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糕来哎,艾窝窝!”“满糖的驴打滚儿!”“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烧饼,麻——尾儿!”“好热面茶呀!”早年间,这些在胡同街巷里响起的老北京叫卖声,形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分享一些与老北京小吃有关的胡同货声。
《北京老城区的胡同》,王佳桓 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明清时期的胡同里,有许多深宅大院。走街串巷的小贩便以响器和吆喝向院里的居民通报和推销货物。
卖艾窝窝、蜂糕
艾窝窝,也写作“爱窝窝”。清道光年间李光庭《乡言解颐》记载:“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清末《一岁货声》说有“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艾窝窝”。旧时,春节期间小贩敲小木梆走街串巷售卖。吆喝:“蜂糕来哎唠艾窝窝噢江米年糕来糖窝窝哦!”“蜂糕来哎,艾窝窝!”“艾窝窝好馅儿嘞,桂花果馅儿艾窝窝!”
卖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把煮熟的豌豆去皮捣烂,加白糖和小枣,在砂锅里沉淀成坨,呈深黄色。因为是用砂锅制作的,所以又叫“砂锅豌豆黄儿”。旧时,北京在农历二、三月间卖得最多,特别是三月初一至初三,东便门蟠桃宫庙会卖豌豆黄儿的车摊很多,平时则是多走街串巷售卖。独轮车上木案铺蓝布,扣着成坨的豌豆黄儿,切块出售;还放一些切好的三角块儿供人们看。有讲究一些的,在豌豆黄儿上放切碎的金糕(山楂糕),显得更加色彩鲜明。吆喝:“豌豆的黄儿来,好大的块儿来!”“好大块儿的豌豆黄儿,您弄(音闹)块儿尝尝吧!”
卖豌豆糕
豌豆糕,是用熟豌豆面裹芝麻、豆沙、白糖制成。有的捏成各种形状,上浇红糖蜜;也有用模具磕制成的,上染颜色。小贩背圆笼木筐串街售卖。吆喝:“豌豆糕——凉凉儿的豌豆糕!”
卖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又叫“豆面糕”。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在案板上摁平,上铺红糖豆沙馅儿,卷成约1寸直径的卷状,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切成小段出售。吆喝:“满糖的驴打滚儿!”“一包糖的豆面儿糕啊!”
卖扒糕、凉粉儿
扒(音爬)糕,是用荞麦面做成的小蒸饼,泡在凉水中,卖时用刀削成小片儿盛碗内,放酱油、醋、芝麻酱、黄瓜丝儿、腌胡萝卜丝儿、芥末、蒜泥等拌食;凉粉儿,用绿豆做成淀粉后加水、矾煮成糊状,晾成软晶体状,切成豆腐大小,放凉水盆里,卖时镟成小块儿,放的作料与扒糕一样。旧时,北京多是扒糕、凉粉儿等一起卖,小贩挑担或推车串街售卖。吆喝:“扒糕——凉粉儿!”“来好酸辣的凉粉儿来、拨鱼儿,酸来还又辣呀!”
卖切糕
切糕,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将黄黏米面加红芸豆、水,放大瓦盆内在火炉上蒸,上面铺一层大枣;蒸熟后将瓦盆扣在案子上,盖一大块湿布,用手按压至约二寸厚的大圆饼,切块售卖,吃时用竹签儿插起,蘸白糖吃。在元代就记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升米做一团,徐而切破,秤斤两而卖之”。(《析津志辑佚·风俗》)吆喝:“热切糕!”
卖切糕(《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小枣切糕
小枣切糕,用一层熟江米,上铺一层煮熟的小枣,上面再铺一层熟江米,约二寸来厚,上盖棉布,切块售卖。旧时,有推独轮儿车串街售卖的。吆喝:“小枣儿切糕!”
卖玉米面饼
玉米面饼,用玉米面(棒子面)制成的圆饼,用饼铛烙得两面焦熟,所以也叫“两面儿焦”。有的摆摊现烙现卖,有的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卖玉米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
卖炸糕
炸糕,有江米面包豆沙馅的,也有烫面包红糖的。吆喝:“焦炸糕!”
