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影响下,社会和经济都必然会面临一些压力。比如在餐饮娱乐、女性消费、儿童教育、医疗教育、宠物经济等等我一直关注的领域,租金和人工会压垮很多公司。
我现在再回想王兴所说的“2019年是过往十年最差的一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果然现实生活都一一残酷的体现了。
疫情期间现在是“闭关”,但更是我们“修炼”的时刻,在家期间,君姐在电话访谈安徽各大餐饮企业负责人,比如中国快餐第一品牌“老乡鸡”、只为重要的人“唯品客”、三年连开15家直营店的“文章捞面”、三年开出300家的安徽本土连锁“邻几便利”、味觉空间里的情调家“仟吉”……
今天君姐电话采访的是全顺餐饮集团的王大明先生,请他谈谈在特殊时期的思考——
君姐:王总您好,据我说知全顺餐饮集团是大型宴会类的酒店企业,此次疫情对你们的打击应该是最大的,不仅仅是这段时间,在疫情解除后也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受到影响。
那么,面对本次疫情,我们是何时开始响应的?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大明:是的,全顺餐饮旗下拥有:全顺商旅精品酒店、全顺一站式婚礼酒店、全顺贵宾楼、全顺婚礼策划服务等四大服务板块共五家门店,公司经营面积达3.9万平方米,拥有员工近400余人。
在年二十九那天我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后,深知这次疫情来的气势汹汹,对于我们这种大型酒店来说是很大的风险,于是当即启动了四大措施:
措施一:立即停止营业,除必备的留守人员外,全部放假回家,囤积的蔬菜发放给员工;
措施二:上班时间延期,响应国家号召,具体时间待通知;
措施三:购买口罩、消毒用品等物资,参与社会公益捐助;
措施四:高管视频会议,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以便做出积极应对。
君姐:您的响应速度很快、解决措施很到位的。外界都说此次疫情给餐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您是怎么看待的?
王大明:此次疫情不仅仅是对餐饮行业,整个实体经济都受到巨大影响。鉴于目前疫情,大家足不出户,婚宴延期,显然对餐饮产生冲击。而对冲击波及程度,要看疫情控制情况。
相信在国家的努力下,局面会有好转。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困难,更要相信国家力量。
君姐:看得出虽然损失很大,王总还是很积极乐观的。那么就本次疫情,引发了您的哪些思考。
王大明:是的,面对危机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应对,这是无法逃避的,在这段时间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1) 对于餐饮行业,呼吁拒绝食野味,我们也会一直坚守食材原材料的渠道和生产过程,保证食材健康、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2)食品安全是企业重中之重,警钟长鸣,今后要加大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和监控力度;
3) 餐饮行业孕育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性,我们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寻找企业破局点、找到第二条发展的曲线。
前接受了美团点评的一个采访,针对目前餐饮业面临的困难和后势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有点长,慢慢看。
一. 对于疫情当前的判断及应对措施建议
1. 疫情期间,餐饮企业如何看清大方向?哪些餐饮企业更有可能从本次疫情中化危为机?
董: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服务业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大型连锁的餐饮企业都面临现金流的问题,几近枯竭无法维持员工和正常的公司运营,如果此时再不开业的话,肯定会死掉50%以上的企业。疫情结束应该在四月底左右,正常恢复要到六月份,这次疫情让人们的消费更理性,而且由于疫情对收入的影响以及对现金的重视,所以我觉得餐饮消费不会有报复性的增长。第一,想方设法活下来。活下来就要看企业本身的现金储备情况和国家的扶持力度,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拿到银行贷款,暂时可以缓解工资和租金的压力。第二,抓管理,补漏洞。把以前在管理上、流程上的漏洞,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和解决。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第三,提高品控水平,练好内功做好菜。疫情结束之后恢复到常态的时候,消费者对品牌企业的认知力会增强,对吃上更有所挑剔,从安全标准到味道到就餐环境到服务水准,人们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苛刻,如果没有做好这一步,仓促开业的话,可能在疫情过后的消费竞争中就要落伍。
2. 疫情当前,很多餐饮企业已经开始为恢复期做筹备了,此时餐饮企业应该思考哪些?从而在疫情过后做出相应的调整?
餐饮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主要靠人力和经验,虽然现在也在拥抱互联网,但大多数企业并不是热情自觉并有创造性的去拥抱。在疫情到来之后,利用互联网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借助力量的同时也在抱怨扣点太高,没有利润,其实是被互联网技术无情地鞭打了一次又一次之后的那种无奈呼喊,以及道德的层面上的要求,跟商业原则无太大关系。我的思考是:其一,疫情过后,餐饮消费在外卖、半成品、定制品会有大的发展。所以餐饮企业在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注重堂食的情况下,如何做好线上的外卖平台销售,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对于美味的追求,是现在很多餐饮企业需要思考的。其二,利用网络技术迅速让现金流和盈利水平达到相对较好的情况。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品牌知名度,更大程度的推广销售定型的产品,也是餐饮企业现在应该很认真的去思考和准备的。
二. 对疫情过后未来餐饮趋势及经营上的分析
1. 您认为对于餐饮企业来说,疫情过后是否会有更多新机遇与新挑战?未来是否会有餐饮格局上的变化?
