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辑:孙志成
2块钱一个包子,5块钱就能吃饱的包子店,是很多人眼中的“小生意”。沿街开个小门店,夫妻两人搭伙就可以做,起早贪黑、客单价低,并且利润微薄,十分辛苦。
但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包子铺这种大家眼里的小本生意,有一天也可以做成市值几十亿的上市公司。
10月12日,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巴比食品”,股票代码“605338”)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登陆A股的首个主打包子的餐饮品牌。
图片来源:巴比食品官网截图
市值45亿的“包子店”
应该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的“包子第一股”,不是庆丰包子铺,也非天津狗不理,而是巴比食品。
公开资料显示,巴比食品是一家“连锁门店销售为主,团体供餐销售为辅”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企业,产品包括包子、馒头、粗粮点心、馅料及粥品等。巴比食品拥有“巴比馒头”、“中饮”等多个国内中式面点品牌。
根据巴比食品的招股书,该公司此次公开发行新股62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拟募集总额为7.44亿元,发行价格为12.72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
上市首日(12日),巴比食品开盘即迎顶格上涨,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上涨44%,收于18.32元,总市值达45.4亿元。
据巴比食品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7亿元、9.9亿元、1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43亿元和1.54亿元。
巴比食品上市公告书中透露,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类别分为食品类、加盟商管理和包装物及辅料,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食品类收入,报告期内公司食品类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31%、89.10%和89.20%。
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此前在一份关于中国早餐消费报告中预测,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将从2015年的1.334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948万亿元。到2021年,在外食用早餐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
近9成营收依靠加盟店
值得注意的是,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巴比食品拥有16家直营店、2915家加盟门店。这种以加盟门店销售为主的营销体系决定,巴比食品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加盟门店。
据巴比食品上市公告书,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模式分为特许加盟销售、直营门店销售、团餐销售及其他。公司以特许加盟销售为主,2017-2019年特许加盟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0.92%、88.54%和86.37%。
中饮巴比方面也将加盟模式列为企业的风险因素。该公司表示,中饮以加盟的销售模式为主,主营业务收入90%左右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报告期内,发行人加盟门店的数量增长较为迅速。加盟商拥有对加盟门店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在具体经营方面须接受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若加盟商在日常经营中未严格遵守发行人的管理要求,将对发行人经营效益、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发行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加盟商的不断增加,发行人在加盟模式方面的制度建设、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目前,从市场分布看,巴比食品的业务区域主要集中华东、华南及华北地区。数据显示,2017-2019年,巴比食品在华东地区分别实现营收8.13亿元、9.19亿元以及9.72亿元,占比均在90%以上。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随着巴比食品的不断扩张,被仿冒也成为巴比食品正在面临的问题,该公司表示,随着公司在中式面点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抄袭伪造“巴比”产品成为部分不法厂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如果未来公司产品被大量仿冒,将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及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消费意愿,从而可能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巴比食品2020年1-6月实现销售收入3.5亿,较2019年1-6月的4.8亿元降26.45%,2020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961.8万元,较2019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下降29.22%。
从白手起家到亿万富翁
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市值45亿的早餐“巨无霸”,其前身,只是一家普通的街边早餐店。
