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三联生活实验室
过去,大家对上海饮食的印象是小资高端,坐在梧桐区吃brunch,主打一个有腔有调。
如今受够了欺骗式营销,被网红高分餐厅忽悠瘸了的上海年轻人,开始把“警惕新开高分餐厅”八字箴言烂熟于心,并试图在巷弄旮旯寻找一些老上海蒙尘的明珠。
据说,在上海,翻车率最高的餐厅是4.8及以上评分的餐厅,这些店多为商圈连锁,主打中规中矩,营销大过实际。4.5-4.7分则令人千般犹豫,不知被扣掉的零点几分到底缺在何处。
相比于3.0分左右犯了食物天条惹了众怒的商家,3.9分-4.2分的则是餐饮界的战斗力天花板。这些店面对一茬又一茬的网红经济,往往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屹立不倒,任风云变幻依旧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和对付一口就能满血复活的北漂比,沪漂似乎更注重形式上的精致。而和遍地是美食的广州比,上海的美食又混入了不少轻工业成分,于是精挑细选餐馆成了沪人的必备功课。为了抵抗网红餐厅为了算法数据做的障眼法,上海人开始把相信自己的味觉放在第一位,低分餐厅就此浮出水面。
在杨浦区吃了八年的老饕华华总结道,“不是所有评分低的店都好吃,但评分特别高的店一定不会太惊艳”。他发现,在一众雾里看花的评分档位里,3.9分就是一个很能打的分数,这个分数最容易出大隐隐于市的好馆子。
图源@皓朗爸爸
在连锁店遍地的上海,想要找到符合心意的苍蝇馆子并不容易。但即使是梅雨季,还有不少人顶着高温打着伞,去些又小又破又难找的店。
而这些店共同的品格,是多个小数点就跨入4分网红店,少零点几分则有味道过差的嫌疑。汇聚成3.9分这个数字,历练的是食客和老板双方的素养,构成的是“你慧眼识珠,我心无旁骛”的默契。是它们的存在,让上海偷偷接了地气。
长久以来,沪漂们能吃到什么样的饭,和付出的时间、金钱皆成正比。
在陆家嘴附近上班,住在黄浦江畔的艾迪,只要周末逛街,选餐厅的标准都是4.5分以下不考虑,“寸土寸金的上海,想要吃口好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分数代表着一种多数人的筛选,所以就算是排队俩小时、人均上三百也不心疼。”
彼时的4.5+分餐厅还有一定的说服力,代表着稳定的出品,良心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不用浪费时间去选。直到有一次逛街突然饿了,艾迪随机走进一家3.8分的江西菜馆点了两道菜,品尝到了味蕾震颤的灵魂味道之后,便对4分以下的馆子有了新的认识。一次街边偶遇,演变成了赤裸裸的叛逆。
艾迪复盘了这家餐厅所有自来水的评价,发现消费者觉得还不错的时候,通常会给出4分而不是5分,“大家的心理可能是,留一分让老板继续进步。”
这些3.5-4.2分的餐厅,往往对于维护数据毫不关心,绝不会在你用餐结束后递上一个二维码并提出赠送甜品。它们要么极有个性,只能满足少部分人的味蕾;要么就是在除了味道因素之外,有一些难以逾越的硬伤。
据有心人士观察,3.9分左右的餐馆大多都是社区里的老邻居开的家常饭店,驻扎在上海,多是本帮口味。但问题就是往往年久失修装修老土,空间还狭小,老板又是本地人,脾气暴躁。
一家坐落在一大会址附近,门面毫不起眼的上海餐厅,玻璃门上贴的是“家常小炒,欢迎光临”。但只有附近的居民才知道,这是家开了30年的本帮菜馆。
但当你兴致勃勃地过去探店,会发现附近没地方停车,店里没有卫生间,工作日赶时间,仅有的8张桌椅也会将你劝退。但是这里人均不过百,每道菜都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巧合的是,这样一家古董社区店,在点评软件上正是3.9分。
图源@JQKWorld
