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式正餐,陷入上市“围城”。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安托万;编辑:洪君。
7月16日,头部中式正餐连锁品牌小菜园二次递表港交所——就在同一天,其第一份招股说明书刚刚宣告失效。两份招股书无缝衔接,揭示了小菜园冲击港股上市的决心。
也许对不少读者来说,小菜园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主打徽菜这个热度不算太高的品类,以新一线及下沉市场为主的门店布局和低调的创始团队,都让小菜园远离互联网舆论中心。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小菜园绝对是近年来极具研究价值的品牌样本之一:2023年总营收高达45.49亿元,在大环境承压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的增速;全国门店超600家,数量位居中式正餐第一;按照上一轮融资的认购金额和股本换算,估值已突破100亿元……
< class="pgc-img">>一系列耀眼的数据与品牌一贯低调的作风形成反差,让小菜园被冠上了“中式正餐扫地僧”的名号。然而,和遁入空门不问世事的“扫地僧”不同,身处竞争残酷的餐饮市场之中,小菜园不敢放慢成长的步伐,并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一次次试图叩开二级市场的大门。
这份全新的招股书,更像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中餐“隐形王者”的种种烦恼,以及野心。
< class="pgc-img">>小菜园的烦恼与野望
一家企业着急上市,总结起来也不外乎那几个原因: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或现金流有压力,亟需募集更多发展资金;或是迫于幕后投资者的压力,需要通过上市让VC们套现离场;又或者,市场走势强劲,企业想抓住机会窗口实现估值最大化。
小菜园身上,至少可能具备前两个动机。
一方面,小菜园背负着一个“对赌协议”。
天眼查数据显示,小菜园成立至今只完成了两轮投资,都由加华资本独家参投。其中,2023年12月递表港交所前夕,小菜园发行了两轮优先股,参与者同样是老股东加华资本。公开数据显示,加华资本累计向小菜园输送了近5亿元资金,是其最忠实的盟友和金主。
加华资本的慷慨是有条件的。其中就有一条条款列明,如果加华资本的第一笔债券投资(约1.5亿元)未能在发行日起48个月内转换成股票,小菜园就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撤回上市申请、未能在通过聆讯的12个月内完成上市,也可能会触发相应的回购条款。
这些条款,或许就让小菜园不敢懈怠,必须尽早上市兑现承诺。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官网
另一方面,从更新后的招股书来看,小菜园近期的营业状况可谓喜忧参半,压力和野心同时存在。
喜的一面是营收表现强劲,2021-2023财年,小菜园营收分别录得26.46亿、31.13亿和45.49亿元,今年前四个月则为16.8亿元,一直保持增长。
利润端的增幅虽然没有营收那么大,但也保持平稳。财报显示,2021-2023财年小菜园净利润分别录得2.27亿、2.38亿和5.32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小菜园的单店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并非所有门店都能大赚特赚。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小菜园亏损门店的经营亏损总额分别录得1580万、1850万和1330万元,截至报告期内(2024年4月)共有66家门店处于亏损状态,数目虽不算多,也值得引起警惕。
小菜园的门店出现亏损状况,开店成本上升和单店销售额下滑是主要原因。
成本方面,房租、人员和原材料为代表的餐饮界“三座大山”有多沉重,相信小菜园深有体会。招股书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其原材料及消耗品、员工、使用资产折旧和租金及相关开支同比增长14.7%。值得注意的是,小菜园一向远低于同行水平的营销支出也在悄然攀升,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0.3%飙升至2023年的超1%。
而单店销售额的下降,除了竞争因素外,门店不断加密导致的分流,消费者新鲜感冷却,一直是连锁餐饮品牌的老大难问题。招股书显示,小菜园在各线城市的门店翻台率、人均消费都在下降。其中,新一线城市缩水最为严重,2023年的翻台率为3.1次,同比降低0.4次,堂食顾客数量更是大减18.9%。
在招股书中,小菜园为门店亏损找了一些理由,包括消费大环境下行、菜品价格调整等。这些情况确实真实存在,但对整个行业而言也是公平且普遍的,如果小菜园想延续此前的增长神话,就得找到比同行更好的应对方法。
具体怎么做?小菜园早就做出了决定。
< class="pgc-img">>加速扩张,能解万般愁?
