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嬷手作”遭遇山寨,山寨品牌“阿嬤手作”与原版仅一字之差。值得一提的是,事件曝光后,该山寨品牌甚至叫嚣:“奶茶不都是人做出来的吗?哪里存在真的和仿的。”详情请看红餐网《每日餐讯》。
“阿嬷手作”被山寨
原版盗版仅一字之差
澎湃新闻消息,5月15日,有消费者杨先生反映,其在饿了么下单了356元的“阿嬷手作”奶茶,到手后却发现“阿嬷手作”的“嬷”(注:读mó )变成了“嬤”(注:读mó)。
杨先生表示,那天阿嬷手作小程序因订单过多暂停接单。于是,他转而在饿了么平台上点单外卖,随后便点进了排在第一位的“阿嬤手作”。由于店铺内的产品如29元的打·米麻薯、30元的龙眼栀子椰,名称、价格都与正版“阿嬷手作”一模一样。杨先生根本没注意到,此阿嬤非彼阿嬷。
收到产品后,经同事提醒,杨先生才发现,奶茶杯的外壁上写的是 “阿嬤手作”,且字体与图案和正版“阿嬷手作”有明显不同。正版“阿嬷手作”会贴上标注奶茶原料产地的“出生证明”,而“阿嬤手作”仅仅只是奶茶名称等。
经了解后发现,虽然“阿嬤手作”详情面上写着:“非连锁品牌,介意勿点”,但其使用了正版“阿嬷手作”的logo作为头像,且产品、价格等与正版“阿嬷手作”一模一样。这一操作显然误导了不少消费者下单购买,该店评论区也有不少差评。
针对评论,“阿嬤手作”却回复:“我想请问你,奶茶不都是人做出来的吗?哪里存在真的和仿的,你如果觉得口味有问题我能接受。”
杨先生在发现自己购买了盗版的“阿嬷手作”后,也立即向饿了么平台投诉要求退款,并希望下架这个明显擦边仿冒品牌的“阿嬤手作”,从而少让一些人上当受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饿了么截图
目前,“阿嬤手作”已在饿了么店铺界面上发布致歉声明,称使用、销售的包含“阿嬷手作”商标的产品、包装、宣传物料等均未取得“阿嬷手作”商标权利人广西手作幸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许可,现已全部下架并销毁,并对侵权行为表示了歉意且做好了相应赔偿。
因后厨管理不当
厦门一火锅店6名员工中毒
湖里头条消息,6月9日,厦门一火锅店6名员工因一氧化碳中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据了解,当天几人在后厨操作时,因操作失误引发了煤气泄漏,因为后厨通风不善,最终造成6名员工一氧化碳中毒。目前,6名员工均已转危为安。
此次事件再次为餐饮人敲响警钟。炎热的夏季,不少餐厅都会开空调,关起门营业,空气难以流通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而对于餐厅经营者而言,一旦餐厅里有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也要学会科学施救,可以快速打开窗通风,并将患者移至通风处,让患者保持侧卧,避免因呕吐而导致窒息。同时,要及时拨打120,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静脉输液等治疗。
咖啡馆未经许可供餐被罚5000元
中国饮品快报消息,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监管局发布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深圳市福田区的通源咖啡吧因未经许可擅自提供餐饮服务而被罚款5000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涉事咖啡店成立于2022年6月29日,隶属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此次被罚款是因为门店销售了经营范围之外的食品。
事实上,咖啡馆出售咖啡饮品的同时,搭配蛋糕、可颂等小餐食一起售卖并不少见。但要注意,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提供餐饮服务,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除没收违法所得,还要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深市监处罚信息截图
有业内人士表示,造成此类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食品从业者都抱有侥幸心理,把食品安全底线设得很低;另一方面则是其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在实际经营范围内增加其他项目时必须要向市场监管局申请许可事项变更,得到许可后才可以售卖。
