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下,直播卖货这一新业态快速进入大众工作生活,与直播同时“红”起来的是各行各业的“主播”,不少人通过李佳琦、微娅知道了主播还能这样“玩”。从直播卖服装、美妆,再到卖车、卖楼,更有直播卖火箭,背后考验“主播”要体力要精力,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主播”们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重要的链接渠道,他们或曾是老师、柜姐、收银员,因为各种原因进入直播带货市场,他们可能是已拥有粉丝的网红也可能是企业CEO,或者是行业素人,每天坚持数小时的直播全力“带货”。即日起,南方都市报推出《直播间的东莞》栏目,通过直播“主播”这一行业视角,讲述他们的直播生活,东莞直播带货情况,观察东莞行业复苏情况,纪录东莞复工复产。
大码主播菲菲
疫情期间月收入仅4000元缩水近十倍
大码主播菲菲,入行不到两年,现在是拥有139万粉丝的淘宝达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让菲菲的直播时间减半,收入也来了个“大跳水”。菲菲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她每天基本直播6个小时左右,长的话可能播8个小时。但疫情期间,大部分工厂都开不了工,没办法拿货,全靠一家供应商在撑。以往直播都是30件衣服“打底”,现在每天只能反复地卖同一批衣服,一天也只能直播三四个小时。加上粉丝的购买欲望直线下降,这都对菲菲的收入造成极大的影响。
大年初八 园区一人直播
菲菲告诉记者,今年2、3月份,她都只能拿到4000元钱左右。与峰值相比,收入缩水近十倍。她认为,这是由于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家不出门,没有购买衣服的欲望,整个服装行业都非常惨淡。菲菲还记得,今年大年初八,整个虎门电商产业园,基本只有她一个人还在直播,这是以往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因为疫情,菲菲也有想过停播。但为了不辜负粉丝,最终也没有实行。
菲菲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坚持做到现在,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因为达人号的主播,需要有鲜明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人设”。同时,主播还要有很乐观的心态,不然心态很容易就崩了。如今,拥有近140万粉丝的菲菲,直播带货的最好成绩是一天3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这对大码主播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究其原因,菲菲认为,一是产品性价比高,二是得益于粉丝群体的信赖。只有粉丝对主播产生了信赖,粉丝才会为主播推荐的产品买单。
从成都“打飞的”到东莞入行“主播”
其实在两年前,菲菲还只是一名在西餐厅工作的员工。当时,淘宝上大码主播正热,一心想做主播的菲菲,在看到东莞一家公司发布的大码主播招募令后,立马辞去了西餐厅的工作,买了一张机票就从四川成都飞到了广东东莞。“虽然当时身上只揣着700元,但我相信我能出人头地。”菲菲对记者说道。
菲菲还记得,自己是在2018年的11月11日,也就是天猫“双十一”这一天,正式踏入直播这个行业。那一天,天猫的最终成交额达到了2135亿元。但菲菲却是在仓库里,见证了这一“消费狂欢”。第二天,菲菲不仅没能上播,还直接被分去了仓库打包。至今,菲菲仍感叹,“淘宝的发货量太大了,仓库里面全是货。”
一开始,菲菲只是在店铺直播打基础,每月工资维持在四五千元左右。但相较于在成都时2800元的工资,来到东莞做了主播之后菲菲的收入有了小幅增长。经过近一年的沉淀后,2019年10月10日,菲菲“自立门户”开了自己的达人号,收入开始飞速增长,最高一个月甚至可以拿到四五万元。
但这其实是一步险棋,因为达人号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成功的。菲菲称,刚开始做达人号的头三个月,非常关键。如果在三个月内,流量上去了,那达人号就能做起来。否则,就会被淘宝直接淘汰。据菲菲所说,和她同一时期做达人号的那一批大码主播里面,现在只剩她一个人还活跃在这个行业。
大码女装店播甘宇
复工以来直播间销售额保持年前水平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自己的“新出路”,而直播是最为火热的一种方式。“收入肯定多多了!”这是这段时间中,大多数人对负责带货的主播们的看法。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东莞虎门多家大码女装服饰商店,通过采访了解到,从事大码服饰类的主播,店播和达人的收入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入行不到一年的店播甘宇,疫情期间的收入跟此前没有大出入。
3月底复工 直播快速恢复
“喜欢的宝宝们要抓紧下单了,尤其是要遮肚子的宝宝,这款衣服真的一定要买下。”1991年出生的甘宇,在去年6月加入主播行业,在东莞虎门一家大码女装电商里做一名店播,每天上播的时间有5个小时,但实际上班时间是9个小时,月收入在7K-8K左右。“正式开播之前,还要选品、链接上下货等工作。”甘宇说。
