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去了趟县城里很久没去过的干锅鸭头店,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
记得四五年前,这家店的生意红遍半边天,200平米的大店竟然都需要排队30分钟以上,去吃过的人无一不叫好。据这家店的员工说,每个月的保守收入能有30万元。
而如今,这家店再也没有往日红火的迹象了,店里的灯仅有不到一半在开着,地面和墙壁看起来脏兮兮的,服务员个个无精打采,就连以前闻名的自助酸梅汤和小吃也不见踪影。明明正值用餐高峰期,却坐了还不到4分之一的桌。
< class="pgc-img">>相信很多餐饮店老板都有这样的感概:自己的菜品明明没有变化,可生意就像瀑布入悬崖,忽然之间一落千丈。
餐饮店生意越来越差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两点:
1、对手变强了
2、自己变弱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餐饮店,多数餐饮人都把生意变差的原因归在“对手变强”上,但实际,“自己变弱”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你开店一定时期后,就会积攒一定的顾客和口碑,这些优势是新店无法比拟的;
其次,餐饮并非是个容易创新的行业,想要把一道菜进行颠覆式的创新,不仅需要时间,还需优秀的厨师。所以,才会有知名餐企年薪百万招厨师的事件。
我们从这家干锅鸭头的自身方面,来分析它生意由盛转衰的原因,希望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 class="pgc-img">>I.赢在让利
这家干锅鸭头店,之所以刚开业就大红大紫,除了菜品好吃外,还要归功于他们的经营方式。
当时这家店的老板,懂得通过“让利”来讨好消费者,他设置了免费自助酸梅汤、免费小吃、免费冰淇淋。这些东西的成本不高,却能吸引“爱占便宜”的顾客,还能安抚排队等桌的顾客的心情。
并且,店里的软硬件配置极好,合理的灯光配置让菜品看起来更有色泽。老板还特意雇了专门保洁的阿姨,保证店面每天焕然一新。
本身菜品就好吃,免费的自助酸梅汤和小吃也吸引人,再加上欣欣向荣的氛围,也就自然吸引了成批的顾客来用餐。
< class="pgc-img">>II.输在“节约”
后来,这家店的老板到外地发展,便把店兑给了亲戚。
亲戚的思想就没有老板那么开放,亲戚秉持着“能多赚一分是一分”的方针,先是辞掉了保洁阿姨,让服务员来打扫店面;然后又为了节约电费,在能保障照明的情况下,关掉部分灯光;最后,又去掉了部分的免费小吃。
这一系列做法,看似是提升餐饮店的利润,实际是让餐饮店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没有免费酸梅汤和小吃,爱占便宜的人不爱来了;环境变差,人们就会觉得不舒服,也就不来了。
越省成本越没人,越没人越需要节省成本。但成本总是有最低线的,省着省着就只能等关门了。
就像是你帮领导打扫办公室,你打扫了,领导可能看不出来;但你不打扫,领导一定会看出来。
一个店若保持欣欣向荣,不一定会让餐饮店生意变好;但若是萧条的状态,一定会让餐饮店生意变差。
因为从认知心理学上讲,这种萧条的状态,会让顾客感觉到餐饮店在走下坡路,会让顾客感觉其不够好。
< class="pgc-img">>III.启示
1、让利营销的底层逻辑,是牺牲部分利润,换取更好的服务效果,进而增加利润的来源。所以说,让利是一种双赢的经营方针,作为餐饮人需要学会。
2、对于餐饮店而言,“开源”的作用远远大于“节流”的作用,过度的“节约”虽然能短期内提升利润,却不是长久之计。
3、如果餐饮店生意不好了,我们要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否进行了“错误的节约”。
< class="pgc-img">>错误的节约,是当今绝大多数餐饮店生意越来越差的原因。作为合格的餐饮人,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一定要懂得如何消耗利润,以此赚取更多的利润。
>< class="pgc-img">>内卷成为常态,摆在餐饮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熬下去。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何沛凌;编辑:王秀清。
餐饮业有句老话叫“神仙难过三四月”,3、4月是传统淡季,但今年的3、4月似乎更加难熬,再加上传统旺季的“五一”假期“不旺”,不少餐饮店都出现了营收下滑,一些撑不下去的餐饮人只能闭店离场。
< class="pgc-img">>淡季更淡、旺季不旺
“五一”后餐饮生意断崖式下滑
今年餐饮消费旺季不再?
