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爱分析在京举办了2020爱分析·数据智能高峰论坛。爱分析邀请了餐道联合创始人兼市场品牌总监李娜分享了《数据驱动,升级全渠道运营能效》的主题演讲。
李娜分享了在疫情下,餐饮行业运营管理难度加大,行业呈现从堂食、外卖向新零售电商业态延伸的发展趋势,餐饮企业可以从总部、区域及门店端提升主数据管理、会员运营、聚合配送能力,实现降本增效。
现将李娜的演讲实录分享如下。
李娜:谢谢各位!我是来自餐道的市场品牌总监李娜。今天由我代表公司跟大家分享一下,餐道在餐饮新零售行业下,我们对数据、对行业影响的观点和看法,以及餐道的解决方案。
从我们后台数据看到,餐饮行业目前已经实现100%恢复,甚至有一些客户的数据已超过去年同期。这些客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前期的数字化应用非常成熟。现在倡导分餐制,大家为了减少风险会选择减少外出用餐。堂食客流减少会造成人员成本、运营成本的增加,因为堂食客流减少的话,商家就要发展其他的渠道运营,包括像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线上渠道投入会普遍加大,客户的成本就上来了,这个痛点谁都躲不了。这是从经营的角度看到的问题,当然在这些问题之下,其实大家也有很多的机会,这个机会点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客户都在做的:除了做堂食还做外卖。餐道服务的客户从去年底800多个品牌,到今年年初一下子增长到1300多个品牌,由此可以看到其实很多客户开始关注线上业务,他觉得需要系统帮他管理线上业务。所以从堂食到外卖的发展,是他们的一个机会点,是整个行业的机会点。
一些做线上、外卖业务比较成熟的客户,开始向餐饮新零售方向转变。现在除了外卖、新零售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说预制品、团餐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都出现了。基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餐饮企业的运营管理难度会变大,数据也会更分散。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餐道基于对行业的思考,有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案和见解。下面我分享一下我们的解决方案以及客户案例。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和机会,我们发现整个餐饮行业有很明显的变化。一是由堂食转向多渠道的业务发展模式。二是餐饮越来越连锁化,在很早之前做餐饮可能单店或者两三家店也能盈利,随着整个行业标准化和连锁化的发展,餐饮行业连锁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
基于这两点,我们认为从连锁角度来看,总部和区域端的全渠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 class="pgc-img">>以下有几个重点是总部需要关注的:第一个就是主数据的管理,连锁门店越多,数据就越分散,如何把控各个门店的数据和运营模式?第二个就是数据分散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全市场或者存量的业务形态或者变化,这种数智化管理如何做?第三个是增效,包括私域流量运营、会员运营、聚合配送、通过配送提升效率等。整个行业除了总部的管理以外,门店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整个连锁化的发展,门店的落地管理也是每个品牌重点关注的。
总部全渠道管理需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监控,实现数据驱动的用户运营
我们就这两部分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要从基础做管理,让总部做全渠道的数据整合,通过全渠道的数据管理实现所有门店、所有细节、所有数据的统一发布和统一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只要通过总部的一键管理,商家就可以快速管理所有不同的渠道。
我们有个客户的案例,这个客户在私域流量运营和自营销方面比较擅长,拥有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H5、官网等。当越来越多的营销渠道出现的时候,营销渠道的管理,不管是餐单的管理,还是活动的管理,或者公开信息的管理,都变得非常重要。原来没有统一管理的时候,可能我要做一个活动的时候,我所有渠道都要逐一管理后台系统,但当我们做了整合之后,在一个后台可以把所有的信息一键同步,这样就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用很简单的数据说明,客户做全渠道管理,在没有用系统的时候,他们每次做一个新品要提前一个星期做准备,并且连续两个通宵做所有的数据更新,但是用了系统以后只要提前准备好资料,在发布的前一天晚上提前五个小时更新系统就可以,内部管理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当然除了统一管理以外,还有统一监控,我们有了数据以后,就落地到运营。原来总部对门店的管理,主要通过巡店和看事后的报表来完成。然而随着连锁化规模增加,整个品牌的发展一定要有具备前瞻性的集中管控能力,我们的系统针对这部分的需求做了统一的监控和管理。总部管理人员只需要在办公室或者上班的路上,打开电脑,打开H5或者小程序,随时在后台可以监管门店运营的情况,包括接单、退单、物流等等,随时监控,随时解决问题,以避免降低客户体验。这就是我们针对总部端推出的比较重要的解决方案。