卖油炸鬼
过去,北京早点铺卖豆浆、烧饼、油条(也叫“油炸鬼”)、油饼儿、糖油饼儿、焦圈儿、薄脆、粥等。吆喝油炸鬼,既描述了炸的情形,又夸其油炸鬼好:“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儿咧,好大的个儿咧!锅炒的果儿咧,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飘起来咧!白又胖咧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鬼咧!”
卖烧饼
烧饼是用半发的面先烙后烤而成,面中加少许盐、茴香、油,裹芝麻酱,表面一面儿蘸芝麻,多和油条以及其他面食一起卖。吆喝:“大烧饼,热油炸鬼!”“大卷子热烧饼!”“大油炸鬼来热烧饼!”“热噢好热呀,芝麻酱的烧饼啊!”“焖炉儿的烧饼热哦!”“油炸鬼烧饼!”“烧饼大油炸鬼!”“热的来——大油炸鬼,芝麻酱来——烧饼!”“麻花儿——饼!”还有一种就着烧饼吃的“麻尾(音乙)儿”,与烧饼一起卖。吆喝:“烧饼,麻——尾儿!”
卖杏仁儿茶
杏仁儿茶,用大米碾粉熬成粥状,放入切碎的甜杏仁儿。有的在早点铺卖,有的摆街头叫卖。多挑扁担,两头儿挑两个细高的白圆笼:一个置锅放杏仁儿茶,锅下有小火炉,锅上半盖,盖上有桂花汁、白糖;另一个放瓷碗等。吃时,将杏仁儿茶盛到瓷碗里,添上桂花汁、白糖,搅匀喝。吆喝:“杏仁儿茶哩!”“杏仁儿茶!”
卖面茶
面茶是用小米面熬成的粥,再浇上芝麻酱、椒盐儿等食用。街头卖面茶的多挑扁担,一头儿是面茶锅,下有小火炉,上有两开式木盖,盖上有一木盘,盘上放芝麻酱筒以及装有花椒芝麻盐儿、姜粉的小铁罐,罐盖儿上扎有小眼儿;另一头儿是洗碗用的铁皮水桶。吃时,将面茶盛到碗里,用漏勺淋上芝麻酱、撒上花椒芝麻盐儿和姜粉,顺着碗边儿转着碗喝。吆喝:“面茶!”“好热面茶呀!”
卖茶汤
茶汤面是用糜子面做成,一般兼卖油炒面儿、藕粉。三种吃食都是用开水冲的,只是茶汤、藕粉需先用少许凉水搅好,再用放置在大铜壶中的开水冲开。冲好后,撒上去皮的芝麻仁儿、松仁儿、核桃仁儿以及青丝红丝、山楂条儿等,再加上糖(藕粉只用白糖,茶汤、油炒面儿多用红糖)和桂花汁。有固定摊位售卖的,也有串街走巷流动售卖的。吆喝:“咦噢喂茶啊汤啊!”
卖豆汁儿粥
豆汁儿是由绿豆粉浆发酵而成的,味儿酸,是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北京人把煮熟的豆汁儿叫“豆汁儿粥”。一般多是午后售卖。小贩挑担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儿是豆汁儿锅,下面装有小火炉;另一头儿是一个四方形的桌台,上面放有瓷碗、筷子筒、一大盘咸菜丝、一大盘辣咸菜丝和一些焦圈儿,几只小木板凳挂在桌台边沿。喝豆汁儿的人摘下小板凳儿,坐在桌台旁食用。喝一碗热豆汁儿,就着一碟咸菜丝儿或一两个香酥脆的小焦圈儿。吆喝:“豆汁儿——粥!”
卖豆汁儿粥(《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灌肠
灌肠,是将淀粉、红曲、丁香、豆蔻等调成面糊状,灌入洗净的猪肠内,煮熟后削成不规则的片儿状,用猪油在铛上煎焦黄,盛在小碟儿内,浇盐水蒜汁儿,拿小木签儿扎着吃。旧时,多摆摊儿售卖。吆喝:“焦喂灌肠哦!”“焦哦灌肠!”
