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过程中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拥有千万级粉丝数量的美食博主“小贝饿了”近期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没有质量问题,“原切牛排”说法系口误,并称有关部门已经介入,正积极配合调查。
“小贝饿了”这次直播“口误”,又一次揭开牛排产品的复杂性。什么是原切牛排?静腌牛排、调理牛排、整切牛排、菲力牛排、眼肉牛排、西冷牛排甚至用碎肉拼接的牛排如何区分?谷饲牛排、M5等级的牛排又该如何定义及挑选?这些概念恐怕非专业人士很难说清。
据业内人士介绍,牛排主要分为原切牛排、调理牛排两种。原切牛排配料仅有牛肉,调理牛排普遍加入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辅料进行调理加工。调理牛排“学问较大”,可能买到“拼接牛排”甚至其他肉源冒充的假牛排。
针对牛排市场现状,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部分电商商家在调理牛排产品的搜索关键词中打上“原切牛排”字眼,还有线下渠道产品在调理牛排包装上打出“原切”宣传语,令消费者产生困惑。此外,还有商家销售“拼接牛排”,一片(100g)售价仅为6.39元。
“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
肉源为原切肉,工艺为静置腌制,直播中几次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美食博主“小贝饿了”究竟错在哪里?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少伟在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发布的科普文章中解读称,目前我国市售牛排主要分为原切牛排、调理牛排两大类。原切牛排是指仅经过物理分割、包装,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牛排,即“纯牛肉”;调理牛排通常是在牛肉中额外添加水、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腌制、滚揉而成。
另据轻工业行业标准QB/T 5442-2020《牛排》定义,“原切牛排”是指以鲜、冻分割牛肉为原料,经修整、冷冻(或不冷冻)、切片(或不切片)、搭配(或不搭配)方便调料、包装等工艺制作的块状肉制品。“调理牛排”则是指以鲜、冻分割牛肉为原料,配以辅料调理加工,经修整、腌制、成型、冷冻(或不冷冻)、切片(或不切片)、搭配(或不搭配)方便调料、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块状调理肉制品。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原切牛排不经辅料调理加工。“小贝饿了”直播带货的“原切静腌牛排”因经过腌制,属于调理牛排范畴,虽较“原切牛排”仅少两个字,品类上却不相同。
除工艺和配料不同外,原切牛排与调理牛排在营养成分、售价上也存在差异。上海市消保委近期对23款牛排进行比较试验发现,原切牛排蛋白质含量在16.7g/100g-22.9g/100g之间,平均含量约为20g/100g。而调理牛排蛋白质含量在9.42g/100g-13.9g/100g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2.1g/100g,大致为原切牛排的60%。
比较试验还发现,2款调理牛排的蛋白质实测值分别为标签标示值的64%、77%,未达到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实测值≥80%标示值的要求;4款调理牛排的脂肪实测值分别仅为标签标示值的12%、29%、43%、56%。其中1款“西肴记”样品,蛋白质实测值为9.42g/100g,为标示值的64%,脂肪实测值为1.2g/100g,为标示值的43%,低于调理牛排的平均含量。
为比较牛排价格,新京报记者还对线下渠道销售的8个品牌13款牛排产品进行统计,折算成100g单位售价,4款原切牛排售价在20元-75元不等,5款带有“整切”“原切”宣传语的调理牛排售价在11.4元-35.3元不等,4款“超值牛排”“家庭牛排”“菲力牛排”(均为调理牛排)售价在6.6元-17.2元不等。整体来看,配料表中添加的非牛肉成分越多,售价相对越低。
“整切”“原切”迷人眼
新京报记者统计上述13款牛排产品还发现,9款调理牛排中,有4款在产品包装上标示了“整切”宣传语。其中“盒马”湿式熟成干腌谷饲眼肉牛排强调“眼肉原部位整切”,“大希地”香草黑胡椒整切西冷牛排包装显示“整切入味”,“大希地”熟成西冷牛排在包装上强调“100%无拼接,原肉整切”,“圣农”家庭西冷牛排标示“整切牛排”。
