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火锅委主席汤庆顺
>汤庆顺在2019第三届亚洲调理食材大会上的演讲(节选):
中国餐饮、中国火锅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路在哪,怎么走。我觉得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人都很迷茫。
按照中国智慧、中国习惯,就要研究历史,瞄准现在,展望未来,只有知道过去,了解今天的难点、困惑和阻碍,才能判断准确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我站在这个角度把火锅业的40年的一些情况,一些我的判断,跟大家作一个交流,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今后哪些是火锅爆品,味道向哪个方向转,火锅企业转型升级如何实现?
1
火锅发展40年的五个节点
< class="pgc-img">>
中国火锅的40年是中国餐饮的一个缩影,火锅业是近十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个业态。餐饮业专业化管理细分为10个业态,包括快餐、火锅、正餐、清真、西餐等,火锅业的发展也是在细分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过去只有餐饮,现在细分以后,团膳、快餐、火锅在这三大业态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为全国消费者提供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使我们餐饮的水平,包括餐饮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的火锅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5个阶段的发展,有5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是1983年,从1983年开始,火锅业进入了产品经营阶段,火锅业到处寻找好食材,找好羊肉,找好粉丝,找好的食材开始产品经营。谁拿到了好食材,拿到了好调料,你的生意就火。
第二个节点是1992年,从产品到模式改变,火锅连锁化发展阶段,出现了两个“规”——规模和规范。连锁、规模、规范,这6个字构成了连锁模式的核心,使我们火锅传统的手工的变成了标准化的、规范化的、规模化的。
第三个节点是2005年,中国60个火锅企业,有德庄、小天鹅、东来顺、小肥羊、海底捞等,成立了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火锅业实现了“三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发展。火锅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按当时中国餐饮10个业态,每年增长排第一的就是火锅业,全国百强餐饮企业中火锅企业占33%。
第四个节点是2012年,中央提出限制“三公”消费,火锅业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火锅进入大众消费,回归到为大众消费为主的服务本质。
第五个节点是2014年,国家提出了“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火锅也成为“双创”的主战场,火锅的门店数得到迅速发展。
< class="pgc-img">>2
火锅三个维度的创变历程
第一个是品类创变。从以羊肉为主的火锅转入了以汕头为代表的牛肉火锅。历史上火锅是羊肉为主的,后来汕头带头做牛肉火锅,随之牛肉火锅风靡一时。再就是进入了鱼肉火锅。火锅从品类上,由羊肉到牛肉,到鱼肉,这是一个发展创变的过程。
第二个是味道创变。第一个阶段味道主要是清汤火锅,除了重庆、四川地区,过去全国都是以清汤火锅为主;第二阶段就是麻辣火锅为主;第三个阶段就进入了酸汤火锅为主,这是味道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是吃法创变。过去火锅就是涮,第二阶段进入了烧烤,第三个阶段进入了麻辣烫、串吧。现在年轻人都要求多品种,批量要小。这是吃法的三个阶段。
3
洞察火锅行业三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年轻化。年轻人怎么吃火锅,年轻人怎么吃涮肉,这是未来火锅的一个研究方向。火锅不是光好吃,要好看。我们过去是靠嘴吃,现在年轻人靠眼睛“吃”,菜品上来先照相,照完相发朋友圈传播,眼睛“吃”完了,嘴才吃。所以年轻化就意味着我们火锅的出品、摆盘、组合、装修、场景要有“颜值”。
< class="pgc-img">>第二个是品质化。过去吃就得吃足,追求量,一人来三盘,涮锅就是吃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现在进入了品质化,比如东来顺是羔羊肉,我自认为已经很品质化了,到湖州发现人家更做到了极致,所以品质化还得不断加深。
第三是进入健康化。通过吃享受健康,过去健康火锅就是荤素搭配。现在我认为健康火锅的定义是荤素加菌。因为中国讲究中庸文化,荤有好有坏,素有好有坏,中庸文化就是最好的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既是动物也是植物,那是什么?就是菌,菌是动植物结合体,那是最好的。健康火锅的定义就是荤素加上菌,改变了中国健康火锅的定义。
4
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去”
中餐要走出去,符合国家形势,走出去是国家的方向,是“一带一路”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火锅是在中国餐饮里最早实现连锁化的,最容易标准化,最容易规范化,所以中餐走出去,必须是火锅走出去。
< class="pgc-img">>中国火锅要做大,要做强,做大靠改革,做强靠走出去,你只有走出去才能做强,这是我的理解。火锅要走出去接受世界的管理、世界的监督。小肥羊、德庄、海底捞等等一系列的火锅企业都已经走出去了,而且走得非常好。火锅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发展得非常好。
