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新华全媒+|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品味稻花香里的“科技含量”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华社合肥10月21日电 题: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品味稻花香里的“科技含量”新华社记者姜刚、水金辰、赵金正“这个基地有200

华社合肥10月21日电 题: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品味稻花香里的“科技含量”

新华社记者姜刚、水金辰、赵金正

“这个基地有2000多亩地,我们种植了13个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成熟期不同,目前已收割200多亩。”在安徽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95后”新农人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并向记者介绍基地的秋收进展。

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新华社记者 赵金正 摄

记者在安徽省多地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这个省重点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创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

据王磊介绍,在他管理的这个基地,田间地头安装着自动虫情测报灯、传感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间断收集相关农情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送到后台,进行系统分析、决策。

记者了解到,根据决策结果,后台会发送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指令”,基地管理人员据此开展工作。“种了智慧田,亩均成本可节省100多元。”王磊说。

不仅智慧田不断涌现,良种田也越来越多。在淮北市濉溪县,收割完大豆、玉米的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到小麦播种中。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言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这个县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育种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夏粮实现增产增收,这段时间大豆也取得比较好的收成。”在濉溪县五铺农场一块大豆田边,副场长陈峰向记者介绍,农场种了约1500亩大豆,其中一半是自育大豆品种,每亩地的大豆产量达300多斤。农场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研发力度,今年夏粮生产中,八成以上是自育小麦品种,加之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亩产量约13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

除了智慧田、良种田外,得益于农业科技支撑,一些地方的示范田也取得了好收成。

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槐林镇,农机手操作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这所学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皖中综合试验站近日传来好消息,121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36.4公斤,其中亩产最高1148.2公斤,创下这个试验站单一水稻品种亩产最高纪录。

“好收成来之不易,良种良法配套是‘秘诀’。我们从多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把好育秧质量、花期高温抗逆减灾等关键环节。”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武立权教授说。

“通过集成应用一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与普通田块相比,示范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约15%,亩均增效500元以上。”武立权说,“我们将继续围绕水稻绿色、抗逆、丰产目标,不断集成创新栽培新模式,为多种粮、种好粮作贡献。”

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订单农业成趋势,龙头连农户接市场,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直面经营压力,企业千方百计降成本,品牌化提高粮食“身价”

■着力全产业链升级,制度保障优粮优价,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型

一纸订单的效应:

龙头企业带农户,稳粮价降成本,引导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冷暖,企业先知。龙头企业是粮食产业的“农头工尾”,最先察觉到市场变化——

“好米才有好出路,做大路货肯定不行了!”在湖南省宁乡市,卫红米业总经理周正春坦言,“一斤稻谷出六两米”,普通大米每斤能卖2元左右,按现在的稻谷价,基本是保本微利。

好大米是种出来的,优结构必先稳粮源。卫红米业与5000户农户签了订单,统一品种、统一收购,辐射带动了10万亩优质稻。

一纸订单,让粮农心里托了底。双江口镇兴桂村大户范剑锋感慨:“晚稻1斤一块五,比市场价高两毛钱。”公司有仓库、有烘干塔,签了订单,不光销售不愁,还能享受整地、治虫、烘干等全程服务,每亩种粮成本节约80元,算大账能增收200多元。

“更实惠的是‘粮食银行’。”双江口村农民范文波接过话茬,稻谷收完,农民可以像存银行一样把粮存到服务中心,根据市场价选择销售时间,既降低了仓储成本,又消除了卖粮后顾之忧。

在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许多农民也尝到了订单的甜头。莲花社区粮农杨咸四,过去一直以种“嘉花”稻为主,品质退化,效益下滑。去年签下50亩优质水稻订单,老杨一下子缓过劲儿来:“每斤比市场价高0.1元,这样种粮,咱才能挣上放心钱!”

订单农业,激活农民“调优”积极性。黑龙江桦川县玉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最得意的是,去年签了3000亩绿色水稻订单,“每斤价格2.4元,少施肥、不打药,好米能卖出好价钱,农民种地才有奔头!”

粮农手中一张张订单,正是企业面向市场转型的体现。巢湖市光明槐祥公司采购部经理翁厚彪分析,如今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偏爱口感好、香味浓的大米。瞄准商机,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推广“南粳9108”新品种,高价收购香型大米,实现了从产业下游向上游的倒逼。

市场倒逼,换来田野里的“一手好牌”。湖南常德市鼎城区,去年推广优质稻50万亩;桦川县调优结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该减的减下来,该优的多起来,农田焕发新的生机。

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参与,粮食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从各地收购情况看,政策性收购量减少,市场化收购增加,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民营企业有灵活性,只要质量好,高一点给价没问题。”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岳彩树介绍,公司产业覆盖肉鸡养殖、屠宰、有机肥、饲料等领域,采购玉米主要作饲料,年用量4万吨左右。“我们是收一季、用全年,去年收购价每斤8毛5,只要指标合格,敞开收。”