有人分析,这是因为社区附近的老客户客源,刚好和现炒现做的承载力达到平衡,老板自然就无需提供任何附赠的情绪价值,也懒得去做更多的营销宣传。因而当你在他们的点评页面写下苛责之语时,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句道歉。老板会傲娇地暗示你咱们没有缘分,你不是最适合我家店的客人。
众所周知,上海总会成为海外新品和新奇品牌的试水首发阵地。一茬茬网红店看得年轻人眼花缭乱,不仅沪币越发不经花,排队等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坐标普陀的Lucy每次和闺蜜约在环球港,都发现稍有点口碑的高分餐厅门口都坐满了人,至少要吹半小时冷风才能进门。相比之下3.9分店往往排队人数不多,因为其地理位置要么在不起眼的社区,要么在犄角旮旯的巷子里。
Lucy曾光顾一家3.9分餐厅,门口没排队,但进去等厨师做好却花了整整40分钟。大城市的白领都看重效率,原本不可能为了一道菜等这么久。但这样的餐厅,“锅气足得好像是跟着师傅边炒边吃的”。
刚落地上海的新晋沪漂雯雯,经常去问一些老年本地人推荐餐厅,最后发现自己的收藏夹都是3.9分上下。“大约在3.7-4.2这个范围浮动。”
这很难被看作是一种巧合,雯雯觉得,这个分数档的餐厅,大多是些完全不谄媚的老板,“有些是自己以前就做主厨,现在出来自己开店的。”
在上海,3.9分有时甚至是比米其林更有民间指导意义的指标。长宁区某舒芙蕾店,如果有人问能不能打包,只会得到老板的一个白眼。而由于味道实在过硬,顾客在等待了40分钟后,也只会评价一句“性价比太低”。
另一个案例是被誉为上海本帮菜泰斗的某本帮菜馆,据说,掌勺的是国宝级烹饪大师,手艺是浦东新区区级非遗,但人均消费不过90元。
图源@Vivid叶
当你点进他们家的点评,会发现食客人均老饕,“就算有惊艳的菜品,他们也只会给出一个端水级的分数,这是吃过看过之后的云淡风轻。”
甚至有一种颇为阴谋论的猜测是,一部分会吃的顾客在发现自己周围的宝藏馆子后,因为担心网红化,只会偷偷水个不高不低的分,仅作收藏标记。
如今,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探索低分餐厅已经被玩成了消费盲盒。
有的店味道超绝,但是苍蝇馆子店如其名,是真的飞很多苍蝇,椅子上的腻子少说有二十年。有的老板因为和熟客过熟,经常会让第一次去的朋友有一种落差感,明明花的一样的钱,为何老是两幅面孔?
更有人,即便听闻老板的脾气臭,但仍要来现场体验一二,就是想看看自己会不会也被骂。
而新晋沪漂雯雯的低分冒险,起因是在互联网大厂高度密集的五角场一带,实在难以找到一家荤素搭配现炒现做的餐厅,于是叛逆选择就近寻找3.9分餐厅。最终捕获一家商场角落,从政云路搬迁至此的40年老餐厅。
餐厅风格比较老派,落座后有茶水,盘子和碗古朴老旧。雯雯发现,这家店的食客大多说的是沪语,谁是外地人一眼明了。
因为不知点什么,老板推荐了虾仁菜泡饭,上菜后,雯雯一阵恍惚,“汤盆和我家用的一模一样。”
跟这顿沪上家常饭相比,雯雯发现自己近期的外卖订单都是大鸡排炸货、贵州脆哨饭、爆辣云南小锅米线、重庆凉拌菜和频繁出现的气泡美式。
对她这样的沪漂来说,能吃到这样一顿家常味,无疑是疲惫生活里的小确幸。
ENDING:
有人说,沪漂对上海美味的开发程度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人习惯被网红包装的流水线食物蒙蔽了味蕾,殊不知真正好吃的东西,靠的不是平台打分,而是真正的口口相传。”
如果说陈晓卿曾总结的“好吃的餐厅,都在3.5-4.0分之间”已经被封为了一条金科玉律。那么3.9分,就是上海人综合考量环境承载力和味蕾享受后,衡量之下的一个微妙选择。
3.9分好餐厅,就像是上海的另一种映照,这里的趣味永远不是按图索骥,而是自由探索。
【今日话题】
你如何筛选靠谱的餐厅?