部分牛排产品包装上标示“整切”宣传语。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尽管这9款牛排无一在产品名称中直接使用“原切”字样,但“浩烨”深度熟成谷饲儿童菲力牛排在包装上宣称“原切牛排”“安格斯牛谷饲600天干式熟成14天”。配料表显示,其成分为牛肉、食用盐,产品类别为菜肴制品(非即食速冻生制品),实则是一款调理牛排。
“浩烨”深度熟成谷饲儿童菲力牛排宣称是“原切牛排”。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针对这款牛排宣称,11月15日,上海浩烨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郑先生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其“原切”宣称是指肉没有经过滚揉,“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用刀切掉的。‘原切牛排’字典里没有定义,‘原切’本身也是一个外来词,国内没有强制标准,也没有这个品项。行业内,只要是牛排原来形状切下来就是原切,配料表加不加成分(产品标称)是按国家标准来的,我们标注了菜肴制品(非即食速冻生制品)。”
同样,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在产品关键词中打出“原切牛排”字样,实际却为调理牛排。如商家“百分百滋味馆”销售的“当顿庄园”牛排,产品类型为菜肴制品(速冻生制品),配料表有大豆分离蛋白、食品添加剂等多种成分,但商家在关键词中打出“新鲜原切牛排”字样。商家“西厨食品”销售的“绝世精选西冷牛排”同样为一款调理牛排,在关键词中同时打出“原切牛排牛肉新鲜”“家庭整切调理腌制牛排”等字样,令人困惑。
一片“拼接牛排”仅售6.39元
区分牛排,有时仅凭产品标称和配料表还远远不够。一位冻品经销商告诉新京报记者,五六年前,利用碎牛肉加工“拼接牛排”很普遍,因价格低廉受到西餐厅等场所欢迎。有不少工厂专门生产这种针对餐厅的“特供版”牛排,也有不少小工厂为了追求高利润以大量鸭肉为主料,辅以碎牛肉或香精调味的方式生产假牛排,以降低成本。
从事牛肉加工生意的廖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原切牛排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即便产品仅加了少量盐和水,也都属于调理牛排,而调理牛排“学问就大了”。从供应商角度来看,调理牛排中最好的是静腌牛排,肉系整块切割,仅加了少量盐、水或其他成分,配料简单。其次是整切牛排,肉是整块切割,但配料较静腌牛排多,优势是口感更嫩,成本相对较低。再往下是“拼接牛排”,有些是用碎牛肉结合食品添加剂“拼接”,最差的是用鸡肉、猪肉等其他肉类拼接冒充。不过,目前牛排造假情况已明显减少。
新京报记者查询到,1公斤澳洲进口安格斯谷饲原切牛排边角料,批发价合37元-46元,而商超销售的一款冰鲜澳洲和牛M5菲力牛排,200g售价就达到149.9元。一卖家称,其边角料大部分为澳洲安格斯谷饲眼肉原料切下来的边料,“不注水、不拼接的大块包装,性价比高,适合煎牛排、烤肉,西餐厅、家用炒菜,一件代发、餐厅商用可单独联系。”
某款200g冰鲜澳洲和牛M5菲力牛排售价达149.9元。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另有商家在网上销售一款黑椒牛排,10片(每片100g)售价仅为63.9元。而据农业农村部11月14日公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牛肉批发价格达到77.83元/公斤。商家负责人张先生坦言,此款牛排为“拼接牛排”,所以售价便宜,原切牛排一片拿货价要在8元以上,店里还销售经过腌制的整切牛排,售价介于“拼接牛排”、原切牛排之间。
某款10片(每片100g)装黑椒牛排售价为63.9元。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对于如何区分“拼接牛排”,廖先生坦言,从产品配料表无法准确判断,“调理牛排中经常会看到的大豆蛋白、卡拉胶等成分,一项重要功能是保持肉中的水分,让牛排吃起来更嫩,不能因为配料表中有这些成分就断定是拼接牛排。从价格上看,如果原切牛排卖出了调理牛排的价格,就要小心。从外观上看,原切牛排或整切牛排纹理相对规律,拼接牛排纹理是杂乱无章的,无法拼接出完整的纹理。”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曾在2021年对15款调理牛排进行比较试验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检出瘦肉精成分,也未检出牛肉以外的其他动物源成分,即未发现掺假情况。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也提醒,大豆分离蛋白、卡拉胶、谷氨酰胺转氨酶等配料可以在食品中使用,只要按照标准规范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有这些配料并不代表一定是“拼接/合成牛排”,添加的目的是优化牛排的嫩度和口感,更易于咀嚼和消化。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登勇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格的“拼接牛排”所用原料不一定全是碎肉,也有可能是因为加工工艺需要,将大块肉切成小块进行重组。“但如果用拼接牛排冒充原切牛排,或者含有鸡肉、猪肉等原料但未按规定进行标示都是违法的,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牛排”标准待完善