4月18日下午4点多,甘宇正在一间约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直播。“欢迎宝宝们来到直播间。”在甘宇面前的观众只是一个个账号,在手机屏幕上,通过文字、表情来和甘宇互动。即便没有一个“实在”的观众,甘宇的整一套“叫卖”动作都十分娴熟和自然。
相对买家来说,电脑、手机、摄像头,还有旁边各种花式的衣服才是甘宇日常工作的“稳食老友”。不过因为疫情的关系,甘宇和他们分别了有两个月的时间。
甘宇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南都记者,疫情期间家里被封住了,要出来很难,所以一、二月份自己没有开工,到了3月底才从江西回来东莞上班。甘宇坦言,虽然实体店对电商来说竞争力并不是特别大,但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实体店还没有开门,这样对电商、对主播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些好处。
“复工”以来,甘宇在直播间的销售额保持着年前的正常水平。而甘宇所负责的直播间,是她所在电商的天猫旗舰店,有160多万粉丝。一天的观看量在4、5万人次左右。
要让观众下单买东西 学问多多
虽然入行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甘宇带货量最好的一天,有五六万的营业额。这还不是在“双11”这种购物狂欢节中。“主要还是一些秒杀活动吧,这对于观众来说吸引力很强,会带动销售额,那么主播的业绩也会高一些。”甘宇说。
“刚来的时候会有专门的人带新人学习,大概一周的时间后新人从试播、主播助理做起,然后慢慢自己独立当主播。”甘宇说,店播主要是推销店内产品,那么店家会对新来的主播进行店内培训,包括直播话术、与粉丝互动、介绍产品等。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甘宇认为,要提高带货率,主播是最关键的。因为主播的“表演”是否生动形象,与带货能力有关。甘宇告诉记者,直播带给买家的观感是比平面的要更加直观,买家可以通过主播的讲话、拍照、展示等在直播间里面的各种表现,来感受主播的亲和力。“如果一个主播讲话、眼神让观众感觉到不舒服,即便穿在他身上的衣服再好看,观众也没有那种购买的欲望。”甘宇说。
为了和观众有很好的互动,甘宇每次直播都会和粉丝聊聊天、开开玩笑。“但是只会切入一点点,然后就要马上转到衣服上面来了。”之所以这样,因为甘宇深刻明白到,自己是带货主播,和娱乐主播不同,更倾向于带货。
“要想办法让观众下单买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里面的学问多着呢!”做主播大概一年的时间,还算是初入行,对于未来怎么去提升自己,甘宇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想法,但是想要继续再多锻炼一下,多沉淀,有机会的话愿意往达人主播挑战。
统筹: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黄慧萍 黄馨莹 莫晓东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文/摄 通讯员 夏衍
记忆中,第一次被机器人烹饪这件事情震撼到,还是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
当时,在冬奥会的智慧餐厅里,机器人烹饪的各式菜肴让大家赞不绝口。它不仅能做中餐的麻辣烫、宫保鸡丁、煲仔饭,还能做西餐的汉堡,甚至连煮饺子、馄饨也不在话下。
像这样的口福,今后杭州人也有了。
今天(8月12日),杭州市首家机器人炒菜智能邻里食堂在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落成。
机器人炒的菜到底有多香?你好奇吗?小时新闻记者马上带你去看看。
中午供应10几道菜,主要靠机器人烹饪
这家幸福邻里食堂,位于杭州元宝街7号。
食堂面积不大,外间是售卖和堂食区域,最里面是后厨。临近中午,走进食堂,工作人员在现场忙碌着,不时从后厨把制作好的菜肴端出来,然后用大勺分装到一个个小盘子里。
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人不禁咽了咽口水。
餐品台上,一道道美食正在陆续上架,依次摆放整齐。冬瓜炖排骨、番茄炒蛋、油豆腐红烧肉、香干肉丝、杭椒牛柳……每一道菜看着都挺有食欲。
一旁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食堂的开放时间和餐品价目表。
当天中午,供应的菜品一共有10几道,最贵的一道菜12元,最便宜的一道只卖3元。
“所有这些菜品,除了几个蒸菜外,其余的全部由全自动化炒菜机器人制作而成。”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静待246秒,一大份“香干肉丝”出炉
记者在后厨看到,“炒菜机器人”一共有两台,长得有点像家里的冰箱。
最上方是一块电子显示屏,显示屏上,可以设置口味、火候等,还会精确显示完成一道菜品所需要的烹饪时间。
中间的箱门是可以打开的,打开后,上方可以把装满食材的仓盒放入,中间这口锅,就是炒菜的“主阵地”,餐品制作全部在这里完成。
最底下,是一排“调味料”区域,食用油、酱油、盐水、醋、糖水……在烹饪中所需用到的调料,这里都已经备妥。
工作人员只需将配比好的菜品原料放进机器,再启动机器,炒菜机器人就会自动开始操作。
以“香干肉丝”为例,工作人员把备好的肉丝、香干、大蒜、韭黄四种食材,分别放入仓盒的ABCD四个区域,然后再把仓盒装入机器,系统显示的做菜完成时间是246秒。
