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网讯(记者 杨亚楠)3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表示餐厅就餐安全是整个疫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餐厅员工健康体检制度。每天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检测,并做好记录,严禁带病上岗。
二是加强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做好餐饮具的清洁消毒,确保做到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三是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确保食堂内配备有效的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的可以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到规范超市购买冷冻冰鲜产品,不购买野生动物或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生鲜肉品。加工食物时注意生熟分开,畜禽肉、蛋类务必煮熟煮透,食物应保证新鲜、清洁、卫生,过夜食品不得供应。
五是加强餐厅通风换气。在气温适合和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营业期间可开门开窗,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六是对进入餐厅人员要进行体温测量。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到应急区域隔离,然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源:【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 王洋) 连日来,临县人民检察院能动履职,紧紧围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内容要求,对全县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检察机关能动履职,守护餐饮卫生安全的做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周密部署,做好前期准备。办案人员认真学习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和相关案例,通过卫健部门掌握了全县从事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的名单和经营现状,并且梳理出重点问题。
加强协同,提升精准规范。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同参与,监督办案。针对办案中遇到的难点,积极引入“外脑”,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特邀检察官助理加强沟通,提升案件办理的精准性与规范性。
突出重点,细致开展检查。此次专项活动重点针对生产环境、人员设备卫生、出厂检验、包装标识以及洗涤、消毒、包装材料等情况细致开展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已行政公益诉讼立案2件,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要求积极履职,督促整改,消除隐患。
小餐具,大民生。餐饮具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不仅有效提升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安全水平,维护了公共利益,更促进了社会治理。该院将继续携手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为构建临县和谐、健康的饮食环境贡献检察力量。
本文来自【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性危害知多少
一提起食品安全问题,大家都能举出很多例子,诸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香肠中的瘦肉精、大米中的矿物油、鸭蛋中的苏丹红。日常生活中,只要防止了以上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就万事大吉了吗?
食品中天然存在或者后天污染、引入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的因素通常称为食源性危害。食源性危害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三大类。
公众熟知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矿物油、苏丹红等只是化学性危害的几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仅仅预防化学性危害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只有从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三个角度同时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物理性危害主要包括食品中混杂的玻璃、螺丝等杂质以及放射性污染。例如,买回的小米中混杂着沙粒,在饭店就餐时从菜品中吃出的铁丝和毛发。化学性危害主要包括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农药的种类很多,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机磷、有机氯杀虫剂外,还包括杀菌剂、除草剂等。兽药也有很多种类,例如,蜂蜜中可能会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残留。生物性危害主要包括食品自身毒素、有害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寄生虫、昆虫等。
专家提示
消费者在评价食品安全与卫生时,应当从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三个角度全面考虑,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预防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保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