在运营层面解决了主数据管理和监控管理以后,我们就需要实现数据指导运营。我们前面讲了我们的主数据已经归一了,主数据归一之后,所有的用户数据都已经拿到,都已经沉淀,并且可以对获取的数据做整体的消费路径或者是用户路径的分析,针对我们所有的用户可以打标签,得到画像,也是基于这种标签和画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特性设置不同的活动,比如满加、满减或者买一送一,提高客户的复购,增加客户的粘度。
当然这些都是管理的功能,基于刚才讲的基础数据,我们的呈现方式除了我们的会员画像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总部管理,就是BI看板,我们通过数据的清洗和整理能够让总部很清晰地看到数据运营情况是怎样的。
< class="pgc-img">>例如,我们可以随时的去了解我们的用户特性和行为,并对他们进行分类,对用户行为轨迹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有目标地对客户进行销售。
我们有个案例,这个客户是一家连锁餐饮,在北京、上海、深圳有超过400家的门店,现在他需要通过数据对小程序的用户进行激活和维护。我们通过数据来分析以后,发现可以把他的客户分成三类:需要一般关怀的流失客户、需要重点挽留的流失客户和需要一般挽留的流失客户,这是根据消费金额和消费频次分析出来的。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提出不同的活动层次。消费频次正常的一般关怀的流失客户就给他发5元无门槛的红包,因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一定的优惠刺激。有一些高客单价低频次的重点挽留流失客户,我们会发9元的红包刺激他们消费。
这是我们的典型案例,综合前面所讲的总部需要把数据做沉淀,通过对数据做整合和前端的数据整理,最后形成数据资产,通过数据资产指导运营,不断优化多渠道多模式的运营方法,实现整个私域流量管理和提升。这是餐道针对总部全渠道管理的解决方案。
聚合配送是门店管理的一大重点
就像前面说的,我们看到除了总部以外的管理,还会有弱加盟门店的管理,比如说奶茶店也是连锁加盟形式。这块总部管理是比较弱的,那么怎么解决门店管理问题呢?其实和总部管理一样,我们会把系统应用和管理功能放到前端,由我们的门店主管和门店的运营人员实现。
< class="pgc-img">>第一个方案,门店主管和门店的运营人员可以在一个终端或者一个页面实现统一门店营业状态的管理。比如说开店或者关店。因为是弱加盟模式,不受总部控制,但是可以做门店的管理。比如说统一卡券核销、统一库存管理,在一个页面我们的管理人员可以多维度管理它的功能和应用,能让门店的人员除了点餐和出餐以外,减少或者避免其他繁重的操作。我们对门店的管理就是将所有的操作标准化、统一化,不需要增加门店人员的操作难度。这个是门店端第一个部分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方案其实也是数据,门店在运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关注他们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移动看板,让门店实时了解他们在每一个渠道的销售情况,因为现在门店的管理会越来越精细化。我们有一个客户,他的业绩指标是细化到每一个门店,细化到每一天,门店人员可以在门店的移动看板里面看到每天的销售额,对比业绩完成比例。当他在中午或者下午发现业绩比例有偏差的时候,就会调动更多手段和方式,想办法去完成业绩。当然这部分可能很多的商家已经做了。
第三,对于门店的管理,我觉得还有一项重要的核心就是全渠道的聚合配送。刚才讲了多渠道的发展一定会加大线上的投入,线上投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需要配送,需要服务。现在如果仅用外卖平台配送的话,成本和运力的限制较高。基于此我们开发了聚合配送的服务,我们把市面上所有可以提供配送的厂商整合在我们的系统里,可以由商家从成本或者效率等多维度的方向去选择适合它的配送公司和配送方案。在我们的系统里面,整个流程是这样的,不管是平台的订单还是自由渠道的订单,都可以通过餐道的系统聚合之后再通过配送逻辑匹配不同的配送公司,由配送公司接单。我们做过测算,选择平台配送和选择自己配送或者聚合配送每单成本差一块钱,如果自己配送或者用聚合配送每单的配送成本可以下降五毛到一块,这个对于餐饮企业来讲就能够节约一大笔的成本。
这个就是我们后台的一个界面,首先是按需申请,在后台里可以让商家看到每一个配送公司的报价信息和收费状况。另外我们根据收费状况、时间段或者商家的产品金额做智能派单。当然还可以优先做设定,其实总的目的就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 class="pgc-img">>另外在门店端,我们还为商家提供一个要货的应用端,当商家发生缺货的时候,直接在系统上面点击,就可以把信息发回到ERP供应链或者总部,大大提升运营效率。
以上就是我们餐道针对餐饮和新零售行业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大概简单介绍一下餐道。
餐道从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经营餐饮行业的呼叫中心业务,就是电话点餐。
2003年和2008年的时候开发了第一套餐饮线上外卖管理系统,可以看到餐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行业积累。