卖卤煮炸豆腐、炸丸子
卤煮炸豆腐,是用豆腐炸成豆腐泡,再用水煮,加花椒、盐等,浇芝麻酱、辣椒汁,撒上香菜,盛在碗里吃;卤煮炸丸子,是用粉条、绿豆做的饹馇团成的小圆球儿,煮着吃。旧时,小贩挑担串胡同售卖。吆喝:“卤煮喂,炸豆腐、茶鸡蛋唠!”“卤煮儿,炸豆腐!”
卖爆肚儿
爆肚儿,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将洗净的羊肚、牛肚,切成细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放在浅底儿碗内,加芝麻酱、酱油、醋、葱花儿、香菜、辣椒油等作料吃。根据不同部位,如肚板、肚仁、肚领、百叶等,口感不同,价格也不同。旧时,北京有串街售卖的,现爆现卖。吆喝:“爆肚儿,开锅!”“爆肚儿开锅,多四两啊!”
卖羊霜肠
羊霜肠,是将羊血和淀粉灌入洗净的羊肠内,加调料煮熟,切成小段售卖。旧时,躲在市民聚集处售卖;也有小贩挑担串街售卖的。扁担一头儿是小火炉,上坐煮锅;另一头儿是大圆笼,装碗筷以及咸汤、芝麻酱、辣椒油、香菜等调料。吆喝:“羊霜肠开锅!”“羊肚儿开锅,烂糊!”
卖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北京冬令有名的小食品。用约半尺长的竹签儿,将洗净去核的山里红(山楂)串起来,一旁将麦芽糖或冰糖、白糖之类加热熬化成糖稀,将串成串的山里红在糖稀中滚一番,使其表面裹蘸一层,再放石板上晾凉定型即成。在清末,已有“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核桃仁,生、熟白海棠,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橘子,荸荠”等诸多品种。吆喝:“冰糖儿多来,葫芦儿来哟!”“葫芦儿冰糖的,蜜嘞糖葫芦!”
卖铁蚕豆、酥皮蚕豆
这两种蚕豆都是在铁锅里用沙土炒熟的,区别在于,铁蚕豆未经泡发,所以炒熟后比较坚硬;酥皮蚕豆则是先将蚕豆用水稍泡涨后再炒,所以比较酥脆。旧时,在一般零食摊上多有售卖,也有串胡同儿售卖的,有时不用秤而用手抓。吆喝:“铁蚕豆咧!酥皮蚕豆咧!”“铁蚕豆,大把儿抓!”
卖烂蚕豆
烂蚕豆,是用花椒、盐等煮得软烂的蚕豆。吆喝:“五香烂蚕豆!”“烂糊呔,烂蚕豆来哟!”“抓烂蚕豆喂!”
卖半空儿
半空儿,即没长好或挑拣剩下的小粒花生,因为发育不饱满,多有空壳,所以叫“半空儿”。用香料、盐等炒熟后,也有一番滋味。因为品相不好,价格低廉,多是穷苦人家孩子的零食。小贩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半空儿!多给——”
卖“河鲜儿”
“河鲜儿”,指水池里长的藕、莲蓬、菱角、芡实。商贩串街售卖。吆喝:“白花儿藕来,河鲜儿来,卖老莲蓬来呀!”“鲜菱角来哎,卖老噢菱角——来哟——”“老鸡头,才上河!”“鲜菱角哎嗨哎,我卖哎老菱角哎鲜菱角嘞!藕哎白花儿藕哎,老鸡头啊才上河啊!”
卖鸡头米
芡实,因其形状像个鸡头,又俗称“老鸡头”。剥去多尖刺的外皮煮熟后,吃里面的果实,即“鸡头米”。小贩卖做熟的鸡头米,分嫩的、二苍、老的三种(以二苍最好),分别用鲜荷叶包裹。吆喝:“鸡头米来,二苍的好吃来!”