通过火锅G20×3峰会,能够团结火锅底料企业、餐饮企业和食材企业,抱团发展,让中国火锅走向世界,把中国火锅产业做得更好。
(来源/新食材)
>天这个季节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打着「冬天到了」的旗号,到处约朋友吃火锅。
最近几个周末,我的晚饭分别是潮汕牛肉锅,广式打边炉,以及上海当地非常不正宗的老北京铜锅涮肉。
有多不正宗呢?我去的那家,连麻酱都没有。
当然,看在朋友请客的面子上,我还是闭着眼睛把这顿火锅吃了。
有趣的是,市场上火锅的种类千奇百怪,主流的就有30多种,就算用最粗糙的大类来区分,也至少有粤式火锅、北派火锅、云贵火锅、江浙火锅等五六个大类。
但当我们提起这个名词,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时刻想起的,多半是红油翻滚的川渝火锅。
可以说,这种以热辣的红汤为特征的火锅形态,已经成为了中国火锅最经典的印象。
而市场调研的结果也支持这样的印象。
前段时间我看到调研机构Frost & Sullivan的数据,粤式和京式火锅在火锅市场上各自占比14%左右,而川渝火锅的占比要达到64%,是毫无疑问的市场霸主。
而在今年红餐网的「2021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单中,主打川渝火锅的品牌占据了7席,海底捞、小龙坎和巴奴包揽前三。可见统治力之强。
2021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
这期内容,我想聊聊为什么是川渝火锅,成为了中国火锅之王。
01
如果我们将火锅定义为以「涮」和「蘸」为主要吃法的锅类食物,那早在宋代,火锅就出现了。
南宋林洪在美食著作《山家清供》中记载,当时的人已经会把肉切成薄片,在烧开的汤里涮煮,然后蘸调料吃了。而且蘸料还是用酒、酱、椒、桂混合而成的,可以说相当成熟了。
也就在宋代,火锅开始进入饮食业,酒楼开始提供涮锅。
所以中国火锅少说也有大几百年的历史了。
相比之下,如今以红汤麻辣为特征的川渝火锅,就相当年轻。毕竟辣椒传入中国,差不多是明朝万历年间,而人们开始把辣椒当成一种调味品,已经是清朝中期了。
关于川渝火锅的起源,说法有不少。
一个是重庆起源说,认为川渝火锅来自重庆码头做体力活的工人吃的街头食物「水八块」,也就是用麻辣卤汤涮切片的牛下水。
工人们边涮边吃,按空碟数计价。不仅价格低廉,还能补充蛋白质和油脂,因此颇受穷人欢迎。
后来水八块发展成毛肚火锅,1921年,重庆较场坝开出第一家毛肚火锅店,名叫「白乐天」。标志川渝火锅正式诞生。
另一个说法则是泸州小米滩起源说,认为川渝火锅是往来于宜宾和重庆之间的船工发明的。
他们往往在小米滩停船夜宿,就地生火,用辣椒花椒做汤底烫熟食材来吃。并且留下了「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的说法。
此后这种吃法传入重庆,民国时期重庆江北嘉陵江畔的火锅一条街被称为小米街, 就是得名于小米滩。
第三种说法则是自贡盐场说,认为自贡有大量盐工和役用牛,而且临近花椒和辣椒的产地。
盐厂盐工体力消耗大需要吃肉,于是就吃盐厂的老牛死牛,还发明了用麻辣火锅涮牛下水的吃法。后来传入重庆,成为了川渝火锅的起源。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核心都是体力劳动者希望用更廉价的方式来获取美味,于是发明了加入辣椒、花椒等香料的锅底,涮食动物下水的吃法。
而无论是起源还是发扬光大,都绕不开重庆。
30年代,重庆出现了大量专营火锅的餐馆。比如临江门的「述园火锅」,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锅」,南岸海棠溪桥头的「桥头火锅」这些名店。放现在那都是网红打卡地。
甚至有的西餐厅也开始经营火锅业务,比如专营咖啡的「汉宫」,他们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堪称民国跨界营销典范。
那时的火锅,已经有了现在川渝火锅的雏形,豌豆苗、白菜心、血旺这些常见的配菜都已经出现在火锅里了,也有了蘸碟。
但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当年的火锅本质还是卤汁烫毛肚,像现在使用大量动植物油脂制成的红油火锅,直到80年代后才完全普及。
毕竟那时,油脂还是很珍贵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火锅都正式从街边担头走到了餐馆桌上,走进了重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中。
而当时重庆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抗战大后方的陪都。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精英阶层涌入四川避难。他们来到这里,经济上再也负担不起之前的排场,于是江湖菜、红锅馆子就开始大行其道,过去长期被认为不上台面的辣味川菜,就在这里实现了阶层的突破。
关于辣椒及川菜的传播,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下次再单开一期聊聊。
当年,重庆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纷纷以吃火锅为时尚。
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
被誉为「中国卓别林」的谢添导演,早年在重庆也非常热衷吃火锅。
郭沫若还为火锅创作过一首打油诗: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12个单押,skr。
抗战结束后,火锅文化随着精英阶层的离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可以和老北京火锅分庭抗礼的存在。
之前我在方便面那期内容里也聊过,如今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就是基于中国台湾红汤牛肉面开发的,而究其根本,也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重庆四川地区。