2014年餐道成立。
2016、2017年平台经过不断迭代升级。
2019年完成第一轮融资。
餐道是一家针对餐饮和零售行业提供标准SaaS产品的公司,我们的标准SaaS产品覆盖全行业大中小型客户的系统。餐道不只提供系统还提供运维服务、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服务,同时我们还提供全渠道托管。随着整个餐饮行业的发展,系统只是解决降本的部分,因此需要更多的服务参与进来,这也是餐道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餐道是一家SaaS系统+服务的公司。
以上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做的分享。其实餐道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连接器,在线上连接物流公司和平台,在线下连接所有的优秀渠道和平台合作伙伴,包括供应链、ERP,所以我们其实很垂直,只做餐饮SaaS订单管理,连接我们的合作伙伴,帮企业建造自己的一个生态体系,这个也是餐道最大的优势。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分享和对餐道的介绍,谢谢大家。
面新闻记者 | 卢奕贝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4月23日,茶百道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汪红学与茶百道加盟商代表,一起在港交所为上市敲钟——新茶饮品牌“茶百道”母公司四川百茶百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百道”)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2555.HK。
据招股书,此次茶百道发行价为每股17.50港元,共发行1.48亿股股票,共集资25.86亿港元。
这也是2024年目前港股最大IPO。
茶百道早前在招股书称,募集资金拟用于提高整体运营能力及强化供应链、开发数字化能力、委聘和培训专业人才、品牌打造及推广活动、产品开发及创新,以及推广自营咖啡品牌“咖灰”及在中国各地铺设咖啡店网络等。
2008年,第一家茶百道在成都诞生。走到今天,茶百道成为中间价格带奶茶中最先上市的品牌。不同于绝对低价且拥有海量门店的蜜雪冰城,也与喜茶、奈雪这样过去的高端代表迥异,茶百道代表着中国茶饮市场上品牌最集中的一类模式。
就财务数据而言,茶百道在过去三年都保持着增长。
2021-2023年,茶百道的营收分别为36.44亿元、42.32亿元和57.04亿元。其中,2023年较2022年实现了34.8%的同比增长,增速是前一年的一倍;同期,茶百道的净利润分别为7.79亿元、9.65亿元和11.51亿元,其中2023年实现同比增长19.3%。
门店扩张方面,茶百道的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6361家增加至2023年末的7801家。截至4月5日,茶百道门店总数已经达到8016家。
从奈雪的茶到茶百道,还有后续仍在上市进程之中的蜜雪冰城、沪上阿姨以及古茗,这些品牌所披露的信息也为我们临摹出目前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现状。
新茶饮赛已经很拥挤,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一条步行街密密麻麻开满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等奶茶店的情况在眼下已经不足为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3年,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2473亿元,按零售额计,前五大参与者合共佔据约40.2%的市场份额。茶百道品牌以约6.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头部品牌加速扩张下,现制茶饮的连锁化率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也随之增加。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因为投资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饮品是所有餐饮品类中连锁化率最高的品类,2022年连锁化率为44%,其中,新茶饮2022年连锁化率高达55.2%。在多个城市核心商圈的抽样调查中,新茶饮的连锁化率超过80%。
但与此同时,品牌们在现有市场的成长空间也越来越小了。
真正构成眼下新茶饮加盟海量基底的,是下沉市场中的夫妻老婆店或白牌自创店主。
“茶饮以前其实存量市场还是比较大的,但其中多数是小品牌和夫妻店。”一家本土茶饮品牌的总监曾对界面新闻分析道,“但小品牌和夫妻店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大品牌挤压。随着餐饮连锁化率的不断提升,这种蚕食将进一步递进。”
不难在小红书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自创品牌店主如今最为恐惧的事情是,蜜雪冰城、瑞幸和喜茶这类品牌开到了自家旁边。虽然他们百般计划了选址、定位、投入、产品,但完全无法与连锁品牌的势能、定价、管理、稳定性等比较。
县城里的小品牌又能怎样与9.9元的瑞幸、不到10元的蜜雪冰城长久竞争呢?