卖菱角
分生、熟两种。将鲜嫩的菱角用特制的剪刀剪去两角儿,用鲜荷叶包好,叫“鲜菱角”;将老菱角煮熟后再剪去两角儿,掰成两半,用鲜荷叶包好,叫“老菱角”。商贩串街售卖,按荷叶包卖。吆喝:“鲜菱角来,卖老——老菱角来噢!”“鲜菱角来哎,卖老嗷菱角——来哟——”
卖馄饨
一年四季都有卖馄饨的,有摆摊售卖的,也有挑担卖的。一早一晚为多,尤其是晚间更多。挑子的一头儿是火炉和煮锅,锅内煮猪骨等,用铁丝网隔开,另一边煮馄饨;挑子的另一头儿放肉馅、馄饨皮,还有香菜、紫菜、虾皮等作料,现做现卖。吆喝:“馄饨——开锅啊!”
卖包子
分肉馅、素馅两种,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吆喝。用穗子油(又叫“网油”,即肠油)、韭菜做成的肉包子,吆喝:“穗子油韭菜咧,热包子咧!”用蘑菇、木耳、黄花儿做成的素包子,吆喝:“香蕈蘑菇馅儿的,素包子——!”
卖烫面饺
即用烫面做皮包成的饺子,用小笼屉蒸熟即可。特点是皮儿薄,吃起来咬着筋道,片刻即得,方便可口。旧时,街头卖烫面饺儿的多是下午售卖。
卖煮玉米
过了端午节不久街上就有卖煮玉米的。刚下来的玉米非常鲜嫩,北京人叫“五月鲜儿”。商贩把煮熟的玉米放在一个大笸箩里,用小棉被盖上,串街售卖。吆喝:“新鲜活秧儿嫩来蒸化来老玉米,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呀!”“活了秧儿嫩来呗,老玉米唻,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唻!”
卖烤白薯
旧时,多用砌的炉子现烤现卖,后来逐渐用废旧大圆铁桶改造成炉子,装有炉烤屉,烤熟的白薯皮内生甜汁。吆喝:“烤白薯——”
卖奶酪
奶酪,又叫“干碗儿酪”,是用牛奶加白糖、米酒制成的半凝固食品,盛放在小瓷碗内,入口即化,清凉甜润。旧时,街头有商贩挑着大木桶售卖,木桶内放一层层的碗儿酪,夏天桶内用冰镇之。吆喝:“伊哟噢,酪——喂!”“干碗儿,嘞哎嗨哎酪哎哟!”
卖酸梅汤
酸梅汤,是用乌梅、冰糖、桂花等煮制而成的饮品,用冰镇之,是北京夏天著名的清凉饮料,以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信远斋最为有名。每到夏季,走街串巷推车售卖酸梅汤、果子干儿等小吃的,使用一种很特殊的响器——冰盏儿:以生黄铜制成的小碗儿,口径一寸八分、高近一寸,共两只。小贩手托握二盏,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下面小碗儿的碗底,大拇指、食指夹住上面小碗儿的边缘,不断敲击下面的小碗儿,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电影《城南旧事》(1983)剧照。
卖冰棍儿
每到夏季,街上摊铺或推小轱辘儿车卖冰棍儿的比较常见。吆喝:“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小豆冰棍儿!”“红果儿冰棍儿!”
卖热茶
也叫“卖大碗儿茶”。在一个大瓷罐里沏上茶叶末儿,倒在大瓷碗里晾着。小贩多挑担售卖,一头儿是大瓷罐,一头儿是装着大瓷碗的筐。吆喝:“热茶呀!”“喝大碗儿茶嘞!”
卖雪花儿落
雪花儿落,是人们自己制作的冰激凌。在大木筲里放上碎冰,撒上盐。木筲中心有一带轴的铁筒,底下和木筲相连。轴上缠绳,来回拉绳,铁筒就在木筲里转动,使铁筒里的甜水均匀地降温。待铁筒内壁挂上冰凌,小贩用竹板在筒壁上刮下放入碗中。卖时用漏勺捞出冰凌盛在小碗里,颜色同雪花落在地上一样,故名“雪花儿落”。旧时,每到夏季就有摆摊或串街售卖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冰镇凌!”“冰镇的凌啊,雪花儿的落,城里关外拉主道!”“冰激凌——雪花儿落——贱卖多盛拉主道!”