红餐网认为,如今在饮品+小吃业态越来越常见的环境下,餐饮经营者对此类情形一定要多加重视。既要坚持食品安全的“红线”不可破,同时也不能轻易越界。
柳州螺蛳粉餐饮产业链发展峰会
在柳州市圆满举办
红餐网消息,6月9日,柳州螺蛳粉餐饮产业链发展峰会在柳州市圆满举办。峰会由柳州市商务局、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政府主办,柳州市螺蛳粉协会、饿了么、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本次峰会上,柳州市螺蛳粉协会和饿了么联合发布了《2023螺蛳粉品类发展报告》。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柳州市螺蛳粉协会、饿了么、广西微念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柳州螺蛳粉餐饮外卖行业通用规范》,而这也是首个全国地域美食外卖行业通用规范。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柳州市螺蛳粉协会
柳州市二级巡视员莫仲彪在峰会上致辞称,产业兴旺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希望通过深化产销对接合作,加强连锁发展、中央厨房和配送体系建设和原材料品质把控等,进一步提升柳州螺蛳粉的口感和风味。
人造肉初创Uncommon
获3000万美元A轮融资
FoodTalks消息,近日,英国人造肉初创公司Uncommon(原Higher Steaks)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A轮融资。
此轮融资由总部位于伦敦的Balderton Capital以及位于纽约的Lowercarbon Capital领投,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和天使投资者的参与,包括Open AI的联合创始人Sam Altman和他的兄弟Max。
公开信息显示,Uncommon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英国剑桥,于近期正式由“Higher Steaks”更名为“Uncommon”。该公司主要开发培根以及五花肉产品。
注:本文由红餐网综合澎湃新闻、湖里头条、FoodTalks、中国饮品快报等公开信息。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也希望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为广大餐饮人提供更多更宝贵的建议。
< class="pgc-img">>整编|红餐网_朱 明
日,“网红奶茶花1个亿打假7000家山寨店”受到多方关注。
2月17日,报道中提到的奶茶品牌“鹿角巷”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表示“对商标注册细则不详,让假店钻了法律空档”,对此深表歉意!
时间回到2017年。当年9月,鹿角巷在上海开店后,频频引发排队打卡现象,成为网红品牌。
然而接下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市场出现了众多山寨店,以致于鹿角巷需要花1亿打假。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花1个亿打假7000多家山寨店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2017年9月,鹿角巷在上海开店后,频频引发排队打卡现象,成为网红品牌。
鹿角巷奶茶杯型独特,杯身和底部都呈圆弧状,被网友称为“胖胖杯”。不同于其它珍珠奶茶,其珍珠取名为“鹿丸”,官网介绍是由黑糖熬制而成。
关于品牌的含义,创始人邱茂庭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品牌创立之初,取名为斜角巷,也就是哈利·波特中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任何新奇有趣的东西都能在那找到。后来担心品牌名字被电影场景局限住了就更名了,以赤鹿作为品牌形象是因它蕴涵了女性端庄高贵的气质。”
而在上海开店前,鹿角巷其实已经启动第一次商标申请。按照邱茂庭的计划,在上海店开业半年后,有可能拿到商标。
失策的是,品牌火得太快,鹿角巷的商标被人率先抢注。此后鹿角巷在商标申请流程中反复出现驳回复审、异议申请等程序,直到2019年才成功注册。
