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出生的邢斌是临沂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讲师,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最近在临沂东夷书院的一场分享活动上,邢斌讲述了自己去年冬天在临沂亲身体验当外卖骑手的经历,随即引发关注。
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邢斌
邢斌说,他有本职工作,只能干业余的众包。“这些天我假日就从早干到晚,工作日早晨跑两小时,晚饭后再跑到夜里一两点,或者两三点。夜里给钱多一些,能挣到钱的都是偏远地方。半夜里我跑到过相公镇东边的村里、跑到方城、跑到兰陵村子里、跑到沂南山里面,都是乡间小路,都是骑摩托。太黑,灯照不远,有时候就骑到了沟里。一过长春路,夜里都是大货车,擦身而过,心里也打怵。送完货,骑车回来,才觉得手麻觉得冻得不行。有一次我实在太冷了,就把车停在田里,绕着跑了一阵,看看高德地图,在临沂大学正北九公里,回家还很漫长。”
根据他的统计,一个月,他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扇房门。平均下来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综合算下来,每小时收入10元是常态,每小时收入20元是极限。
具体而言,平均每单3.5元,要取货送货2+3公里,取货平均等5分钟,骑车8分钟,送货进小区上门平均7分钟,共20分钟。一小时3单,10.5元。一次送3单,排列好次序,能节省1/3时间,但会被催。一小时能送4-5单,15.75元。一次送5单,适用于午餐晚餐的集中送餐时间。很难排列好次序不被催促。基本上就是极限值。略微提升单位时间的收入,一小时还是送5-6单,19.25元。
“我无心于调查,就是想体验体验。”邢斌在分享时提到,2022年很特殊,一份报道里讲,在上海骑手送外卖每天能赚1000多。另一份报道又说,北京人社局一位副处长,亲身体验当外卖骑手,送餐12小时赚了41元。究竟哪个是真的?
干了一周,邢斌觉得后者那篇报道提供的数据更真实。
邢斌体验外卖员期间记录的账单
在此次体验中,邢斌说,他主要关注的是外卖员这个“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处境,体验这个工作过程中人是如何感受、应对、反刍这些遭遇的。肉体受罪是一方面,虽然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主要的还是受人辱骂。
据他回忆,几乎没有人拿正眼看送外卖的,商家、顾客,尤其是保安。“熟人都不知道我最近在干这个,只有我们小区的保安知道。他们天天见我早出晚归半夜回来,不让我进。我说我是业主,他们骑车跟着我到楼下看我上楼,说你送外卖都能在这儿买得起房,是个人物。很多顾客看我的眼神就像看要饭的。我曾经痛恨过这些人,后来慢慢都忘了。”
他更愿意回忆起温暖的瞬间,“这一个月,我送了两千多单,有三个人真诚地感谢过我。一个是搬迁小区古城社区的一位女士。她说半夜里孩子想吃馄饨,天这么冷谢谢我专程送来。后来我发现她又打赏了我2块钱。还有一位,也是女士,就是相公镇东北那个村里的。他们夫妻俩怕我半夜里找不着路,打着手电把我送到了路口。还有一对夫妻,老人住在人民医院五号楼,心脑血管疾病中心。我把他们给老人的餐洒了一些,后来我又买了一份送去。他们俩把第二份餐的钱退给我,又打赏了我10块钱。”
在个人体验与观察中,邢斌注意到几个问题。
“这一单完成得很好,很完美。然后继续送的过程中,软件提示说上一个订单没有点击送达。你只好停下了点击。第二天就会被罚款:异地点击送达,或者超时点击送达。可以投诉说没有超时,而且当时已经点击了送达,这是软件又跳出来的问题。投诉无效。还有一次申诉机会。再次申诉也秒回,无效。打人工客服电话,一个小时内能联系上就是幸运的。联系上了,还是同样的回复。”
邢斌说,这样的情况他一个月遇到两次,程序完全一样,三次申诉机会没一点点用,完全是摆设。“我最后对人工客服说,你们可以直接联系顾客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没用,依旧扣钱。而且扣的钱也不返还顾客,都进了外卖公司总部腰包。”
送外卖的这一个月里,邢斌见到了3名女性外卖员,见到了几位年龄很大的外卖骑手。在邢斌看来,“他们承担不了每天14小时、全年无休这么大强度的劳动,我估计他们每个月能赚个三四千块钱。春节过后,我离开了外卖队伍,但在路上我还是首先注意到他们的身影。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和老人骑手风驰电掣争分夺秒。可能再危险再苦再累,他们也离不开这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家里的孩子、病床上的老人、银行发来的房贷还款短信……都在提醒着他们:跑起来,快些跑!”
