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父”“爷”“爹”“爸”各领风骚数百年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兼母的父》(丰子恺)父亲节到了,人们纷纷为父亲送上祝福。据记载,我国自古以来对父亲的称谓不下七八十种,大致可分为6大类。

兼母的父》(丰子恺)

父亲节到了,人们纷纷为父亲送上祝福。据记载,我国自古以来对父亲的称谓不下七八十种,大致可分为6大类。历史上,这几类称谓此起彼伏,各领风骚数百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据清人梁章钜《称谓录》等书记载,自古以来对父亲的称谓不下七八十种,有学者把它整理成6类:

1.“父”类。包括父、父亲。

2.“爷”类。包括爷、耶、爷爷、阿爷、老爷子等。

3.“爹”类。包括爹、爹爹、阿爹、老爹。

4.“爸”类。包括爸、爸爸、阿爸、老爸。

5.“大”类。包括大、阿大、达、达达等。

6.“伯”类。包括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在这6类称谓中,又以“父”“爷”“爹”“爸”为主流。历史上,这几类称谓此起彼伏,各领风骚数百年。

“父”出现最早,

甲骨文中已有“父”

“父”类称谓出现最早,甲骨文中已有“父”字。何为“父”?古人对“父”字有几种解释。

《仪礼·丧服》云:“《传》曰:‘父,至尊也。’”释“父”为“至尊”,即家中至高无上的人。

《释名》云:“父,甫也。甫,始也,始生己也。”释“父”为生己之人。

《说文解字》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是,父,是规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的人。字形采用“又”作偏旁,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

在商周时期,“父”就已用来称谓父辈,并已进入民间口语。《诗经》中,“父”字共出现52次,其中代表“父亲”的就有36次。如《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在先秦及两汉,人们常称呼父亲为“父”“公”“翁”。至于“父”与“亲”组成复合词,是魏晋以后才出现,但出现后很长时间都没什么人使用。直至现在,“父”和“父亲”主要用于书面语和背称,面称用法甚少,只在皖西南、鄂东南、苏、闽等有个别地方称父亲为“父”“阿父”“老父”。

“爷”兴起于东汉,

初写作“耶”

东汉以后,“爷”类称呼兴起,并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了“父”类称谓。

“爷”字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繁体字是“爺”,最初写作“耶”。

《亲属记》说:“古人呼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司马光《书仪》卷一也说:“古人谓父为阿耶。”

如《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爷爷”最初也写作“耶耶”。如《南史·王彧传》载:“(王彧)长子绚,字长素,早惠。年五六岁,读《论语》至‘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之曰:‘可改耶耶乎文哉’。绚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戏!’”

至唐代,呼“父”为“耶”或“爷”仍流行一时。如杜甫《兵车行》诗云:“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元稹《别毅郎》诗云:“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

奇怪的是,兴起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的“爷”类称呼,至宋代开始被“爹”类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现在仅存于北方方言中。北方人称父亲为“老爷子”,称父子为“爷俩”,就是古代称呼的遗留。

“爹”于宋代普及,

至今仍绵延不绝

“爹”字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亲》,该书释“爹”为“父”。《广韵》注云:“爹,徒可切,北方人呼父。”可见此称呼最早从北方开始,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宋代,已普及到大江南北。宋人庄绰《鸡助篇》说:“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为何呼“父”为“爹”,当时谁也说不清。

同时,人们还称父亲为“爹爹”。如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云:“宋高宗称徽宗为爹爹。”

仇远《稗史》载:“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子读书,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一日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亦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闻者大笑。”

一直至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爹”类称呼仍绵延不绝,如果不是“爸”类称谓的崛起,此类称呼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至清代“爸”始流行,

终“一统江湖”

很多人以为,“爸”是“后辈”,“爹”是前辈。其实不然。“爸”与“爹”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也释“爸”为“父”。

且“爸”与“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据钱大昕、章炳麟等学者考证,上古时期没有唇齿音声母f,只有双唇音声母,“父”字的声母在上古时期应是b,读ba,至中古才读为fu。读音转变后,人们就造出一个“从父巴声”的形声字“爸”,用于称呼父亲。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爸者,父声之转。”