这期间,山寨品牌蜂拥而至。鹿角巷奶茶品牌首席执行官接受采访时央视采访时曾表示:“最夸张的时候我们全国只有114家直营店,假的店有7000多家。当取得商标以后,进行一个打假和拆除招牌的行动。经济成本的话,就达到了一个亿左右。”
工商资料显示,目前名称含“鹿角巷”的商标申请数量超860条,包括“鹿角巷”、“皇家鹿角巷”、“鹿角巷答案茶”等,共有120余枚商标已注册且处于有效状态。其中,鹿角巷品牌创始人邱茂庭目前已成功注册50多枚“鹿角巷”、“鹿角巷 THE ALLEY”等文字商标。
二、加盟商被骗开山寨店赔130万
被各种山寨的鹿角巷,真假难辨,导致不断有新加盟商受骗。
据央视财经报道,赵羽喜欢喝奶茶,同时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奶茶店。2018年9月的一天,她点击了一个品牌加盟的弹窗,留下了联系方式,立刻有客服人员联系她。随后,赵羽先是交了30多万元的加盟费,然后又投资了60多万元,开了一家奶茶店。但奶茶的口味却被很多顾客质疑。
某奶茶加盟店店主 赵羽:好多粉丝来了之后在店里喝,会问口味怎么不一样呢?很多粉丝就不再来了。每天都是在煎熬当中边赔钱边做,当时房租每月28000元,再加上水电费每月大概是4000元,一直坚持到2019年12月份,大概赔了得有一百三四十万元。
开店一年多后,赵羽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某奶茶加盟店店主 赵羽:在2019年12月底收到了这个电话,他说您开的是一家假店,我当时都懵了,怎么可能是假店?受骗的加盟商还有很多,当时有7000多家跟我一样被骗的。后来正规品牌方把我叫到了公司,首先有商标注册证,等我尝了产品以后我才确定这才是真的。
随后,赵羽更换了设备和原材料,店铺的经营也扭亏为盈。
三、新式茶饮行业“盗版”之困
“山寨”、“假冒”对品牌本身造成的伤害,还不仅仅在于加盟商受骗。
以鹿角巷为例,财经网记者浏览社交平台发现,有平台用户发帖“拔草”鹿角巷意外难喝,评论区有条回复称,这家是假的;甚至还有用户以“速度鉴别真假鹿角巷”来教消费者区分山寨与正品。在微博的话题广场中,也有消费者表示:“原来自己之前喝的都是假的”。
事实上,近年来,新式茶饮行业因“盗版”、“山寨”消耗品牌价值的案件屡见不鲜。
据财经网报道,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美团联动各方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清理并下线了1.2万家山寨门店,包括8278家假“鹿角巷”、2596家假“coco都可”、1256家假“喜茶”、156家假“奈雪の茶”。
随着法律意识的提升,新式茶饮品牌也已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9年,茶颜观色以长沙“茶颜悦色”商标侵权为由,将其诉至法庭,要求赔偿21万元。直到去年四月,法院判决“茶颜观色”方败诉。同年9月,喜茶起诉弘韵喜茶商标侵权,最终喜茶胜诉,获赔56万。
在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同时,多个品牌也采取了通过申请注册商标进行预防性保护的行动。
记者由中国商标网获悉,茶饮品牌沪上阿姨在2021年12月30日,申请注册了“沪上妈妈”“沪上大娘”“沪上外甥”“沪上孙女”“沪上外孙”等商标。
蜜雪冰城注册商标的动作则更加频繁,且除了正常产品相关的商标注册行为外,蜜雪冰城还申请了“蜜雪元宇宙”“雪王元宇宙”等,试图蹭上大火的“元宇宙”概念;此外,蜜雪冰城还接连申请了“蜜雷冰城”“蜜雪冰诚”“蜜雪冰域”等商标。值得一提的是,蜜雪冰城还将“出圈”度极高的官方主题曲中的多句歌词如“I LOVE YOU YOU LOVE ME”等注册成商标。
此外,书亦烧仙草在2021年的注册商标数量也达到了顶峰172个,还申请注册了“书亦摸鱼”等具有网感的商标;茶颜悦色在2020年注册商标数为497个,2021年下降到188个,具体申请注册商标也多与旗下产品相关。
来 源 : 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李惠林、鄢子为)、央视财经、财经网(作者:李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话说得好,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半小时就能送达的奶茶店。
但即使是身经百店的资深奶茶人也根本想不到,你喝的奶茶其实不是你以为的奶茶。
前两天那个鹿角巷真店才开100多家、就有了7000多家山寨店的新闻,就把办公室里一群人都整懵了。
“7000多家?那我岂不是从来没喝过真的?”