除了二次冲刺IPO之外,小菜园近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扩张——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扩张。
招股书显示,小菜园现有623家门店,共覆盖全国21个省份的80座城市,其中2023年新开门店为132家。而小菜园的下一步计划,是在2024-2026年分别开设160、190和230家新门店,以求在2026年底实现千店目标。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招股书截图
门店数明明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为什么还要加速开店?事实上,小菜园有不得不扩张的理由。
首先是“以时间换空间,牺牲短期利润换长期份额”。
这种战略在消费行业并不罕见,尤其是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众新消费品牌。例如瑞幸咖啡,就是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就疯狂向全国扩张,追求的就是更高的市场份额,在相应的细分赛道建立品牌形象,抢占核心消费者。
小菜园主打的徽菜,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连锁化率都远不如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市场上也没有同等级别的竞品,现在正是其抓紧时间跑马圈地的好时机。
虽然短期看,新门店的营业额、翻台率会受到大量开店的影响,继而拖慢集团利润增长。但小菜园更怕的,或许是突然冒出另一个强劲的对手——就如同绿茶与外婆家,喜茶与奈雪的故事一样。毕竟小菜园主打的臭鳜鱼、红烧肉等招牌菜,并没有绝对的门槛和壁垒,其他品牌随时可以“偷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官网
其次,是要堵上门店网络的缺口。
以绝对数量而论,小菜园是中式正餐品牌当之无愧的头部,门店数已经赶超九毛九、绿茶、外婆家等连锁巨头。
但细看之下,小菜园的门店分布和上述竞争对手相比,有诸多不同——或者说“反常之处”。
根据红餐大数据的统计,小菜园这600多家门店中,新一线城市占比最高,达到29.8%,其次是三线城市的28.59%和二线城市的18%。
而素来是餐饮界兵家必争之地的一线城市,小菜园门店占比仅有13.72%。这当中,除了位于其华东大本营的上海门店数相对较多,有近70家门店外,北京仅有20家门店左右,深圳、广州的门店数则都为个位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招股书截图
很显然,小菜园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走同样路线的连锁餐饮品牌不少,但大都是中西式快餐品牌——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华莱士、正新鸡排等等。而在中式正餐这条细分赛道里,和小菜园同等体量的品牌,几乎都把重心放在一二线城市,比如上文提到的九毛九等。
在过往,小菜园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受到广泛赞赏,因为其避开竞争焦点,享受下沉市场较低的房租、人力红利,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但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式正餐,始终很难绕开一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一线城市拥有消费能力最强的客户、更包容开放的消费氛围,也更接近资本。如果小菜园后续想孵化更多新业态或子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也必须往一线城市扎根。
当然,进军一线城市也是有风险的。除了更高的房租和人力成本,还有更残酷的竞争。前文提到,小菜园的营销支出大幅提升,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大城市的餐饮内卷严重,小菜园必须想办法打出差异化,确立自己的标签或打造爆款产品,才有机会在短时间内突围。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官网
最后,则要说到小菜园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小菜园,一般由厨师长担任门店店长、培养徒弟,再让成熟的徒弟接手老门店,师傅则去开拓新店并拿走老店的部分分红作为“培养费”——是的,和我们十分熟悉的海底捞“师徒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和海底捞的师傅培养徒弟,再由后者去开疆拓土、抽取新店分红的运作方式不太一样,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绑定师徒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比一般同事、上下级更亲密的纽带;加强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也能鼓励老员工努力培养新人,为企业储备人才。
但这样一来,小菜园也会遇到和海底捞同样的问题:如果不开店,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留不住了。海底捞在推行“啄木鸟计划”,关停、整改大批亏损门店的时候,就必须直面人才流失的阵痛。
从这个角度讲,小菜园也不敢停止扩张,而且寄望于扩张形成更紧密的人员关系网,留住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能在日后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 class="pgc-img">>中式正餐,陷入上市“围城”
回到上市这件事情上,小菜园与IPO失之交臂,固然令人惋惜。但纵观A、港股餐饮板块的走势,上市到底能给餐饮企业带来什么,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方面,资本市场向来青睐高成长性、高增长率的企业,以科技、金融、地产等板块为主力的港股市场更是如此。但这套标准对头上顶着“三座大山”的餐饮企业来说并不友好,尤其是成本高、人员培养难度大、裂变相对较慢的中式正餐企业。
另一方面,九毛九等上市餐企的表现,也给排队等待上市的后来者们打了个预防针。九毛九在7月1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上半年营收约为30.64亿元,同比增长6.4%;股东应占溢利预计不低于6700万元,同比跌幅预计不超过69.8%。消息一出,资本“连夜出逃”,九毛九股价连跌六日,累计跌超20%。
事实上,港交所向来也不太待见餐饮企业,这几年不断降低科技股的上市门槛,对餐饮股的审查反倒在收紧。除了小菜园之外,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餐企业都被其挡在上市门外。
几乎就在小菜园招股书失效的同一时间,另一个头部连锁中餐品牌绿茶也宣告折戟。而且绿茶的上市之路远比小菜园更加曲折——算上最近这次,绿茶已经是第四次冲刺港股IPO失败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小菜园和绿茶各有各的烦恼,也各有各的坚持。上市对于这些中式正餐品牌来说,就如同一座新时代的“围城”——外面的拼了命想进来,里面的进退维谷。
客观地说,在当前的环境下,比起上市融资、借力资本,从自身出发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现金流,更符合企业的长远价值。
在坚持直营、不搞加盟的前提下,小菜园能做的调整并不多,但还是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包括打磨门店模型以提高坪效,提高人才培养和新店前期筹备效率,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以压低成本。