事实上,目前我国对于“牛排”及产品分级并未出台强制性标准,“原切”“整切”“调理”等分类多为业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对“拼接牛排”也未要求标注“重组”“拼接”等类似字样。
从执行标准上看,目前原切牛排多执行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或GB/T 17238《鲜、冻分割牛肉》推荐标准。而调理牛排多执行SB/T 10379-2012《速冻调制食品》标准,部分产品执行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2016-202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调理肉制品》,这两项标准仅对调理肉制品的感官要求和微生物限量等指标作出明确规定,未涉及牛排的具体定义及分类。
2020年,工信部发布QB/T 5442-2020《牛排》和QB/T 5443-2020《牛排质量等级》轻工行业标准,对原切牛排、调理牛排进行定义,并在水分、蛋白质、淀粉、挥发性盐基氮等理化指标上作出规定。原切牛排中,水分应不超过77g/100g,蛋白质、淀粉未作限值规定;调理牛排中,水分应不超过82g/100g,蛋白质应不低于12g/100g。不过从市场走访情况来看,目前执行这两项标准的牛排产品并不多。
关于牛排评级,据上海市消保委解读,澳洲和牛牛排常采用“M+数字”的评级方式,其中“M”指肌肉内的脂肪,通常M数字越大,脂肪含量越高,价格也越高。“谷饲”则指饲养方式是小麦、玉米等谷物饲养,“天数”指谷饲牛育肥的时间,天数越多,牛排的大理石花纹越丰富,口感越好,价格也越高。至于消费者常见的“菲力”“眼肉”“冷切”,则取自牛身的不同部位,肉质、口感不尽相同。
澳洲和牛牛排采用“M+数字”的评级方式。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2021年5月,中国肉类协会召开《原切牛排及其质量等级》《调理牛排及其质量等级》初稿讨论会。会上提到,相对于原切牛排,调理牛排更适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但调理牛排在工艺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到如嫩肉粉、转谷氨酰胺酶等添加剂、品质改良剂和调味料,因此消费者对市场上的调理牛排产品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而决定原切牛排品质等级的因素,主要为牛排脂肪含量及其在肌肉中的分布均匀情况,其决定因素则是牛的育肥过程。我国现有相关标准,在以上两种牛排的品质管控上,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肉类协会组织相关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对现有标准中的加工技术要求,调理牛排标准术语,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微生物限量等指标及检验方法作出探讨,力求对现有的相关标准部分内容进行调整、修订,使调理牛排的生产工艺、牛的育肥技术高水平化并有其可控性。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赵琳
排是很多人眼中的西餐,价格也比较贵,一个牛排套餐最起码也要几十元钱。而买上牛排自己回家做,成本就可以降低很多。有时候在某宝上搜一下牛排,结果发现十几块钱的牛排比比皆是。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也可以做到牛排自由了。只不过10块钱一片的牛排,真的是牛肉做成的吗?
< class="pgc-img">>牛肉的价格比较贵,一斤牛肉的价格在五六十元左右。可以切成牛排的牛肉,按理说价格也不比普通牛肉低。而在网上或超市中,总会有便宜的牛排出售。难道商家会赔钱卖?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商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那只能是牛排存在问题了。
< class="pgc-img">>10块钱的牛排是牛肉做成的吗?