< class="pgc-img">>怪不得群里每次点奶茶说到鹿角巷,都会有人给出完全相反的评价。
有人猛夸丝滑喷香永远滴神,有人怒斥难以下咽:“上次买了一杯鹿角巷,喝完我舌头都蓝了。”
最难喝的和最好喝的都叫“鹿角巷”,但争论的双方看完新闻还是没法确定,究竟难喝的那个是真的,还是好喝的那个是真的。
想查查官方网站,好嘛,搜出来一串“品牌官网”“总部官网”“中国官网”,根本分不清哪个才是官网;
想看看有没有官方微信,宛如在玩大家来找茬,一溜公号连认证的公司都没有重复的。
正当大家为此啧啧称奇之际,隔壁工位的老王波澜不惊地瞥了一眼:
“这算啥,我还在老家喝过'张雪の茶'呢。”
在看到张雪の茶の照片前,很难想象一家奶茶店要怎样才能集齐这么多个同行的要素。
它同时拥有“奈雪の茶”同款嫩绿色方块logo;
via.潇湘雨BoBo
>和一个能让人想起“沪上阿姨”的卡通人物头像logo。
左图来源:@阿辞今天发财了吗
>据老王形容,他看到这家店时心情十分复杂。
三分震撼,五分想笑,剩下两分竟然有一丝……亲切。
毕竟他一年才回一次十八线的老家,熟悉的生活场景都在大城市里。
站在这家处处眼熟的奶茶店门口,老王难以自控地萌生出他乡遇故知的魔幻感受。
魔幻的当然不只是这一家店。
老王很快就发现,只要离开CBD,世界到处是惊喜,奶茶文化最博大精深的秘密,都藏在十八线小城里。
那里早已不是老王记忆中那样,奶茶店统一开在学校门口500米,清一色挂着塑料树叶子,一分钟就能冲泡好的糖精奶茶两块五一杯,墙上全是“我喜欢你”“勿忘我”的便签贴纸。
如今的十八线小城,什么车厘子草莓水果茶,什么啵啵奶脏脏茶,这里跟CBD打工人共享着同样的菜单、同样的门面。
这一度让老王热泪盈眶,觉得家乡消费水平果然蒸蒸日上。
直到他奶茶喝了一半才不小心发现:“咦,喜茶前面怎么多了一个字?”
via.@美得要命_昊
>按理说这也不算稀奇,毕竟被模仿是大牌的宿命。
但小县城奶茶江湖之诡谲,就在于它们不仅善于描摹大牌的面孔,也善于拿捏平价品牌的精髓。
从二三十元的喜茶奈雪,到十元档的一点点、蜜雪冰城,纷纷在小城街道上变幻形态,疯狂繁殖。
via.@ononeko via.@ononeko
>它们无一不在模仿学上建树斐然,甚至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流派。
上面这种在大牌名字前面加上一两个字的,我愿称之为冠姓流派。
别以为这一派的秘诀只是加字,真正的巧思其实在于门店配色及灯光的搭配艺术。
不信你看下图这块招牌,在深浓夜色的包围中,“益禾堂”三个字闪烁着令人安心的光芒。
via.@霓嵐
>起码得视力5.0、且闲着没事干的人,才会在盯着招牌一分钟之后发现,前面还有两个字根本没亮。
via.@霓嵐
>年轻人不要掉以轻心,以为这种小伎俩不可能瞒过你的火眼金睛。
毕竟连老王这种阅尽天下奶茶、自诩Vista杰伦的老手,也在此翻过跟头。
奶茶店的小妙招包括但不限于外卖图上logo只放眼熟的那一半、店名上把“热麦”“垚燚”等字眼放在“益禾堂”“一点点”后面;
反正能让耳聪目明的少男少女,顺顺当当地走过下单环节。
但老王尤为感佩的是在下单之后,面对顾客的质疑和差评,他们也能反驳得有理有据:
“我们有写名字呀!你都没喝就给差评,这对我们不公平!”
老王刷到这条回复时沉思了许久,没能反驳。
via.@那你很棒棒的啊
县城奶茶店还有一种更为精妙的小技巧,不在别的品牌上加字减字,而是调换文字的组合方式。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老王亲测有效,当时他死心塌地坚信自己看见的就是蜜雪冰城。
要不是他上小学的外甥忍不住把招牌上的字朗读出来,老王恐怕到现在也不会发现事情的真相。
如果老板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的话,还会在字形上做一些改动。
比如这一家,老王说他看了五分钟才反应过来这是冰城蜜雷。
还是一道诞生于1977年的陈年老雷,穿过半个世纪的时光,狠狠劈在了老王的心上。
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
每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仿佛被施了混淆咒,字都认识,但都认错了。
所以说老王时常规劝我们,没事多出去走走看看,不然很难真正感受到小城奶茶店主对招牌的执着。
他们不仅精通模仿学和混淆咒,还善于发散思维,抓取关键文本再创作,用写衍生同人文的热情来打扮自己的小店。
比如下面这家“HI TEA”,保留关键元素和神态,但把头发留长了一点,把下巴削尖了一点,顺便还文了一下眉毛。
仿佛在塑造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他。
就是不知咋想的,额头给整秃了,显得过于写实,老王看得头皮一紧。
说起来这个logo的同人创作真是格外多也格外卷,平面的玩不出花来,店主们连立体空间的想象力都用上了。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远在老家的朋友发来问候:“你见过喜茶logo上那个小孩儿正脸长啥样吗?”