在邢斌看来,这些外卖公司很特殊。它的一切设计,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变得更精密、更准确,“恰好”能获取适量的劳动者,“恰好”能让骑手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让他们积累不下休养生息、以钱养钱的些微资本。
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邢斌表示,“我做的只是一件小事,我没有告诉过我的父母,也没有跟学生们说过。这次是主办讲座的王兆军老师邀请我,我才决定和大家分享这段经历。”
“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如果对生活没有切肤之痛的话,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飘的。”邢斌介绍,这次体验过后,他更加理解了外卖员,知道他们挣钱有多么辛苦。“以前我在写作时,看到是外卖员来的电话可能会晚一些才接听,现在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接听,因为我知道他们可能是边骑车边打电话,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我也希望社会能够更加理解外卖员的不容易,对他们多一些共情,让这个社会能够更加美好。”
来源: 澎湃新闻
东临沂有位老板,他姓戴,老戴50已出头,事业有成,儿女双全都已成家,旁人眼里老戴是人生赢家,可老戴觉得这安逸的日子总觉得少了那么点滋味。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敲醒了老戴蠢蠢欲动的心,微信上一个姑娘要加他当朋友,当好友,不行,当亲密的朋友。
受害人老戴:“说是威海人,临沂大学大三的学生。”
几次语音通话之后,老戴心花又怒放,展开了美妙的想象:屏幕那头,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杨柳细腰塞笔管,说话娇滴又美貌,关键还年轻有文化。姑娘甜美的声音里没有酒,老戴却醉得云里雾里。姑娘的父亲,还特意给老戴打了电话,兄弟,你人真不错,革命尚未成功,兄弟你还需努力啊。
戴先生:“女孩的福清说她妈妈生病了,肺癌,没有钱治病。我就给她转钱过去,每天的药费好几千吧。”
姑娘母亲的病,时刻牵动着老戴那根关切的神经。一个多月的时间,老戴拿出了20多万元给姑娘的母亲治病,但最终也没能挽救她的生命。过了没多久吧,她闺蜜联系戴先生,说她子宫大出血,很严重,需要立刻手术。
老戴又是着急又是心疼,没有妈的孩子就让自己来照顾吧!就这样,姑娘的医药费,老戴也一笔一笔地给她转,同时,贴心的老戴还出钱给她请了护工。没想到,这个护工的命运比姑娘还坎坷。
戴先生:“护工的老公胃癌,也没钱治病,为了能让护工好好照顾她,我给他出钱治病,又是20多万吧,一直到去世,丧葬费都是我出的。”
好心老戴的助人之旅并没有到此结束。护工的丈夫去世没多久,护工就因为悲伤过度摔断了胳膊。不用说,护工的医疗费用,也落到老戴头上了。因为感染,光截肢就截肢了三次,最后感染没救过来,去世了。
两年时间,这位姑娘的母亲肺癌去世,自己大出血,护工两口子相继去世...一系列的悲剧,让老戴付出了200多万,却连她真人一面都没见上。如果这些钱还不能买老戴一个醒悟,那就真是个惨剧了。终于明白了点什么的老戴,赶紧到派出所报了警。临沂兰山公安分局柳青派出所的民警,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找到了老戴朝思暮想的“姑娘”。
戴先生:“恶心,就是非常恶心。我看着就想打他一顿。”
娇滴滴的女大学生,变成了秃顶大肚子的老汉,年龄还比自己大几岁,老戴想起之前的甜蜜,胃里止不住的一阵阵翻涌。更荒诞的是,在这场狗血程度堪比电视剧的闹剧里,出场的所有人物,都是眼前这个老汉一人扮演的。
