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细雨
时近深秋,火锅又开始出来称霸饮食界。
当你将一片鲜嫩肥美的肉片放入锅中涮熟的过程中,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火锅这神一样的美食,
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的?
如果以“边煮边吃”来定义火锅的话,
那么,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
在青铜文明发达的商周时期,
人们制作出了一种有盘鼎(灶鼎)。
这种鼎分上下两层,
上层用于盛放食物,
下层托盘可以燃烧炭火,
高度只有10多厘米。
笔者说心里话,
这种鼎被叫做“小火锅”一点也不夸张,
还是那种单人自助类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盘鼎
当然,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就要到汉代了。
不过那时候它还是不叫“火锅”,
而是被称作“锥斗”(也有叫“刁斗”的)。
食物可以被放于其中,用炭火温食。
不过,要说方便,还要属“染杯”。
平时生活中,可以用来温酒。
等到馋了,
添水切肉就可以来一场说吃就吃的火锅盛宴。
此图略像下图中的染杯
1988年,江苏扬州西北郊甘泉乡姚庄的西汉墓中,
出土了青铜制成的“染炉”和“染杯” ,
还有配套的铜鼎、铜勺、铜颤、铜釜、漆盘和漆耳杯。
嗯,全套火锅装备,
亲,不来涮一片羊肉吗?
江都王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西汉青铜染炉染杯
等到了三国时期,火锅进入到了它新的进化时期。
《三国志》有载: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
这里说的“五熟釜”,内分数格,开煮时,中间炉火炽烈,四周汤羹沸腾,可以同时煮熟多种食物。
像不像我们现代北京东来顺和重庆九宫格的初级合体?
南京博物院的汉代分格鼎
北京东来顺火锅
重庆九宫格火锅
这种酣畅淋漓的吃法,也非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
从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镇出土的壁画中,
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
三名套马的汉子围着风炉上的锅在兴高采烈的煮着什么,
旁边的大铁锅内盛放着貌似羊腿的物品,
前方矮桌上还有碗碟。
经考古专家推论,
壁画反应的正是辽契丹民族围坐吃火锅的情景
(虽然烹煮手法略粗糙)。
相比较来说,陶渊明吃起火锅就比较优雅了。
在怒炒老板、归隐田园的日子里,陪伴他的,就只有诗,酒,菊和火锅。
很显然,这四者可以有效结合,将火锅吃出一种意境来:
吃火锅时,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
这样一来,举杯饮酒,低头有花,肚中有肉,何愁做不出好诗?
这种新鲜的吃法,
在唐代受到了追求意境享受的文人骚客的热力追捧,
被时人称为“菊花火锅”。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还是慈禧太后的心头好。
不过论对吃的研究,宋朝人从来没怕过谁。
火锅也被他们开发出了新的制法和吃法:
涮肉时用的肉,要求薄如蝉翼,具有特殊的美感。
具体请参见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记载的一道火锅菜,
名字起得很文艺,叫“拨霞供”。
冬天,山野之中有客人来访,
仓促之中没什么好东西款待,
就搬来桌子、风炉、锅,备好酒酱椒料,
将野兔肉片成薄片腌制。
将筷子一一分给来客,
请他们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
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
夹出后即可食用。
口味重的还可以蘸取少量调料。
林洪后来也亲口吃到了,惊为天人,
大赞其“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其实就是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
不用说,
这种文艺气息满满味道赞赞的涮兔肉火锅,
直接拿下了宋朝人那不轻易向外物低头的味蕾。
明朝时期,火锅不负众望的被选入皇宫,
成为皇帝“时时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
现存的明代御膳食谱中,
专有一道名位“特味火锅”。
加上明代辣椒传入中国,
也许,这“特味”就是指的辣火锅也不好说。
到了清代,各种火锅盛行于世,
主料也由牛羊兔等纯肉类发展为鱼肉菜蔬应有尽有。
像东北民间盛行的“野意火锅”:
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富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子肉或食饺。”
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俩就是野意火锅的究极发烧友,
开千叟宴首选菜品就是它。
清代民间也出现了以“羊肉火锅”驰名天下的正阳楼,
和以“一品锅”而名声大噪的聚宝盆饭店
(他家还有“什锦锅”“菊花鱼锅”“白肉锅”……)。
据《清稗类钞》中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
人们“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
火锅在清代就已经彻底征服了首都人民。
不说古代,现代火锅店也开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还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而且根据各地风俗和物产的不同,火锅的吃法和口味也相差甚远。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吃遍了世界上所有的火锅。
参考文献
《火锅探源》
《火锅纵横谈》
《火锅史话》
《火锅,吃出来的文化古董》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11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鳗鱼
海底捞、南城香入局
一大批“下饭小火锅”来袭!