根据红餐品牌研究院,2022年茶饮市场规模为1423亿元,同比增速仅为+0.3%。据中国连锁协会、美团《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现制茶饮行业门店数量约为35万家,按9亿城镇常驻人口计,平均每家现制茶饮门店覆盖2571人。现制茶饮整体已处于较饱和状态。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经历3年的蛰伏,2023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增速高达44.3%,但2024和2025年,增速或将下降至19.7%和12.4%,增量转存量趋势明显。
下沉市场并不是想去就能去
在过去的2年里,下沉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茶百道开在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在2023年有了明显增多,从2022年末的1255家增长到了2023年年末的1732家,新店数量为477家,这些城市的门店占整体的比重也19.7%增加至22.2%。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新店数量是茶百道所涉及区域内最多的。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四线及五线城市新茶饮外卖订单量增速分别为 30%和36%,高于新一线至三线主体市场的28%,下沉市场新茶饮空间逐步打开。
下沉市场虽广阔,但并不是品牌们想下沉就下沉的。
县域市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比超90%,占人口50%以上,占GDP近40%,仅从数据上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但它们并不是一个聚合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分散小市场构成的概念上的市场集合体。对品牌而言,受限于定价和产品,对市场规模和密度的要求不同,对下沉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同,对品牌地域策略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品牌选择城市的决策。
根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星巴克县域市场的门店占比约为9%,但仅仅是江苏浙江两省的县域市场门店就占到星巴克整体县域市场的三分之二;瑞幸咖啡在县域市场的门店占比约为20%,浙江、江苏和福建三省就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适合品牌下沉的区域、位置或许并没有那么多,在几乎所有品牌通过下沉市场获取门店增量的眼下,以下沉市场的广阔来期待品牌的成长性,可能已经不够实际。
以茶百道为例。结合各地区营业额占比来看,茶百道在低线城市门店的营收能力并不强。2023年,茶百道41.6%门店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但这些城市带来的收入占比仅为34.6%;占比仅10.6%的一线城市门店实现16.9%营收;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26.9%,营收占比28.9%。
而门店网络的扩张以及向下沉市场渗透,或许导致茶百道的单店盈利能力有所下滑。2023年茶百道每家门店日均零售额为6889.2元,这个数字在2022年是6927.3元。
奶茶品牌同质化愈发明显
在茶百道们冲刺万店的同时,一批新锐品牌也在通过开放加盟和降价不断抢夺此前落后的市场份额。高端品牌喜茶和奈雪都调低了自己的价格带,喜茶于2022年11月开放加盟,乐乐茶被奈雪收购后也于2023年4月开放加盟,奈雪本身也在7月开放了加盟,并且不断降低加盟商入场门槛。
从商业模式上看,眼下中国新茶饮赛道上最为活跃的一批品牌,不约而同地地选择了开放加盟、向加盟商客户们销售原料设备这条道路。并且它们在激烈争抢着优质加盟商,通过金主们实现快速扩张。
奶茶的流行不断变幻,而如今大品牌们不能错过任何流行或风口。喜茶、奈雪曾经掀起行业革命,用鲜果、鲜奶、茗茶们将一杯奶茶卖到30元高价,但眼下的流行引领者已经悄然改变,近年每个品牌几乎都有加码的饮品类型是轻乳茶,就像茶颜悦色或霸王茶姬。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20家新茶饮品牌2020年上新575款产品,2021年上新930款产品,同比上新产品增长61.7%。2022年前3个季度,受监测的50个品牌共上了1677余款新品,平均每个品牌每个季度上11个新品。