据21金融圈,1998年3月,21岁的刘会平拿着借来的4000 元钱只身前往上海闯荡。他盘下了一个早点摊子,刘会平的第一家馒头店开张了,但由于对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不了解,开始生意并不好,每天营业额不过200元,而摊位月租金却要6000元。两个星期后,刘会平血本无归,关掉了店铺。
1999年年初,在姐姐的支持下,刘会平的第二个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开业了,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但由于隔壁店家的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刘会平的生意以失败告终。
遭遇了两次失败,刘会平始终认为包子店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上海有2500多万人,如果仅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的话,那也至少是500万人的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个 4、5块钱的话,那就是整整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刘会平希望通过差异经营,让自己的包子铺活下去,他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的口味,并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新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他把包子的价格定为每个7毛的低端路线,克服了小店的脏乱,包子味道却又胜过大店,且价格又低,深受顾客的欢迎。
接着,刘会平决定在上海最繁华的、也是租金最贵的南京路上开店,由于南京路人流量大,就这样,刘会平成功把几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卖进南京路,那一年,他赚了50多万元的纯利润。
“刘师傅大包”受到消费者喜爱,生意越做越大,门店越开越多,2003年,“刘师傅大包”正式更名“巴比馒头”,更借助媒体宣传成为最早的“网红包子”。
在有了“巴比”的品牌名之后,刘会平在2004年开始学习麦当劳肯德基,投资80万建立了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馅料并配送到店。
由于集中生产之后成本下降,巴比馒头便用加盟的模式开始迅速扩张,从2005年启动品牌连锁加盟业务,到此后保持每年200家店左右的开店速度直到现在。
在公司上市之后,刘会平夫妇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巴比食品上市公告书,截至10月9日,公司创始人、实控人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持有公司60.65%的股份,按12日收盘价计算,刘会平、丁仕梅夫妇持的财富已达27.5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国际金融报、公开资料
京报讯(记者 郭铁 实习生 胡晓萱)“巴比馒头”品牌方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饮股份”)8月6日过会,将成为“馒头第一股”。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巴比馒头三环新城店,发现其已关停。中饮股份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称在北京计划要开到150家以上门店,“前期花血本在铺店”。
据了解,为应对市场竞争,中饮股份自2014年起优化门店形象,拓展团餐销售渠道。继2014年成立广州子公司后,中饮股份又于2017年成立北京子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饮股份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分别拥有加盟门店1142家、652家、727家、218家,北京仅有45家。
招股书显示,其控股子公司中饮巴比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饮巴比食品(天津)有限公司2019年上半年分别亏损302.12万元、33.33万元。另据新京报记者调查了解,受疫情影响,中饮股份北京门店流水有所下降。
8月7日,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巴比馒头三环新城店,发现该门店已被另一家餐馆取代。附近外卖小哥称,此处的巴比馒头店已关停一段时间。
新京报记者随后以意向加盟商身份从中饮股份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中饮股份华北市场开发已有两年多时间,加盟商主要承担的是房租、设备和人员费用,加盟费、装修费全免,只需缴纳1万元保证金。
“北京这边主要是房租贵。”该负责人透露,2018年运营最好的时候,一家巴比馒头门店日流水可达到8000元,但现在受疫情影响,每日流水大概在3000-4000元,而3000元是大部分门店的盈亏平衡线。此外,巴比馒头门店毛利率普遍在60%-65%,不雇员工的情况下,利润率为30%,雇员工的话利润率在20%。
“北京计划要开到150家以上。”尽管该负责人称加盟店通常半年就能回本,但也承认,巴比馒头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没有在上海高,“前期花血本在铺店,比如2019年给我们规定赔800万元是一个合理范围。”
据中饮股份上述人士透露,北京部分面积较小的加盟门店基本上都没有压面机,做出来的包子口感可能不一样。由于监管不是特别到位,一些加盟店的产品相对按照标准做的门店来说要差一点。上述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北京地区巴比门店主要采取“改牌子”加盟,即瞄准已有的其他品牌包子铺洽谈合作。而新开门店很难办下营业证照,多靠类似租借餐厅档口的方式开店。
新京报记者 郭铁 实习生 胡晓萱
编辑 李严 校对 杨许丽
来源:新京报
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曹雪娇
高度依赖加盟、层出不穷的盗版,“夫妻店”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饮股份”)在上市之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2月12日,中饮股份更新招股书,拟募资9.5亿元来建设智能化厂房、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以及直营网络等。