近日,南方迎来强降雨天气,不少餐饮老板纷纷吐槽称,“龙舟水,无运行(粤语俗语,大意为:连日降雨,行情很差)”。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南方的雨季,餐饮消费冷淡,但今年很多餐饮人感触跟往年有着明显的不同,自4月下旬到“五一”假期都在下雨,生意受到了不小影响,好不容易放晴几天,又迎来了雨季。
对于很多餐饮人来说,“五一”假期是一年中位数不多的旺季之一。成都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向红餐网透露,3、4月,有不少同行向他倒苦水称营业额持续下滑,大家都盼望着“五一”能回血。然而,今年“五一”却让很多餐饮人失望。即使在未受降雨天气影响的北方,生意也没有太大起色。
事实上,“五一”期间这种惨淡局面,可能只是今年餐饮业的一个缩影。一些餐饮老板甚至对接下来大半年的生意都不抱期待,“今年没有淡季,因为全年都会是淡季”。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1、神仙难过三四月,五月也不好过
“今年3-4月业绩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在北京郊区开粉面小吃店的刘君(化名)告诉红餐网,他的店50平左右,全年租金12万元。去年3月收入17万元左右,今年3月只有11万多元,4月有所回升,达到13万元左右,但也比去年同期少了5万多元。
店里生意不好,刘君原本雇了2名店员,今年换成了小时工,人不多的时候就靠他和妻子打理,这样可以省下一些人工成本。
经营馄饨店的沈馨(化名)也表示,今年4月前每天营业额约1000元,进入4月生意开始莫名其妙地变差,一天营业额只有600元左右,“同行也个个都叫苦连天”。经营烘焙店的刘永强(化名)更是直言,“四月业绩腰斩。”
好不容易熬过3、4月,原本期待“五一”能大卖一场,不少餐饮人却落了空。
小悠(化名)去年10月在佛山开了一家奶茶店,没有加盟,主要做周边社区的生意,根据她在小红书上晒出的门店营业额来看,今年“五一”的生意断崖式下跌。
据粗略统计,小悠的奶茶店生意高峰出现在4月29日和4月30日,分别收入2996.67元和3496.38元。随后,5月1日营收突然大幅下滑至2156.25元,共售出114单,这一数据仅与其平时工作日的营收大致相当。5月2日-5月5日,营业额维持在2000元上下。
“五一”过后,小悠形容她的门店“很安静”,营业额遭遇断崖式下跌,5月9日营业额仅为1478.31元,比4月7日下大雨那天的营业额1680.39元还差。
开快餐的何乐(化名)在社交媒体透露,近期每天的营业额都在1500元以内,只到去年同期的一半,“都在说生意不好,顾客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2、1-4月倒下的餐饮店,比去年同期还要多
当一批餐饮人还在苦苦支撑的时候,还有一批撑不住的餐饮人选择了闭店离场,一些热门商圈也面临着客流下降、铺面难转租的局面。
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对比去年,今年1-5月,新入局的餐饮企业更少,但倒下的却更多了。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5月16日,全国注吊销餐饮企业数为72.3万家,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67.7万家,相当于今年5月刚过半,就比去年多倒下了4.6万家餐企。
< class="pgc-img">>具体来看,今年1月、3月及4月倒下的餐企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1月的倒闭情况最为严重,全国注吊销企业数为17.28万家,同比去年增长了211.6%。
也就是说,今年1月倒下的餐企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要知道,去年1月,全国餐饮市场才刚开始复苏。
对比去年,今年新入局的餐饮玩家却在大幅减少。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仅1月新增餐企数量比去年多,2-4月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截至今年5月16日,全国新增餐企数量为97万家,而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139.7万家,差额足足有42.7万家。
传导到线下,一些热门商圈的商铺也陷入了转租难的境地。
比如西安,红餐网专栏作者邹通表示,今年3、4月其考察市场时发现,西安西安东北大街、大华1935商场、唐延中心城等热门商圈,有不少商铺都在空铺状态。
西安东北大街属于热门商圈,今年4月,从东大街地铁口的一家Biáng Biáng面店的大门上,已贴上“旺铺转让”的广告。根据门上纸张的痕迹,类似的广告应该张贴过好几次,但依然没有人接手。旁边一家店铺老板表示:“这家店关了很久了”。在这家店不远的街道转角处,也有3家门店在招租中,但装修已被撤掉,属于空铺出租的状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西安唐延中心城曾是餐饮商家争抢的热门地段,但近些年来,商场人气逐渐冷淡,如今,商场内的许多餐饮、服饰纷纷闭店撤场,大部分店都属于围挡或关闭或者转让状态,场内还剩一些连锁品牌如魏家凉皮、傻得冒、汉堡王等,店内人气也比较惨淡。
在北京的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表示,今年以来,北京一些热门购物中心几个入口处的核心点位,空置时间均超过3个月,这一现象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常见。
3、高端、精致餐厅和连锁品牌也撑不住
即便是连锁品牌,日子也不并一定好过。回顾今年1-4月,已经有不少餐饮品牌“倒下”,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比如曾经年入8亿的明星品牌熊猫不走蛋糕,在今年突然倒下,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员工讨薪;一度在全国开出200多家门店的伏小桃,今年大规模关店,总门店数已不足30家;九毛九、奈雪分别“砍”掉旗下子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厨和台盖……
< class="pgc-img">>同时,不少高端餐厅也在今年“闭店告别”。比如有着“北京意大利菜餐厅天花板”之称、曾摘获米其林一星的Opera BOMBANA,在4月宣布停业;在上海经营了15年的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也计划于5月30日正式停业;还有业内人士向红餐网爆料,上海外滩的一家于去年年末开业的高端餐厅,也在4月正式闭店了,存活时间不到半年......