第一,优化门店运营效率以提高坪效,缓解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小菜园当前的门店模型相对单一,以标准店型为主,现有主力店型中,面积、人力配置已经达到较佳状态,进一步压缩、调整的空间也不大。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从数字化着手。
小菜园要做的,是打造一个更高效的系统,提高点单-出餐-结账-收台的效率。这样不仅能提高堂食翻台率和支撑更大的外卖订单量,也能为前台、后厨节省时间和精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个财年小菜园外卖收入占比显著上升,表明这个营收来源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招股书显示,2023年小菜园外卖业务收入占比为32.8%,比2021年高出整整20个百分点。如果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出餐、打包效率,对发展外卖业务必然大有裨益。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菜园招股书截图
第二,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以压低成本和加快开店速度。
小菜园很早便自建供应链,但早期的规划也许很难跟上当前的扩张节奏了。小菜园目前的门店集中在下沉市场和华东地区,某种程度上就受到供应链的掣肘。增设中央厨房,或者重新规划冷链运输路线、采购地图,都需要及早提上日程。
需要注意的是,小菜园的竞争对手们也早就行动了起来,业内早已就“卷供应链”达成共识。比如九毛九就于去年10月宣布投资3.2亿在上海投建华东供应链总部。据悉,该项目占地2.4万平方米,具备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和物流中转等功能。
时间不等人,小菜园必须尽早行动起来。
而在供应链这方面,小菜园或许还可以向海底捞学习。
海底捞的开店速度,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快。究其原因,除了议价能力强、能快速拿到黄金铺位之外,配套的装修、人员培训、供应链等环节已经全面打通也是关键,比如蜀海、颐海等自主孵化的供应链企业,已经做到行业头部位置;门店装修,则由蜀韵东方一手包办。
可以说,海底捞早已不只是一家火锅店,而是一艘触角遍布餐饮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超级航母。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小菜园像海底捞一样自建整条供应链,毕竟其门店规模、资金实力和海底捞不在一个等级。但优化供应链布局,等于修炼好企业的内功,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错。
结 语
白手起家的汪书高(小菜园创始人),在创业初期吃过不少苦头,也很希望能“干一番大事”,渴望给行业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这件大事是改善厨师待遇和地位,发挥人才价值,这和汪书高的厨师出身有很大关系。在加速开店、从安徽走向全国之后,小菜园又肩负着推广传统徽菜,打造中式正餐标杆品牌的使命。抛开外力因素不谈,上市,或许也是高层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个扬名立万,赢得肯定的机会。
但理想再丰满,也得考虑现实。如何平衡自己的野心和现实的困境,是摆在每一家企业面前的永恒难题。现实就是,中式正餐品牌想在资本市场突围而出,还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或者换个角度想,上市受阻,也恰好给了小菜园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如果能借此改善自身不足,打磨好门店模型、管理好供应链,提高经营效率,为中式正餐品牌的连锁化、数字化升级提供一个绝佳样板,那又何尝不是一大功绩呢?到那时候,上不上市或许就没那么重要了。
封面图来源:小菜园官网。
们来看看详细的榜单,上海3席,广东2席,内蒙古、河南、新疆、西藏和江苏各1席
10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73.74亿
< class="pgc-img">>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起始于1964年的农业微生物药厂,历经多次转型与发展,于1992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1994年于上海证交所上市。2009年,广新集团成为其控股股东。公司通过2019年和2022年的两次并购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制造型企业,星湖科技专注于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生产。公司利用宁夏银川、内蒙古赤峰等地的生产基地,在西北地区布局大宗氨基酸产品生产;黑龙江大庆、肇东的生产基地则侧重于生物发酵新产品、高端产品及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四川基地则致力于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
星湖科技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其控股子公司伊品生物也荣获了多项重要奖项。公司秉承“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不断推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并注重环境保护,致力于成为生物发酵行业的领军企业。
9 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18.88亿
< class="pgc-img">>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客集团)成立于2004年,2022年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中国领先的农牧食品集团,益客集团构建了一条覆盖种禽良种选育至终端连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3月,益客集团与扬州大学合作培育的“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为国内种源自主可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益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获得了包括“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公司聚焦“数字化全面价值经营”模式,利用科技提升用户体验,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益客集团致力于通过科技驱动创新发展,与行业内外伙伴共建科技农牧产业的美好未来。
益客集团专注于肉鸡和肉鸭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服务和农民参与的模式,建设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基地,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公司秉承“合作发展,分享成长”的理念,与业内专家和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了具有系统能力和较强韧性的农牧产业平台。