一切要从海底捞上线“下饭·火锅菜”说起。
8月中旬,全国各地悄然上线了一大批“海底捞·下饭火锅菜”外卖专营店,产品主要以火锅菜+饭的组合套餐售卖,其中锅底有番茄和麻辣两种选择,形式则为冒菜及干拌,定价31.9元起,内含3荤7素。目前,“下饭火锅菜”的官方定位为海底捞旗下快餐品牌。
其实,海底捞去年就曾上新冒菜外卖,也是类似模式。内参君致电某门店,被告知“下饭火锅菜是最新的品牌升级”,主要在口味、食材方面进行了优化。
无独有偶。前不久,快餐品牌南城香也开始尝试在个别门店推出“晚餐自助小火锅系列”,从下午16:00开始供应,共有3种锅底可选择,肉类19.9元一份,也可以选择9.9元素菜类自助,菜品可以免费续。目前官方对其表述为“南城香第一届品质涮肉节”。
短短两三个月,也有不少新品牌出现:青岛前天刚刚开业的锅小友下饭小火锅、济南杨桂桂下饭小火锅(2023.8)、石家庄钱晓椒下饭小火锅(2023.8)、北京渝采下饭小火锅(2023.6)、研喜猫下饭小火锅(2023.6)、武汉呆窝瓜下饭小火锅(2023.4)……
2021年成立的浇头麻辣烫品牌晓魏,也在今年6月表示以麻辣烫4.0模式重新启航,目前门店已经全面焕新为“晓魏下饭小火锅”。有消费者表示,“自从改为下饭小火锅后,感觉门店生意更好了,中午经常需要排队。”
根据企查查、天眼查等公开信息,以及内参君的一线走访不完全统计,今年以“火锅+饭”为定位的品牌,新增数量接近30家,其中仅下半年的3个月就出现了8家(部分新品牌、新店或外卖店尚未存在注册信息)。
下饭小火锅兴起
意味着什么?
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下饭小火锅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特别是海底捞的入局,火锅大佬的品牌力背书下,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条赛道。
那么,火锅持续“变小”,并向着“下饭”的方向冲刺,这背后有哪些行业因素?又暗示了哪些品类发展的可能?
1、小、快、便宜,火锅“快餐化”正在持续蔓延。
火锅变小,这个话题并不是最新,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陆续有品牌试图将火锅变小。比如海底捞曾试水过U鼎冒菜,小龙坎推出mini火锅菜,吉野家则尝试人均68元的自助小火锅,和府捞面甚至也出了“小火锅汤面”套餐。
这些品牌在试水的时候,都是以“快餐”的模式在重塑传统火锅。这些品牌对标的并非呷哺呷哺这种小火锅,而是杨国福、张亮这类麻辣烫冒菜品牌。
这一次,在海底捞外卖店中,对于“火锅菜”的定位是:海底捞旗下的快餐品牌。很明显,是火锅巨头跨界外卖的又一个动作。
2、“下饭”是门好生意,接地气、拓客流。
这一波兴起的小火锅,主要以“下饭”为定位切入。
事实上,吃火锅到底配不配米饭,这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原本,火锅、冒菜、麻辣烫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火锅+米饭的CP”,增加主食,不仅拓展了客流,也显得更为“接地气”。
这类下饭火锅,主要是集中在美食广场、写字楼等商圈,因为原本就定位快餐,吸引来的顾客通常是需要效率的白领、上班族。“干饭”的需求量很大,且用餐时间有限,因此,下饭更贴合他们的就餐需要。
3、火锅赛道加剧“两极分化”,大店小店分野。
纵观内卷的火锅赛道,当下已经很明显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以大店、主题店、流量店为前驱,头部火锅企业纷纷跑马圈地、占山为王。这些品牌走在创新的前沿,不断研发新品、掀起新流行,并“反哺”赛道升级。
另一方面,下饭小火锅们,正在保留火锅模式的前提下,“努力瘦身”。精简锅底、精简蔬菜、精简肉类,以套餐为主,尽量扁平化设计产品,以确保效率和利润的平衡。从价格来看,进一步下探,不少都集中在20元左右,甚至9.9元。
内卷之下,火锅分化,各自占领细分赛道,这或许也是品类竞争的未来方向。从目前来看,下饭小火锅暂时并没有跑出绝对的头部来,还存在“小而散”的状态,从某个角度来说,还有大量的市场机会。
4、多赛道“分食”火锅品类,或将迎来更多跨界者。