不过,虽然三国时期已有“爸”字,民间也有人呼“父”为“爸”,但这个古老的称谓只有少数地方使用,在书面用语也极少出现。

直到清代,情况才有所改变。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但仍未能成为主流。

“爸”类称谓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初。近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爸爸”称呼父亲。到如今,“爸”类称谓的流行程度已超越所有其他类型的称谓。这种历史变迁,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家乡话称父亲,格外亲切

父亲节到了,人们纷纷给父亲送上祝福:北京人说:“老爷子,父亲节快乐!”长沙人说:“爷佬倌,父亲节快乐!”广州人说:“老窦,父亲节快乐!”四川人说:“老汉儿,父亲节快乐!”青海人说:“阿大,父亲节快乐!”云南人说:“老爹,父亲节快乐!”陕西人说:“达,父亲节快乐!”江西人说:“拔罢,父亲节快乐!”……很多人觉得,用家乡话称呼父亲,显得格外亲切。 在我国的方言中,对父亲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除上述称呼外,还有“阿翁”“阿父”“阿玛”“老子”“相”“官”等,有些方言甚至称父亲为“伯”“哥”“叔”,如果不是当地人,一定会觉得这些称呼很难接受。

作者:钟葵

来源: 广州日报

020 年,"爷青回"在年轻人最热衷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B 站的弹幕上总共出现 500 多万次,成为年度弹幕最流行词。画风清奇的弹幕流行词是网友在弹幕中敲下的直抒胸臆而又引发共鸣的词汇,弹幕每年的流行词都会折射出特殊的文化意味,既表现年轻一代的思想,也蕴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思考。

2020 年,年轻人最热衷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B 站上,满屏的弹幕中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词——"爷青回"。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绝对找不到这个词,但这个词却在 B 站今年总共 22 亿条弹幕中出现了 500 多万次,成为年度弹幕最流行词,第二位的流行词并不令人意外,是全网流行的"武汉加油"。

按照 B 站年轻人的解释,"爷青回"就是"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缩写。 "用来表达人在变化后的环境中,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喜悦之情。"一位 B 站 UP 主告诉记者。

迥异的语境和文化

互联网上与线下有着迥异的语境和文化,而这一差异似乎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一位社交网站的产品经理感慨道,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变化太快,很多时候他们甚至直接用表情包交流。为了了解年轻人的互联网语言、使用习惯,很多产品经理不得不伪装成 00 后去和他们交流,但很快就会被识破,因为话语体系完全不同。

如今,弹幕已成为观看视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弹幕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看懂了弹幕也就看懂了当代年轻人流行文化。

据知识分享平台知乎介绍,"弹幕"一词最初的意思指炮火射击过于密集,以至于像一块幕布一样,为军事术语,也经常被用在弹幕射击游戏中。在传播领域中指的是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在视频画面上以字幕的形式发布的评论。

弹幕最早起源于日本的视频分享网站" Niconico 动画",2007 年 5 月,Niconico 动画新增留言板功能——用户可在影片上留言,而留言会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上。

视频弹幕的信号在于——你不是一个人在看,而是"抱团"观看模式,也真正实现了无时空距离的社交。

有网友表示,弹幕简直比剧情还有趣。看似简单的寥寥几句弹幕,却也是无数观众在那一刻最想要传达的感想。

如果说中年人使用社交平台更多是进行一种信息交换,希望社交平台简洁有序,那么年轻人的社交平台则更加丰富有趣。当下年轻人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自身独特的社交属性,正是如此才会有弹幕文化、各种缩略语的出现。

而相比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弹幕的"共时性"打破了观众之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年轻观众在特定时刻的及时互动与社交需求。

建立崭新的话语体系

在几经对弹幕的尝试后,已近中年的社交产品经理们总结的一种看法是,95 后与 00 后在尝试着建立崭新的话语体系,接管需要直面的社会议题,他们希望在网络中建构自我身份认同。

唤醒人们群体认同的因素,更多的是共同回忆 , 于是"爷青回"出现了。

弹幕中的"爷青回"常见于青春时代经历过的人、影视剧、游戏、动画等事物,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在当下再现和回归的场景中。

今年一批经典电视剧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入驻 B 站。略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在电视上已经播放过很多遍的经典电视剧,在 B 站上再次获得大量的播放量,满屏的弹幕都是对青春回忆,观看者甚至每一帧地寻找穿帮镜头。

