞争全面升维,刺激了众多餐饮企业在今年踩上连锁化扩张的“油门”。这些企业不断攻城略地的法宝主要有两大点:融资(含上市)、开放加盟。
融资方面,去年以来,有多家餐饮企业纷纷冲刺资本市场。其中以现制茶饮赛道最多,已开放加盟的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和沪上阿姨均将上市目的地瞄准了港交所,它们上市融资也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加大市场扩张。
冲刺资本市场的中式餐饮企业也不少,小菜园、老乡鸡、乡村基和老娘舅这四个品牌企业也都已在排队阶段。除了老乡鸡外,其他三家企业尚未开放加盟,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排除这三家企业会加入加盟这场“混战”之中。
资本的助力、企业供应链及管理等能力的提升,为国内餐饮连锁化带来了有力基础,因而才有近些年来餐饮业连锁化加速发展。
借助社会资源进行轻资产扩张,是餐饮品牌企业开疆拓土以及破解竞争对手围堵的“撒手锏”。如西餐赛道的华莱士和肯德基早年就已开放加盟,如今这两家企业门店规模分别破2万和破1万,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现制茶饮赛道的一哥蜜雪冰城,便是凭借“加盟”“低价”迅速占领了下沉市场,去年前三季蜜雪冰城就卖出超过52亿杯的茶饮;而迫于增长压力,喜茶和奈雪的茶(02150.HK)分别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宣布开放加盟。
回到火锅赛道,该赛道竞争格局分散、市场连锁化低、市场增长靓丽,因而成为海底捞此次向加盟“低头”的重要因素。
连锁化方面,根据《2023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数据,美国餐饮连锁化率高达54%,而2022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有19%,对比来看,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换言之,在那些竞争力强的餐饮企业面前,还有很多“金矿”可挖。
对于小吃快餐、饮品、菜系和面包甜点领域来说,我国火锅领域的连锁化较低,2022年仅为5.6%,与整个餐饮业19%的连锁化率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火锅在我国历史悠久,同时具备强社交属性、成瘾性,空间广阔,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
总得来说,火锅是一个优质的赛道。
为抓住市场机遇,海底捞的一些竞争对手也已在加速扩张。上月,九毛九(09922.HK)宣布将引进加盟及合作模式至太二酸菜鱼及山的山外面酸汤火锅,借此加速市场拓展意图明显;呷哺呷哺虽然尚未开放加盟,但其在2023年上半年就新开89间餐厅,与海底捞缓慢拓店相比,呷哺呷哺显然在狂奔。
国内三、四线及下沉市场的品质连锁餐饮企业空缺,海底捞在下沉市场有很大的门店拓展空间。若此次加盟模式走得顺畅,海底捞有机会通过布局下沉市场,寻回曾经迅猛成长的“光环”。
本文源自财华网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华社,作者 | 遥远
近日,国内餐饮界掀起波澜,备受瞩目的火锅市场领导者海底捞(06862.HK)宣布开放加盟,此举无疑成为行业内的重大新闻。
3月4日晚间,海底捞通过港交所正式发布公告,将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旨在加快其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这一决策标志着海底捞在保持直营模式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品牌的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此举预计将对整个火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并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对于海底捞此次变革,有吃货网友评论道,“县城海底捞不再是梦……”“快在我家附近开一家,以后聚餐就靠它了!”
