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4日
2020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
来自全国44座城市的
1288家餐厅最终入选
本次“必吃榜”颁奖盛典首次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多位知名美食主播通过大众点评App直播页面一同参与公布城市榜上榜餐厅荣誉名单,并全新发布烧烤、小龙虾、串串、冰品四大夏季热门美食主题榜。
与此同时,继去年首次推出“必吃街”之后,今年逛吃城市版图进一步拓展,来自33个城市的50条美食特色街道荣登“必吃街”。
全国24家餐厅连续4年上榜
上海必吃餐厅数排名第一
本次上榜的必吃餐厅,依托过去一年大众点评2844万用户贡献的1.6亿条真实消费点评数据综合评选而出。在城市地域分布上,34.2%的“必吃榜”商户集中在华东地区。其中,上海上榜商户为121家,排名全国第一。
华中地区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小龙虾品类餐厅,其中武汉上榜的小龙虾餐厅位居华中地区第一。华南地区则拥有全国最多的上榜粤菜商户。过去一年,深圳必吃榜商户增长数量最多,让人见识了“深圳速度”。
西南、西北地区必吃餐厅“涨势喜人”,从去年的169家上榜餐厅增至今年的215家,同比增长27.8%。其中,成都上榜川味小吃餐厅多达30家,占全国总量的30%。
从店龄维度看,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必吃榜”商户平均建店年数最长,超过6年。从2017年起,全国连续四年上榜的餐厅有24家,其中北京地区占比约三分之一。
关注时令消费
四大主题榜引领今夏美食风向
在此次颁奖盛典上,大众点评还全新发布了烧烤、串串、小龙虾和冰品全国必吃餐厅四大主题榜,均属于夏季热门美食类型。
据介绍,与城市榜不同,主题榜更关注时令消费场景,以及偏好细分口味人群的用餐体验,在全国范围内精选具有地道口味的餐厅,以满足食客个性化觅食需求。主题榜的推出迎合了当下消费者不断产生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体现各地特色也是在美食榜单中大众点评差异化布局的体现。
“必吃榜”全年将根据时令变化持续滚动发布热门美食类型主题榜。
全国精选50条“必吃街”
打造城市美食文化新名片
继去年首次推出“必吃街”之后,2020大众点评“必吃榜”进一步拓展城市逛吃版图,依据海量用户真实评价大数据,在考量美食商圈质量、特色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出50条全国特色“必吃街”,覆盖33座人气旅游目的地城市。
今年新增“必吃街”包括成都的文殊坊和奎星楼街、合肥的罍街、三亚的群众街、太原的太原食品街等。上海老字号云集的云南南路、北京胡同代表的南锣鼓巷、哈尔滨繁华的中央大街、重庆热闹的八一好吃街等21条“必吃街”,则连续两年上榜。
城市烟火气蕴藏在美食之中,“必吃街”包含美食、购物、休闲等综合信息,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美食商圈和街区,成为异地游客到访打卡的城市美食文化新名片。
85后女性成必吃榜消费主力军
一人食成餐饮新时尚
而据《吃货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亲子聚餐、情侣约会、商务宴请、夜宵消费是使用“必吃榜”最多的就餐场景。从消费者性别维度分析,85后女性成为必吃榜消费主力军,而男性消费者比例连续4年有所提升,“他经济”消费苗头凸显。
同时,90后吃货队伍正在迅速壮大,平均每月至少打卡1次必吃榜餐厅,“后浪”对品质美食的需求在进一步释放。必吃榜上最顶级的美食老饕来自深圳,过去一年,他吃过120家必吃餐厅,跨越14座城市,平均每2.3天打卡一次必吃榜餐厅。
受疫情影响,美食爱好者们的用餐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一人食就餐成为新风向。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必吃榜”餐厅售卖单人套餐的环比增速,较去年提升293%。
作为基于海量用户真实评价大数据和消费者综合验证的美食榜单,“必吃榜”始终践行“公平公正”的第一原则,所有评选过程一直以来都坚持不采纳人为提名、无付费上榜、所有餐厅按照统一大数据筛选标准评判。
经过四年发展,大众点评“必吃榜”已经成为值得消费者信赖的品质生活美食指南。据悉,必吃套餐、商家直播、秒杀等一系列活动也将陆续推出,让用户在品尝美食之余,也能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
信息来源:美团点评
编辑:曹隽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 class="pgc-img">>
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在城市间穿梭觅食,美食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7月29日,由美团点评主办的2018大众点评必吃榜颁奖盛典在上海举办,致力于帮助人们为有关“吃”的问题寻找更多答案。
”
经过海量大数据的重重筛选,本地资深食客到地二次验证,海量用户的投票和第三方独立机构执行商定程序,美团点评公布了2018年度大众点评全国必吃榜上榜名单,包括258道“必吃菜”和867家“必吃餐厅”。后续,美团点评将陆续登陆各个城市,公布当地的评选结果。