火锅是门好生意,因此,被不同的品牌跨界“盯上”也很正常。
喜家德(凯里鲜蔬锅)、眉州东坡(毛血旺小火锅)、南城香(巴沙鱼肉锅)、甲乙饼(金汤鲜蔬锅)、米村拌饭(安格斯肥牛),这些都是主食快餐跨界。对于快餐品牌来说,“小火锅”虽然小,但本质也是火锅,即便是酒精灯上架个小炉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价值感,卖成更高的价格。同时,在不缺流量缺“留量”的时代,快餐如何留住顾客,如何让顾客在效率之余“慢”下来享受一餐美食,这也是快餐品类们想要探索的方向。
未来,不排除有更多的跨界大佬,向下饭小火锅赛道进军。
◎甲乙饼也推出“小锅菜”
>调研:新赛道野蛮生长
“镰刀和韭菜”都已准备就绪
市场需求在快速增长,赛道也肉眼可见的繁盛,但“玩家们”却并没有想象中过得滋润。
最早打出“下饭小火锅”旗号的桃娘下饭小火锅,自2021年11月末在北京试水第一家门店后,截至2022年11月末时,一年间的门店新增数量为8家,截至2023年8月末时,9个月的门店新增数量仅为4家,其中包括4月开业的郑州首店及8月开业的天津首店。
成立近三年、背靠火锅头部品牌的桃娘,全国范围内的门店仅有12家,这个增速在快餐品类中明显不算快。
当前下饭小火锅赛道中,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为2022年出现的李坑坑下饭小火锅,官方定位为“快餐火锅领跑者”,全国门店27家,分布以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为主,已针对全国范围限时开放加盟。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工商注册信息获知,李坑坑下饭小火锅的27家门店中,至少有22家以上为加盟店,其中包含一家开业不足1年便注销的企业。不免让人猜测,李坑坑商标背后是否隐含着“快招”基因。
除了“李坑坑”外,另一家名为“桃小妹下饭小火锅”的品牌,其门店商标、装修风格与“桃娘”颇为相似,号称自己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50家门店,覆盖湖南、河南、河北等多地,正在面向全国开放招商合作。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桃小妹下饭小火锅当前并无线下开业的实体门店,从官网展示的多地门店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图片实为一家门店的不同角度拍摄。
◎图源:桃小妹下饭小火锅官网
>另外,8月4日刚刚开业的杨桂桂下饭小火锅,目前也已经开放全国加盟,正在大范围铺开品牌推广信息...与此同时,今年中旬全国多地也出现了不少“无实体门店,以外卖档口”为经营模式的连锁下饭小火锅品牌,如庆小年下饭小火锅、祥合福重庆小火锅钜下饭等。
野蛮生长的新赛道下,“老玩家们”还在探索打磨,“镰刀们”却已然按耐不住了。
“大佬”海底捞施展“拿来主义”
对这一品类的未来有何影响
下饭小火锅在市场中“酝酿”多时,野蛮生长的状态下,终于迎来了头部大佬的躬身入局。
很显然,海底捞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暗中观察多时,看到了这个细分品类的可能性,才大举进军。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从扩门店到扩品类,是必然的发展周期。头部品牌拥有的供应链、组织力、品牌设计、运营等领先优势,允许其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快速复制市面上已被验证的成熟项目。一旦觉得市场够大、品类有立足之地,且自己的供应链能够承载模式的快速复制,头部品牌自然不会犹豫,反手就是波澜。
从另一个视角来说,头部品牌涉足新赛道,比很多真正做原创创新的小品牌,先天优势要强得多。可以快速让品牌价值实现最大化,最终促进品类的进步和成熟迭代。
◎海底捞部分产品图
>或许是看到了“桃娘”的踟蹰不前,原本就在外卖领域加码的海底捞瞅准时机,一跃而起。
在海底捞身后,可见的是,一众小品牌正“欢呼雀跃”,大树底下的小草也能活得滋润,对于初创的小品牌来说,打磨好内功,跟随老大哥一起探索品类红利才是当下的目标。
