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方兴路的一家的餐厅,青砖灰瓦墙,石磨石碾子,玉米吊灯,二十四节气木板墙……一股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李旭东是元氏县音体美中学1998届毕业生。两年前,他和5位同学尹紫峰、李宁、路亚恩、张艳招、温谱,成立了六车间餐饮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工业文化、铁艺术两家文化主题餐厅。他们自称“6兄弟创业团队”。
农耕文化主题餐厅“惊蛰”有古朴的外墙,餐厅内还摆放着农具,透着一种历史厚重感。“这面墙所用的砖瓦和餐厅内的农具都是费力淘回来的。”谈到这里,李旭东很兴奋。
为让餐厅更有味道,李宁将旧门板切割成木板然后雕刻,用作餐厅包间的门匾。他还教员工雕刻门匾、制作木桌椅和装饰墙等。他们还建了2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专门种植有机蔬菜供应餐厅。
此前,“6兄弟创业团队”已经成功开办了两家主题餐厅。都是由原石家庄市钢板弹簧厂旧址改造的,他们将“废物”改造成特殊的作品,摆放在餐厅内。据说,目前这两家餐厅每天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年收入数百万元。
2013年,确定了文化主题餐厅这一创业方向后,创作团队毅然辞去各自的工作,张艳招更是放弃已工作多年的公职。他们聚集到石家庄,努力凑齐200万元的资本,作为合伙人共同创业。他们认为,石家庄是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工业就是根脉。随着城市发展,新建筑拔地而起,但是许多承载时代记忆的老工厂陆续消失、搬迁。工业文化主题餐厅的存在可以为石家庄的工业留下一份记忆。
“餐饮经营看似简单,里面却有大学问。”张艳招颇有感慨地说,“六车间”刚试营业3天,就因各种原因关门整顿。重新开业后,他们都坚持每天晚上开会总结经验。不久之后,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制度。
“创意加韧劲儿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凭着一股韧劲儿,可以解决许多创业路上难题,这样创业者才有可能成功。”张艳招说。
本文来自生意小哥,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装箱原本是承载货物的运输单元,但在设计师的手里,经过一番脑洞大开的构思,和细细地雕琢,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充满创意。其魅力就在于它具有工业美学的外观和空间形式的千变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集装箱餐饮建筑的风采。
潍坊·宋香园悬崖餐厅
▼
< class="pgc-img">>宋香园整个建筑群使用了67个集装箱改造拼装而成,主要通过横置、竖立、并置、串接、堆叠等方式组合空间,增强了体积感,将整个建筑划分成厨房、餐厅、咖啡雅座、服务中心、购物超市、观光平台、观景栈道等不同功能区。
< class="pgc-img">>建筑主体主要呈现回廊式结构,中部区域栽种着银杏、塔松各一株,并放置室外座椅,提供休闲自在的室外用餐体验。
< class="pgc-img">>主用餐空间设在东面的回廊内,巧妙的利用了集装箱2.4米的宽度,通过并置组合,将每个集装箱化作相对独立的包厢。同时走廊空间极具戏剧性的透视效果,不仅利于通风采光,还极具个性情调。
靠近悬崖侧的一端以落地玻璃窗替换,食客视线自然聚焦到窗外,可以一览悬崖的壮观美景。而朝向中庭的一端则镶嵌满月透窗。
木色的墙壁和桌椅、浅葱绿的地板,色彩淡雅怡然,则营造出宽敞明亮的居家氛围,亲切感十足,营造宾至如归的气氛。
< class="pgc-img">>二层更多承担欣赏风景的责任,主要由咖啡区域和玻璃廊道组成。游客可以在宽敞的观景台位来一杯热咖啡,慢悠悠的欣赏周围薰衣草花田,或凭栏而眺,鸟瞰郁郁林海、眺望长城遗址等等......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主体建筑内除了餐厅,还设有薰衣草产品手作室和纪念品商店等等,完善整个游玩体验。
< class="pgc-img">>介绍完餐厅,小餐君也不能厚此薄彼,集装箱式咖啡店我们也一起看一看!
台湾·ARA Coffee Co
▼
< class="pgc-img">>ARA Coffee Co位于都市街道转角,针对台湾常见的机车通勤族群,提供免停车的专用外带车道直接点餐。
整店由三个20尺的集装箱相互叠加拼接成三角形的,分别划分为点餐处、办公区和用餐区三个部分。
设计保留了集装箱原有工业风质感与元素,并通过大面积开窗,扩张网、导光扩散板等材料,连接内部建筑单元与外部环境。
设计保留了集装箱原有工业风质感与元素,并通过大面积开窗,扩张网、导光扩散板等材料,连接内部建筑单元与外部环境。
同时为了控制成本,以薄片钢板凹折成餐桌板和吧台,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空间的压迫感。
大面积的白色,搭配原木色的地板,尽显简约之风。清新淡雅的环境,在绿植的点缀后更加迷人了!