< class="pgc-img">>会上,美团点评餐饮学院院长、美团点评餐饮行业首席策略官白秀峰为在场餐饮人带来了《大数据做新餐饮》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作为中国内需当中的最大市场,餐饮行业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近年来,尽管亲民型餐厅仍是餐饮市场主流,但同时高端餐饮也迎来明显提升。消费升级背景下,用户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餐厅则需要做到“三化两感”,即:产品化、品牌化、休闲化、体验感、炫耀感。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发展迅速
餐饮消费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2017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来看,餐饮行业已成为内需当中最大的消费市场。餐饮品类的占比逐年递增,仅由专业化餐饮机构提供的消费统计的占比就已经高达30%以上。餐饮作为中国消费市场中的第一大行当,担负着拉动中国内需的重大责任。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在用户消费价格分布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6年餐饮行业消费价格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2017年由于外出就餐常态化,亲民型餐厅仍是主流,但高端餐饮在上升,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
上海本地大数据洞察
小龙虾成为当地最热门美食
从上海本地餐饮大数据来看,火锅、小龙虾、星巴克,占据热搜总榜TOP3,在当地拥有极高人气。小龙虾、牛排、牛蛙被评为当地最受欢迎美食,而星巴克、喜茶、一点点则成为最受上海欢迎的餐饮品牌。
在上海热搜商圈中,大悦城、徐家汇、人民广场、静安寺、中山公园、五角场、新天地、迪士尼、世博源、八佰伴等十家入选。而在这些热门商圈业态分布中,小吃快餐、面包甜点、饮品等品类总和占比均达50%以上。
餐饮消费主力年轻化
餐厅需要做到“三化两感”
在消费者人群中,20-35岁人群贡献了74%的餐饮消费,消费金额占71%。突破4亿人口的80后和90后以高消费、高频次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餐饮消费用户的口味偏好方面,甜鲜口感已经小胜麻辣,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口味。讲究高性价比, 好吃不贵调性高是年轻人对餐饮的综合要求。
面对新时代下用户的需求升级,餐厅需要做到“三化两感”,即:产品化、品牌化、休闲化、体验感、炫耀感。
产品化,新时代下用户对餐厅的记忆点从餐厅名称逐步细化为品类,只有爆款产品才能被人更好地记住。品牌化的本质是信任,由于消费需求在细分,餐厅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传递品牌价值观,从而使用户产生信任。休闲化,是源于用户对社交场景的需求,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放松的就餐环境成为餐厅亟需思考的课题。体验感,则是让用户与餐厅之间建立连接,如把厨房搬进前台,与用户产生趣味性交互,使其产生难忘的体验。炫耀感,是人的本性需求,从装修设计到活动体验,餐厅需要给用户一个传播、分享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的本质是餐厅的品牌故事。
此外, 大数据在餐厅经营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全渠道做新餐饮主题的餐饮学院沙龙论坛上,三位餐饮大咖从微观大数据层面就餐饮经营、选址、营销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受到了在场商户的一致好评。
新餐饮时代,餐饮商家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洞察行业,还可以将大数据运用到餐厅的日常经营中。近年来,利用大数据增强管理水平,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商家的共同选择。而美团点评也将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通过完整的餐饮大数据反哺商家,从而实现更大价值。
>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骏
平日出门吃饭,点评类软件几乎成了“出门吃饭指南”,大部分人普遍倾向于选择高分餐厅,以确保用餐体验。然而,有些年轻人可能经历了无数次被营销包装的高分餐厅背刺后,一种新的声音逐渐在网络上蔓延:什么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消费者反向选择普通分餐厅、餐厅评分还值不值得相信?那些没被评分系统呈现出的餐厅,可能是因各类原因未被发掘的“宝藏”。
然而你出门吃饭真的愿意为了寻找这些“宝藏”,而开启一场未知的盲盒吗?