“菜谱的程序基本都是提前设置好的,机器会根据不同的菜品,自动选用所需的调料,我们只要把菜备好就可以了,其它都不需要操心。”工作人员说,现在做的香干肉丝,是一个“大份菜”,所以需要246秒,如果是小份的菜,速度会更快,“有些菜可能所需要的时间会久一点,比如红烧肉,系统显示需要2975秒,而且红烧肉还可以有各种做法,可以是单纯的红烧肉,也可以做成油豆腐红烧肉,千张结红烧肉,梅干菜红烧肉等。”
246秒后,大份的“香干肉丝”出炉,满满一大盘。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这一大盘香干肉丝,分装成了7份,摆放出来,等待顾客前来选择。
机器人做的菜味道蛮好,有居民赞“不输大厨”
“炒菜机器人”的手艺究竟怎么样?
很多居民都来到邻里食堂想尝尝。
“这个红烧肉真好吃,蛮烂的!”
“番茄炒蛋味道不错,咸淡刚刚好!”
“没想到这个菜味道噶好,不说我都吃不出来是机器人做的!”
品尝过后,几乎每个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73岁的金大爷是社区居民,他品尝了好几道机器人制作的美食。问他到底哪一道菜最好吃的时候,金大爷有些犹豫,最后笑着说:“每一道菜都很美味,我觉得不分上下。”
金大爷说,这个食堂的落成,他和老伴都很开心,今后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常客,“现在的高科技真的不得了,竟然能做菜,太神奇了,完全不输给大厨。”
有了炒菜机器人,只需要3个人就能撑起一个社区食堂
为什么想要把“炒菜机器人”引入社区食堂?
原来,上羊市街社区是上城区典型的老社区,常住人口903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33%,老人基本以在社区养老为主,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比例占社区老人的60%。
“2015年,社区设了小乐胃邻里食堂,深受居民的欢迎,后来,因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需求,原社区食堂不得不关闭运营。”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上羊市街社区针对老年人就餐问题的解决一直在努力,前期通过中央食堂配送、餐车配送等方式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需求,但居民对社区食堂的需求呼声一直未停止。
为此,街道和社区动了不少脑筋。一方面需要考虑文保单位内不能有明火和油烟,另一方面,食堂运营需要合适的空间和设备。
最后,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紫阳街道决定,明火油烟的问题用智能科技手段来解决。
在受到冬奥会运动员就餐使用智能机器臂的启发后,紫阳街道联系到了中餐业首家上线全自动化炒菜机器人的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机器人厨师炒菜、无明火、无油烟、零接触、海量云菜谱、节能安全等功能。
这样一来,有效兼顾了油烟排放、居民便利、历史建筑保护、食堂成本等因素。
同时,街道投入40万元全新升级打造“幸福邻里坊”社区邻里食堂,邀请有丰富社区食堂运营经验且在上羊市街扎根多年的小乐胃餐饮集团进行运营。
“过去运营这样一个食堂,大厨、洗碗洗菜工、收银员等工作人员加起来,至少需要七八人,现在,通过炒菜机器人,差不多只要3个人就可以搞定食堂的所有事务,节省了一半的人手。”运营单位负责人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招人难,留人更难的餐饮行业,到底需要怎么做呢?在90后、00后成为主流的时代,餐饮企业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用人观?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龚伟。
新餐饮时代,影响变化的最大变量是人,人的观念变化会影响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标签,现在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更崇尚个性和自由,对责任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因此,在新餐饮时代,管理者在用人的方式上也要有一些新的变化。
在此,我总结了新餐饮时代餐饮行业用人的四个新趋势:
< class="pgc-img">>从“雇佣制”到“合伙制”
在餐饮竞争中,服务和体验越来越重要,已经到了和产品比肩的位置。而服务和体验的核心是人,所以,拥有一个好的团队也就成了餐饮品牌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能否带出一支好团队的关键在于老板的思维方式。我见过一些餐饮老板,特别享受当老板的感觉。每天在店里转悠,对员工吆五喝六,让员工给他端茶倒水,鞍前马后,甚至还要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好像开一家店就等于给自己招了一堆管家。
在这些老板眼里,员工被招来就是给他打工的,自然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事,这就是典型的“领导思维”。
用“领导思维”带出来的团队自然就是一切行动听领导安排,老板让做啥就做啥,老板没说的坚决不做,遇到任何事都要找老板定夺,员工只是执行老板命令的工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为每个人都只做老板安排的事,所以当遇到突发状况时自然就是互相推诿。结果可想而知,一到关键时候,所有的弊端都会暴露出来。最后老板觉得心很累,店里还做得一团糟。