但,正如上文所言,这一赛道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野蛮生长之余,想要摆脱网红感和韭菜气质,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品类。
写在前面的话】
2016年,对于吃货们来说,哪种火锅最红?我想答案都非常一致,那就是潮汕牛肉火锅。在这一年,仿佛雨后春笋般开遍全国,在潮汕当地牛肉火锅门店有将近3000家,在北京、上海等这些大都市也有近千家门店。就连火锅之都重庆,竟然也容下了潮汕牛肉火锅。
在西安,在各大商场里,潮汕牛肉火锅似乎成为了标配,每到饭店时候,门口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2016年,全国至少开出上万家以潮汕牛肉为卖点的火锅店。然而,这个突然兴起的餐饮新物种,却迅速的消退,有人说是品牌问题,有人说是品质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请输入标题 abcdef
后厨迁移、现切现卖
在海底捞、小肥羊、东来顺、呷哺呷哺等火锅生意已经进入发展平稳甚至瓶颈期的背景下,来自潮汕地区的牛肉火锅,却用这种方法迅速俘获吃货们的心。
吃过潮汕牛肉火锅的人大都知道,它的亮点就是半开放是的全透明厨房和“现切现卖”的牛肉。在厨房里,我们可以看见那些新鲜的为分解的牛肉,几个厨师熟练的处理各个牛肉部位,这种视觉刺激,足矣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
后厨前移,这就是是所有潮汕牛肉火锅门店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览无余的“透明厨房”,其实是一个牛肉切配室,让走进店里的消费者看见即将下锅的牛肉是现切的,消费者先看到新鲜实物,再进行点餐,想吃牛的哪个部位,切工师傅就把哪里割下来。这样不仅让消费者眼见为实看见新鲜食材;二是用强烈视觉感官刺激消费者的味觉。新鲜感加好奇心。
专业的吃法
接下来就是专业的吃法,去过潮汕牛肉火锅店的人都会发现菜单上哪些未曾见过的名称和在桌子上贴出了不同的烫法和吃法。细分吃法,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不同部位涮的时间也不一样,从5秒到十几秒,从瘦到肥,五花趾 - 匙柄 - 匙皮肉 - 雪花 - 吊龙 - 肥胼 - 胸口朥。这样汤底才会保持清爽、鲜甜的口感,涮了肉再涮其他的食材。吃一顿潮汕牛肉火锅,就像吃一顿全牛宴。
过硬的刀工
除此之外,切肉师傅的刀工了得。切牛肉的刀工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手切,那种机切的简直没法下咽。手切的要点也有很多,厚薄要适中,有的师傅的风格是切薄,这样的肉吃起来轻、嫩,有的师傅的风格是切厚,吃起来很有满足感,用潮州话讲叫做“饱喉”。
切完后还要做一个像“检验暴风雪冰淇淋”的姿势,拿一碟牛肉与地面呈90度倒放,牛肉会牢牢地粘在碟子上不掉下来,保持水分的不流失。
这就是潮汕牛肉火锅店魅力,健康、精致、科学。既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猎奇的需求还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需要。在外人看起来,潮汕牛肉火锅必须得火。
但在其快速扩张的另一面,却是新意渐渐老套,健康成了一些人的招牌,精细和科学的底子并不扎实,于是问题来了。
跟不上趟的供应链
据统计,去年,资本市场有400亿元资金投入到以潮汕牛肉为主题的火锅市场中。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年还没到,上海40%的潮汕牛肉火锅店已经亏损关闭。同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发威,关店潮蔓延到其他城市,很多没关门的潮汕牛肉火锅店,也渐渐门可罗雀。
潮汕牛肉火锅最大的配菜就是牛肉,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强大的供应链,火锅店将很难支撑下去。“一天一头牛”是潮汕牛肉火锅对外主打的口号。这个走到后期已经走样的招牌对其供应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其发展埋下隐患。
