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初夏的东乡县,草色翠绿,花香袭人。远近而来的游客观赏美景之时,不忘品尝“东乡手抓”“东乡土豆片”“东乡地锅锅”等美食。
近年来,东乡县围绕“品牌打造、体系建设”集中发力,美食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美食文化,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
餐饮业产值突破15亿元
在东乡县,美食餐饮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以东乡手抓为主的东乡美食花样繁多,味道纯正独特,以做法精细、品相精美、食材精良著称,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赞誉。”临夏州委常委、东乡县委书记马斌说,东乡籍群众累计在全国开办餐饮店5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值在15亿元左右,东乡美食产业在全省清真餐饮行业中占市场份额的15%以上,美食成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东乡美食产业链上,东乡县毛沟村的餐饮业引人注目。毛沟全村有农家乐77家,年产值近4500万元,成为东乡县美食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美食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我开办了毛沟伊清源农庄和康乐县伊清源农庄分店,毛沟伊清源农庄平均每天营业额2万元,康乐县伊清源农庄分店平均每天营业额2.5万元。”东乡县毛沟伊清源农庄负责人马成武说,店里的“东乡贡羊”纯天然饲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纯正味道。
东乡县美食餐饮协会会长何青海介绍,东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金融贷款、奖补资金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政策的实施,拓展了餐饮业发展空间,形成了“政府+协会+产业运营公司+实体企业”的产业振兴模式,建成了牛羊肉、调料等美食原辅料供应、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供销体系,全县美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打造美食名片
凭借独特的发展优势,东乡餐饮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
“回顾这几年,东乡美食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出了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马克手抓负责人李达吾德说,“马克手抓”品牌创新手抓打包新模式,避免了成本高、推广难问题,在全国设有近百家门店,年产值超过亿元。
以美食产业为核心,东乡县加强美食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打造出一条具有东乡特色的美食产业链,提升了美食产业竞争力。全县引进企业加工、制作和包装技术,加快美食餐饮产业工业化进程,使美食产业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协会引领助推作用,推动东乡美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努力把东乡美食产业做大做强。”何青海说,结合申报“东乡贡羊”国家地理标志和“东乡贡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重点打造以“东乡手抓”“东乡全羊宴”“东乡平伙”等为主的餐饮示范店,对新建店面按照投资规模、营业面积和东乡籍从业人员数量分类实施差异化奖补,进一步提升了美食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和品牌引领,东乡县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品牌,“东乡贡羊”“东乡手抓”“春台手抓”等富有地方浓郁色彩的羊肉品牌赫赫有名,成为展示东乡形象的重要窗口。
让美食成为文化
东乡县人文底蕴深厚,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传承东乡美食文化是东乡餐饮人的共同奋斗目标,东乡籍群众正纷纷走出大山,在全国各地从事餐饮类创业,东乡美食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何青海说。
东乡县美食文化的崛起,是当地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通过深入挖掘美食文化内涵,加强美食与文化融合发展,美食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斌认为,餐饮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东乡美食产业蕴藏巨大潜力,大有文章可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政策扶持、体系构建、金融支撑等方面持续跟进,东乡美食产业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开拓市场。
“做大做强产业关键要靠企业自力更生,以菜品质量、服务品质、口碑力量赢得市场。” 马斌强调,东乡全县餐饮产业经历了由小及大、由大及强、由强及精发展过程,正在齐心协力打造优势更突出、竞争力更强、带动效益更大的“舌尖产业”,让更多东乡美食走向全国、香飘四海。
今社会,吃饭的选择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相应的,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有很多人不愿意每天花时间耐心买菜、做菜、洗碗。如果餐厅价高,外卖费时难选,有些时候便利店的速食会成为许多打工人的首选。时下,很多餐厅以预制菜和半成品来减少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工。
