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文姬、夏杰长(分别系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机遇
文化强国战略赋予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使命。文化产业承担着优化经济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是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统一”的有效力量。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重要文化使命。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体现出创新性强、融合性强、可塑性强的优势,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技术带来文化生产重大变革。当前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文化生产进入到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以新理念和新政策为推动的新阶段。技术层面,大数据、大模型、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创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新表达”,创新了消费场景、交易方式和传播途径。产业层面,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加速,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在科技和金融的加持下快速成长,逐步形成文化产业数字集群和虚拟集群。政策层面,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都显示出国家对发展数字文化经济的高度重视。
服务零售快速增长打开文化消费新空间。随着收入水平攀升、消费群体更迭以及信息技术变革,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3年1至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呈现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的趋势,以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为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费成为消费领域的热点和亮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消费市场不断下沉,拓展了增量市场。如演唱会市场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带火小城市文旅经济。二是文商旅融合发展,消费场景不断创新。沉浸式演出、互动体验、文化主题餐饮、智慧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国潮文化和品牌成为消费时尚。文化IP周边产品、汉服、老字号等国货品牌热销,情怀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兴起。
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焕发文化贸易新气象。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和贸易强国的必然要求,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从《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我国文化贸易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格局下,迎来“量质齐升、更上层楼”的发展阶段。自2021年开始,文化产品出口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文化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持续提升。文化贸易作为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对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一轮数字技术竞争优势不够突出。当前,以大模型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经济将重塑生产和消费,我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在大模型开发所依赖的数据训练师人才、深度学习算法及算力效率上与技术领先国家差距还较为明显,中华文化的数字资源价值还未实现充分转化,文化数字资源利用面临如何更好活态化传播、数字化永生和生态化应用等挑战。另外,在数字规则竞争方面,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数据本地化存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等关键数字治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加强与高水平国际数字规则的衔接。
“龙头型、链主型”文化企业发展不够。我国文化企业多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具备产业带动力、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首先,文化产业链缺少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现有链主企业数量不够,带动和辐射能力不足,无法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其次,存在文化产业链条内部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的问题,资源、信息共享不充分,链上文化企业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没有很好形成“抱团发展、集群作战”的合力。最后,文化产业链相对短小,存在地区分割和行业分割现象,文化资源整合难度大。
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快速增大,但在创意设计、研发创新等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上的投入和产出相对较低,大部分文化产业活动仍集中在生产、制造和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掌控,导致利润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生态环境不够完善,创意产业发展不足;二是文化品牌塑造、传播以及文化精品创作能力不足,目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文化产品出口为主,创意设计、版权服务等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缺乏市场主导权。