据民警介绍,李某通过变声软件来进行作案的。
现在,李某诈骗得来的200多万已经被挥霍一空,大部分都打赏给了网络女主播。犯罪嫌疑人李某已经被兰山警方刑事拘留,等待接受进一步处理。
(素材来源:山东齐鲁频道 编辑:刘喻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华社济南2月2日电 题:护林员尹作国:在大山里迎来第25个春节
新华社记者杨文
冬日的鼻子山林场,树木层层叠叠。阳光透过林间树梢洒在山间。“今天天气不错,比前两天暖和多了。”一个身穿迷彩服、套着红马甲的汉子穿行林间。作为沂蒙山区的护林员,尹作国将在大山里迎来第25个春节。
今年58岁的尹作国,负责管护山东临沂沂南县国有林场总场鼻子山林场尚庵寺林区。位于沂南县张庄镇上峪村以北的鼻子山林场占地4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森林防火任务艰巨。尹作国和同事在山脚下的防火检查站轮流值班,定期带着水壶和干粮巡山。
尹作国在巡山时清理枯枝。新华社记者杨文 摄
上午9点,记者随尹作国巡山。侧柏、刺槐、松树……指着路上的树,老尹打开了话匣子。“一草一木,哪里需要培土,哪里需要修剪,我都知道。”老尹说,有两条巡山线路,单程得2个多小时。“只要不是雨雪天,都需要人来巡查一遍。”
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涉深沟、穿荆棘,遇到一些陡坡时,还得手脚并用攀爬。
尹作国在爬陡坡。新华社记者杨文 摄
1984年,18岁的尹作国跟着父亲走进了尚庵寺林区,开始了巡山护林工作。他用双脚丈量着林场的沟沟岔岔,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也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在这片林海里,老尹一守就是40年。
“看,那条结冰的小溪,水非常清,有时候带的水不够了,渴了我就去喝上几口。”尹作国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溪说。
老尹回忆,曾经有人晚上来盗砍树木,他听到声音抓紧去看。砍树人看到他撒腿就跑,老尹和其他人边报警边追。人抓回来后,老尹衣服上也被扯开了不少口子。
随着巡山护林工作重点的变化,护林防火成为日常巡护的首要任务。“临近过年过节,爬山的人比较多,必须更仔细地看管。”
有一次,尹作国所在林区突发火情,他赶紧召集其他护林员前往着火点。由于发现及时,明火被扑灭。为防止干草、树叶等复燃,他一直蹲守到凌晨1点才下山。
“待久了,对这里就有感情了。”尹作国摸着身边的大树说,“每次走累了,都会停下看着周围的风景。看看这些树一点点长大,心里感到很安心。”
护林员需要日常看护一大片林地,每年的防火期,更要保证24小时不离岗。“虽然护林员工作赚钱不多,自己也考虑过换个工作,但是又割舍不下这片森林。”尹作国说,想起当了一辈子护林员的父亲把接力棒交给自己,他觉得巡山护林责任重大。
下山时,尹作国顺道捡了一根断落的树枝,做了根“临时拐杖”。“上山的路还可以攀着石头走,下山更难,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一年冬天,尹作国巡山往回走,脚下一个不留神滑了下去,滚落过程中抓住了一棵树干,所幸只是摔伤了腿。
1999年10月,尹作国成为尚庵寺林区负责人。冬春时节是火灾高发时段,护林员必须保持24小时在岗。为了方便看护,尹作国把林场里以前的宿舍改造成了家,以便随时护林。
尹作国正在讲述巡山护林的趣事。新华社记者杨文 摄
搬到山里的第一年,年轻的尹作国写下春联:“献青春以场为家,立大志发展林业。”尹作国笑着说:“今年将是我在山上过的第25个春节了,外地工作的孩子回来一起吃年夜饭,我和他们约定一起巡山,再看看他们小时候种下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