随着时代的推移,POP-UP集装箱餐厅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所认可的一种城市小型餐厅模式,废旧集装箱不仅价格低廉,也解决了集装箱在沿海城市港口堆积的问题,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也迎合了现今社会的潮流思想。不论是大型餐饮建筑还是小到单个集装箱的小型餐饮建筑都可以适用,除了上述文章两种模式,集装箱还可以爆改成酒吧、酒店、学校、商业街等等,拥有无限可能!
集装箱建筑作为临时餐厅可快速搭建,周期短,低成本,易移动,改变了传统建筑不能移动的特点。不过也有可能会出现的缺点,如狭窄、通风、保温等等,这一方面就见仁见智了。
今日话题
#你能接受集装箱式的餐饮建筑吗?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来源:餐饮视界,图:网络,文:餐谋长品牌策划/阿政
>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每天12时,正是市人大机关食堂就餐的高峰时段。食堂一角,在张贴着“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字样的垃圾桶前,就餐完毕的干部、职工排好队,将分类后的垃圾有序投放:先将纸巾、牙签、塑料袋、酸奶杯等投入“其他垃圾”桶,再将剩饭、剩菜、汤汁、果皮、蛋壳等投入“餐厨垃圾”桶……9月8日、9日,市机关事务局、市城管执法局在沈阳市人大机关、沈阳市政协机关继续组织“垃圾分类进公共机构”活动。
市人大机关食堂:
规范垃圾投放优化就餐人数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规范餐厨垃圾投放,为广大员工提供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机关食堂早于两年前就率先行动起来,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行政处相关负责人尤勇告诉记者。
尤勇指着食堂出入口处一角说:“你看,这里明确标注了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字样,自2019年6月开始,广大干部职工就逐渐做到按照提示字样分类投放垃圾。”
尤勇介绍,垃圾分类之前,市人大机关一共设置了6只垃圾桶,每只容积在120升左右。实现垃圾分类后,6只垃圾桶减少至4只,每一只桶高度降低到约70厘米,桶的容积减少了近70%。“垃圾分类之后,垃圾减量特别明显。”尤勇说。提及垃圾减量的原因,尤勇分析说,除了垃圾分类之外,光盘行动和优化就餐人数也是关键。
目前,人大机关食堂一、二层总计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平均每天总就餐人数为280人左右。2019年6月,市人大机关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两年多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在,平均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总量约40公斤,实现垃圾减量约50%左右。这些餐厨垃圾全部由一家指定的企业,通过每两天清运一次的方式,实施全封闭清运。
市政协机关食堂:
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源头减量
9月9日12时30分,在市政协机关办公楼,记者采访时得知,在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同时,机关食堂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从源头抓起,从产生垃圾的第一步开始,就严格执行分类投放的标准,后厨人员坚持按要求操作,既节约成本又减少垃圾产出量。
“像西兰花、青萝卜,厨师们将以往会丢弃的皮、梗制成菜品或腌制成凉菜。”市政协机关办公楼物业相关负责人张健告诉记者,胡萝卜头、芹菜根做腌肉料,去除异味,一举两得。如此,就能物尽其用,也体现了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
在食堂出入口处,物业人员对残食分类投放进行严格管理,提醒就餐人员减少残食剩余量,倡导光盘行动。据了解,机关食堂每天大约有130人就餐,餐厨垃圾产生量每天大约有30公斤,较比分类以前的50公斤,减少将近一半。
在强化宣传引导方面,机关各部门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就餐人员自觉、科学地开展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大礼包”:
把分类理念带回家
在机关食堂门口,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工作人员都会在垃圾分类宣讲台前驻足,咨询垃圾分类的常识。“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机关干部感叹说,垃圾分类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污染、美化了环境。
市城管执法局分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是培养分类习惯的第一步。机关同志要带头参与,把“垃圾分类大礼包”带回家。家庭开展垃圾分类仅需在厨房增加一个厨余垃圾桶,把剩饭剩菜倒入桶中。下楼时,将厨余垃圾袋(绿色袋)和其他垃圾袋(黑色袋),投入相对应的垃圾桶中即可。
活动结束后,上述两大食堂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以后要继续探索符合食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工作措施,把分类工作做实、做强、做出特色,发挥机关示范带头作用,提升保障服务能力。按照四分类原则,继续实施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源头分类工作。
据统计,此轮“垃圾分类进公共机构”活动在市级公共机构共发放“垃圾分类大礼包”1600份。通过宣传,提高了公共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垃圾分类的意识。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唐葵阳摄影记者王勇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