调查发现,粮食市场优质优价机制正在形成。从各地入库进度看,目前中晚稻的价格平稳,优质稻谷市场价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比如安徽中粮(巢湖)米业收购的粳稻,平均每斤价格1.34元,高出最低收购价4分钱。“不要小看这几分钱,面积大了,就是笔大账!”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大户陈玉扣坦言。

一套组合拳的合力:

真金白银强龙头,着力提升先进产能,让有潜力的企业壮起来

在粮食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是关键一环。对黑皖湘粮食主产区经营主体调查显示,85%的企业反映“成本高、压力大”,亟待“突围”。

“米价走低,谷价仍高,加工企业利润薄。”宁乡市花明粮油公司负责人沈志强说,大米加工成本中原粮是大头,占到80%以上。去年稻谷收购价每百斤130元,再算上电力、人工等成本,加工普通大米利润率不足3%。

桦川县付士米业公司也感到同样压力,副经理陶建峰表示:“公司年加工水稻10万吨,按现在的米价倒推,谷价要在1.25元左右才挣钱,这几年稻谷收购价一直偏高,成本利润倒挂。”

什么原因造成“稻强米弱”现象?鼎城区粮食局副局长沈十美认为,这反映出粮食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大路货多,绿色优质的少,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

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为的就是理顺市场,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强龙头才能稳产业”,各地真金白银扶龙头,打出政策组合拳。

扶优扶强,提升先进产能。“市场优胜劣汰,产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沈十美坦言,鼎城区有1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其他大多小而弱,前些年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过剩,导致目前平均开机率不到40%。“政策扶持,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让有潜力、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壮起来。”

同样加工稻谷,精为天米业蹚出新路。“一粒稻谷变身胚芽粉,附加值提高5倍以上。”在公司展厅,董事长彭长秀拿出新产品介绍,借力“中国好粮油”行动,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开发的专利技术国内领先,早餐胚芽粉供不应求。立足创新,如今公司年产精米10万吨、食用油3万吨、胚芽食品1.5万吨,一条粮食产业链,紧紧“链”住了6000多户种粮农民。

龙头聚集,打造产业集群。黑龙江富锦市,着力理顺粮食产业链,实施锦稻集团60万吨水稻加工、象屿集团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可消化全市90%的水稻和全部玉米。围绕玉米淀粉深度开发,向醇类、酸类等高端领域延伸,实现粮食就地增值。

打响品牌,提高粮食“身价”。在常德,10家企业首批授权使用“常德香米”地理标志,力争3年在核心区域发展200万亩,产值过百亿元。金穗米业尝到了甜头, “好口碑不愁市场,常德香米粒型好、口感香,一斤比常规米贵一倍,品牌农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总经理苏运德表示。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调查发现,部分企业面临“收粮难”问题。

加工有需求,种植跟不上。记者了解,付士米业本季收粮总体进度慢,要满足加工需求,缺口还有2万吨。“主要原因是品种和质量问题,公司要求出米率不低于69%,但许多农户的稻谷难达标。”陶建峰坦陈。

质量问题同样难住了中粮(巢湖)米业。公司负责人吴军表示,他们主要收购优质粳稻,但去年收购量缩减了40%,有产能、有市场,关键还是稻谷质量不匹配。

有的受访企业则反映,有好粮,不敢收。“最低收购价下调,粮价波动大,存新粮风险大。”翁厚彪细数,2016年的晚籼稻一斤1.38元,2017年降了两分钱,去年降了1毛钱。“市场预期不稳定,不敢存粮;可不存,粮源不够,开机不足,又会推高成本,企业两头为难。”

“稳预期,才能保障优粮优价。”不少加工企业呼吁,粮食最低收购价公布时机再早一些,充分留出市场消化时间,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他们还希望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带动种植端向优质绿色转型。

一条产业链的升级:

从田间到车间一起补短板,理顺市场,让更多扶持举措精准落地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升级。

——强种植,调优结构。

坐拥建三江平原,产着东北米,桦川人开始居安思危。副县长张义利说:“瞄准绿色、有机,东北大米才更有竞争力。”舍得真金白银,县里每年投入研发资金1.2亿元以上,优选出稻花香、五优稻3号、三江6号等适宜本区域的优良品种。同时,广泛推广有机水稻覆膜、益生菌育种等新技术,有效培肥地力。全县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5万亩,有机认证3万亩,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之乡”。

好大米让粮农尝到甜头。“有机水稻,全程无农药化肥,浸种采用盐水,苗床用益生菌培养,生态米卖出几倍价钱。”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付延飞说,5年努力,合作社有机水稻生产单元从75亩发展到5000亩。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更重要的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宁乡市农业局副局长罗德辉说,订单不足,农民调结构就没有方向,目前全市大户存粮量普遍较大。他建议,政策层面应出台精准扶持措施,进一步完善“龙头+合作社(大户)+农户”机制,从源头保障“舌尖上的优质”。