该报告指出,一个全新的新品上市后,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各个品牌即可陆续完成类似产品的上线。从风味特色到食材的选择到出品,每家的产品上在保持自有特色的相似商行存在“微雕性”差异。
行业的上游供应商正在重叠
田野股份主要从事热带果蔬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原料果汁、速冻果蔬、鲜果等。据田野股份2022年年报及2023年半年报,2022年及2023年1-6月,茶百道分别系田野股份第二大、第一大客户,同期田野股份对茶百道的销售额分别为1.01亿元、0.86亿元,其他前五客户包括农夫山泉、一点点、沪上阿姨等。
德馨食品此前的招股书显示,下游企业提供果蔬汁饮料浓浆、植物蛋白饮料浓浆、NFC茶汤等系列饮品浓浆,咖啡调味糖浆、竹蔗冰糖浆、黑糖糖浆、零卡糖浆等系列风味糖浆,饼干碎、寒天晶球、果冻等系列饮品小料,其新茶饮行业客户包括7分甜、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书亦烧仙草、乐乐茶、CoCo都可、沪上阿姨等。
鲜活饮品则主要从事饮品类、口感颗粒类、果酱类和预包装新茶饮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茶饮客户包括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CoCo都可、古茗、沪上阿姨、7分甜、乐乐茶。
从这些公司的客户名单中,不难看出茶饮品牌的供应商相互重合。
但新茶饮行业竞争之激烈令供应商们的盈利空间不断压缩。比如德馨食品与鲜活饮品分别于2023年12月21日和29日撤回深交所上市申请。
究其原因,可以说“成也大客户败也大客户”。所有供应链型企业都有一个短板,是它们的业绩依靠下游客户的发展。新茶饮的供应商们既能够享受行业持续发展带来的红利,其经营稳定性又更高,但它们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风险,而且有一定滞后性。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客户在上游供应链布局,它们还会存在竞争。
比如蜜雪冰城旗下有生产调味粉剂、果浆果酱、风味糖浆、五谷、奶浆和咖啡等茶饮原料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这些原料与德馨食品、鲜活饮品的产品也有一定重合。规模化采购提高了蜜雪冰城的议价能力,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就同类型、同品质的奶粉和柠檬而言,蜜雪冰城2022年的采购成本较同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约10%与20%以上。
而在现制茶饮赛道竞争进入混战阶段的眼下,寻找增量市场成为每个品牌的重点。比如茶百道计划进一步在二线及以下的城市进行门店加密,抢占下沉市场,此外也开启出海模式,今年以来在韩国开出两家门店,并表示潜在海外市场还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
另一方面,趁着最后的增长窗口,推动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市,也成了资本的当务之急。
源:福建日报
过去提及走南闯北的福建小餐饮,人们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沙县小吃等寥寥数种。可口碑饿了么日前发布的《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中小商户发展报告》显示,福建籍中小商户在外省开店交易额高居全国第一。据口碑饿了么公关部门介绍,这主要统计的是福建籍中小餐饮企业。业内人士认为,善用数字化工具和服务,进行全渠道运营,尤其是关注用户运营,成为福建小餐饮崛起的关键因素。
借力“用户思维”
新品牌精准开店
沈茶,一家起家于福州的奶茶店,仅用了1年半时间就发展到180多家加盟店,覆盖7个省份,门店存活率高达98%,成为福建籍中小餐饮商户在外经营的佼佼者。
“一家茶饮门店的选址,需考虑的因素繁多,如人流量、客群定位、竞争对手布局等,还有房租、水电、人工成本。”沈茶运营总监方贤明坦言,创业初期在门店选址上经常感到头疼。“当时,我们使用城市热力图作为数据化辅助工具,但以这样粗颗粒的数据作为决策支撑,显然还不够。”
“如果只能使用传统的调研手段获得数据,很难避免被时代淘汰。”经营港式甜点的福州企业广芳园的市场总监张承联同样这么认为。广芳园品牌定位中端消费人群,聚焦三线及以上城市,主要将门店布局于商圈、CBD、大面积住宅区等区域。