当然,也有网友对此持有负面见解,如认为“这是海底捞服务走向下坡路的开始”,“短期业绩增长,长期损害品牌”。
公告披露后次日(3月5日)海底捞的股价走势就如网友评论褒贬不一一样,当日股价高开逾3.5%,但随后疲弱尽显,最终收跌3%;海底捞的“干儿子”、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01579.HK)则享受到了红利,当日收盘涨幅为4.32%。
行业巨浪到来?火锅巨轮调航向
海底捞在公告中表示,将着手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
海底捞认为,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将在继续保证管理水平和顾客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营运能力,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提升营运效率,助力海底捞品牌扩展至更多区域,为更广泛顾客提供服务。“目前按照以直营为主、适时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将有助于公司实现进一步的适度扩张。”
对于任何餐饮企业来说,放开加盟模式进行市场扩张,往往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利处在于企业能以低成本及低风险拓展至更多的市场,从而提升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弊端则在于,在加盟模式下,十分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品质管控能力,若有一环出现较大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品牌危机。
海底捞从1994年成立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这些年头,海底捞在国内异军突起,并将触角伸向了海外。30年来首次引入加盟模式,海底捞也是做足了加盟商筛选的准备。从海底捞官网的加盟商要求和加盟申请单来看,其对加盟商的筛选可谓十分严格。
根据海底捞指引,海底捞对加盟商的要求包括: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具有长期与海底捞一同发展的愿景及规划;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
加盟流程方面,海底捞加盟顺序分别为:官网提交加盟申请、资质审核、合作意向沟通、加盟委员会洽谈、合作协议签署以及店铺开业筹备。
笔者在海底捞官网扫码后填写了加盟合作申请表单,其中有几个选项要求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其中,加盟商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不包括贷款)选项有1000万元以下、1000-2000万元、20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个人最近一年收入选项有50万元以下以及其他更高的区间;个人总资产选项有1000万元以下以及其他更高的区间。
从申请表单来看,海底捞对加盟商的要求大概率是:可投入资金和个人总资产均不得少于1000万、个人最近一年收入不得低于50万。
当然,海底捞对加盟商的支持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到位,其中包括运营管理体系、市场宣传策划、完整供应链体系、产品开发和食品安全、工程和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人员。
虽然对加盟商的条件在行业中极为严格,但鉴于海底捞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预计海底捞开放加盟后将获得众多意向投资者的加盟。而按照海底捞规划,其将以适度扩张为主,不谋求借助加盟商之力进行激进的扩张。海底捞此举,也是在前两三年因过往扩张过度导致业绩变脸后变得谨慎的,所以才有了“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的推出。
2023年是海底捞从谷底中走出来的一年,在“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下,海底捞精细化运营成效显著,同时恢复门店扩张。
上月发布的盈喜预告显示,海底捞预计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不低于414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33.3%;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预计不低于44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168.3%,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海底捞餐厅翻台率提升和营运效率改善。
在此市场背景下,海底捞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扩张,也将对于中小品牌以及私人门店带来压迫感,或会搅动市场现有的竞争格局,实现在逆势之中保持稳健增长。
餐饮业连锁化“雷声”滚滚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显著高于商品零售5.8%的增幅。
如此火热的赛道,助推了国内餐饮业的竞争全面升维,刺激了众多餐饮企业在今年踩上连锁化扩张的“油门”。这些企业不断攻城略地的法宝主要有两大点:融资(含上市)、开放加盟。
融资方面,去年以来,有多家餐饮企业纷纷冲刺资本市场。其中以现制茶饮赛道最多,已开放加盟的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和沪上阿姨均将上市目的地瞄准了港交所,它们上市融资也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加大市场扩张。
冲刺资本市场的中式餐饮企业也不少,小菜园、老乡鸡、乡村基和老娘舅这四个品牌企业也都已在排队阶段。除了老乡鸡外,其他三家企业尚未开放加盟,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排除这三家企业会加入加盟这场“混战”之中。