本次疫情能活下来的品牌企业会有更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餐饮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其实每年死掉的企业很多,但是每年同样也有更多形式的餐厅新开,餐饮的发展形势未来是无限可期的,尤其是国民经济在其他领域没有快速发展的这种情况下,与民生密不可分的餐饮行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空间。由于疫情,人们对餐饮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餐饮卫生标准以及管理水平的门槛相应的提高了,国家对此也会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餐饮企业如果真的、认真的按照现代管理和科学标准去做的话,可能对于目前的大多数餐饮企业来说会越做越难,但是如果达到标准,那未来的前景和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对于传统的餐饮企业,尤其是那些从打工出身并转身成为餐饮老板或集团老板的企业人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限制,这一关非常难,分主动拥抱变化和被动痛苦改变的。疫情后对于安全标准的提高,将决定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消费者的选择,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中国餐饮才会走向一种平稳、安全、更高标准并向前发展的态势和路径。
2. 疫情过后,对于餐饮企业在品牌和品类这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 您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品牌的影响力在疫情过后会越来越凸显它的作用。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品牌认知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大,但由于中国餐饮的市场菜系、口味、品类众多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形成像国外那种垄断性的品牌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某种品类或者说某一菜系方面会出现巨无霸的企业,这个正是这十几年尤其是在新世纪以后和零八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开始逐渐打造品牌、维护品牌所塑造的努力,这些品牌如果能坚持到疫情过后,他们会在今后的餐饮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人们对品牌的认知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要远远的超过那些不知名的或者被某些美食家大咖所推崇的小馆。只有在更多平台上有广泛认知度的餐饮企业品牌,才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后劲足,而且影响力也会逐渐的增大。品类上来说简单餐饮的在主要城市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只会越来越规模化,垄断化,简单的非酒楼的餐饮会有一定程度上短暂的爆发,但是随着市场的规范性和食品安全的要求,大城市尤其一线二线城市会逐渐的被规范化,三四线城市可能还会有存在空间,路边餐饮可能会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连锁、卫生标准高、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发展会更多一些。
3. 关于疫后餐饮线上运营方面,餐饮企业应该注意哪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专业的事要有专业的做法。传统的餐饮企业挣得都是辛苦钱,不愿意把钱投入到暂时还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上,以及需要动脑的智慧上来,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意为别人的智慧和文化知识付钱。传统企业老板意识到线上是好,但是能不能舍得拿钱出来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是严重影响未来发展但是又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愿意为知识和点子付费的企业,会早下手找到专业的公司和人才打造线上平台,但是老板是否愿意主动和热情的去拥抱这些,而不是固守于那种传统的炒一个菜卖多少钱,是需要有个认知理解过程的。知识的力量无穷的,怎么去认识和改变知识力的影响,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4. 那您觉得,疫情恢复期后,餐饮到店堂食又有哪些新拐点和增长点?
堂食要恢复往常的人声鼎沸至少要到六月份以后。目前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和卫生条件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特别敏感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必须做好。有的时候气氛好了,味道是否特别好其实都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当下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估计到了九月份就应该什么都无所谓了,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大规模聚集越来越少,小范围的聚餐频次增加。
< class="pgc-img">>者:北京义联社工事务所访谈小组[1]
他们是忙碌的一群人,每天穿着回头率极高的工衣,戴着头盔,骑着电瓶车风驰电掣,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他们不奢望顾客的支持和理解,对他们而言,不被投诉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每收到一个投诉就会被扣200块,这是将近一天的工资。
