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分家,作为终端动销的重要场景,餐饮业一直都是中国酒业的“黄金终端”,曾有“得餐饮者得天下”的美誉。
随着酒文化深入年轻人的生活,小酒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成为市场的新宠。
截至2023年底,中国小酒馆门店数量已达到4.54万家,预计至2025年将突破6万家,再度彰显了其火爆的态势。
在众多酒品中,精酿啤酒凭借其创新性和个性化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餐饮品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采用“餐饮+精酿”的策略作为新的增长动力。
< class="pgc-img">>精酿啤酒的崛起,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餐饮+精酿”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众多知名品牌如奈雪的茶、凑凑、喜家德等,纷纷涉足精酿啤酒领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餐饮+精酿”模式,可以说“万物皆可+精酿”。
然而,对于餐饮店来说,选择一款合适的精酿啤酒并非易事。毕竟对于餐饮门店来说,原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成本消耗项,‘降本增销’是餐饮门店的长期考题,也是门店的生死局。
因此,对于门店来说找到一手品质货源,兼顾口感、品质和价格产品的进货渠道是至关重要的。
< class="pgc-img">>据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精酿啤酒相关现存企业共9100多家,其中,山东相关企业拥有量更多。
在精酿啤酒界一直有一句话,叫“中国啤酒看山东,山东啤酒看潍坊”,这里不仅有众多的精酿啤酒生产厂家,还有专业的精酿啤酒供应链。
英豪啤酒,专注于精酿啤酒的生产供应服务,是国内最早的精酿啤酒供应服务商,也是专业的精酿啤酒供应链。
拥有着品类丰富的精酿啤酒,各式艾尔、拉格、小麦、果味、IPA等多系列几十款爆款精酿,产品口感好、品质稳定,源头工厂直接供货,配送能力覆盖全国。
< class="pgc-img">>多年来,英豪重金投入生产、酿造研发环节,持续打磨品质品控,并通过不断优化供应链,把精酿啤酒的价格实际地降下来,以更多优质优价的精酿产品,帮助更多的门店,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战胜生死局,保障门店营收的持续增长。
秉持‘四精酿造’原则, 坚持高水准酿造、高标准生产、高水平服务。专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为英豪赢得了行业口碑,还带来了业绩的持续增长,截止2024年第一季度,英豪已为全国30000+门店提供了优质优价、品类丰富的精酿啤酒和服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糖、油、粮、肉
谁都难逃涨价风波
今天521,一个甜蜜的日子。但在过去几个月,“甜蜜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据上个月澎湃新闻的报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2022年2月起,白糖期货、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2022年2月,白糖现货价格不到5400元/吨。到今年4月份,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已经涨到接近6700元/吨,创过去5年新高。
不但咱们白糖在涨价,全球白糖都在涨价。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后简称“粮农组织”)食糖价格指数,4月平均为149.4点,环比上涨22.4点(17.6%),连续第三个月上行,创2011年10月以来的新高。
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白糖价格还在小幅上涨。据云南糖网消息,5月18日,广西现货市场白糖报价达7060-7080元/吨。
毫无疑问,餐饮企业中重糖的行业,比如烘焙行业,在过去一年压力会难抗很多。但目前,大家基本上还在默默扛着的阶段。“隔壁”的零售企业已经有一些动作了,“肥宅快乐水”可乐直接宣布涨价,“奶茶元老”香飘飘发公告,说自己一直在盯着糖价,当下不是销量旺季,先不涨价。
糖并不是唯一一个涨价的项目。据粮农组织数据,食糖价格的上涨也助推了全球食品价格指数的上涨,涉及到餐饮企业用得更多的原材料。
比如,食用油。因受到南美干旱天气、东欧问题等因素影响,从2022年开始,大豆、大豆油、棕榈油等多种商品价格开始直线飙升。
根据万得数据显示,CBOT大豆在2022上半年的最大涨幅为32.24%,CBOT小麦的同期最大涨幅为68.27%,DCE棕榈油的同期最大涨幅为50.1%,涨幅十分惊人。
再比如,肉。同样上涨的还有肉类价格指数,4月平均值为114.5点,环比上升1.5点(1.3%)。
鸡肉鸭肉都在涨价。国际粮农组织认为,4月国际猪肉报价涨幅最大,原因是亚洲国家进口购买量增加,同时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动物卫生问题的影响,一些主要出口国的供应继续受限。
各谋出路的供应链和餐企
食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前段时间的餐企财报中,也能窥知一二。其中,卤味赛道因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过高,其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最为敏感,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紫燕食品在第四季度实现营收8.60亿元,净亏损为576.47万元。按照紫燕食品的整体收入结构来看,鲜货类产品是紫燕食品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同比增长13.77%至30.56亿元,但整体毛利率则下降5.68%至13.77%。
紫燕食品在财报中写道:“原材料价格成本上涨,是紫燕食品去年产品毛利率下跌的主要原因,这也拖累了其整体的净利润水平。”其中,夫妻肺片等销量好的菜品,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毛利率直接腰斩。
紫燕食品称,公司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80%以上,其中整鸡、牛肉、鸡爪、牛杂、猪蹄、猪耳等约占原材料采购总额一半以上。若未来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继续上涨,将会进一步影响其毛利率水平和盈利水平。
同为卤味赛道的周黑鸭日子也不好过。