多措并举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城乡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以市场为主导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促进供需匹配,以高质量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筑牢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基础,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和合作创新,放大文化的支点撬动作用,在跨界融合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踊跃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并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构建完善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布局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形成以“头雁”领航“群雁”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搭建“全链条”人才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育、留、用体系,培养既具备产业经济思维又拥有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适配的学科专业。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6日 11版)
新网杭州4月26日电 (张斌 高晴 赵青)结合古诗词的创新西餐、凤凰呈祥宴、茶宴·上春山、飨礼·寻味恰此时……
活动现场。校方供图
26日,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该校厨艺学院603名毕业生围绕传统文化设计了53桌主题宴会作品并进行展示、评比。这些“毕业宴”将传统文化融入新餐饮,创意十足。
厨艺学生展示结合立春节气的“咬春宴”。张斌摄
厨艺学生展示结合中国古诗词的创意西餐。张斌摄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受到苏轼《初到黄州》等诗词启发,从事西厨的毕业生张耀昕、曹恩赐等同学创作了鳕鱼春笋冻搭配鱼清汤。“我们结合这次毕业宴的主题,希望能够用西餐的方式把中国古诗里美食‘复刻’出来。”张耀昕说。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吴文杰介绍,其小组围绕茶设计了一套宴会菜品,“我们主题宴会的立意点为‘茶’,在此基础上凝练了‘茶烟梧月宴’主题,并在宴会的文化和口味上都融入了茶。比如冷菜上有一道‘烟雨煮茶菜’,这道菜在烹饪过程中加入茶叶,让茶叶的香气随着烟雨般的水汽逐渐渗入食材中,创造出一种特别的烟熏味。”
现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阎晗正指导学生的毕业宴。在今年举行的第26届IKA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Culinary Art(烹饪艺术)个人赛项中,他以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夺得金牌。
当日,他的学生汲取“曲水流觞宴”灵感,将摆台打造成一湖荷塘美景,荷韵主题盘的食材以海鲜为主,有来自新疆的三文鱼,舟山的章鱼、大明虾、墨鱼、蛤蜊,还有来自宁海长街的蛏子。“我们希望把中国美食故事讲给世界听。”阎晗说。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副院长王玉宝介绍说,本届双选会的主题是“致敬传统 炫技青春 奔赴山海”,希望引导毕业生们从传统文化汲取灵感,推陈出新,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美食文化与现代的餐饮文化、饮食习惯等相融合,“希望学生们用新生代的力量来推动中华美食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杭州市厨艺协会会长,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西式烹饪工艺专业主任、副教授徐迅对中新网说,如今,结合传统文化正在成为餐饮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从浙江、杭州的餐饮市场来看,对专业厨师的需求量非常旺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加强传统文化的涵养,帮助学生们积累更多专业技能,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场地两边,展示着来自杭州、宁波、北京、上海等地的36家高星级酒店和知名社会餐饮企业的招聘信息,共为毕业生提供1000多个岗位。
杭州柏悦酒店行政主厨说,自己第一次到学校参加此类活动,感受到了餐饮业新生代的朝气和活力。当日不少作品都令她印象深刻,这次其团队计划招收10位厨师,前来询问的学生热情十足。
“从我们的角度感受,餐饮行业有一些新的趋势,比如从过去走进酒店商务宴请居多,到如今家庭聚会越来越多,消费者更注重‘悦己’了。这对于厨师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菜品的制作上更需要精致,更注意营养全面。今天的毕业宴,就能看出学生们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她说。(完)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新华社香港4月21日电 题:当艺术融入餐饮:探索舌尖上的文化体验
新华社记者陆敏
在香港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咖啡店,市民李小姐惊喜地发现,这里竟然有一款彩虹咖啡,其图案色彩与前不久在此展出的日本彩虹艺术家的作品一模一样。得知这是经作者授权的艺术打印咖啡,李小姐立刻点了一杯,并开心地自拍留念。
刚刚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看完“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特展的游客张先生,在楼下的“下江南”餐厅里,吃到了慈禧太后爱吃的驴打滚小吃。“以前也吃过,但今天的感觉真不一样!”