正确的做法是把员工当伙伴,让每个员工都能拥有主人翁意识,在遇到问题时都愿意往前冲,主动出击去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
老板要给予员工足够信任,给他们授权,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思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当然,到最后老板也要拿出部分利润来和员工分享,有事一起干,有钱一起赚,这就是“伙伴思维”。
用伙伴思维去思考问题,把员工发展成为合伙人。老板要学会逆向思维,要明白老板是为员工服务的,因为只有自己将员工服务好了,员工才愿意为企业卖命,才能够给予顾客更好的服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像海底捞这样的餐饮头部品牌,对员工的关注和照顾就无微不至,除了给员工高于行业的薪水和福利之外,公司还会为员工提供超级豪华的宿舍,还会配专人给员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正是因为老板将员工当兄弟,给员工更好的照顾和尊重,所以员工才会以公司为家,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领导思维”到“伙伴思维”,是正确看待老板与员工关系的关键,现代社会的职场关系早已逐渐从“雇佣关制”转变到了“合伙制”,尤其在招工难、离职率高的餐饮行业,只有转变思维,重新审视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才能够打造出一支更加优秀的团队,才能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 class="pgc-img">>从“全日制”到“灵活用工”
认真研究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西餐连锁品牌的运营,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餐厅中,全职员工的比例越来越小,兼职员工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在中餐中简直不敢想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灵活用工或许是未来餐饮行业用人的趋势。
首先,灵活用工能大幅降低餐厅人力成本。
一个餐厅培养一个全职员工的成本非常高,除了薪资福利之外,还有吃住、社保以及其他可能产生的人力成本。但是在餐厅运营中,除了一些核心岗位之外,很多基础服务岗位的员工每天真正忙碌的时间其实只有饭点的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也就是说,餐厅真正要用人的地方其实就在高峰期。
肯德基麦当劳灵活用工模式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它可以根据就餐人数多少调整工作人员的数量,通过合理排班保障人效,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次,产品标准化会让降低对技术岗位的依赖。
传统的餐厅因为所有工作都需要现场操作,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工,很多岗位还需要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老员工。
未来,餐饮产品标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原料加工这些步骤会通过供应链解决,门店只需要完成出品加工环节,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产品的标准量化让操作也变得简单,降低了操作的复杂度,因此,很多需要一定技术基础的岗位完全可以被小时工代替。
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可以大量使用小时工,就是因为它标准化程度高,操作者很容易上手。用普通岗位代替技术岗,也可以进一步节约人力成本,对餐厅来讲可以将这些费用补贴到关键岗位上,以此来吸纳更优秀的人才。
再次,设备的创新让灵活用工成为可能。
设备的创新让很多传统需要手工操作的工作都可以使用机器来代替,可以节约人工,进一步提升效率。
使用设备就不需要员工有太多经验和基础,只要熟练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也降低了餐厅对人才的要求。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后,灵活用工不等于缩减人工。
灵活用工不等于缩减员工,而是结合餐厅实际运营需求灵活调整,实现科学的排班,让员工在空闲时段可以轮流休息,这样才能保证在忙碌时的状态和精力。
大部分餐厅都是所有人从早熬到晚,有人没人都得待着,这样的结果就是员工很累,效率又很低,投出产出比不大。
使用灵活用工可以弥补全日制的不足,也能优化员工的工作体验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了才能给顾客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 class="pgc-img">>从“定岗制”到“轮岗制”
很多餐厅经常出现因为员工请假导致人手不足的情况,临时顶替的人操作不熟练,结果做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很差,严重影响顾客对店面的评价。