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直营业务刚性成本等影响,周黑鸭总营收为23.4亿元,同比下降18.3%。根据周黑鸭财报显示,其2022年毛利率为55.0%,基本保持稳定,周黑鸭的供应链能力持续对冲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供应链企业的营收情况也能反应出涨价热潮。
一直以高增长为名的海天味业,仅看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69.81亿,同比下滑3.17%;实现净利润17.16亿,同比下滑6.2%,业绩“双降”。在年初放开疫情管控以及消费明显复苏的大环境下,海天味业交出的这份一季报显然不及预期。
海天味业在财报中表示,酱油为其营收占比一半以上的产品,但在大豆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终端的产品不调价,原材料端涨势凶猛,导致现在业绩“双降”的尴尬局面。
再来看惠发、安井等供应链企业。
一季度,安井食品速冻鱼糜制品实现营业收入约9.7亿元,同比增长29%;速冻菜肴制品营收约8.5亿元,同比增长约65%。相关人士分析,安井、惠发类供应链盈利能力的增长在于,一季度餐饮缺口增大的同时,向外并购了原料厂家,拥有了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得毛利率进一步增加。
食品价格指数
或将持续上涨
据相关人士预测,全球食品价格虽然有所松动,但价格仍处于高位,对粮食安全仍构成挑战,“随着经济从严重放缓中复苏,需求将增加,给食品价格带来上涨动力。”
此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此前也发出预警,由于地区冲突、经济下滑、极端气候和肥料价格上涨继续扰乱粮食生产,2023年全球粮食形势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水平。
对于餐饮人来讲,一面是从去年开始就面临的多种原材料价格的一路走高,另一面是消费者对于价格波动的反应更加敏感。
刚刚过去的五一出游数据则是最好的证明。五一期间,尽管出游人次同比2019年多出了7900万,但人均消费却同比下降了不少,仅为2019年同期不到九成的水平。
食材涨价、消费降级,餐饮企业再次两头承压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涨价是所有做快餐和刚需类餐饮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品牌日常经营的难题。餐饮人可以采用直寻供应链源头、签订保价协议、采用组合供货方式、调整菜品结构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详见:《猪肉价格7天7连涨》)
024年第一季度,调味品行业内多家头部企业交出一份营业收入、归属净利润双增的成绩单。
据公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海天味业营收同比增长10.21%至76.9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1.85%至19.19亿元;而中炬高新营收同比提升8.64%至14.85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提升59.7%至2.39亿元;中炬高新另披露,其中,美味鲜公司实现营收14.61亿元,同比提高10.2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加59.75%,主要是采购单价下降、产品结构优化及收入增加影响。
此外,千禾味业、天味食品、莲花健康一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28%、11.34%、26.45%,达到8.95亿元、8.53亿元、5.76亿元;一季度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提高6.66%、37.2%、134.54%,达到1.55亿元、1.76亿元、4922.33万元。针对归属净利润变动原因,天味食品将其概括为“主要系销售增长、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及投资收益增加所致”,莲花健康认为主要系“报告期,销售规模上涨,销售净利率提高”。
受益于餐饮恢复、成本压力减小等原因而实现业绩遇喜,有多家券商对调味品行业今年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其中,开源证券在研报中分析称,2024年Q1调味品上市公司营收扭转下滑态势,企业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主要原因一是春节时点后移,同时餐饮逐渐恢复,场景释放带来终端消费回暖;二是龙头公司加强对于终端市场投放,促进渠道秩序恢复。同时成本压力缓解,2024年调味品板块有望逐季改善。
谈及“调味品板块库存恢复良性,B端延续改善态势”,方正证券也在最新研报中总结称,2023年,调味品行业在餐饮行业持续复苏下呈现改善态势,且库存逐步恢复良性,动销环比改善。2024年Q1,由于今年春节假期偏长,返乡人数增加,餐饮市场复苏加速。受益于下游餐饮市场需求带动,调味品行业整体表现较好,动销平稳,经销商备货积极性较高,品牌方提升物流效率,整体库存降低至良性水平。目前头部品牌均加大餐饮市场费用投入,加速小品牌出清,预计未来调味品市场总量趋于集中化,利好行业龙头,本地品牌转向细分市场保留生存空间。展望全年,库存恢复至良性水平下,动销有望持续改善。成本端来看,2024年原材料及包材价格多数仍处于下行通道,伴随成本回落,利润端弹性有望释放。
具体至产品层面,考虑到饮食绿色化、健康化风潮,“有机”、“零添加”、“低盐”等也被标记为近两年调味品较为典型的趋势性概念。据马上赢情报站公众号文章分析,自2023年Q1至2024年Q1,调味品类目中与“有机”概念相关产品均维持在200款以上,且仍有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市占率更是稳步提升。其次,相较于“有机”,“零添加”概念在调味品类目中则更加常见,与其相关的商品数量也从2023年Q1的484款不断提升至2024年Q1的876款,增幅显著。同时,调味品市场中“零添加”概念商品的市占率也呈现出上涨的态势,逐渐接近4%。再者,“低盐、低钠”虽为除“有机”、“零添加”外的另一重要趋势,但其商品数量与市占率的变动却更加波折。“低盐、低钠”概念的商品数量与市占率在2023年Q3达到峰值后便有所下跌,至2024年Q1才有所放缓。但从数据上看,“低盐、低钠”概念商品总体仍保持在350款以上,且其市占率也并未跌至0.4%以下,其未来的发展走势仍可以期待。
瞄准各类细分赛道,头部调味品企业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竞争对手发力与产品差异化等难题,而其也正在用时间证明,能否在主动求新求变之路中站稳市场。
编辑/王璨
(综合自企业公告、“宇光看食饮”公众号、“分析师泽华观食饮”公众号、“马上赢情报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