如今,在沈茶加盟扶持方针中,“店肆规划”高居榜首,这是沈茶最有信心的能力。总部指导门店的规划,可以让加盟商快速精确地开店运营。“快速”和“精确”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企业的底气就来自第三方外卖平台的数据服务。
事实上,走出福建的沈茶聚焦于三四线城市,而在这些城市商业和消费数据获取的难度恰恰极高。“我们开了4家店后,就与饿了么签订了小连锁认证等合作,把整个连锁体系全面对接饿了么平台,方便品牌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解决了跨城统管问题。”方贤明介绍说。
“茶饮好不好卖?什么价位卖得最好?”在陌生的外地市场,方贤明使用口碑饿了么提供的周边同品类外卖消费数据,作为门店选址的参考。同时,利用外卖平台的线上流量,增加了门店线上消费客户,迅速在异地站稳脚跟。
张承联也认为,在客群的职业、性别、消费能力、消费习惯、饮食习惯、口味偏好等方面,外卖平台拥有多个维度的海量数据,更有将其归纳、整理、分析的能力。“拥抱大数据,是行业的大势所趋。”他认为,平台一方面能提供海量的数据,一方面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帮助中小商户实现智慧化运用,这正是经营者所期待的“还数于商户”。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唐杰认为,餐饮行业的数字化经历了从“传统流量红利时代”向“数字化红利时代”转变,借力数字化的思维也从“流量思维”跨越到“用户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平台通过选址、餐品优化、供应链到预定、支付的全链路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与更多餐饮品牌打通会员体系,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向垂直行业输出各项数字化能力,让餐饮这个传统行业,看到了数字化带来的无限可能。
拥抱“数字运营”
老字号轻装上阵
最近,位于福州文博路上的一家老牌小吃店“福清滑”,随着热播美食节目《早餐中国》的探访,火了起来,成了远道而来的游客和当地美食爱好者的打卡地。
这家小吃店已有50多年历史,是家传老店。第一任店主依妹,是福清市渔溪镇家喻户晓的滑粉民间高手,靠着走街串巷卖一碗2毛钱的滑粉,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如今依妹已过世,儿子施明光继承家业。
施明光每天会亲自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但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于是,他想到借助互联网采购平台。
美团旗下的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成了施明光日常采购的好帮手。他在平台上订购大米和蔬菜类产品,每天无需辛苦地搬运进货,只要在店里等着快驴送货上门即可。
美团的数字化助力,让这家老店焕发出新的活力。餐厅后端采购一直是餐饮行业的痛点,快驴进货如今已是为我省数万家餐饮商户提供餐饮供应链服务的好助手。
美团快驴事业部区域采购与业务发展部福州二区负责人韦小松告诉记者,小餐饮门店作为采购单体,大多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传统采购模式让利润越来越薄。而快驴进货则是通过食材采集和源头直采来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让更多的中小微餐饮企业节约采购成本,提高利润。
“过去常常会因为有些菜品没有准备好,临时跑去市场买。关键的是,市面上的批发价格还贵。”王丽云是厦门一家连锁餐饮品牌的经营者,她介绍,借助快驴平台,餐厅的食材采购成本降低5%~10%左右。“现在工作人员7点多过来准备菜品,货物就已配送到门店了,省心、省力又省钱。”王丽云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美团还与黄则和、豪客来等我省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合作,在产品开发、新店选址、精准营销等领域为品牌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认为,餐饮行业的供给侧数字化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正如快驴进货,帮助餐厅实现供应、聚合需求,通过美团的仓储和物流进货,提高餐饮商户效率和盈利点,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数字化尝试。(林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