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益客集团建立了行业首个IOT物联网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全链条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分析。同时,公司与多家机构和高校合作,运营云禽网,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开启了禽类行业“互联网+”的新模式。
8 上海光明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23.67亿
< class="pgc-img">>上海光明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肉类产业引擎企业,孕育了中国上市公司综合食品第一股。
公司以猪肉、牛羊肉等高蛋白肉业为核心主业,同时聚焦品牌食品领域,是国内最大的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之一。
公司长期致力于打造安全健康和高品质食品,是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肉类全产业链集团企业。境内拥有上海梅林、爱森、苏食、联豪、冠生园、大白兔、佛手、华佗、正广和等知名品牌,境外还拥有银蕨农场和香港万安。
依托境外企业协同、食品科技创新和品牌渠道终端等优势,公司在肉类罐头食品、牛羊肉、蜂蜜、奶糖等细分行业居行业龙头,在生鲜肉品和深加工肉制品销售及流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品牌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业内享有良好声誉。
7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245.59亿
< class="pgc-img">>海天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杰出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商务部首批公布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公司目前生产包括酱油、蚝油、酱、醋等多种调味品,共计十几个系列、数百个品种,年产值超过250亿元。
秉承“传扬美味事业,酿造美满生活”的使命,海天致力于将现代科研技术应用于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公司拥有超过60万平方米的玻璃晒池和发酵罐,专门用于高品质酱油的阳光酿晒。此外,海天还配备了多条世界先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和行业领先的国家认可实验室,采用国际先进的科研检测设备,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高标准。
海天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致力于传播中国美食文化,让更多人享受到美味带来的快乐。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海天在2023年的凯度消费者指数《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中荣列中国快速消费品品牌第四位,并被授予2022年消费者十年之选飞跃增长品牌、2022年中国消费者首选前十品牌的荣誉。在中国品牌力指数2023C-BPI榜单中,海天在酱油、蚝油、酱料三大品类中均位列第一,其中酱油连续13年蝉联榜首,展示了公司在调味品行业的稳固地位和对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
6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264.85亿
< class="pgc-img">>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乳制品企业”。作为中国领先的高端乳品引领者,光明乳业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并在全国鲜奶市场份额中位列第一。
公司拥有稳定的原料奶基地,下属子公司光明牧业是国内最大的牧业综合性服务公司之一,其生鲜乳的关键质量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旗下多家牧场获得了全国农垦标杆牧场、GAP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SQF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以及G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在技术创新方面,2023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申请了16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获得了17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
光明乳业还拥有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和技术,例如中国首创的巴氏杀菌热处理酸奶技术,实现了酸奶产品的常温储运;陶瓷膜过滤除菌技术和双膜过滤低温巴氏杀菌工艺,保留了更多鲜奶的活性营养成分;蒸汽注入式瞬时杀菌工艺技术(INF),提升了产品品质并延长了货架期;乳糖酶解技术生产零乳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尽管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挑战,光明乳业依然保持了高质量的发展势头。公司不断推进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控,并通过供应链优化、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品牌建设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措施,确保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5 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77.61亿
< class="pgc-img">>梅花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氨基酸营养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西藏拉萨。公司于2010年底在沪市A股上市,目前是氨基酸综合品类较多和产能较大的生产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亿元,归母净利润44.06亿元,拥有员工1.2万人,并已完成多区域布局。
梅花集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全球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公司设有氨基酸分析测试中心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和多个氨基酸实验室。梅花集团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公益事业。未来,公司将持续发展氨基酸事业,并向生物制药高端领域进军,坚持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4 中粮糖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331.14亿