近日,记者在探店时发现,扬州三盛国际广场负一层有家“张好好食堂”,专门在门口打出了很难得的“每日现做告别预制菜”的招牌,希望能够成为周边写字楼的楼下厨房。
记者探访18平方米有5个工作人员
在扬州三盛国际广场负一楼,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吃店。张好好食堂之所以抢眼,是远远就能看见镂空发光的店名,一边写着“每日现做告别预制菜”,一边写着“好好食堂,楼下厨房”。
主理人之一的张安国告诉记者,这个小店只有18平方米,里面有食材、厨具、餐柜和5个员工,显得并不宽敞。店中间支起的大锅里炖着做拌饭的肉汁,门口排列着七八张桌子,大约二十个座位,开业不久,但每到饭点常常客满,平均每天有八九十单美团外卖,每天还固定给几家公司配送团餐。
每天上午8点,张好好食堂的员工开始上班,处理新鲜送到的食材,“目前,除了笋是半成品,其他的食材都是每天新鲜到货的”。张安国告诉记者,在预制菜盛行的今天,“我们希望能做一股清流,我们的菜单比较简单,招牌是张好好卤肉饭,还有川香肉燥饭、小五花萃嫩笋拌饭、厚切咖喱猪排饭、奶香芝士鸡排饭、川香肉丝饭、香辣牛腩饭、番茄牛腩饭和张师傅红烧牛腩面,还有一些卤味小吃。”
据了解,张好好食堂天天用到猪肉、牛肉、鸡肉等,都是每天早上8点前送货上门,由主厨进行焯水、清洗,熬肉汁,保证客人吃到的都是新鲜熬制的卤肉饭、牛腩饭,川香肉燥饭、小五花萃嫩笋拌饭每次用小锅炒3-5份,猪排和鸡排提前腌制入味,客人点单后裹粉现炸。
记者在这家店的菜单上看到,店内主要是套餐为主,食客可以按需搭配鲜卤鸡腿、大肉、鸡蛋、纯肉肠、葱烧大排、虎皮凤爪,套餐的配菜是素炒五色菜,以菌菇类食材为主,搭配素汤。
好好吃饭老餐饮人尝试“小店经济”
“我希望做一个‘非预制菜’的店,主要面向周边写字楼的年轻人,下来吃一碗饭,就可以回去休息,节省时间。”张安国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合伙人是个90后,“作为年轻人,我的合伙人平常也不愿意做饭,他希望自己能有个放心吃饭的‘楼下厨房’,希望客人到店能有一种在家里厨房吃饭的亲切感。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饮食上容易疏忽,很需要有一顿新鲜的饭菜,能够给自己提供能量。”
据了解,2015年,张安国和他的合伙人就开始从事餐饮行业,在望月路开过手撕烤兔,因为原材料暴涨、产品成本翻番、客群小众而转行承包食堂做团餐。张好好食堂是他们最新的一次探索,希望通过小店的真诚服务来探索新的餐饮经营模式。
“我这个店是今年六月份才开张的,营业还不到一个月,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我们也在通过食客的反响积极调整菜品的制作,希望能尽量满足大家的口味。”张安国介绍,新店开业,目前还有“吃便当抽筷子盲盒”的活动,最高可中500元消费券。如果是熟客到店堂食的时候说一下店家通关密语,还会随机赠送小吃盲盒。
记者了解到,在小店经济流行的今天,有个性的真诚小店正在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而美团等外卖平台也给小店发散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实习生蒋雅乐
记者屠明娟
(来源:扬州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中式餐饮是指通过对传统中式餐饮的食材、烹饪方法、设计风格等元素进行创新,或者通过对西式餐饮进行中式改良,打造出的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餐饮品类。近年来,新中式餐饮的热度逐渐攀升,“新中式”概念也风靡餐饮业,涌现出新中式汉堡、新中式茶饮、新中式咖饮等多个细分赛道。随着“新中式”与餐饮业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些细分赛道又孕育出了一批实力品牌。
那么,今年新中式餐饮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新中式餐饮各细分赛道的表现如何?消费者对于新中式餐饮的偏好和态度又是怎样的?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新中式餐饮洞察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新中式餐饮进入3.0阶段
在北京一家新中式餐饮店,气泡茶等饮品通过自动泡茶机制作完成。自动泡茶机、无人零售机等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和产品标准化程度,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而会员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运用,让品牌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偏好,实现精细化运营,增强用户黏性。
《报告》显示,“新中式”概念正逐步渗透餐饮业,从1.0阶段发展到了3.0阶段。在1.0阶段,“新中式”主要与餐厅设计相结合,餐厅在桌椅、餐具等方面呈现出新中式美学;在2.0阶段,“新中式”与产品相互成就,出现了一些爆款产品;而在3.0阶段,“新中式”与餐饮业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并逐步扩充形成独立的细分赛道,新中式茶饮、新中式烘焙、新中式汉堡、新中式茶馆等细分赛道开始崛起。
尽管新中式餐饮热度较高,但是消费者对于各细分赛道的消费热情却有着较大的差别。调查显示,近六成的消费者消费过新中式餐饮。在新中式餐饮的7个细分赛道中,新中式茶饮最受消费者欢迎,近六成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中式茶饮。新中式茶馆和新中式汉堡的尝试意愿度亦较高。此外,新中式餐饮消费者普遍关注门店的口感口味、健康卫生以及价格。在消费人群中,相比80后、80前的新中式餐饮消费者,90后、00后的新中式餐饮消费者更看重餐饮门店的外观以及就餐环境,对价格的敏感度稍弱。
根据调研数据,近九成的消费者最看重产品的口味而非包装设计。在新中式餐饮的消费者中,女性占大多数,男性消费者占比仅为31%。