川渝火锅和红烧牛肉面,两者同根同源,如今在中国餐饮市场各自呼风唤雨,多少也算是殊途同归。
但到了这个阶段,川渝火锅只是从小众走向了大众。距离真正成为火锅霸主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02
真正让川渝火锅走上王座的,是70年代末开始的农民工进城。
1978年,中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就地就近转移,参与乡镇企业的生产。「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了当时农民工的特色。
80年代中期的政策改革,允许农民工自理口粮进城,彻底打开了农民工进城的道路。农民数量从1984年的200万激增到1989年的3000万。
这场巨大的进城务工浪潮,不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是中西部到东部,尤其是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迁徙。川渝一带,更是人口输出的重要地区。
随着人口的流动,川渝火锅也逐渐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扩散。
农民工进城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的流动,更带动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1996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30%,但到了2011年已经超过了50%,2019年则是超过了60%。其中,有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来到了城市,成为了市民。
在《中国食辣史》的作者,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雨看来,川渝火锅天生是适合以移民为主的大型城市的。
首先,大城市人口多,缺少耕地,意味着只有远距离物流和食品工业化,才能将食材成本降低,喂饱北上广深这样的现代化巨兽。
而代价则是食材的味道、口感都会差一些。因此,很多时候需要重口味来改善食材口感,形成辨识度。
所以川湘菜和川渝火锅之于大城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刚需。
其次,川渝火锅天然适合工业化。
火锅的精髓在于底料,而火锅底料早已是一个规模接近250亿的巨大市场,还出现了靠给海底捞供应底料,一度市值过千亿的大公司颐海国际。
曾经有业内人士估算过,即使是火锅之城重庆,也只有两三成的店是自己炒底料,大部分都是采用规模化生产的底料。而标准化工业生产的食物,才更适合用来喂饱大城市的巨量人口。
第三,移民人口和外出务工的人口,往往以青壮年为主。
在《中国食辣史》中,曹雨提到,辣味菜肴与消费人口的年龄密切相关,相比老年人,青壮年更热衷于吃辣,也有更强的社交需求。而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的,自然是火锅。
所以越是年轻的,移民人口多的城市,川渝火锅的消费基础就越好。
这三点的共同作用下,川渝火锅成为了城市化浪潮中,市民阶层,尤其是移民阶层的味觉最大公约数。
令人不禁感叹,川渝火锅在这个版本下,简直是无敌的。
03
火锅扩张的背后,也是川渝两地之间良性竞争的结果。
80年代初,中国餐饮业进入恢复发展时期,火锅行业也得到了复兴。
人们把传统的卤水涮毛肚升级成了更加香辣的红油火锅。在成都,开始有了专营火锅的餐饮店。
彼时,成都的火锅市场,主要还是重庆人把持着。面对外来商贩的侵入,精明的成都餐饮老板们不甘示弱,纷纷行动起来保卫家门口的火锅阵地。
成都人学习了重庆传统火锅辣而不燥,醇厚回甘的「荔枝味型」,创新增加了鸳鸯红白锅,还丰富了菜品。
增加了大量冰冻海产品、鸡尖、鸭蹼、鱼类等原材料。并且配以当地小吃甜品。
在成都人的手上,川渝火锅逐渐走向花样繁复和高端化,成都品牌的火锅也率先走向了全国。相反,重庆本地的连锁品牌,却输出不到省外。
这一时期,川渝火锅的重心无疑是成都。
对此,重庆人并不甘心。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全新城市形象的塑造被提上议程。重庆政府很自然就把目光放到了火锅这块金字招牌上。
这场火锅之都的争夺战,重庆从政府到商家再到普通市民,几乎是全面动员。
2000年春节,重庆德庄火锅在沙坪公园打造了一口直径10米,可以同时容纳56人就餐的「天下第一大火锅」,创造了重庆饮食业第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天就吸引了近千人前来一尝大火锅的滋味。
此后类似「巴渝红」主题火锅宴、「龙舟载来火锅宴」、「百年火锅宴」等夸张的火锅形式成为了重庆火锅品牌们最热衷的营销方法,连带着21世纪初,小天鹅、桥头、苏大姐等一系列重庆火锅走向全国,重庆迈出了重夺火锅话语权的第一步。
而政府也没有闲着,2004年开始,重庆政府便开始举办火锅文化节,短短三年就从万人规模发展到百万人规模。此后,火锅美食文化节成为重庆市民的狂欢节。
也就是在第二届火锅文化节上,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
当政府与企业都参与到火锅话语权的争夺中,大众文化也没有闲着。
2016年,电影《火锅英雄》上映后,引发了一波吃重庆「洞子火锅」的热潮。
电影《火锅英雄》
还有《中国有嘻哈》上,GAI的那句「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写的还是蛮带劲的。
总之,无论是早年成都人对火锅的改进,还是后来重庆在宣传上的不遗余力,客观上都导向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川渝火锅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进而席卷全国。
尤其是互联网传播进入短视频时代后,重庆和成都成为网红城市的代表。
两座城市各自借由新的传播渠道来宣传本地火锅美食,而反过来,火锅也成为了两座城市的共同名片,成为了城市魅力甚至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要我说,这不比吵吵谁是新一线城市之类的强多了?