< class="pgc-img">>中粮糖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粮糖业)是中粮集团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食糖产业,同时经营番茄加工业务。
在食糖业务方面,中粮糖业拥有完善的国内外产业布局,涵盖了从制糖、进口、炼糖到贸易和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在国内,公司运营13家制糖企业,年产糖70万吨;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运营Tully糖业,年产原糖30万吨。公司是最大的食糖进口贸易商之一,炼糖能力合计150万吨/年,并在国内运营21个食糖仓储库,总库容量200万吨,年经营量300万吨。
在番茄业务方面,公司主要从事大包装番茄酱的生产和出口,拥有16家番茄工厂,年产能30万吨。番茄产业已延伸至种子研发、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番茄制品产业链。
中粮糖业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提升自身能力,为股东、客户和员工创造更大价值。
3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598.93亿
< class="pgc-img">>双汇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在全国18个省(市)设有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了包括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拥有超过100万个销售终端,每天约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多数省份可实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高达806.69亿元,连续多年领跑中国肉类行业。
公司下设生鲜品、肉制品、外贸、餐饮等十大事业部,覆盖了饲料、养殖、屠宰、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
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总部位于香港,拥有两个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在深圳上市,“万洲国际”在香港上市。2021年,万洲国际再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
未来,双汇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全球扩张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保持和巩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持续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产品,为消费者、股东和社会创造永续价值。
2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257.58亿
< class="pgc-img">>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十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也是国际化布局广泛的乳企。伊利深受全球顶级盛会、赛事以及各级政府的信任,曾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9年武汉军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伊利还是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顶级峰会的合作伙伴。
伊利制定了2025年进入“全球乳业三强”的中期目标及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的长期战略目标。公司坚持创新战略,在全球设立了15个创新中心,拥有全球领先的专利申请数量。
伊利开发了智慧牧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现了奶牛的个性化检测和精准饲养。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集成了全产业链的研发平台和国家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伊利建立了消费者体验平台和完善的数字化产品、系统与工具,以实时洞察消费者需求。同时,伊利构建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伊利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覆盖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大网,与2000多家全球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伊利在全球拥有15个研发创新中心、81个生产基地,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化进程中,伊利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
1 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515.24亿
< class="pgc-img">>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由著名爱国华侨郭鹤年先生和他的侄子郭孔丰先生创立。公司目前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在全国建立了70多个生产基地和100多家生产型企业,并正在建设多个新的生产基地。业务涉及油籽压榨、食用油精炼、水稻循环经济、玉米深加工、小麦深加工、大豆深加工、食品原辅料、中央厨房、粮油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
益海嘉里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产品线覆盖小包装食用油、大米、面粉、挂面、调味品、食品饮料、餐饮产品、食品原辅料、饲料原料、油脂科技等领域。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营销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未来,益海嘉里将继续响应国家政策,发挥品牌、规模、研发等优势,秉承营养、健康、安全的研发理念,为国人提供更优质的粮油产品,为推动中国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好了,以上就是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十大排行榜,感谢大家。
安,古称长安,陕西省辖地级市,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市是西安都市圈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西安拥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金属加工与制造等重点产业。2023年,西安的平均薪酬为9440元,很多企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远高于这个数,让我带大家一起盘点下西安收入最高的10家企业!