譬如弹幕里,老版《西游记》里的诸多"一毛特效"早已被拆穿:猴哥一蹦十米高的镜头,下面微微露出了蹦床的影子;天庭上腾云驾雾的场景里,干冰烟雾中隐隐露出了猴哥脚下的滑板……

B 站认为,"爷青回"的感叹既有年轻人对于被迫成长的时代情绪的回应,也包含着大众对于重获幸福的渴望。通过重回往日时光的方式,"爷青回"让人们再次体验生活中曾有过的那些快乐的、高光的瞬间,从而唤起美妙、感动等情绪,让观看者得以在当时当下重获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勇气。

但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虽然"爷青回"是年轻人的语言,但他们感慨的那些内容、那些文化现象,却似乎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如今充斥在视频网站上的大量内容远没超过经典的高度与流行力。

"爷青回"一定程度上是老剧大热引发出的流行词。与其说大家回忆的是剧集本身,不如说,大家怀念的是那个不必担心经典会被拍烂的国产剧黄金期。

寻找集体回忆共鸣

也许疫情期间的特殊性,迫使无数隔离在家的年轻人向外找寻与社会、与群体的联系;在年轻一代建立起崭新、属于自己的表达体系之前,全国统一的流行多年的经典无疑是一个节点。

而"爷青回"却像一声号角,把在 B 站上找寻认同价值的网友们攒了起来 : 不必担心自己的呼声无人回应,因为这有千万人在一同召回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 · 哈布瓦赫提出的重要概念,用以解释由特定社会群体所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共享的重要观念引发的缅怀、讨论和传承现象。

除了见证 B 站所代表的青年文化的成长,"爷青回"也展示了千禧一代与时代的共同成长。B 站"爷青回"刷屏最多的视频出现了李逍遥和赵灵儿、刘星和小雪、也有舒克贝塔、甚至是巴啦啦小魔仙。

这些人物与他们背后的作品无一不鲜明地体现了特定时代的影视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面貌,直到现在还会被作为独特的社会现象深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爷青回"体现的是一种既属于个人又属于公共空间的情感表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上观新闻

大刚

黄苗子(1913-2012年),本名黄祖耀,广东中山人。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黄苗子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继续从事美术漫画活动,并成为沪上漫画界的中坚人物,先后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2012年1月,著名文化老人黄苗子以百岁高龄辞世。今年是黄苗子逝世十周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此刊发黄苗子之子黄大刚所写的回忆文章。

黄苗子

七十交情九十翁,

君今飞去一条龙。

我是破车牛亦老,

粉丝亿万小丁聪!

这是父亲悼念小丁叔叔的诗。他们在1935年相识,直到2009年,长达74年。因为是悼诗,书写未红盖章。

有年轻朋友问我:他们这些人为什么能有持续终生的交情?当时还真把我问住了。

父亲为小丁叔叔写悼诗

相得益彰 相濡以沫

父亲在《<世说新篇>小记》中说:

古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十分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总是有好有坏,老汉一生却是遇的好人多,坏人少。结识的师友,除极少数旧日似曾相识、今已避之三舍,或自称和老汉铁哥们儿而其实素昧平生者外,绝大多数都是有趣的人、有性格的人、有天分和有文采的人,都是好人、奇人、“酷”人、“绝”人。结交良友自然就讲道义,长学问,见温情,能互助,诉心曲。我这老头,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缘认识这一大帮哥们儿朋友。

朋友相交,首先是相互欣赏吧。父亲在《世说新篇》里记述了好多师友,不管笔法如何变换,父亲的欣赏、敬佩之情跃然纸上:

如山东大学的童书业教授,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老舍先生的风骨——自尊、刚正、仁爱和“民胞物与”之情;张正宇伯伯“狂”得可爱、刻苦用功;罗寄梅先生的学问修养,尤其是在1940年代与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拍摄数百张极其珍贵的敦煌莫高窟照片(这批照片已由国外一家出版公司出版);王世襄伯伯家的老家人玉爷的为人,与王伯伯一家人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我想起廖冰兄伯伯的一番话,那是1980年代,他获得了一个装帧设计的全国奖项,他却说:那有什么呀!我这都是从张光宇那里“偷”来的。

一个“偷”启发了我,想想父亲和他的朋友,哪个不是“偷”来“偷”去?人家的学问、品行、才华,总之他人之长,全都看在心里,记在心上,互欣赏更相互启发,不知什么时候或许就改造成了自己的东西,可谓相得益彰。