因为一个员工的请假,影响到整个餐厅的经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定岗制”。
定岗制就是每个人做自己岗位的事,一个萝卜一个坑,收银就负责收钱,现场服务的就负责给顾客点单,传菜的就负责出餐……结果一个服务员请假了,传菜员就点不了餐了;收银员休息了,换个人过来立马卡壳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定岗制确实有助于做到责任明确,避免所有人陷入到手忙脚乱的混乱中去,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从这个角度来看,餐厅运营可以采取轮岗制。轮岗制是定岗不定人,不定萝卜只定坑,简言之就是进了哪个坑就做好哪个萝卜。
比如传菜员和服务员要经常交换岗位,收银员可以和接待员交换岗位,后厨传菜和打荷的也可以轮流交换岗位。
轮岗制不仅能让每个人掌握更多的服务技巧,也能让每个人切身体会到身边的小伙伴是如何工作的,可以进一步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理解彼此的不容易,进而强化团队的凝聚力。
采用轮岗制,也可以很轻松解决员工休假或离职带来的职位空缺,从而导致工作受到影响的问题。
当然,轮岗制更多的是针对前厅岗位,后厨岗位尤其是涉及到技术的岗位,还是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一些技术难度不大的岗位,也可以使用轮岗制度,在轮岗的过程中,管理者也更容易发掘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合适的人去做更合适的事。
从“人管人”到“事管人”
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领导关系。新员工就得听主管的话,基层岗位员工就得听管理层的话,后厨学徒工就得听师傅的话……驱动管理的核心是人,处于什么位置,就有相应的权利,就能够管理对应的人。
“人管人”模式的弊病就是在门店和公司内部会有拉帮结派的行为,管理层之间的权力之争,自然会导致员工的互相站队。
比如厨师长和前厅经理的矛盾会导致前厅后厨形成对立,店长和经理的矛盾会导致工作安排难以落地执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店里内耗严重,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整体服务水平和产品水平下滑。
导致公司内斗的原因,通常是因为责权不明确,此外,便是因为老板所谓的“经营策略”。
政治场合有一个词叫“权衡”,很多老板把这套理论用来管理门店。因为害怕店长太强或者经理太强,会使自己对店里的管理失控,老板通常会在管理者之间制造一些小矛盾引起双方的争斗,从而让自己成为那个能掌控全局的人。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客户,就有用这一套理论去管店面,最后导致店里乌烟瘴气,没撑多久就分崩离析。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实际上老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人管人的模式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就像俗语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队是否优秀最后通常取决于团队最高管理者,那么门店的好坏就全看店长了,店长的重要性太强,权力过大,必然会形成个人英雄主义,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这对品牌的发展是不利的。
那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呢?答案就是从“人管人”到“事管人”。事管人的核心是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关注发起事情的人。
员工需要为顾客提供某项服务,并不是因为店长说了要这么做,而是店里规定就应该这么干;员工需要按时完成对应的任务,并不是因为这是领导交代的,而是工作流程就是这么安排的;员工月底要拿到多少奖励,并不是领导给自己的照顾,而是根据考核规定,自己应得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管理者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事情的监督者,所有人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讨好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事情的结果更佳,这就是事管人的核心。
从“人管人”到“事管人”,本质上是从经验型的管理模式到科学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从个人色彩到集体意识的转变,这样的变化能够给团队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也能创造出更适合未来的年轻人的职场环境。
在追求个性化表达、不习惯被约束的年轻人心中,没有领导只有事情,干好事情拿结果,这才是最酷的方式,而这也是更利于做好餐饮管理的最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