如今,任何一份数据报告都会清楚地告诉你,火锅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餐饮品类之王,无论是烧烤还是奶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中国5万多亿的餐饮市场,火锅独占了近万亿的市场规模。
火锅为什么如此强大,在我看来,因为这是一种完全兼容并包,不设门槛的食物。
除了涮和蘸,它没有规定任何吃法的限制,适用于南北各种味型,而且可以接纳几乎一切食材。
从高大上的鲍鱼海参到普通的毛肚黄喉,任何食材都可以在沸腾的热汤里走上一遭。想吃主食,可以选择粥火锅,没有胃口,喝一碗打边炉的热汤也能开胃。
而川渝火锅,正是将火锅的「无差别感」做到了极限。
它是平民美食,不挑客人,大多数人都吃得起。
它香辣可口,不挑食材,涮了就是火锅味。
它标准简单,只要有锅子炉子和底料,在家也能做得和店里一样好吃。
它首创了鸳鸯锅,主动兼容其他类型的火锅品类。哪怕你不吃辣,也可以和朋友一起享受火锅。毕竟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说到底,川渝火锅的胜利,就是美食的胜利。真正的美食,可以消弭地域之争,兼容南北口味,让人们在餐桌上实现真正的大和谐。
还是我国青年特级厨师刘昴星说的有道理,料理,就是带给人们幸福的东西。
情结束之后有没有约着小伙伴一起出去吃一顿火锅?
俗话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疫情全国备严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思念火锅,平时我们聚会首选也大多都是火锅。
< class="pgc-img">>我们喜欢的不仅仅是火锅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大家吃火锅时的氛围。
火锅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国餐饮文化的一种代表。不仅准备相对简单,味道也居于上层。火锅是在何时出现的,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火锅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创造出各种陶质炊器、盛储器,如鼎、鬲、豆、盘、盆、杯等,其中陶鼎可能就是火锅最早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陶鼎多为圆形、深腹,底部有圜底和平底之分,足部为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先民们把食物放入陶鼎里煮沸,就像现在的大杂烩一样,与我们今天的火锅已有相似之处。
< class="pgc-img">>西周时代,由于有了铁和铜,且各种陶器也被改良为适合一般人使用的小型器皿。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十分相近。
三国时代,魏文帝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的样子就像极了四川的火锅。
这样的“火锅”一直到了南宋时期,煮火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涮的吃法,将肉切成薄片烫熟了蘸酱吃。下至黎明百姓,上至皇亲国戚酷爱吃火锅。
火锅的发展也不得不提及元代,元代,火锅在蒙古地区非常流行,食材主要为牛羊肉。
传说与帝王征战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经常想念家乡鲜美的羊肉,就命人将羊肉切成小块方便携带,食用时就放在装有沸汤的锅中煮熟食用 。
< class="pgc-img">>另外一种说法是忽必烈在打仗时忽然想吃羊肉,于是厨师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然后放在开水中烫熟,再蘸上佐料食用。
忽必烈食用后赞叹不已,直到后来做了皇帝依旧记得此菜,便赐名“涮羊肉”。这就是北京地区人们的称呼。
最大的火锅宴,应该是乾隆时期。乾隆爷作为火锅的佼佼者,只要举办千叟宴,就会用1500多个涮肉火锅,慰劳5千多位离休老职工。
作为吃货火锅这下可算是了解了火锅的发展史,做一名有文化的吃货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