对于粮食补贴政策,桦川县农业局局长孙立新认为,现在补贴项目多且细,“优质”导向作用不明显。建议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精细化粮食补贴政策,给予规模经营主体更多扶持,引导农民“缺什么、种什么、抱团种”。

——保收购,优粮优价。

政策不断加力。农发行安徽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不断档,截至去年12月,累计投放最低价收购贷款76.6亿元,同比增加23.41亿元。鼓励市场化收购,累计投放贷款5.34亿元,同比增加3.95亿元。

采访中,一些企业仍反映“不解渴”。60%以上加工企业表示“融资难”,资金不足是制约订单的一大因素。周正春表示,去年当地银行推出“粮食贷”,但门槛高、落地难,公司收购资金缺口3000多万元。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吨,目前收购量才2万吨,开机率仅20%。

保订单,才能保障优粮优价。加工企业呼吁,政策性贷款再加力,商业贷款也应创新服务,解决粮食企业资金难题,帮他们渡过转型难关。

——促加工,补产业短板。

“产品同质化,精深加工不足,是粮食产业长期存在的短板。”沈十美认为,不同地区的籼米加工差别不大,基本就是袋装大米,只是包装、规格不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需要企业创新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常德金健米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粮食加工30多年,公司形成一条从种子研发、技术推广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仅大米就有30个单品,目标市场从大众消费到中高端,多元化经营降风险。

中小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如果没有政策扶持,靠自身升级难度大。调查显示,40%的企业近三年没有获得过扶持项目。付士米业目前5条生产线只开了3条,现在又改成单班,“电费开销大,只能晚上开工错峰用电。”陶建峰无奈地说,“如果企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降成本上,对于转型升级,真的办法不多。”

不少中小企业吐露心声,激活粮食市场活力,离不开民营企业参与,但在项目扶持、贷款融资等方面,民营企业仍处弱势,希望产业扶持政策能扩大覆盖面,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公平环境。

北粮如何南运,是多家黑龙江大米加工企业关注的焦点。有企业负责人提出,黑龙江大米品质虽好,但是外运能力和产量不匹配,降低了价格竞争力。畅通运输瓶颈,新方案正着力破解老问题。

改革直面难题,不断向前推进。粮食产业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升级,共识正在凝聚,市场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广袤的田野正孕育新的希望。

年来,宿州市埇桥区深挖“原字号”农产品潜力,把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引擎,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616亿元,面向沪苏浙销售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总产值达281亿元,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十强县。

推进种植基地建设 保障优质农产品原料供给

做大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紧缺、专用优质农产品。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在35个粮食主产村打造30万亩优质订单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辐射建设116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在埇桥区北部地区发展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全区优质高蛋白大豆面积达78.06万亩。

科技赋能发展。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提高成熟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保障。2023年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311名,提供田间实地指导服务3.5万人次,推广新品种312个、新技术290项,实现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年增产粮食15.72万吨,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67.5%。

建立溯源体系。实施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组织企业入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注册率达100%,487家企业入驻省、市、区级平台。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区建成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面积9739.8公顷,培育绿色有机食品企业54家、产品5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

紧盯三产融合发展 做强龙头引领价值链提升

打造龙头企业。出台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强化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2家,总产值378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总产值21.5亿元;省级龙头企业21家,总产值23.8亿元;市级龙头企业190家,总产值233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8家,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3家。

延伸产业链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建成绿色家居产业园、符离食品加工园等5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形成粮食、畜牧、林业等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一季度,全区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产值达56亿元。皖神、草源牧业、皖豆香等5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选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带动农民增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已覆盖全区28个镇(街道)200多个村,订单农业签约面积达100多万亩,带动20多万户农户增收。推行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全区现有家庭农场10616个、农民合作社2685个、社会化服务主体1498家,2023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增长8.2%。

深耕品牌强农战略 擦亮“皖美农品”埇桥新名片

加强品牌培育。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出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在品牌培育、“两品一标”认证等方面提高奖补标准,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安排4618.9万元用于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皖字号”商标品牌。培育出“符离集烧鸡”“红树湾地板”2个中国驰名商标,“王枣子茶”“夹沟香稻米”等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商标,同时“埇桥人造板材”“顺河木业”“符离集烧鸡”3个品牌入选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总价值达93亿元。积极培育优质电商示范企业和电商名优品牌,全区现有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10家、年网络销售额超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品牌3个。

助力品牌融资。加强与银行机构合作,帮助涉农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融资、商标使用许可、无形资产出资等途径进行融资。2023年以来,共帮助涉农企业办理商标质押4件,质押金额3900万元;完成专利权质押2件,质押融资金额1500万元;完成植物新品种质押1件,质押金额500万元。

注重品牌保护。聚焦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开展打击商标侵权“溯源”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86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件3件。全面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依法查处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违法案件455件,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营强)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