3.5分真的是低分么?其实不然。之前有开过店的小兄弟告诉我,他新开的店,在点评上就是从3.5分起步的。然后根据点评规则,基于消费者的真实评价,对商户进行评分。
根据相关数据,在大众点评平台上3.5分到3.9分的商户数量接近6成,也许你会说怎么给我推的前几页都是4.1分以上的店呢,只是由于APP的默认综合排序,通常都会考虑多个维度,高分店大概率会排在前面,但如果换一下排序规则,评分立马就会发生变化。按照“ 低价优先 ”排序,靠前的基本都是3.5分到3.9分之间的店。也就是说,3.5分应该是平台的“普通水平”,并非“低分”。这个分数吃到不讲究服务和门面,但口味过得去的店,也是合理的吧。
还有一点,大家之所以会说这个分值的餐厅容易出“宝藏”,其实不是评分的问题,这个是心理预期问题。去“普通水平”的店味道好、性价比不错,你会很高兴认为挖到宝了,但去高分店你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甚至没满足你的期待,就会被吐槽。
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大部分的普通评分的老店小店,无论口味如何,环境服务肯定是不如评分比较高的餐厅。
号称全世界最公正的日本tabelog,你去看评分前100的店也基本都是人均3万日元以上的昂贵餐厅。路边餐厅即使再好吃,一定也比不过すぎた这样的高级寿司。这是全世界所有餐厅评价软件的共性。
举个例子,浙江台州菜天花板新荣记(4.6分),全国专业餐饮人心目地位非常高。
之前我去杭州新荣记餐厅吃饭,环境位于西溪湿地没话说。菜品方面,新荣记的看家招牌家烧野生大黄鱼,出品真的很赞。
葱烧溪鳗,鲁菜的烹调方式,弄那个有赤脚,葱香味醇,明汁亮芡,入口即化。
吃到后面,突发奇想想加一道腰花,价值不菲要300元一份。然而腰花食材不太过关,腥臊味明显。说是本帮烧法,结果里面放了一堆辣椒。
吃了一口,感觉偏老,叫服务员让后厨重新再上一份。新的一份,吃了下,有几块没有炒熟。我们叫经理过来品尝了下,经理二话没说,直接把这道菜给退了,以示歉意。
不得不说,高分店肯定是有它高分的道理。成熟的餐品制作流程、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卫生和装修环境,让你吃得舒舒服服。尤其是那些连锁餐饮企业的高分店,还经过大量客流检验,起码能保证你这顿饭不出什么大错。请客聚会时,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想必,你请客吃饭也不可能去开个盲盒吧?
3
当然,高分店肯定不只有新荣记这类成熟的餐饮大店。就算是扎根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只要尝试运营、注重消费者评价,将评价中的意见反哺到日常经验,有意识的改善环境和服务,就能从普分小店,逆袭成“高分小店”,甚至登上“必吃榜”等榜单。
以我的经验,高分小店相较于那些被开盲盒的“普分小店”“3.5分餐厅”之间,一定有他的优势。
之前,趁着周末,从杭州出发“周边游”去了趟新荣记的发源地——台州临海。在朋友的推荐下,采访了几家当地的宝藏小吃店。
一家是“临海小吃老黄炒麻糍”,典型“苍蝇馆子”式的家庭作坊,仅靠孙老板姐弟两人经营。靠着口味地道,2022年的时候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后,孙老板才知道有“点评”。
能从临海一众小吃店里脱颖而出,孙老板却表现得“云淡风轻”,“我们一家都是临海本地人,炒麻糍做小吃的手艺没有特别学过,更像是本地人的一种‘本能’。”他说道。
虽是家家庭小吃店,没有其他员工,更别提服务培训,在平台上的服务分竟也有4分以上。而在孙老板眼里,服务好并没有什么秘诀,需要的就是“与人为善”。
“平常有空的话,顾客来,我就跟他们讲讲笑话,拉家常,大家可能感觉我很亲切的样子。而且我们家吃饭,从来不追着客人要钱,都是自助扫码付款,这可能也会让大家感到放松。”孙老板说,一旦你给予别人信任和善意,客人也会同样对你。“有时候一些客人甚至忘了付钱,事后在微信上再转我。”
说到环境,孙老板也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店小,真的做不了什么装修,但我们自家人也一日三餐在店里吃,卫生肯定是保证的。”他解释道。虽然生意好了,孙老板也不打算拓门店,“人手少,顾不过来,店大了怕影响口味,还是算了。”
“年轻人就喜欢苍蝇馆子,喜欢我们这种小破店。但作为商家来说,我们肯定不能‘以破卖破’。”他认为,做好自己的,保持卫生、口味,尽量提供给客人好的服务,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开在古城门脚下的“汤阿姨名小吃”,去年也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
店里我最爱核桃烤蛋,姜汁配合红糖,甜辣比例恰当,鸡蛋外焦内嫩,肉末和核桃分量刚好,丰富了口感。“我们的姜汁是每天自己磨、炖的,这保证了姜汁味醇;烤的方式也讲究,要干锅烧,这样出锅带点焦焦的味道,如果锅内加水就叫炖了。”汤阿姨说,火候也重要。