总之,父亲和他的师友绝不是“恨人有”,更不会“笑人无”。

左一:黄苗子,左二:王世襄,右一启功。

大家都知道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蛐蛐罐、鸽子哨、蝈蝈葫芦到明式家具这些儿时玩意儿,后来被王伯伯“玩儿”成了“非遗”。王伯伯因莫须有的原因被故宫解职,原来的文物研究的优越条件没有了,转而研究没什么人关注的中国漆器工艺。记得听王世襄伯伯的公子敦煌说过:1958(我家刚刚搬进王伯伯的芳嘉园3号)、1959年(张光宇伯伯一家也搬进来了)有一段时间,咱院的大人都跟“疯”了似的,弄得来咱院的人也都“疯”了,我爸拿《髹饰录》(自己刻蜡版油印装订),逮谁送谁。这话太夸张,其实是很多朋友听说王伯伯要注释《髹饰录》这部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专著,都尽一己之力帮王伯伯,比如介绍可能帮上忙的人、自己手里或知道什么人那里有相关资料或实物。

如今这部《<髹饰录>解说》已被漆器专家和收藏家奉为圭臬。这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知道。

照片应为湖南凤凰当地人拍摄,并写说明文字。

1975年父母出狱后,沈从文爷爷“笑眯眯来到舍下,默默地喝一口茶轻声地说:‘你出来了,很好!坏事情总会过去的。’”他与父亲的交流他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研究出来的成果,涉及中国服饰史、马种马饰史、熊经鸟申——汉代健身术。沈爷爷曾对父亲说:“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个一个题目做下去,十辈子也做不完,我们都来干。” 沈爷爷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波三折,前后十八年,资料被毁,手稿被焚毁,但他一次次重来。还有一段小插曲,两家国内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时都要与日本讲谈社合作,沈爷爷坚决撤稿,最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化工程的开山之作,它为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实论史的新方法……”(王亚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导读》),为中国服饰史研究铺平了道路。一次一位考古所的老兄对父亲说:看到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们无地自容啊,本来该我们做的事情,却让一个文学家做出来……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编著

“结交良友自然就讲道义,长学问,见温情,能互助,诉心曲”,大约就是父亲的“交友秘诀”,与聂绀弩伯伯的“感到这些人懂得我的心情,说得到一起”可互为印证。

聂绀弩伯伯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

……

代请韩公(注:画家韩羽)赐画, 实获我心。尹公(注:画家尹瘦石)来, 说韩公画戏文极佳, 曾见其虹霓关云云。尹公亦云韩在保定, 不知其为青少中老, 我公其知之乎?

忽然想到, 韩画固神。若问: 何以不以之画社会主义革建, 而画封建落后之物, 其将何以为经济基础服务乎? 此事极关重要, 甚至是文艺界之致命问题, 未见人谈及, 自亦觉极难谈,因广大艰深难以开口也。我尝觉公、我、祖光、瘦(注:尹瘦石)、迩(注:陈迩冬)乃至永玉, 固均属落后分子, 但实皆高知, 并不反社, 有时抑可歌社而并不违心。且今之我国孰为歌社标本, 而歌社之作(不仅美术)似很少如韩画之动人者。又, 韩画似不大众化,而此欣赏之小众, 所见非错。想来想去, 不知如何是好。何时枉顾, 愿一倾之, 以求大教。

此颂 艺安

弟 驽 1977.10.10

此时,聂伯伯还是“戴罪之身”,每个月只有18元生活费,比我父母出狱时差多了。一周后的17日,他写了给邓小平同志的申诉信。转过头,玩笑照开,文思照旧,写此信应是对“文艺界之致命问题”已有想法,要对父亲一吐为快,相互启发。每个人都有艰难时刻,无论多难多黑暗,这一方土地上的灿烂文化,是父亲和师友们心里的一盏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追求,无论在暗夜里、乌云下、阴影中,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们身上永远充满着阳光,所以,永远都不会成为阴影的一部分!朋友相濡以沫,则是那盏灯耗不尽的灯油。