一头牛从幼崽到出栏,平均需要1年左右,最快也要8-10个月。市场上一时间涌现出成百上千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平均一家店1头牛,一天的牛消耗量也是几千头,但潮汕地区本身却并不盛产牛。因此,当初,在潮汕,很多火锅店就开在屠宰场附近,甚至都有自己的牛场,牛肉火锅的整个供应链条布局相当完整。但当店开到外地,这种做法就对供应链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店少一点还好,店多了,潮汕牛肉根本供应不过来,即使运过来,品质也不再有那么原汁原味的保证。
比如,开在北京的店,把牛肉从潮汕空运过来,这保证了潮汕牛肉的源头真实,但中途要冷冻运输,既增加成本又难以确保其一大核心优势——6小时的最佳口味期。久而久之,问题蔓延,潮汕牛肉也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带着新鲜感,好奇心进来的消费者,也渐渐没了第二次。
留不住的人才
除了供应链,人才也是制约潮汕牛肉火锅发展,甚至让其开始走样的核心原因之一。餐饮的人才要点,一是管理人才,再就是厨师。
这也是所有餐饮业者的挑战,但在快速起来且要求诸多的潮汕牛肉火锅,这个挑战更甚,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切肉的人严重跟不上。
在潮汕牛肉火锅,切工师傅等同厨师。讲究现宰现切的潮汕牛肉火锅看似标准化门槛低,但却对切肉刀工有严苛的要求。正宗潮汕牛肉店的合格切肉师傅,要对牛的每个部位都了如指掌,刀功达到每片肉厚薄均一,下水不超过10秒必熟程度,没几年功夫上不了台。而潮汕牛肉火锅的火爆,使切肉师傅工资一年内飙升了4倍,月薪上万已招不到熟手。
为了“正宗”二字,老板们往往请来潮汕当地切的肉师傅。值得一提的是,潮汕的切肉师傅基本不单枪匹马,而是成群结队一帮人出来。这可以让一家店很快开起来,但也埋下一家店很快瘫痪的隐患。来时,他们一起,辞职时,他们也有可能约好了一起走。
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曾说:“支持海底捞发展的根本,从来不是钱,而是员工。这些年来,我最自豪的就是员工的忠诚度。”而员工的忠诚度和公司给予员工的待遇息息相关。而待遇并不仅仅是钱。
相对而言,潮汕牛肉起来太快,这也是它快速下去的原因之一。但这其中,一些店的投资者却遭了很多投机者的秧,即便他们像西贝、海底捞一样好好做,做得好,也抵不过大环境被搞坏的负面影响。
盲目跟风的恶果
除此之外,在潮汕牛肉火锅火遍全国之后,大量的跟风者疯狂加入到潮汕牛肉火锅开店浪潮中,这是压倒潮汕牛肉火锅的最大力量,甚至也是异致上面这些问题的最大原因。潮汕牛肉火锅名字非常多,谁正宗谁不正宗,消费者很难辨别。
于是,原本新鲜不一样的潮汕牛肉火锅,迅速被同质化,让人感觉每家店“都是这一套”,再加上牛肉品质的参差不齐,它从内到外地使消费者全面审美疲劳。
在中国,只要一门生意有钱赚,又能低成本仿照,很多人便一窝蜂地涌上来,蓝海瞬间被染成红海,最后让整个行业秩序全无,甚至整门生意全坏掉。现实中,这的确是很多行业无法摆脱的宿命。
这种案例无数次的上演过。同样,潮汕牛肉火锅没能逃过这一劫。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那些正宗的,真正希望把潮汕牛肉火锅做好的人,但最后把帐算下来,真正遭殃到底的,真正倒霉透顶的,恐怕更多还是那些跑进来,指望赚快钱、轻松钱的人。经历一段冲击之后,必然面临行业洗牌,此后,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是大概率的事。
其实,很多生意看起来简单,别人做,有钱赚;但你做,可能不简单,不赚钱。因此,别跟风,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大生意,小生意,要想做得长做到好,恐怕都要尊重一下这个不断被中国商业史重演,但不断有人花钱买旧教训的规律。
文章来源: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