外卖送餐员既是一个事故多发的高危职业,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不受劳动法保护的新兴行业。但依然有无数人争相恐后涌入这个行业,“月入过万”等报道更是使这个行业对身处底层的劳动者充满了迷幻一样的吸引力。带着对外卖员的关注和关心,我们同一位外卖小哥A深聊一个小时。在他打开微信群聊之前,刚刚结束一天辛苦的行程,给自己做好了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九点半了,在我们“耽误”了他一个小时之后,他才有可能吃晚饭。每天一大早就出去,十几个小时,中间只能在路边摊对付一顿,晚上回到家里,还饿着肚子跟我们彻夜深谈,就像他最后所说:“希望你们访问更多的人,把报告做扎实,发在网上,让全社会都看到。让大家都看到,最基层的员工在疫情期间过得怎么样,活的怎么样。”
外卖小哥A出生于1990年,老家是农村的,在河北保定。在2007年17岁的时候就出来打工。最多是在北京,以前还去过广东珠海。一开始做厨师,后来自己开店赔钱了,没办法就又去做厨师。但做厨师赚的少,5300元保底,所以从去年开始送外卖。工作在美团,基本在北京三环内送餐。
A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平常很少花钱,为的就是赚钱回去成家立业。他住在东五环外的平房,每个月房租750元,加上水电费要1000元左右。社区类似城中村,整个社区里只有2个公共卫生间,早上起来洗漱得排队。每个月总开销3000元左右。对吃穿不讲究,有件衣服就行,现在身上穿的衣服也是去年买的。在A看来,能把自己养活就行。
省吃俭用的目标就是攒钱。新冠疫情对外卖业影响很大,疫情严重期间外卖下单很少,行业整体收入降低了很多。今年春节,A没有回家过年,2020年1-3月正是北京外卖员奇缺的时候,每个月收入过万(1.4-1.9万不等),算是小赚了一笔。4月后外卖员都返回北京了,竞争加大,单子价格也压低很多,工资收入直线下降,因人员增多,平时2公里,4.5元的单子都很难抢到,A每月到手只有8000-9000元了。现在农村也是一切向钱看,A现在还没有结婚成家,在农村已经是大龄单身青年了,家里催婚很紧,一提过年A就怕,每次回老家必相亲。A其实对女方没特别的要求,人品好就行。但想娶老婆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二十年来农村都流行盖房、买房娶媳妇。十年前,A的大哥结婚,父母花了20万为大哥盖二层小楼,娶亲总共花了40万元。现在水涨船高,成家至少要五六十万,彩礼最少18.8万。所以A认为男人缺什么都可以,不能没有钱。A准备回到老家结婚,房已经准备好了,已经在县城里买了房子。但还缺彩礼钱,加上A准备在北京创业开饭店的初始资金,估计至少还需要四五十万,按照A现在的收支情况,大约6-10年能够赚够这笔钱。这还是在外卖业工资保持目前水平、忽略通胀的条件下。
A认为外卖行业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比较危险,电动车上路经常会发生交通事故,而且一旦外卖员受伤,是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的,这个行业连劳动合同都不承认,更不要说工伤赔偿,只要受伤就会被开掉。A每天还要交三块钱保险,他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也没看到过这三块钱起啥作用,身边同事受伤从来没享受到保险。A认为外卖行业优点是在美团众包,上班自由,想多赚钱多干,不想赚钱就不干。众包是自己抢单,专送和乐跑没有众包自由,每天上下班固定,要求有固定单量,比如必须30单才能下班。但正如100多年前的思想家所说,他们“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价值必须的物质条件,只能成为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剥夺剩余价值。
外卖员们口袋里的钱都是辛苦钱,是一天严重超时超负荷的劳动换来的。A每天一大早就得出去,至少十个小时,多的话十三四个小时。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大雨大雪天休息,其余一年四季都在干活,根本就没有休息日。干活时往往一整天喝不了一口水,每分钟都是被看不见的力量驱使,不断的赶着接单、送货。A中午简单在外卖对付着吃,早晚在家里做饭。
这样简单枯燥的生活,A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感悟,他看到最多的就是城市中孤独的老人。农村中的老人还好,邻里之间还有说话的人,但城市中的老人真的身处孤岛,同一个小区,谁都不认识。有一次A给一位老人送餐,他的子女在外挣钱,老人在家吃不上饭,孩子给老人点了外卖。平常子女陪伴老人情况比较少,这个老人坐轮椅,当他看到A时的眼神都不一样,A说那种感觉“就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年看不到我的那种感受”,用语言也说不出来。
当然也有不开心的时候。A曾接了一个单子,地址写错了,差了四公里,问订餐者定位,订餐者也说不清,就说在“村南口”。因为每个外卖员手里不是只有一个单,是几个单在一起的,并且一个单子接了以后,在1分钟以内踢出要罚5元,在5分钟以内踢出要罚10元。所以这种单子接了之后就像烫手的山芋,用小哥的语气讲:当时杀人的心都有了。但A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觉得自己必须守信用,自己的单子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送到。
A和身边的同事还没有遇到过劳资纠纷。但他比较支持外卖员维权。疫情期间,他听说过一次罢工。是乐跑那边,一开始单价是八块钱,后来降到七块五,再降到六块八,牵扯到大家利益了,大家都不高兴。公司直接通知,想干就干,不想干拉到。最后也没什么用,罢工也解决不了。外卖员不正规的劳动关系形成了天然的阻碍,若想维权,每个站有一个站长,最直接的是跟站长反映,但跟公司还隔着一层。
外卖业普遍缺失劳动合同。最基本的劳动保障也没有。A只领过免费口罩,其他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花钱买的。乐跑等外卖员都是一样的。在访谈最后,我们问A最想说的话是什么,A说想对平台说:“不要再压迫最底层的外卖员工了!包括美团,包括达达等所有的快递行业。应该对外卖员人性化一点。”
结束语
访谈结束了,留给志愿者的是更多的思考和关注。每个外卖员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心酸、委屈和困难,但同时也感受着自己的小幸福和小温暖。我们作为志愿者能做到的也就是通过访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情况,也十分希望我们的发声可以让平台注意到骑手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制度可以更加人性化一点,也希望公众能更加理解包容这个群体。
A的希望是以后自己在北京开店做餐饮行业,我们衷心希望A大哥和千百万外卖员工作顺利、生活顺心,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1]访谈小组成员:王磊 李由 余朝阳 龚卓一秀 林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