口味正宗没话说,环境在我印象中,店面大概只有三四十平米,5、6张桌子,不过窗明几净。而且汤阿姨很亲切, 怕我吃不惯,点餐的时候对店里小吃做了好多讲解。大概是因为这样,小店虽小,服务分也在4以上。
“我儿子甚至在必吃榜上榜之前,就把点评上的评价打印出来,贴在我们店里。”年轻一辈的线上化经营头脑,也为汤阿姨的小店注入新能量。
随着台州成为国内小众旅游热门目的地,隐藏在古城里,坚持做着地道美食,又注重环境和服务的宝藏小店,如今也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线上明星”,点评上的高分小店。不只是台州这样的宝藏小城,报道显示,在刚揭晓的2024“必吃榜“入围名单上,杭州地区入围商户数达64家中,像“汤阿姨名小吃”这样扎根街头巷尾的小店有20多家,彩娥饭店、复兴面王等纷纷入围。
每个人的口味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以前人问我哪里有好吃的,我就告诉别人一些我的宝藏小店。事后,我再去问吃后反馈怎么样,有人就说一般吧,没你说的那么好。再细问一下,哦,原来是口味太清淡了,不够辣。后来我才开始细分领域的进行推荐,又或者说你要吃辣的别来问我了。
这个时候,大众点评存在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平台上的公开规则,评分的最终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使用模型进行计算,考虑多种因素对商户综合最终评定,且星级反映的是商户在同类目下的相对水平,并非绝对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的基数足够大,评价足够多,那确实可以把这些共性通过评分展示出来,只是这个共性“可好可坏”。这个时候,普通评分里“真的好”的店就会脱颖而出,成为高分店,逊色的店就会变成真的低分。换句话说,现在大家看到的高分店,也就是这么来的。
之前在我们单位边上的刀茅巷有一家小面馆——百鲜湾面馆,是一家开了9年的老底子杭州面馆。面积不超过40平,又在老小区楼下的小面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苍蝇馆子”。顾客大多数是一些街坊邻居,或者在附近的上班族,把他们家当成‘片儿川食堂’。
每次去老板娘吴姐都会很热情的招呼我。我跟吴姐聊过,她以前是在杭州大厦做女装销售的,当时每天都让牢记客人走进来就是给你带钱来的,所以吴姐待客服务意识比较强。“客人来店里吃面,是消费者,没道理对他们态度差。” 吴姐认为。
我感觉,吴姐注重起大众点评线上评分,也是最近的事。她家以前都做老客生意,不做线上平台,就能维持。这两年,估计附近的小吃店和牛肉面,因为搞大众点评,天天都有人排队,就尝试做一做。于是,吴姐最先上了套餐,但评分却始终卡在4以下,“但评分不高,虽然套餐优惠,但客流增幅也不明显。”她为此也很苦恼。
后来,吴姐通过平台免费申请了「评价码」。我有次去店里,她见我是老客人了,就提醒我方便的话可以留个评价,新客人她还不太好意思。慢慢的,线上评价确实明显增多了。
“以前我们做熟客生意,大家虽然喜欢我们店,但都没有习惯写评价,现在新老客人通过评价码,多少都会留下一些真实感受。”
随着线上评价越来越多,加上吴姐在小店里多花花草草多放一点,点缀一下等经营手段,面馆越来越好,「这些客人又留下了真实评价,我们的评分也有了一定提升。」几个月下来,我单位附近这家杭州老面馆,评分从3.6分到了4.1分。
至于年轻人为什么爱去吃3.5分餐厅,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更多是一个话题。吃腻了高分连锁店,对街头的小店有天然滤镜,3.5分热潮背后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情绪。
就像现在旅游主打“反向旅游”寻找三四线城市作为小众目的地;美妆圈开始流行白开水妆,删繁就简,高光阴影修容都不打,一盘腮红走天下;年轻人涌入服装批发市场,档口货比大牌香。
评分终究不能完美符合所有人的要求,但肯定能给到参考。毕竟平台对评分公信力这事还是最在意的,大众点评他们现在对“一杯饮料换个好评“这类的做法,管控之严格,可能超出大家的想象。
对我来说,大众点评依然是我找餐厅的首选。只有把所有好评中评差评放在一起去对比,这些评价才有价值,我也才能从中筛选出我想去的餐厅。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选餐厅的,尤其是当你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①明确定好自己想要吃的菜系进行初筛
②在餐厅排序里点击“按照口味从高到低排列”,看到感兴趣的餐厅一定要点进去看菜品照片,通过照片可以大致看出餐厅的烹饪风格和食材优劣,如果推荐菜的照片都一塌糊涂就直接pass。
③在最近点评里,筛选中差评看一下,如果差评集中在口味和食材上也可以直接pass
这样几步下来,基本上不会选到难吃的餐厅。
那么你吃饭会怎么选餐厅呢?会盲冲3.5分餐厅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