《傅青主听书图》

韩羽叔叔作《傅青主听书图》,众多文人题诗。聂伯伯亦有题诗,信中“代请韩公赐画”,就是题诗后,便对韩画念念不忘。

百年旧梦 千古文章

1919年,作为战胜国,自己的领土却在凡尔赛宫被列强交易。

日寇入侵,更是让父亲饱尝国仇家恨——兄长黄祖雄(黄中坚)牺牲于太行山,我的外公郁曼陀被敌伪特务暗杀于如今的上海常熟路188弄家门口,三外公郁达夫在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巴爷公务,我的曾外祖母不堪忍受日军欺凌,躲进山洞活活饿死。广州大轰炸后街头血肉横飞的惨景,重庆持续五年的大轰炸……

但是,父亲毕竟是同盟会员黄冷观之子,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伴随其长大,爷爷在香港这块英租界上创办的中学,起名“中华中学”……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德先生”、“赛先生”,在他们这一代文化人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亲模仿比亚兹莱的《魔》是在1929年8月发表在《上海漫画》上的。从香港到上海,都是华洋杂处、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民族情感没有让他排外,反而希望通过借鉴国外,能探一条新路。正如张光宇伯伯这年10月在《上海漫画》发文所称:“……无疑地把新的思想尽量灌输,无疑地把科学组织成的种种力量把他采取;而更其是把我们中国人一向停顿着的懒脑子来捣乱一番!也要叫他嚷出‘立体派’或者‘表现派’的建筑及用具一一速现呢?如其更野心一些连欧美或日本的‘工艺美术’的发达也超过了!要使他们震惊起我们并不是专靠唐、宋、元、明的古瓶,或商鼎、汉瓦来吹吹牛的工艺美术才是啊!”

正是这样的忧心和雄心,从1920年代睁大眼睛看世界到194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多数艺术家中形成了探索民族化之路的共识。

张乐平伯伯创作的《三毛流浪记》

黄苗子画1930年代南京的“风花雪月”,都是大众的哀伤与无奈。原载《漫画界》创刊号(四月号)。

《风花雪月》 黄苗子 画

父亲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他与叶浅予、张乐平伯伯一样,时刻关注“小人物”和社会底层,他的漫画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同时,父亲又在不断否定自己,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学习、探索、试新。虽有人将他归类到“贵族”一类,其实他并不“领情”,作为“德先生”、“赛先生”的拥趸,怎么能做高高在上的贵族呢?丁聪叔叔的《花街》、祖光叔叔的《风雪夜归人》,哪个作品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世情?

丁聪《花街》

大约是1944年,看完祖光叔叔的《风雪夜归人》后,父亲填《念奴娇》词一首:

绕梁哀曲,叹灵珠婉转,才人词笔。落彩飘飘谁捡去?累汝殷勤寻觅。笑泣声残,悲欢梦渺,觅也无踪迹。氍毹人世,几人暗自悽咽。

从伊密誓惺惺,银河耿耿,会好何如别。涠絮莲泥相望苦,檀板黛眉愁绝。漫说明朝,可怜今夕,雪虐冬风急。云胡归去,江湖万里空阔。

这是为“下九流”人物鸣不平,也是对家国命运的忧愤与无奈。1982年5月,父亲重抄并记曰:“那时正是国土受日帝侵凌,大后方一片昏黑,语涉颓丧,也是写实。身在空阔江湖,回顾一下‘可怜今夕’历史痕迹,倍增感怀。”

那个战乱纷仍的时代,人们流离失所,被上下抛颠,不甘屈辱贫弱的这批文人的命运自然就连到一起。

父亲送挽联到夏公灵堂。右起:黄苗子、郁风、沈芸、郁隽民、沈宁、沈旦华

1995年,夏衍先生仙逝,父亲书一六尺挽联:“国耻国难国魂百年旧梦,人道人权人性千古文章!”这是夏衍先生一生奋斗的写照,也是父亲和他的师友的理想,不是知己想不出来!