在香港文化地标西九文化区,艺术餐饮店尝试将艺术元素融入餐饮场景,与博物馆展品呼应,将观展感受延伸到舌尖味蕾,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初试水温成热门餐厅
M+楼下的咖啡店和顶楼的艺术主题中餐厅“CVIEW华”,以及香港故宫文博馆的博物馆特色中式餐厅“下江南”,同属香港一家文化艺术企业集团。“我们尝试通过餐饮将艺术融入生活,这种方式更接地气,能覆盖更多人群。”创办人吴振宇说。
“重要的是找对商业点。艺术品门类很多,有的非常高冷,有的则雅俗共赏。”吴振宇此前在一家老牌拍卖行工作近7年,这段经历培养了他敏锐的艺术嗅觉和较为扎实的“落地”能力。
“首先要找到适合的艺术品,以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演绎出来,还要符合餐饮的特点和运营规律。”2018年,吴振宇初试水温的第一家艺术咖啡西餐厅开业。
“店面挑高的空间差不多有四五米高,非常适合举办艺术活动。”他邀请艺术圈朋友来讲座和研讨,并推出了主打产品——艺术打印咖啡,通过与很多艺术家合作,展示和销售各种艺术潮玩,市场给予了积极反馈,成为港岛的热门餐厅之一。
2019年初春,吴振宇接到正在建设中的西九文化区邀请,参与投标M+咖啡店。经过前后三轮的激烈竞争,最终赢得标的。
“我们的产品有很强的独特性,而且很灵活,可以紧跟博物馆的展览做各种配合,不断吸引人流,这是艺术餐饮的独特竞争力。”吴振宇说,他们配合M+草间弥生作品展推出的南瓜作品打印咖啡,香港故宫文博馆三星堆文物展推出的三星堆面具造型雪糕和巧克力,都深受欢迎。
张大千菜单和清帝下江南
餐桌上,六个古色古香的定制瓷碗里分别盛有六道小菜,色泽鲜亮,摆盘精致,令人食指大动。
这是M+“CVIEW华”餐厅研发的“大千宴”中的第一道菜——“六一丝”。“这是当年为庆祝张大千61岁寿辰推出的一道菜,由鱿鱼丝配五款素菜丝做的小炒。”吴振宇介绍,餐厅墙上悬挂着张大千的亲笔菜单,七菜一汤里正有此“六一丝”。
张大千是画家也是美食家,他常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亲拟菜单。“这张菜单是张大千20世纪60年代旅居美洲时写的,后来被他的女儿收藏。里面大部分是淮扬菜,正是我们餐厅主营菜系。”吴振宇说,在前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他一看到这张菜单,就当即拍了下来。
做当代版“大千宴”,要与时俱进。比如“六一丝”,按原菜谱做出的味道好吃,但造型不够艺术。据介绍,反复研究之下,他们把六款食材拆解成六道小菜,再组合成全新版本的“六一丝”。
圆形拱门、木色飞檐、湖蓝色天花板……香港故宫文博馆的“下江南”中餐厅,处处充满了江南园林的写意。“装修设计本身讲的就是康熙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康熙皇帝在杭州题了很多诗,其中就有平湖秋月,所以店面包括餐单设计都是以西湖和月亮为元素,让顾客一进门就进入下江南的故事氛围里。”吴振宇说。
设计精美的宫廷主题菜单上,不仅有宫廷菜品名称,更用中英文介绍佳肴背后的历史小故事,引经据典,注明典籍出处,读之既有历史知识,又饶有趣味。
“在香港故宫文博馆看完中国文物展览后,再坐在这样的环境里点一份美食,会大大延伸观众的参访体验。”吴振宇说。
香港独特优势带来发展新机遇
吴振宇第一次参与竞标的时候,西九文化区还是一片工地。而今,随着一系列文化设施的相继建成及配套完善,这一区域已然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
在吴振宇看来,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交易平台之一,每年的艺术展会备受业界关注。近年来香港故宫文博馆等一批新博物馆的出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艺术人才。
“现在香港的文化艺术生态活力满满。”吴振宇说,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优势,会给艺术餐饮带来发展新机遇。
他们以艺术餐饮店为平台,不断推出相关艺术项目,开展文化交流。今年3月,他们先后举办了好几场重量级的艺术分享会,包括邀请来自欧洲等地的艺术家进行对话和研讨;还与美国插画家合作,制作其作品的打印咖啡和打印饼干。此外,他们尝试开办工作坊,拓展茶艺、插花等新品类。
在艺术餐饮的探索之路上,做好博物馆项目一直是吴振宇的“初心”。他透露,香港故宫文博馆近期将会推出其IP产品新系列,他们正紧锣密鼓地研发餐饮新品与之配合。
“我相信市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个趋势,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有责任做好市场推广。”吴振宇说,“特别希望能为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一点力,这是我非常想做的。”(视频记者:阎月巧、刘展威、许淑敏、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