价格较低的牛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牛排,而是拼接牛排。真正意义上的牛排,就是从牛肉上整体切下来的。但是拼接牛排,是零散的碎牛肉用卡拉胶、TG酶等食品用“胶水”制作而成。只不过也有一部分商家为了赚钱,是一部分牛肉混合鸡肉鸭肉或其他肉类做成的。
< class="pgc-img">>拼接牛排的做法
直接从牛肉上切下来的牛排被称为原切牛排,价格比较贵,而拼接牛排所用的牛肉是零碎的碎牛肉,或者是碎牛肉和其他肉类掺杂在一起做成的。拼接牛排做法也并不繁琐,拼接牛排在制作过程中离不开一种粘合剂,这种粘合剂类似于502胶水的作用。
< class="pgc-img">>拼接牛排所用到的粘合剂是卡拉胶或TG酶,生产厂家通常会将碎牛肉与卡拉胶或TG酶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再压紧实,然后放置在合适的温度下一段时间等肉块粘上了之后再重新把大肉团切成片,就制成了拼接牛排。
< class="pgc-img">>拼接牛排对人体有害吗?
在大众眼里,原切牛排是正宗好牛排,而拼接牛排带给人的感觉有点不太舒服。拼接牛排使使用的牛肉是碎牛肉,一般是牛肉的边边角角。对于拼接牛排所使用的粘合剂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卡拉胶和TG酶都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对于人体是安全无害的,而且TG酶除了可以作为粘合剂还能提高食物的弹性、延长保质期。
< class="pgc-img">>这些食品添加剂不仅存在于拼接牛排中,酸奶、果冻、雪糕等常见的食品中,也有这些添加剂的身影。只要是从正规厂家购买的牛奶,食品安全可以放心。地摊上的三无产品,就要谨慎购买。
对于牛排,我们都希望可以吃到原切牛排而不是拼接牛排,如何分辨就成为一个大众关心的话题。辨别牛排是原切牛排还是拼接牛排,需要记住以下四点:
< class="pgc-img">>1配料表
配料表是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标示在与预包装食品上的信息,通过配料表可以详细了解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原切牛排在制作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其他物质,配料表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仅仅只有牛肉这一项内容。而拼接牛排的配料表就有点长了,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粘合剂也会注明。
有时候我们购买的牛排可能已经经过了腌制,这种经过腌制的牛排在腌制过程中也会使用一些添加剂,这个时候就无法在通过配料表了解牛排的真相。
怎么办?下面这个方法来帮你!
< class="pgc-img">>2牛排的外形
很多人可能会发现,有些牛排的外形特别规整,就好像是从模具中拿出来的。其实,外形也是辨别牛排的方法之一。原切牛排,外形不是很规则,可能是椭圆可能是扁圆。正常的原切牛排生产厂家都会保持牛排原来的形状。但是拼接牛排所使用的压制切割模具的形状是固定的,外形就很规整也比较固定。
拼接牛排的外形多是圆形的,如果你购买的牛排外形恰恰是圆形的,百分之九十九可能就是拼接牛排。
< class="pgc-img">>3牛排的纹路
肉类食物都有纹路,牛肉也不例外。原切牛排的纹路比较清晰,一条条纹路的走向都非常自然。但是拼接牛肉的纹路就存在问题,出现了杂乱无章的情况,可能一条很粗的纹路却出现了戛然而止的情况。这样的牛排,就可以判定为拼接牛排。
< class="pgc-img">>4产品执行标准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执行标准,牛排也不例外。原切牛排有原切牛排的产品执行标准,拼接牛排也有拼接牛排的执行标准。原切牛排的执行标准是GB2707或者GB/T17238-2008,而拼接牛排的执行标准则是SB/T10379
购买牛排的时候看看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执行标准,也可以分辨出自己购买的牛排是原切牛排还是拼接的合成牛排。
牛排,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营养价值高于猪肉。只不过在吃牛排的时候,也要了解自己购买的牛排到底是什么牛排。吃,也要吃个明明白白。
<>尚餐厅品牌似乎都在卖力讨好年轻人,汉牛仕的董事长郭长河也不例外。
在南京三四十平米的小店,把传统高大上的西餐变成“快餐式”牛排,用纸船装,边走边吃……这些元素出现在一起,听起来有点疯狂,“汉牛仕”完全打破了人们固有思维里,在高档西餐厅系着方巾,听着音乐,左叉右刀,吃牛排的景象。
少了仪式感、降低了价格、但还保持了一定品质。它今后的挑战可能在于:靠什么来留住喜新厌旧的年轻人?