< class="pgc-img">西安全貌
>第一,西安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隆基绿能全资子公司,公司业务主要包含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开发、设计、销售、系统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注册资本14亿元,营业收入941亿,净利润91亿。员工数量2000人,23年人均年薪51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
>第二,陕西明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明太实业为建筑与工程行业,主营业务包含高新技术项目投资、股权投资、投资咨询,财务信息咨询,商务信息咨询,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销售等。注册资本2000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未知。员工数量50人,23年人均年薪50万元。
< class="pgc-img">陕西明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三,西安京东天鸿科技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子公司,京东天鸿主营业务包括无人机、航空器材、智能机器、机电设备(不含汽车)、科教器材、仪器仪表、传感器、科学模型、电子产品、检测设备、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注册资本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未知。员工数量84人,23年人均年薪49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京东天鸿科技有限公司
>第四,西安星源博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星源博睿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等。注册资本286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未知。员工数量500人,23年人均年薪48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星源博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第五,通用环球医疗(西安)有限公司,环球医疗为其他服务业,主营业务为综合医院服务,医疗项目管理,医药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健康管理咨询,药品、机电产品、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的销售等。注册资本10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未知。员工数量1000人,23年人均年薪46万元。
< class="pgc-img">通用环球医疗(西安)有限公司
>第六,陕西大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大疆是无人机制造业,主营业务包含航空、无人机项目咨询;航空产品研发;空中机器人、无人机、航空模型产品开发、销售、代理;餐饮信息咨询服务等。注册资本2亿元,其他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20人,23年人均年薪45万元。
< class="pgc-img">陕西大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西安泰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泰来企业管理咨询为商业服务业,主营业务包含企业咨询、商业咨询、猎头招聘、人事代理等多个行业的咨询业务。注册资本200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未知。员工数量50人,23年人均年薪43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泰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第八,航天772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是国内主要的宇航微电子工程研究所之一,主营业务包含研发和生产高可靠、长寿命、抗辐照、高性能的集成电路,服务于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核工业等多个领域。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900人,23年人均年薪42万元。
< class="pgc-img">航天772所
>第九,西安全志科技有限公司,全志科技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包含软件开发,软件销售;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货物进出口,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零售等。注册资本1亿元,其他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125人,23年人均年薪42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全志科技有限公司
>第十,西安芯存半导体有限公司,芯存半导体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包含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集成电路设计等。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他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100人,23年人均年薪40万元。
< class="pgc-img">西安芯存半导体有限公司
>第十一,寒武纪(西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寒武纪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包含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计算机系统服务;软件开发;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的销售等。注册资本1亿元,其他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34人,23年人均年薪40万元。
< class="pgc-img">寒武纪(西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第十二,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邮证券为证券行业,是中国邮政集团下属子公司,主营业务包含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承销、证券自营等。注册资本58亿元,营业收入8.12亿,净利润2400万。员工数量1300人,23年人均年薪40万元。
< class="pgc-img">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三,晶晨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晶晨半导体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包含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工业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他经营信息未公布。员工数量189人,23年人均年薪36万元。
< class="pgc-img">晶晨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
>以上是能通过公网查到相关数据,会遗漏一些未公开薪资水平的企业,或许他们实际的薪资水平也达到了以上要求,但是由于数据未公开,因此未包含在内,还请大家能够理解,当然也欢迎各位西安的网友能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小编以及广大网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让大家了解西安,了解西安的产业布局,为西安的发展出一份力。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