三大因素促进新中式餐饮发展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新中式餐饮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也快速扩容,从2021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07亿元。尤其是去年,增速尤为迅猛,达到了25.1%。
今年以来,新中式餐饮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测算,今年我国新中式餐饮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报告》指出,新中式餐饮的迅速崛起与三大因素有关。
一是相关政策助推新中式餐饮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登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各地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为新中式餐饮的崛起提供了助力。
二是国潮兴起。近年来,国潮火爆出圈,主要表现为文艺创作的国风元素融合、时尚界的国风潮流、国风主题的文化活动以及新中式餐饮的流行等多个方面。其中,新中式餐饮品牌在调性和产品上都充分融入了国风元素,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美食享受。
三是Z世代人群崛起,助推新中式餐饮发展热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80后为2.23亿人,90后为2.1亿人,00后为1.63亿人。其中,Z世代的总人数约为2.6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9%。Z世代人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热情,这意味着新中式消费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在关注“新中式”的消费人群中,35岁及以下人群的占比最高,超过七成。其中,21—25岁、26—30岁这两个年龄区间的占比均超过了25%,而31—35岁人群的占比亦达到了16.2%。由此可见,35岁以下的人群是新中式消费的主要人群。
多条细分赛道表现抢眼
如今,随着新中式餐饮的进一步发展,多条细分赛道崭露头角,新中式汉堡、新中式茶饮等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新中式汉堡的门店数从去年1月份的3533家上升到了1.8万家,同比上涨了410%。与此同时,新中式汉堡品牌也较受资本青睐。去年,新中式汉堡赛道共发生了10起融资事件,其中有5个品牌披露的融资金额在千万元级别。一批新中式汉堡品牌快速崛起。例如塔斯汀,截至今年6月,其门店数量超过7000家;享哆味的门店数亦突破了2000家,其余品牌门店数量则均未破千。新中式汉堡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近六成,其中,三线城市的新中式汉堡门店数最多,达到了23.4%。纵观新中式汉堡头部品牌的门店布局,塔斯汀、享哆味、乐堡士等品牌均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布有较多的门店。
近年来,新中式茶饮风潮渐起,全国涌现出了诸多新中式茶饮门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中式茶饮门店超过2万家。与此同时,2023年新中式茶饮品牌融资事件数飙升。在此背景之下,一批新中式茶饮品牌开始冒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霸王茶姬,近年其快速拓店,总门店数遥遥领先于其他新中式茶饮品牌。此外,茶话弄、茶颜悦色、茉莉奶白等品牌的发展亦值得关注。新中式茶饮品牌大多走亲民路线。数据显示,新中式茶饮品牌超六成门店人均消费为15—20元,而人均消费高于25元的新中式茶饮门店占比仅为4.8%。
《报告》指出,新中式茶饮品牌在产品塑造上自有一套公式,从产品名称、产品结构到配料以及设计风格,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中式风情。为了凸显品牌特色,新中式茶饮品牌推出的产品通常会延展品牌理念,比如把健康理念融入饮品,从养生的角度贴合消费者需求。虽然公式化的产品塑造有利于品牌快速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相似的产品塑造公式实则蕴含着同质化的隐忧,需要新中式茶饮品牌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品牌要走差异化之路
随着众多品牌在新中式餐饮赛道中崛起,其在品牌定位、主打产品、门店风格设计等方面都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在此背景下,新中式餐饮赛道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之间的区隔越来越不明显。
业内人士为此建议,从业者可从3个层面发力破解局面:一是通过创新来解决同质化问题,塑造品牌的差异化特色;二是聚焦下沉市场,并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三是深入挖掘“新中式”内核,将大众文化认知和品牌优势结合,形成更容易被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内核。
业内人士指出,新中式餐饮既要融入文化元素,还要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要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需求的结合点。通过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使传统饮食文化的表达更加具象化、视觉化、时尚化。现在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不仅需要实用价值,更关注消费体验,因此,餐饮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此外,餐饮业还要积极打造餐饮消费新的增长点,继续挖掘国潮等新消费增长点的潜力,以此全面提升餐饮服务品质。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