在见到郭长河的前一天,夜晚十二点,他组织公司的人开了一场会,会上讨论说:“汉牛仕的牛排里要配上意大利面,不行再送碗罗宋汤。”
“现在的90后特别难搞,你懂的。”采访当天,郭长河坐在店里,对我们说。
年轻人喜欢新鲜花样,既要营养健康,还要时尚好玩。郭长河瞅准了这个市场,做新品牌汉牛仕这样的轻食西餐,并不断升级。
▲在南京,郭长河接受餐饮公会采访。
▲ “行走的牛排”正带来一场西餐市场的牛排革命。
“它属于西式快餐,像意大利面一样,来一点蔬菜沙拉,一点咖啡,就叫轻食。”郭长河说,而一点点,一定是吃得非常有营养,又非常有范,才叫轻食餐饮。
轻食西餐虽已不是最近才走红,但“边走边吃”的轻食牛排的确并不多见。
两次坎坷,打工挣的钱全赔了
郭长河二十年经历两次金融风暴,创业失败,把打工的挣的钱都赔进去了。
还是二十几年前,郭长河在南京当兵,在部队里就烧过大锅菜。1994年当兵退伍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西餐厅打工。即便是从洗碗工做起,他也勤奋刻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一个多月后,师傅说:“不要洗碗了,来跟我一块学西餐。”郭长河便爽快地答应,认真地跟着台湾大厨学,没过多久,可能因为曾在部队当过班长,师傅发现他挺有领导能力,就让他当领班,三个月后升为厨师长。
接下来近四年的时间里,郭长河学会了做西餐,也正是这个过程,为他第一次创业做了准备。1997年,郭长河投入15万,创业做西餐,恰逢全球金融风暴,一年后不幸关店了。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1998年,郭长河再次从厨师做起,这一次他一干就是十年,不仅学会做咖啡、披萨等西餐,也研究了火锅类等中餐,这十年,他通过重新学习,积蓄了力量,再次踏上创业的路。
消费者需要产品升级,牛排就是一个更有卖点及特色的牛肉类产品,是更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品类。第二次创业,他在西餐里细分了领域,选择做牛排。
2008年,他自创中高端牛排餐厅,全按照正式的意式和美式风格去做西餐。
▲ 一樽牛排走高端风,面积都在200到300平米以上。
恰逢2008年也是金融风暴,回忆起来有点辛酸。“十年打工,辛辛苦苦挣了好几十万,几乎七八十万全部投进去,还欠一大部分外债。”郭长河说,那都得闯,没有退路,再困难,也只有往前走。
从08年到2010年,对郭长河是漫长而痛苦的三年时间,那个时候整个经济一片萧条,郭长河仿佛又回到了1997年。他甚至有时彻夜难眠,“一次投资100多万,一旦亏了就是要从头再来。”
面对金融风暴,郭长河不得不减小店面面积,减少人工,一樽牛排店因为郭长河的坚守而坚持了下来,并没有关门。
同时,郭长河也意识到,一樽牛排在整个西餐市场,做得太正宗,定位太高,消费也太高,客单价做到了两三百多。
发现问题后,一樽牛排及时调整产品和战略,走大众化市场,把亏钱的店关掉,能盈利的店继续往下做。一边优化简化人员;一边调整产品,继续做营销,走大众化消费。
通过多年的改变和调整,一樽牛排存活了下来,生意也越来越好,这个时候,第二家、第三家店就开始发展起来了。
成立八年时间的一樽牛排,如今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开到十几家门店。
而郭长河想,如果要把牛排卖给更多的年轻人,就要把店开到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还要不断刷新他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