本非同根生,构陷何足奇

共产党人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憧憬。且不说廖承志、夏衍、乔冠华这些共产党人的人品学识,就说八路军不断收复失地,而且为保护赵城金藏,与日伪周旋,那些不认识几个字的战士,为了保卫中华文化瑰宝,竟有八人献出生命,这让他非常感动。渡江战役,解放军敢于炮击英国军舰,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尤其是抗美援朝,做出了被普遍认为是不可能的奇迹——把美国人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百多年屈辱的民族,终于得以扬眉吐气。

父亲不是神仙,曾有许多的迷惑、犹疑、彷徨。因为他们太了解旧社会的种种丑恶,于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奔向新社会,生怕不能跟上新气象,玷污了自己的憧憬。每每遇到迷惑,便先检讨自己,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究竟错在哪了。聂伯伯比父亲觉悟高,但也认为自己属于“落后分子”一群。

1985年父母与吴祖冠叔叔同访聂伯伯时的速写,并题记

1980年代,聂绀弩伯伯写给父亲的诗页

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出狱当天,我陪他到复兴医院看父亲。父亲释放前因做手术,还在住院,此时由监狱病房转到普通病房。二人见面,既没有抱头痛哭,也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很兴奋,毕竟从遥遥无期到一家人团聚。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竟认为自己是“敌我矛盾”,我在旁边听了都想笑:真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敌我矛盾?谁把你们当敌人了?广大群众?您老太太刚一进院子,第一个专门看您的可是我发小建民的妈妈牛婶——真正的人民群众、街道积极分子,在我成为“孤儿”的时候,她家里有好吃的,先拿给我吃,可他们家月人均收入只有10块钱。

晚会新装 郁风草图 金梅生绘 1957年

如此“作践”自己,我当时还真理解不了。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了,那是他们预想的最坏结果。母亲已经想好了释放后的生活安排,这个新中国服装设计的开路者,想做个裁缝,而且是缝缝补补的裁缝。父亲可能更“理想化”一点,就想当个校对,点校古籍(书店开始卖部分二十四史,我买了《北齐书》转送到监狱,父亲看后发现句读和注释有错误)。

他们这些人就是这样,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在一次次遇到麻烦的时候,就想放弃或真放弃了,但是,因为对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爱得太深,却不由自主地从另一块地方捡起来,并又从中得到一种享受,还把这种享受与朋友分享。

母亲郁风的妇女服装设计图,原载《美术》杂志1956年4月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前面的“相煎何太急”用得不对,因为父亲与章诒 和虽都是“过来人”,却不“同根”:

父亲一生,多受磨难,但他心里有那盏灯,就永远有爱,有光明。所以,他喜欢盯着别人的长处学,为别人的成就点赞;所以,他可以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依然笑面人生;所以,他一次次“放弃”,又一次次重新开始;所以,父亲和母亲早早商定,将收藏和自己的创作拍卖,建立基金会,而不是留给子孙(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成立至今已资助数百位美术院校贫困生以及多个文化项目)。

2006年3月邵燕祥先生邀聚。左起:邵燕祥、章诒和、杨宪益、郁风、黄苗子。三年后,章诒和就把朋友的朋友、为她题写斋名的人构陷了

章诒和心心念念的是重做高高在上的“贵族”,而她笔下的人物不过是她要满足“贵族”虚荣而借来的陪衬和垫脚石,为此,她什么都可以出卖,只要能“高人一等”。所以,她栽赃我父亲,不奇怪。然而,“贵族”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章诒和就发出了“这个世界还会好吗?”这种充满着戾气和怨毒的声音。

杨宪益伯伯告别仪式专给父亲留的位置

右为杨敏如教授。本该是我去安慰老师,却变成老师安慰我。 罗雪村摄影

2009年11月29日,杨宪益伯伯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我代表父亲吊唁。遗体告别正厅的门口左侧,摆放的是各个团体单位送的花圈,右侧第一个花圈就是父亲落款的,而且单独的一个花圈,而下一个花圈是杨绛、冯其庸等几个人的挽带。无论从哪说起,父亲的花圈也不该摆在杨绛先生的花圈前面。显然,是专门留给父亲的。

杨伯伯的妹妹杨敏如老师(我上过她的中国古典文学课),她拉着我的手就哭了说:我们都想你爸爸,我哥哥也一直惦记着他。他是好人,还有郁大姐,都是好人。我们家有好些他们的书,他们的字画。别听那些坏人瞎说。本来我是来吊唁的,可杨老师倒来安慰我了。

当晚,杨伯伯的小妹杨苡阿姨来电话:“我哥哥一直惦记着你爸爸,本来说起章诒和我们都气的不得了,可我哥哥只是一笑,黄苗子哪有那么大的本事!”

相濡以沫的“过来人”,一语中的!

杨伯伯这样的朋友,父亲有一大群, 章诒和没有!

病榻之上,父亲草就的诗稿,其时心情可见一斑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刊《漫话丁聪》公号)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