到老牌西餐厅
阿拉老底子的上海人都知道
有德大、红房子、凯司令、新利查
……
这让不少家住附近的食客
雀跃又担心
老上海人都知道的“新利查”
新利查西菜馆是上海的一家老牌西餐厅,目前上海有两家店。新利查的营业执照上写的成立日期是1982年,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新利查是1981年正式营业的,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其前身为新利查番菜社。
而新利查番菜社的历史
就更悠久了
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海派文化文献研究学者孙莺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新利查番菜社早在1918年4月13日就已开业,地址在广西路和四马路(今为福州路)路口,当年报纸还有刊登开业公告。
新利查番菜社当时的开业公告(红色框区域)和广告(孙莺提供)
平民西餐馆:
海派特色,价格实惠,记忆深刻
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曲艺家、故事家葛明铭家就住在徐汇区,对于这家新利查相当熟悉。葛明铭记得他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吃西餐,服装是要穿得山青水绿的,因为吃西餐是带有一种仪式感的。
下午一点仍然满座
走进餐厅
一股老上海的时代风情扑面而来
餐厅整体风格偏向经典海派欧式
其最为经典的
莫过于格子花纹台布
记者到店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左右,没想到店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还有不少顾客站着等位。
原来,当得知新利查要暂停营业进行升级改造之后,不少市民们纷纷赶来重温,其中不少是阿姨爷叔。
葛明铭说:“很多吃客都希望装修后‘老店重开’的新利查,能继续有吃大菜的腔调,而且吃得交关乐胃,埋单辰光还觉得倒蛮实惠,那就perfect(完美)了。”
餐厅二楼
忆人忆事,“三件套”前谈恋爱沪语作家胡宝告诉记者,
在胡宝的记忆里,2000年新世纪,新利查的西餐对小青年约会来讲,性价比很高。服务员都是上海阿姨,有辰光还会跑过来靠在台子边上,很亲切地问问小姑娘吃饱了哇?小姑娘被阿姨一问,面孔红了,一着急还打了只嗝儿。
一次下班叫“差头”到广元路,差头司机看得出我们两个是吃饭去的,就开始跟我大谈还是早点结婚好,结婚省钞票,我听了一路,只好不停点头。后来我让他停在新利查门口,他话锋一转,表扬我还是蛮会过日脚的,这爿店他也经常带老婆来,看起来平民西餐的味道深入人心。
九十岁的王奶奶自幼爱吃西餐,住在附近的她,这四十年来常常光顾新利查。特别是每年到了儿子生日时,她都会带着儿子前来庆祝。坐在同样的位置,点上几道招牌菜,属于母子二人的温馨时刻被记录在这里。
“我从1985年搬到这边就一直来这里吃,每次都会点两道菜,西米和葡国鸡。”王奶奶表示,“这里的咪道好,服务员也很熟了。”
酒店业人士张渭荣告诉记者,他大概是三年多前去的:“顾客以中老年人居多,菜式基本不变,炸猪排和色拉是必点,罗宋汤上桌时有点变温吞了,焗蜗牛、浓汤、意面等脍炙人口,算是海派传统西餐,吃的是情怀,关键是价格实惠。”
一对老夫妻告诉记者,他们没想到这家老店要重新装修了,希望能保留原有的特色。
刚刚上桌的什锦色拉和刀叉调羹
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其他方面做升级改造据悉,
目前菜品的摆盘缺乏美观性
客人在二楼点餐和用餐
朋友们吃过海派西餐吗?
你最喜欢哪道菜?