卖柿饼
将盖柿、高桩柿子晒成干,压扁,叫作柿饼。有零卖的,也有卖成串的。柿饼外面挂一层白霜,其实是晒制过程中析出的糖分,所以吃起来特别甜。吆喝:“柿饼儿,糖饽饽!”
打糖锣挑子
指的是敲小铜锣专卖小孩吃的糖和小玩意儿的挑子。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介绍:“敲小铜锣,专卖各种玩艺。糖瓜、糖饼、人参、鹿筋、麻花、死棍、菱角,各种金钱不落地,小儿钻坛子,花棒播鼗……木长虫,变八卦,七巧图,吹筒箭,万花筒,升官图,围棋,红鱼,六地骨牌,小弩弓,泥骰,宝盒,江米团,白石球,马尾虾蟆,苍蝇笼,瓦锅子,泥盒子,鸽子窝,琉璃泡,西湖景,琉璃小水烟袋,小风筝,沙燕,八卦门帘,鬼脸,大秃和尚斗柳翠,布老虎,泥美人,小胖小子,泥马,泥人模子,假胡子,霸王鞭,小鞭,匣炮,起花,地老鼠,滴滴金,黄烟炮,手拿花,炮打灯,菱角鞭。”
卖梨膏糖
这种糖是用糖加芝麻制成的,有指甲盖大小,连成糖板状,可以掰下零卖。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多是挎筐串胡同售卖。吆喝:“大块儿的梨膏,越嚼越香哦!”“大梨膏哎,蘸帖儿嘞大梨膏!”
卖关东糖、糖瓜儿
关东糖,呈方形或圆形的长棍儿状,用麦芽糖制成,做成小圆球类似瓜形的叫“糖瓜儿”。民间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关东糖为祭品之一。旧时,祭灶日前有小贩串街售卖。吆喝:“关东糖来!”“赛白玉的关东糖!”“买点儿糖瓜儿吧,您可别忘了祭灶啊!”
作者/王佳桓
摘编/安也
编辑/袁春希
校对/王心
随着秋意渐浓,秋季时令蔬菜迎来扎堆上市,莲藕、南瓜、莴笋、芋艿等蔬菜开始成为了温州市民菜篮子里的“宠儿”。
9月27日,记者看到现代菜篮子兴文里农贸市场蔬菜货架上已经换上了“新鲜面孔”。黄的白的棕的绿的,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数金黄灿烂、体型圆润的蜜本南瓜最受市民的欢迎。“一斤才8毛钱,南瓜的卖相也好,准备给女儿做点辅食。”宝妈陈女士说。“最近的南瓜是真的甜,买了个4斤的瓜,准备回家熬粥喝。”凌阿婆向记者展示自己购物筐里的南瓜,同时凭借多年买菜的丰富经验,她向记者透露挑选南瓜的技巧主要就是选老不选嫩,一是看,二是拍,外观要好看,没有斑点,拍打声音越闷,代表南瓜越成熟,南瓜吃起来才更香甜软糯。
除了南瓜,新上市的毛芋仔也深受市民喜爱。“看到最近这芋头卖得挺便宜,买个几斤,回去和老伴一起尝尝鲜。”正在挑选毛芋仔的阿婆说,毛芋仔放高压锅里蒸个20分钟,糯口的芋头又可以下饭又可以当做零食来吃,自己平时就很爱吃。
古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当季市民最喜欢的时令菜之一。“最近莲藕销量相当不错,早上刚拿出来一堆,现在已经差不多卖完了。” 市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秋季干燥,莲藕清热,来购买的市民大部分会用来煲汤或者是清炒。
“总体来说最近的蔬菜还是挺便宜的。”6元/公斤的黄瓜、4元/公斤的菜花、7元/公斤的芋艿、5元/公斤的红薯......记者看到不少蔬菜的价格较往常有所降价。兴文里一蔬菜店老板告诉记者,像上个月八角瓜价格还要卖到5元一斤,最近几天已经降到了2元一斤。记者采访的当下,剩下的小部分八角瓜正在以1元一斤的价格促销。店老板透露,今年的菜价相较去年也便宜了不少,像黄叶菜去年同期的价格可能在10元/公斤左右,现在只用5元/公斤左右。
同时店主提醒市民“吃瓜的时间不多了”。她表示,伴随着降温,黄瓜、丝瓜、蒲瓜等瓜类蔬菜将迎来陆续下架,届时多种叶菜将取而代之。谈到接下来的菜价,她透露,“还能再降降。”她解释说,两节过后,大部分叶菜品种大面积成熟,本地蔬菜还是外地蔬菜的供应量都将增加,蔬菜价格还能往下走一走。
除了蔬菜,柚子也上市了
翡翠红袖、金丝柚、金粉蜜柚、菠蜜柚……眼下正是各类柚子陆续上市的季节。9月27日下午,记者在市区不少水果店看到,柚子都被摆上了显眼的位置,白心柚子的价格普遍在一斤5.8元左右,红心柚子一斤则要6.8-7.8元。据水果店的销售员透露,柚子上市一个多星期了,虽然初上市的柚子价格还不够亲民,但是不少市民已经提前尝鲜。
“店里柚子一天的销量大的时候都在百来斤。前段时间,一个老客直接下单了100多箱红心蜜柚帮公司采购中秋员工福利。”据百汇果业的店员介绍,虽然每天进入市场的柚子产地不同,但价格差不多,主要是依据大小来定价。最便宜的是小果,售价为3.5-4.3元/斤;中果的售价为5.8-6.5元/斤;大果也只卖到6.8-7.8元/公斤,价格跟去年同期持平,目前店里最畅销的还是来自福建的红心蜜柚。算下来一个中等个头的柚子在30元左右,个头大的一个可以卖到35元左右。