资本的助力、企业供应链及管理等能力的提升,为国内餐饮连锁化带来了有力基础,因而才有近些年来餐饮业连锁化加速发展。
借助社会资源进行轻资产扩张,是餐饮品牌企业开疆拓土以及破解竞争对手围堵的“撒手锏”。如西餐赛道的华莱士和肯德基早年就已开放加盟,如今这两家企业门店规模分别破2万和破1万,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现制茶饮赛道的一哥蜜雪冰城,便是凭借“加盟”“低价”迅速占领了下沉市场,去年前三季蜜雪冰城就卖出超过52亿杯的茶饮;而迫于增长压力,喜茶和奈雪的茶(02150.HK)分别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宣布开放加盟。
回到火锅赛道,该赛道竞争格局分散、市场连锁化低、市场增长靓丽,因而成为海底捞此次向加盟“低头”的重要因素。
连锁化方面,根据《2023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数据,美国餐饮连锁化率高达54%,而2022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有19%,对比来看,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换言之,在那些竞争力强的餐饮企业面前,还有很多“金矿”可挖。
对于小吃快餐、饮品、菜系和面包甜点领域来说,我国火锅领域的连锁化较低,2022年仅为5.6%,与整个餐饮业19%的连锁化率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火锅在我国历史悠久,同时具备强社交属性、成瘾性,空间广阔,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
总得来说,火锅是一个优质的赛道。
为抓住市场机遇,海底捞的一些竞争对手也已在加速扩张。上月,九毛九(09922.HK)宣布将引进加盟及合作模式至太二酸菜鱼及山的山外面酸汤火锅,借此加速市场拓展意图明显;呷哺呷哺虽然尚未开放加盟,但其在2023年上半年就新开89间餐厅,与海底捞缓慢拓店相比,呷哺呷哺显然在狂奔。
国内三、四线及下沉市场的品质连锁餐饮企业空缺,海底捞在下沉市场有很大的门店拓展空间。若此次加盟模式走得顺畅,海底捞有机会通过布局下沉市场,寻回曾经迅猛成长的“光环”。
底捞,又要做大盘子。
3月4日,一则公告指明海底捞将推行加盟特许经营模式,目标直指“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此外,海底捞亦已成立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
来源:海底捞公告截图
早在2012年,海底捞曾在其官方微博上辟谣过加盟传言,但现在,直营30年的火锅一哥却也欣然下场,开始谋变。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海底捞第一次想要做大,只不过方式由重变轻。
回想2020年6月,张勇带队海底捞时,曾激流勇进作出扩店的计划,然而这一战略的强势推出却剑走偏锋,最终以逐步闭店20%铩羽而归,带来的损失更是合计约33亿元至39亿元。
于彼时的海底捞来说,这是扩张策略纠偏所需要付的学费,张勇也因盲目自信而咽下退居幕后的苦果,女掌门杨利娟接棒上任。
再到当下,缩店再扩的海底捞,显然吃一堑长一智,涉水加盟更是一种顺应市场的表现,不仅可以快速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可以助力海底捞品牌扩展至更多城市。而这也就意味着对加盟商的选拔门槛之高。
根据海底捞官网开放的加盟通道信息显示,加盟商需要“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对应公告中所说的“优质资源”。
据相关人员透露,海底捞此次扩张,加盟店的占比将非常少,核心是为了严格按照高标准筛选加盟商,以此确保运营和管理保持一致水平的加盟模式。
“少”或许意味着此番首波加盟更多是试水的动作,会“适度”而非一下子大部队入场。
同时,加盟信息还显示“捞派合伙人”需“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据海底捞的“合作申请”页面,“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不包括贷款)”这一问题下“起步价”就是“1000万元以下”。另据公开信息显示,海底捞每开一家新店,需要投入800-1000万元的前期成本。
可见,千万便是海底捞的加盟资金最低门槛,而多店发展也预示着这次海底捞希望借“有钱有源”的加盟商们相对快而轻地跑马圈地,对应了此次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海底捞对“二线城市展现可以继续加密的潜力,三线及以下潜在市场广阔”的表示。
于海底捞而言,此番开放加盟或许是一场扩张战略的翻身仗。
“明白人”张勇,和他的首次败退
率领海底捞的那28年,张勇身兼海底捞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三大职位,于外有很多标签,有人说他“暴”,他自诩“善”,但更准确的定位或许还是“明白人”。
1970年出生在四川普通工人家庭,张勇做事有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
九十年代初,恰逢创业潮兴起,大胆的张勇毅然放弃稳定的电焊工工作,攒够了小两千块钱就开始创业,他梦想过经营扑克机发家,也投入做过串串麻辣烫,但都无疾而终。
直到1994年,花光积蓄的张勇决定再次挑战餐饮,牵手太太舒萍、人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施永宏及其妻子李海燕,开火锅店,这才有了构建千亿餐饮帝国海底捞的第一步。
一开始,为省钱,熬汤、炒底料均由张勇“现学现卖”,味道自然可想而知,但在服务好第一桌客人后,他便敏锐地意识到“味道不够可以服务来凑”。
自此,张勇开始带领海底捞开启了“极致服务模式”,即使是普通店员都可以直接为客户加菜免单。
理智清醒的张勇一边给员工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尊重,一边在员工培养模式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的新路子。
老员工带的新员工越多,股份就越多,张勇还为员工提供住房、提高奖金福利,甚至做到“惠及家人”。
在信任与利益双重驱动的培养模式下,顾客至上让海底捞在火锅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同时,掌握公司发展命脉的张勇也选择“杯酒释兵权”,在2007年以13年前的出资额也就是2000元,从施永宏夫妇手中购买了18%的股权,加上太太舒萍以及自己的50%,彻底拿下了海底捞68%的绝对控股权。