一批定位精致餐厅的品牌也接连遭遇挫折,比如号称一天翻台16轮的“早餐界爱马仕”的桃园眷村,如今仅剩4家门店;拥有50多年历史、在美国门店300多家的“汉堡界爱马仕”哈比特汉堡,在国内也只剩1家门店......
无论是小餐饮店还是连锁品牌,今年餐饮人的一大感受就是市场冷淡,开餐饮店更卷、更累了。不少餐饮人直言,今年餐饮淡季更淡,旺季也不如往年旺。
“今年做餐饮,不赔就等于成功。”餐饮二手设备回收商“狗哥”在其短视频账号中表示,从业6年来第一次见到今年这样内卷的情况,不赔等于成功,小赚就值得放鞭炮庆祝,如果门店天天排队,那么这家店的运气和实力简直像“开了光”。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两极分化,
普通餐饮人只能“熬”着等机会
今年为什么有很多餐饮人感到生意比之前更难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变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从消费端来看,随着社会财富效应减弱,不少企业裁员、降薪,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通过储蓄抵抗未知风险的意愿增强。同时,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倾向于追求消费的附加值,如高大上的环境等,而如今的消费者更关注餐饮消费的本质——产品和价格,要求产品有性价比、好吃不贵。
“当下是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存的状态,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升级,而非预算的升级。”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表示,消费者过去花100块钱吃东西,现在花100块要吃到更好的东西。
如此一来,大量餐饮店只能选择降价,或者花更高的成本去提升品质,利润空间被缩减。
从餐饮供给端来看,近两年,一批失业人群持续涌入餐饮行业,摆摊、开小店或者小成本加盟连锁品牌等,推高了餐饮的供给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广州番禺区的林先生表示,地铁4号线海傍站附近的夜市,去年还只有十来家餐饮地摊,今年以来夜市的摊位已经增加到30多个,“一开始只卖烤串、烧饼、凉面、牛杂、麻辣烫、柠檬茶之类的,今年以来陆续多出了小龙虾、冰淇淋、广西酸嘢、新疆烧烤等摊位,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摊位加入进来。”
而地摊往往在房租、人工成本上比餐饮店低,价格上也能做到更低,自然分流了一批消费者,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林先生称,随着夜市规模的扩大,在夜市消费的打工人、白领也越来越多了,周边实体店餐饮商户的生意有所下滑。
“对于没什么特殊优势的底层餐饮来说,它们争夺客户的方式只有不停内卷,或降价压缩自己的利润换取订单量,或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比如原来4个人开店变成2个人,原来营业8小时现在10小时。”智胜餐饮品牌战略咨询创始人寿文彬告诉红餐网。
除了地摊,还有不少餐饮店也通过价格战获取订单量,在团购平台上,一线城市卖100多元的3、4人团购套餐并不罕见,以广州为例,某知名烤鱼品牌推出了199元的3-4人套餐;某牛蛙品牌推出了179元3-4人餐;某牛杂品牌推出了168元三人餐......
此外,头部品牌“跑马圈地”式下沉,还大打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中、尾部品牌的生存空间。
比如今年,品牌对加盟商的争夺战趋于白热化,不少品牌通过“0元加盟”“分期付”“小店型”等降低开店门槛的策略加速抢占市场,有的品牌还大打价格战,用规模优势换取定价权,用总成本领先淘汰对手,最终垄断人们对这一品类的认知。
价格战的背后往往是残酷的认知战,更是头部品牌对价格体系的重新塑造。如今,头部品牌依靠规模化、低成本实现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升级,正在玩一场以快打慢,加快淘汰进程的游戏。比如瑞幸的9.9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许多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咖啡不全是卖30元左右的“高档产品”,而很多中、小咖啡品牌也不敌“9.9元”,被大量洗牌。
结 语
外部经济、消费环境的遇冷,和内部竞争的激烈,都让当下很多餐饮人倍感压力——眼看着行业洗牌变得更加残酷,而门店却无法吸引来更多顾客,营业额的提升很困难,下滑却很容易,今后该何去何从?