得益于加盟模式的发展,从2000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刘师傅大包”,到现在拥有2700多家巴比馒头门店,公司门店在长三角地区快速扩张。
但同时,也形成了对加盟模式的高度依赖,据了解,中饮股份的营收中,90%来自加盟模式。而加盟门店比起直营门店管理更加困难,同时,毛利率和单店收入也更低。
另一方面,与其他餐饮上市公司无异,中饮股份也难以解决区域限制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实现4.81亿元,其中有91.98%的营收来自于华东地区。
除此之外,由于公司主营产品馒头、包子,本身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各地盗版层出不穷,从厦门到成都,涉及多地多店,且店铺规模小,维权难度大。
为何中饮股份要放弃毛利率高、单店营收多的直营模式,反而重视更加难以管理的加盟店的发展?长江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中饮股份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高度依赖加盟
12月12日,中饮股份更新招股书,拟募资9.5亿元来进行智能化厂房、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和直营网络等项目建设。
百度资料显示,2000年,出身于安徽怀宁江镇的刘会平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刘师傅大包”,由于生意较好,2003年刘会平便赚下了自己第一个100万元,他拿出50万元注册公司,同时,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市场,刘会平将“刘师傅大包”更名为更洋气的“巴比馒头”,次年又投入80万建馒头厂。
2005年,为了消化工厂产能,巴比馒头开始发展加盟店。加盟模式的发展,让巴比馒头的门店数量迅速在长三角地区扩张。
截至今年6月,中饮股份的门店已经发展到2799家,其中2784家加盟门店,15家直营门店,加盟门店在门店总数中占比已经达到99.46%,同时公司营收中,90%左右来自加盟门店。
随着门店的增多,中饮股份的业务也不再局限于销售包子馒头,逐渐扩展到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产品也也从馒头包子发展带粗粮点心、粥饮品等百余种产品。
而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其招股书发现,无论是单店营收还是毛利率表现,直营门店都将加盟门店远远甩在后面。
就单店销售收入而言,2016年-2019年6月,中饮股份直营门店的平均销售额分别为92.32万元、101.26万元、114.41万元,52.97万元;加盟门店的平均销售收入则为32.59万元、33.78万元、33.16万元、14.87万元。
同期,直营门店的毛利率分别是59.96%、58.04%、60.59%和59.36%,加盟门店的毛利率分别是28.16%、31.30%、33.34%和32.65%。
然而,本就不多的直营门店的员工在持续流失,尤其是直营门店店长,流失率较高。2016年-2019年6月,中饮股份的员工流失率分别是31.93%、28.85%、31.70%和17.59%,同期,直营门店店长流失率分别是41.67%、30.77%、23.81%和26.32%。
为何中饮股份要放弃毛利率高、单店营收多的直营模式,反而更加重视更加难以管理的加盟门店的发展?为何直营门店的店长流失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江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中饮股份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具体回复。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饮股份加盟店占比高,说明其抗风险能力较低。在此情况下,中饮股份直营门店店长流失率较高,不利于公司的经营稳定。”
难以打破区域限制
此外,中饮股份在扩张时也面临餐饮小吃行业的通病,即如何打破产品销售的区域性。招股书显示,受制于公司的仓储物流及消费习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实现4.81亿元,其中有91.98%的营收来自于华东地区,另有6.82%来自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仅占1%,其他地区营收仅占0.2%。
事实上,包括已经挂牌新三板的狗不理(834100.OC)和在A股上市的全聚德(002186.SZ)等同行业上市公司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据长江商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狗不理的营收中,超过七成来自天津地区,全聚德则是超过99%的营收都来自华北地区。
此外,中饮股份的销售模式与狗不理、全聚德不同,中饮股份的产品主要是外带打包模式,而狗不理和全聚德主营堂食模式,客单价相对更高。
一方面,区域性问题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客单价在同行中较低,两个因素都成为公司发展的掣肘。
同时,虽然馒头、包子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需求较多,但是技术含量相对而言并不算高。因此,随着巴比馒头知名度的提高,各地“盗版”开始层出不穷。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孰真孰假难以分辨。虽然中饮股份近年来不断联合工商局对盗版店铺进行打击,但整体来说威慑力不足,距离彻底杜绝盗版仍遥遥无期。
天眼查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饮股份共涉及64条法律诉讼,其中41条来自中饮股份提起的侵害商标权纠纷。而且侵权门店较为分散,从厦门到成都,涉及多地多店,且店铺规模较小,无疑中又增加了中饮股份的维权难度。
对此,中饮股份也在招股书中坦言,随着公司在中式面点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抄袭伪造“巴比”产品成为部分不法厂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尽管公司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但仍无法及时获取所有侵权信息,如果未来公司产品被大量仿冒,将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