长这样——
via.@麻辣情医吴迪
>这就是同人创作的魅力,能达到一种好像一样、但又很不一样的哲学境界。
就算不能说是同一个人,也能让人怀疑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思及此处,老王突然有了新的领悟。
以前他总是浅薄地认为,小城奶茶店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学得像”,越像越好。
但“像,又不完全像”或许才是它们真正奋斗的方向。
毕竟大街上除了那些精妙的模仿学案例,也多的是这种毫不走心的行为艺术。
这样的模仿程度,连老王上小学的侄子都糊弄不过去。
还有这种究级缝合怪类型的,天下名茶三千它各取一瓢, 看起来已经很努力了。
可实在是……很难达到让人认错的效果。
老王思前想后,认为只剩下一种可能。
这些奶茶店,也许只是在用一些俏皮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也许是被奶茶店的重重包围搞出了一些斯德哥尔摩的症状,总之老王这么一想,仿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让常年漂泊在外的他感受到了故乡小城的温柔。
是的,老王不得不承认,走在到处都是奶茶店的大街上,他第一眼注意到的都是那些“眼熟”的奶茶店。
一手把奶茶市场炒热的大牌们,已经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认知度。
如果不搞得“像一点”先混个脸熟,或许面临的就是根本没人看得见的局面。
更现实的门槛是,奶茶市场从一线城市不断下沉、不断扩张,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上车。
豹变采访过一位在小城开奶茶店的小老板,他加盟的是一家装修风格、菜单,都与蜜雪冰城“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品牌。
为什么不直接选前者?因为后者的加盟费还不到前者的一半。
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付费的意识,远没有奶茶本身那么普及。
当然,种种现实考量,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侵权合理”的借口。
被伤害的不只有“认错了”的消费者、辛苦经营品牌的苦主,还有那些正经想加盟的小店主——
下定决心,投入巨大,干了许久才发现,自己竟然开了个假店。
不仅投入打了水漂,可能还要面临赔偿。
央视财经报道里那位开了假鹿角巷的店主,断断续续投进去一百多万,才发现自己加盟的是个假牌子。
矛盾的是,即使是最支持打假的人,也时常无奈地发现,自己早在不经意间为模仿者买了单。
比如我灵机一动去翻了一下外卖软件上的奶茶订单,结果给我看傻了:
以为自己经常喝的是Coco,结果上个月我分别点过Coco lucky、Coco li、Coco mood,就是没有一家是Coco。
晃眼一看都是差不多的色调,连英文字母和汉字的位置排列都一模一样。
那些年我点过的Coco们……
最诡异的是我不仅没有看出来,甚至没有喝出来,完全没有感受到那几次奶茶喝起来有什么差别。
不禁陷入沉思:我这辈子真的喝过Coco吗?
上网一查,被舌头欺骗的不只我一个,口味倒挂俨然已经是奶茶江湖里最流行的都市传说。
时常看到有人分享魔幻体验——买到了一下某家著名奶茶店的“山寨”版,结果发现比原版好喝。
这就十分令人纠结了,4块钱就能喝到的美味柠檬水、加满全家福的料也不超过20块的小店,与动辄“50元起送”的大牌最关键的差异竟然不是口味,而是价格。
在一线城市里或许还有维权的防线,可在品牌鞭长莫及、消费水平追不上大牌定价的小城里,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奶茶店种种乱象的存在。
去年蜜雪冰城刚在一线城市走红的时候,很多人评论说,“蜜雪冰城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土。”
廉价的奶茶粉、果浆糖浆的盒子明晃晃地摆在店里,从不掩饰自己家很多勾兑产品、用料远不及大牌高端的事实。
但跟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每杯奶茶都要讲一个中产故事的大牌奶茶比起来,这样明码标价的粗糙,反而让打工人心生宠溺。
在精致生活的大梦里转了一圈,发现还是消费下沉更适合自己。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的小城山寨多,其实也是同样的故事。
小城“包容”奶茶店乱象的原因,就像CBD里月薪过万的打工人也会爱上蜜雪冰城一样。
相比起广告图片里那华丽而昂贵的诗与远方,下班路上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喝杯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