“餐饮人可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预期,餐饮这门生意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做,洗牌是常态。”寿文彬表示。
当内卷、洗牌成为常态,对于仍在坚持的餐饮人来说,摆在面前的终归只有一条路:活下去。不管今年的餐饮如何难做,都要“熬”下去,先“熬”着,慢慢找机会。因为只要不下牌桌,一切皆有可能。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边大量餐馆生意冷清,陷入“关店潮”,店铺空置率飙升
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街边店铺空置率达到了43%,同比上涨22%,街边店铺空置率进一步上升,街边大量餐馆生意冷清,陷入了“关店潮”“转让潮”之中。
经常在街边闲逛的大家可能发现了,这两年不少的餐饮店生意下滑严重,特别是街边夫妻店,许多店铺门口贴着“转让”的信息。
< class="pgc-img">>老城区的繁华地区还好,消费人口多,那些新城区的店铺,一眼望去都是大门紧闭,整个街道上看不见几个顾客。
古话说:“一铺养三代”,现在却是“一铺三代养”,面对着高昂的房价,高昂的店铺租金,线下实体店生意却并不如意,很多新城区的店铺生意都很惨淡。
< class="pgc-img">>外卖没利润
老王在江西赣州万象城旁边开了一家快餐店,别看这里是赣州市的商务区,但是门店的生意自从疫情后下滑严重。
老王店铺不到60平米左右,一个月的租金却需要7000元,跟房东签订的合约每年租金上涨5%,前几年门店还有利润,老王还可以撑过去,但是2020年之后,门店生意下滑严重,老王多次跟房东提议店租太贵了。
房东自然没有理他,于是老王无奈只能在店门口贴出了“旺铺转让”的信息。
< class="pgc-img">>老王也想过做外卖,但是一份15块的辣椒炒肉,其中有5块钱给了外卖平台,剩下10块钱里除去成本店租人工,利润不到3块钱。
这么低的利润根本就没法做,外卖平台经常强制商家搞活动,15块钱的辣椒炒肉往往最终的价格只卖12块钱,也就意味着门店一分钱没赚。
全给外卖平台和房东打工了。
理论上只要菜品价格够低,就能够在外卖平台上吸引到足够的订单,但是对于这种不赚钱没有利润的做法,老王自然不想干。
< class="pgc-img">>堂食没顾客
外卖没有戏,那就只能专注做堂食,但是堂食却面临着无人进店消费的困境,没有顾客,这是开餐饮店做美食最头疼的难题。
随着外卖市场的冲击,线下餐饮店,快餐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消费者都习惯了在外卖平台上购买快餐美食。
整个赣州市餐饮消费的市场就这么大,愿意在外就餐的人就这么多,外卖店铺越来越多,最后大家激烈竞争导致线下门店堂食生意越来越差。
< class="pgc-img">>老王这家店以前靠着老顾客带新顾客还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如今很多老顾客都不来了,询问原因之后,老顾客们表示:“点外卖更便宜!”
这个理由很实在是,也很残忍现实,老王看了外卖平台上的菜品确实比自己堂食菜品更便宜,但那是用低价料理包制作的。
但是消费者不在乎,大家只在乎是否便宜实惠,管你用的是什么肉,用的是什么食材,只要能吃就行。
老王过不了心中那道坎,虽然业务员几次上门,最终还是没有使用料理包。
< class="pgc-img">>街上冷冷清清
老王门店所在的位置,可谓是整个赣州市的繁华商业街,但是纵然如此,在工作日期间,这里逛街的人还是很少,到了晚上就餐高峰期这里依然是冷冷清清,只有节假日和周末时,这里才有人气。
光靠周末的生意自然是无法保本经营,作为新城区,整个片区的入住率还是很低,大部分人还是住在老城区,老王去老城区看了看,以前老城区繁华人流如织的商业街,如今也是冷冷清清的局面。
< class="pgc-img">>街上没人逛,外卖没利润,堂食没顾客,最后街边很多餐饮店选择了关门转让,店铺空置率飙升,老王算了一下,一条街上有近40%的店铺大门紧闭,10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大街上人潮涌动,逛个街都是摩肩擦踵。
老王心想:门店关了也好,这是趋势,也许10年后,街边店铺都关门了,大家都在网上进行消费,只是再也看不到曾经热闹的大街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