但也不否认,整个中国当下热火朝天进行的“健身风”和“轻食主义”风,都让牛排越来越有市场。
学习快闪店和“快时尚”的ZARA,做面积不大的牛排店——汉牛仕,是郭长河找到未来开西餐厅的一个新切口。
把牛排从复杂做到简单,也不容易
▲ 从点单到拿到牛排只用花几分钟,所以店里有人端着切好的牛排边走边吃。
汉牛仕只有几十平米,小小的门店里站着很多人,他们端着船型盒子,吃切成条块状的牛排。人群中混杂着“呲啦呲啦”的烤肉声和肉香味。
30平米的门店中只有十多张桌子,设计简洁时尚,玻璃、全透明、开放式的牛排家宴体验厨房是店面中最直观的部分,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操作程序都可以透过玻璃看见。
▲ 每天早上9点开始切第一批牛肉,盖上保鲜膜在专门的冷藏柜里恒温保鲜。
汉牛仕的设计的确创造了新潮流。体验厨房里摆上了透明的冷柜,里面有切成一片一片的牛排,按照西冷、肋眼、菲力、谷饲和草饲摆好。选好的牛排上插上了一面印着排号的小旗子。
▲ 每一块牛肉上都标明了品种、重量、熟度,当然也可以自己带回家料理。
接下来的一切是流水线的操作。“所有的牛排都展示出来,你挑选的那一块自始至终就是你的,像私人订制的一样。”郭长河说,有趣的是,消费者进来,从头到尾,都跟着一块自己选好的牛排,从称到切,到煎,最后拿走,非常有市场。
▲ 可以亲眼目睹一块色香味俱全的牛排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样的操作,给人们更多的感受是,价格比高档牛排店便宜,品质不错,但过程非常简单和快速——少了仪式感、降低了价格、但还保持了一定品质。
汉牛仕的突破点:
1、店的面积减小了很多,投入成本低。把人工的成本和租金的成本,都补贴到食材上了。
2、食材新鲜,冷链配送,明档制作,家宴体验厨房,透明化全过程。
3、增强体验感,场景化消费形式,想要牛肉还能零售带回家,很亲民。
4、价格实惠,年轻人接受快。
▲ 从澳洲到南京8000公里全程冷链冷藏配送,极大限度地还原了肉的鲜嫩度。不再是硬邦邦的牛排,不用解冻直接就能开煎。
▲ 由于是牛上腰部位,运动量不多,脂肪和瘦肉比例堪称黄金。煎起来,自动释放牛油。
令郭长河兴奋的是,汉牛仕做的最好的一个单店,30平方的一天流水6.3万,温州的加盟店开业第一天做8万,打破了以往的记录。
加上在筹备的店,汉牛仕目前共有10多家门店。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门店有选肉区、称重区、烹饪区、醒肉区、切肉区,样样齐全,还全部透明可视。
其实把牛排从复杂做简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考验的是公司对于标准流程管理的能力。
在牛排品类上,不同的牛排在西方的餐饮市场有严格的标准,而在标准化上,汉牛仕也不断升级改造。
“我们加了意大利面、沙拉等”,在郭长河的描述中,可以想象,一个年轻人来到小店里,除了点份牛排,还有蔬菜沙拉、意大利面,再配几根薯条或者是配土豆泥,罗宋汤、蘑菇汤或咖啡,就是一顿完美的餐。
▲ 但基本上,汉牛仕还是以正餐、轻食为主线。
不排除有部分年轻人去吃这类牛排是为了体验新鲜,但回头客则是看中了轻食牛排在保持了一定水准基础上,又能大众化的特点。
“像现在年轻人开始爱吃沙拉一样,这是一个饮食文化的改变,我们就是带来一些新的体验。”郭长河说,汉牛仕今年计划共扩展到15家店,但并不排除,在这之内会开一家标配的体验式的汉牛仕,做真正的西式轻食快餐。”
咨询汉牛仕加盟事宜,请加公会妹微信号(cyghmm)。
餐饮公会原创,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