对于这个被动的股权转让,施永宏“如鲠在喉”,但只能给出“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的回答。
但对于海底捞来说,这样的一言堂却成为了其后续10年在餐饮行业一路厮杀到IPO的利刃。
2016年跟2018年,海底捞旗下子公司颐海国际跟海底捞接连成功上市,张勇更是身价正式破千亿,海底捞也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国民火锅品牌”“民族骄傲餐饮”。
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行至2020年,“明白人”张勇,却对时势看走了眼。
在其他餐饮都捂紧钱袋、准备“过冬”时,海底捞反倒开启“抄底扩张”,2020年新开门店544家,超过了前两年的新开店之和,算上在当年签约而延后到2021年上半年开业的286家,增速惊人。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消费疲弱影响+内部效率弱化下,海底捞净利润下降超过8成,各地门店管理、服务、品质等问题频出。
2021年,海底捞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那是几乎与海底捞前三年利润总和持平的整整41亿元。
那次冒进,张勇犯下了他曾说的企业家最容易犯的两个缺点之一——贪婪。
张勇曾在跟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视频对话直播中说过,“我觉得一家企业如果要倒掉,必须两个错误同时犯;只要不同时犯,就可以穿越周期。”
踩了“贪婪”的雷,张勇断定不可再犯“愚蠢”的错。这才有了2021年末,时任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发起执行的“啄木鸟计划”:关停低效门店+更谨慎开店、以及实操上对职能部门的强化与重建。
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大规模的关店整顿计划以最终260家海底捞餐厅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宣告完成。
次年3月,张勇也为自己的盲??信买单,在外界“廉颇老矣”的质疑下,将徒弟杨利娟移至权力中心,自己则退居二线。
自此,海底捞进入了转攻为守的2.0时代。
押注加盟,这一次,海底捞想“开”了
在杨利娟的带队下,海底捞进入了新的战略调整期,核心就是收缩战线,提质降本,变追求门店扩张为向翻台率要增长。
过去一年,海底捞在扩张上仍保持克制。
2023年海底捞全年仅新开9家门店,另有近30家“硬骨头”门店恢复营业,对冲掉年内关闭的部分经营状况不佳的门店,去年净增加店数非常有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翻台率有效提升,2023年上半年已恢复至3.3次/天,三季度翻台率同比增长超过25%。同时,人力、租金、原材料等核心成本均得到压缩。
按照2023年44亿净利润对应414亿元营收计算,海底捞去年净利润率达到10.63%,遥遥领先于2022年同期的4.42%。
扩张战略收缩的同时,海底捞还进行了治理能力、运营效率、利益驱动机制的一场组织变革。
店长自经营门店的利润分红比例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承担部分徒子徒孙门店经营亏损责任。一线员工的薪酬结构则从过去的“高底薪+低分红”转向“低底薪+高分红”,并相应给予一定股权激励。
去年上半年,海底捞进一步优化架构,将以家族为划分的大区制改成按照地域(省区)划为19个区,核心在于缩短管理半径,细化管理颗粒度,强调属地自主精耕,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而现在,修炼内功更为扎实的海底捞,是什么又让它想“开”了呢?
答案是:大势所趋。
首先在宏观大环境上,2023年,中国餐饮市场迎来复苏。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达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创历史新高。
市场回暖,自然带来了各路枭雄提速的动作。
从去年开始,餐饮市场就呈现出来加盟潮,以引入加盟商、联营合伙人来直接分散风险和成本压力。
在海底捞之前,九毛九、和府捞面、乐凯撒披萨等头部餐饮品牌就陆续躬身入局“加盟”。而此前,茶饮品牌率先“尝到甜头”。
于2022年11月开放加盟业务的喜茶,花1年时间全球门店数就从800+家到破3200家,其中事业合伙门店超2300家,门店规模同比增长280%。
此前接连递表上市的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阿姨奶茶更是把“加盟”做得风生水起,靠加盟店搭建销售网络、卖原材料赚钱。
仅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向加盟商卖食材、包材)”,2023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就取得了145亿元收入,占总营收94%。古茗和沪上阿姨,都有四分之三的收入来自这一项,分别是42亿元、19亿元。2023年全年,茶百道靠这一项,从加盟商身上获得52亿元收入,占比91%。
茶饮头部被市场验证的新路子,也让海底捞在自身实力增强后,重获了二战的希望,而餐厅网络的扩张也将进一步反哺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加。
据海底捞公告显示,相较2019年度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分别约249.4亿元及25.6亿元(剔除特海国际业务),2023年营收及净利润预期分别增加不低于65.9%及71.8%,该增加主要归因于海底捞餐厅网络的扩张。
截至2023年6月,海底捞在国内共拥有门店1382家。在国内火锅赛道中,海底捞的门店数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火锅一哥”。
随着头部餐饮企业“集体拥抱”加盟连锁,中国餐饮正迈入“新万店时代”,去年更是跑出瑞幸和肯德基两大万店品牌,可谓现象级。
时至今日,随着进击的餐饮正立上潮头,海底捞能否成为火锅界的万店玩家还尚不可知,但此次扩张或将谱写出不一样的故事。
本文源自猎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