“这款红心柚特价8.8元一个,买来尝鲜还是不错的,想吃更甜一点的还是买个头大,分量重的,”在瓯农果园店内,店员小周在为不少挑选比较各类柚子的顾客提建议。小周说,挑选蜜柚有几个诀窍,他一般会建议顾客挑个头大一点的,如果个头差不多的话,手感比较沉的说明水分更充足,口感会更甜。尤其是红心柚,口感大部分都比白心柚甜一些。其次,触摸果皮,触感较绵软的柚子,皮一般较薄。第三,不要选择形状太圆的柚子,剥开的柚子瓣才不会太小,会更好吃。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名尝鲜过柚子的市民,多数人反应目前市面上的柚子大都果肉水分不足,口感略硬,果皮厚,还不太甜。“想要买到口感最佳的柚子,可能还得耐心等上两个星期。”果蔬行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柚子成熟期通常在阳历10月份左右。
转自 |温州商报全媒体 记者|邓帆慧胡超然
来源: 温州商报
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⑧】
编者按
您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株古树吗?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古树一般指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经岁月更迭、载人世悲欢。古树还是珍贵的物种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科学、文化价值。“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保护古树,对于涵养生态、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期,我们邀请四位与古树相关的实践者,讲述他们守护“绿色文物”的动人故事。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辉煌村的古银杏树。新华社发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花溪乡林业工作人员对位于辖区安作村珍稀古树进行巡查。冯海军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把“绿色遗产”传下去
讲述人:河南省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 靳红军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里早先有三棵古柏。传说,它们是当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册封”的三位“将军”。这个故事,吸引着很多人前来感受千年古树的魅力。
现在,经历了沧桑变迁后,三位“将军”只存活下来两棵,“大将军”长势较好,“二将军”主干已被劈裂,活体组织不到整体的十分之一,却仍然苍劲挺拔。2004年至2007年期间,我成了这两棵柏树的专职保护员。
刚开始,我对古树保护的知识了解不多,只能边摸索边积累经验。2006年春夏之交,我发现“二将军”主干西侧枝的叶片明显比去年黄。这是为什么呢?身边没有古树专家可以请教,我便白天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晚上上网查阅资料。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枝叶发黄的原因,对症下药后,“二将军”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次经历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为古树保护做更多实事。
2008年,我有幸参与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木古树保护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护理嵩院寺西岭的一棵桧柏。当时还没有通往山上的公路,我便带领几位工友肩挑背扛,将护理设备和材料一件件运送上山。为了节省工期,白天我和工友们驻扎在山里,渴了喝泉水,饿了啃方便面。晚上,我不放心将设备和材料留在山里,便搭了一座临时棚独自住下。没想到,有天晚上风雨太大,临时棚倒塌了。我只好用雨布包住身体,在山上瑟瑟发抖地坐了一夜。类似的经历真不少。好在,历时三年,“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名木古树保护任务如期完成,为建筑群成功申遗奠定了基础。
二十多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古树两万多棵。人们问我有啥经验,我说,只有六个字:“人养树、树养人。”我想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古树保护中,把祖先留下来的“绿色遗产”传下去。
大榕树上,有片“鸟的天堂”
讲述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村村民 陈社燕
我们天马村河心沙洲岛上有一棵4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独木成林,树冠覆盖面积足有1公顷,是一棵“生命之树”。据说,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指的就是这棵树。