留言写下你们当年的故事吧~
END
本文来源:新闻坊
↘
阅读推荐
知名品牌在上海的门店全被偷了?真相太奇葩→顶流饮品卖断货!中医院服务器被挤爆
停售!麦当劳突然宣布
真有茅台!酱香拿铁生产画面公开,供应商:价值3000万元的茅台,一瓶一瓶盯着加的
民以食为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从未停歇。1月25日,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2024黑珍珠餐厅指南”正式发布。这是黑珍珠餐厅指南的第七年发布,共有全球30个城市的341家餐厅上榜。
2024黑珍珠餐厅指南中,上海共有66家餐厅上榜,持续蝉联上榜餐厅总量TOP1城市。从钻级上看,上海黑珍珠餐厅中,三钻餐厅2家,二钻餐厅11家,一钻餐厅53家。
作为美食重镇的黄浦区,此次共有21家餐厅上榜,为上海市上榜餐厅数量TOP1的行政区。从钻级上看,三钻餐厅1家、二钻餐厅5家、一钻餐厅15家。从菜系看,21家餐厅中有13家为中餐,中餐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菜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黄浦区有2家新上榜餐厅:老兴鲜、食廬NOBLE(凯德晶萃店),均为相对平价的餐厅。
吃得好,不等于吃得贵。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快速恢复、产业结构升级,消费者逐步转向吃得精致、营养和健康。这让更加亲民的精致餐厅脱颖而出,也让“黑珍珠”在高质量发展中孕育出新增长点。
上海作为精致餐饮消费的风向标,三分之一的新上榜餐厅主打“质价比”。食廬NOBLE(凯德晶萃店)是上海新上榜一钻餐厅,1月份客流量较去年提升10%,餐厅相关负责人吴冰表示,“我们价格亲民,但服务、食材、菜品研发上都是‘黑珍珠’的标准,每年菜单上会有30%的菜品进行更新。”
在大众点评上人均256元的老兴鲜,是另一家上榜的黑珍珠一钻餐厅。土生土长的上海创始人,每年都会赴全球各地考察,向烹饪泰斗、香港主厨、资深师傅学习,品美食,历人文,进而提升对本帮菜的认知。其团队用一盘酱汁浓稠的八宝辣酱,一盅集海陆精华的全家福,老兴鲜心无旁骛地在这一小片土地深耕,用匠心打造记忆中的老上海本帮味。
随着一线城市出现更多质价比新上榜餐厅,也预示着黑珍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惠及更多消费者。
为挖掘餐饮优秀人才,黑珍珠持续面向在烹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主厨颁发个人奖项。今年起,黑珍珠还增设“年度菜品奖”,鼓励菜品研发创新和本土食材的推广。
在上海,共有2家黑珍珠餐厅的菜品获得了首届“年度菜品奖”,其均在黄浦区,分别为菁禧荟(外滩店)的“象拔蚌蛤蜊清汤”和遇外滩(BFC外滩金融中心店)的“葱头油肉汁焗荔浦芋头”。
菁禧荟(外滩店)的“象拔蚌蛤蜊清汤”,在客人面前浇下沸腾清汤,呈现形式富有仪式感。汤盅内以香芹苗、裙带菜、翡翠瓜肉垫底,大颗黑蛤蜊肉在侧,再覆以象拔蚌薄片。用东海黑蛤蜊与清鸡汤煲制的沸汤浇入汤盅,食材瞬间烹至全熟,甜度脆度倍增,为食客带来多层次的细腻体验。
遇外滩(BFC外滩金融中心店)的“葱头油肉汁焗荔浦芋头”菜品选用荔浦芋头的精华部位,加红烧肉长时间慢炖,配上闽南干葱酥,每一口都能感受葱香,肉香与芋头香。这道菜品成功将常见的食材进行精细化表达,又克服了种种难度做到出品稳定,保证每块芋头同样酥烂,令人惊叹。
公开公平公正,是榜单评审的基石。自创立以来,黑珍珠一直坚持以“烹饪出品、服务环境、传承创新”一套评审标准评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匿名评委,避免直接利益方参与评审。
从今年起,黑珍珠再次优化评审体系,评委总人数增加了26.8%,按照五年任期加速轮换。不同类型的评委,探访一家餐厅会从更多角度考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榜单的可信性,确保公平公正。
“餐厅的服务对象是食客,应以每位食客的满意度来指导餐厅出品、服务、环境设计,从而帮助餐厅做好长期经营。”黑珍珠餐厅指南负责人唐燕还首次公开匿名打分评审标准。她介绍说,以食客到店体验全流程诠释三大评审标准,从起心动念想去餐厅到用餐完成离开,评委的考量会涵盖食客用餐的每个关键节点,比如菜单设计是点菜环节的关键,色香味口感俱佳的美食是就餐环节的关键,质价比是用餐后满意度反馈环节的关键等等。
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表示,未来,黑珍珠将坚持长期主义,鼓励餐厅回归本质,回归味道,回归本地食材,回归经营,倡导更多黑珍珠餐厅通过“回归”塑造质价比更高的美食,服务更多消费者。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黑珍珠餐厅指南
1. 黄浦日记丨市中心龙门邨焕新,百年民居建筑群“颜值气质”双提升
2. 直播预告丨大世界·过大年之寻春“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