天马村建于明朝,已有约570年历史。听父辈说,古时候渔民为了在岸边固定船只,常常折下榕树枝条插入泥土,把系船的绳子拴在上面。久而久之,扦插的枝条长成了小树苗,小树苗日复一日地成长,其中生命力最顽韧的一棵,就成了这棵参天大树。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大榕树。阮国志摄/光明图片
大榕树是天马村一宝,能遮风挡雨、固土封沙、调节水患,世世代代村民都像守护亲人一样守着大榕树。听老人说,抗日战争时,敌人在村子附近侦察地形,从外围看,这棵大榕树把村子遮挡得严严实实,敌人误以为这里没有人烟,便放弃了进攻。大榕树保护了整个村子,大家都深深感念着它。
我今年84岁了,年轻时在家务农,后来成了生产队队长,现在是天马老人会会长。务农时,我每天忙完归家,都会从地里挖一抔泥土,带到河心沙洲岛,把它填在小岛的外沿,为的是让大榕树的“地盘”更宽敞、根须更舒展,让它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可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村里每个人都自觉地这样做,爱树、护树的情结,已经深深烙印在天马人的记忆和血液中。
大榕树能结出甜滋滋的小果子,榕树下的湿地有肥美的小鱼小虾,这里是鸟儿们最理想的栖息地,叫它“鸟的天堂”,一点也不夸张。一年四季,有上百种鸟飞到树冠上觅食、筑巢、繁衍生息。我们天马人爱树也爱鸟,在我们心里,只有好好爱护树木和鸟类,村子才能更美好、更有生机。
不过,随着来大榕树栖息的鸟越来越多,枝条压折、叶子掉落等情况不断出现。怎么爱树又护鸟?我们想了不少办法。
前些年,村委会在大榕树生长的小岛旁造了几个新岛,种上榕树、簕竹,吸引鸟儿。果然,鸟儿们“迁居”过来了。尤其是一株株簕竹,引来好多小鸟筑巢。簕竹枝干比较硬,有相互交织的稠密刺丛,成了理想的搭巢地。小鸟们有了“新家”,大榕树的“负担”轻了不少,就能好好生长了。
爱树护鸟,是每位天马人一生的信念。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年轻人把这份爱传下去,守护这片孕育生命、见证奇迹的福地。
一株皂角树,一脉乡土情
讲述人: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戚庄村村民 张鲁贤
从我记事起,门前的皂角树就像个慈祥的老人,默默站在我家门前,守护了我77年的人生岁月。没有人记得它的来头,我太爷爷曾说,很久很久前我们这儿发大水,树种被冲到了这里,便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到现在已经有700多年了。
这棵皂角树高12米,树冠直径约21米,树干直径超过1.5米,三个成年人才能勉强将它抱住。树干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空洞,可能是长年累月的雨水蓄积浸泡形成的。小时候我们经常钻进去玩,累了便躺在里面,美美地睡一觉。
烈日炎炎的夏季和硕果累累的秋天,是皂角树下最热闹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来到树荫下乘凉,男人们聊着庄稼的收成,讨论着接下来的农活;女人们三五围坐,一边说些家长里短,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活;“象棋痴”们在树下展开“厮杀”,一张破旧的小木桌旁,围了一圈人“指点江山”;女孩子踢毽子跳皮筋,男孩子玩老鹰捉小鸡,热闹得没完没了。就连生产大队召开会议,也是召集乡亲们聚在皂角树下。
皂角树每年都会结好多皂角,秋风一吹,一树皂角“哗啦啦”地响。皂角形状像刀扁豆,虽然不能吃,却可以用来洗衣服。每到果实成熟时,我就用竹竿打些回去,拿砖头轻轻砸烂,洗衣服时放在里面搓揉,和洗衣粉一样“带劲”。等到皂角长老了,风一吹就会自动掉下来。我把它们捡起来装进一个箩筐里,放在院子角落,乡亲们谁需要了,就会顺手拿些去用。
皂角树陪伴着一代代家乡人走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沧桑变化,早已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和敬重。前些年,有个商人出价80万元想买这棵树,我说什么也不同意,果断拒绝了他。因为,这棵树不仅承载着我和乡亲们的回忆,更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哪儿能用金钱衡量?保护这棵皂角树,才是我和儿孙们的使命。现在我一有时间,就拿起笤帚清扫大树周围,有时还会给它培土浇水,希望多长一些新芽。如果有小孩子顽皮淘气在大树上刻刻画画,我一定会去制止,还给他们讲古树的价值。现在,皂角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树”,经常会有游客前来探访、拍照。
皂角树守护着我们一代代地繁衍、成长,希望它能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也希望它的历史被记录下来。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壮士长歌
讲述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文史研究委员会文献研究和整理室副主任 郝常立
左公柳,承载着新疆人最深沉的文化记忆。哈密河湿地公园的左公文化苑里,展示着当年中原王朝经略统辖西域的历史、左宗棠收复治理新疆的历史,印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十八,年近古稀的左宗棠离开肃州(今酒泉市)抬棺进疆。临行前,他满怀豪情地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表达了坚决收复伊犁的决心。五月初八,左宗棠抵达哈密,谋划新疆地区战后治理事宜。
左宗棠在哈密工作生活了近半年,留下了兴修水利、屯田储粮、整修道路、植桑种柳的众多遗址遗迹。《哈密地区志》《哈密林业志》《哈密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命令进疆西征军张曜部率嵩武军进抵哈密,“择低清闲地、搜折树枝,排插成林”,每个士兵栽柳数棵,每棵树上都挂着写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每隔一段距离,还要挂盏灯笼,以便夜间巡逻,并引起过往骡马车辆的注意,不撞到树木。
经过精心护理,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凡有人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左宗棠幕僚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文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赞颂左宗棠广植杨柳最知名的一首诗。
老辈人常说,1930年前,哈密城乡到处都是榆柳,特别是左宗棠驻扎的哈密凤凰台大营附近,柳树最多。为纪念左宗棠保疆安民的伟绩,后人将左宗棠和兵士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树,首先就要对古树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年少时,我并没有体会到“左公柳”的珍贵,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常折柳枝编草帽,做“咪咪”哨子,比一比谁的草帽编得密、谁的哨子吹得响,笑声过后,留下满地柳条。回想往事,结合现在的知识积累和历史认知,我深深感到,必须加强对古树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进行广泛宣传教育,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历史与价值,世代相传,讲好古树背后的故事。
2018年,我到哈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公室工作,对哈密古树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目前,哈密依然存活的“左公柳”有218棵,我们对这些古树全部进行了档案登记、挂牌保护,由园林专家对修剪枯枝、病虫害处理、树木营养液配置、主枝干辅助固定保护等每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左公柳”延续生机。同时,我们还以“左公柳”母本为基础,培植续代“左公柳”,使其生生不息。
保护古树,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作出规定。2019年9月,《哈密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审议通过,于2019年12月批准执行对“左公柳”等文物的保护传承、管理利用作出具体规定,为古树保护提供了法治化保障。
数百年来,人们不仅为“左公柳”扎根漠野的顽强精神叫好,更为左宗棠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操所感动。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更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为保护好西北天际这一抹生命之绿而执着努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李晓、李慧、吴春燕、崔志坚、赵秋丽、冯帆、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徐梦玲、任晓盈、张绪令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