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餐饮人忽视了肯德基的凶猛。
肯德基正在带领餐饮业进入渠道争夺战,高速服务区、高校、医院、景区、加油站等都是未来的增长点,也将是中餐未来的新阵地。
其实你不了解肯德基
就在一个月前,百胜中国在2023年投资者日上宣布正式启动RGM 2.0战略,计划于2026年的门店数量达到2万家。
目前,肯德基即将突破1万家门店。这意味着,肯德基未来3年要开出10000+门店。
不仅如此,惨淡了2023年里,他们还主动提高了KPI,将净新增门店目标从之前的1100至 1300家,提高至1400至1600家。
这样的增长目标,如同摆脱了地球引力。你说,肯德基凭什么?
事实上,如果你能将视野再放宽一些,你会吃惊地发现:自从2018年以来,肯德基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2018年,肯德基更是前提2个月完成全年的增长业绩。而同时期,中国餐饮业正在集体感慨“日子越来越难”“利润越来越薄”。
更可怕的是,当中国餐饮人悲叹2023年比疫情三年更难过时,肯德基则预计2023年全年同店销售额将恢复至2019年的90%左右。
肯德基即便如此强悍,势不可挡。但在中国餐饮人眼中的形象,非常两极化。
一种人却是发展内心的佩服,“疫情三年,我们餐饮人都在关店,人家还在扩张。了不起!”另一种人一脸鄙视,“小肥羊、东方既白两个品牌都玩砸了吧”。
其实,肯德基才是中国餐饮人的好榜样。就像一位老板所说:人家担当责任而不沉溺于情怀;人家突破自我而不固执于土创;人家把商业和理想达到了平衡。
因此,我们只有重新认识肯德基,才能看清自己的路究竟在何方。
< class="pgc-img">>肯德基,好榜样
就像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完美的企业。但是成功自有方法。特别是肯德基这种有大成的企业,有更多的方法。
当我们真从鄙视转向欣赏,就会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比如现在,餐饮进社区比较热门,但是很多人却找不到方法。你再看肯德基,人家早在2017年就进入社区,成为了消费者的好邻居。
——肯德基是怎么成为消费者的好邻居的?
我不告诉你。
——餐饮进社区,该怎么设计产品线呢?
我不告诉你。
——餐饮进社区,应该怎么做复购呢?
我不告诉你。
——除了餐饮进社区,未来可能的新增点,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我也不告诉你。
尽管我不告诉你,你自己也很清楚。上一轮购物中心崛起,除了提升餐饮运营的效率,还大大推动了中国餐饮业整体的品牌化进程。
以九毛九、西贝、外婆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餐饮品牌,率先从街边店转移到购物中心,完成了品牌化进程。
这一轮,从购物中心走出去,是最大的机会。但是你走不出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偏执,二是偏见。痴迷自我,不信榜样。
< class="pgc-img">>肯德基扩大加盟店比重
事实上,眼开你的双眼,看懂肯德基,你就会发现众多中餐直营品牌转加盟的路径,都是很扯淡的。
你看这次,肯德基首次提到未来新店中加盟店的占比目标:15%-20%。
目标有了,如何实现呢?
在此次投资者日活动中,肯德基首次详细解析了其门店模型和加盟策略。
在众多品牌还在局限于“疫后开小店节省投资”的思路中时,这个中国连锁餐饮的“教父”早已迭代到多种模式+多种功能块的“乐高式”门店时代。
注意,这就是大多数中餐直营转加盟时,给自己挖的坑。
中餐要求加盟商具有专业八级的水平。而肯德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迭代出多个店型,来适应不同的加盟商。
你看肯德基,人家有四种新店模式(标准店、Future store、Mini店及下沉市场餐厅)。同时还有ToGo,肩并肩,咖啡车,小站等多种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根据需求可以灵活组装在任何一种新店模式之上。
比如To Go是在餐厅外墙开窗,外带的顾客不用进入餐厅,在窗口就可以便捷取餐。
这些众多不同的店型,增强了门店的适应性。因此,肯德基可以根据不同开店场景,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高速服务区、高校、医院、景区、加油站等新的渠道。
除了店型丰富,肯德基还有有两种重要的加盟方式:
——一个是渠道加盟例如高校,加油站,景区和医院等。
例如肯德基与浙江省交投合作,已经在浙江省开出了32家高速服务区的餐厅。
——另一种则是小镇和偏远地区的加盟。
比如在西藏,肯德基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已经开出了16家肯德基餐厅。通过加盟,公司在偏远地区和小镇的管理效率和开店速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你再看中餐直营品牌转加盟,那个扭捏,本质就是见识太浅,还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理洁癖。
所以,这就是差别。
未来,加盟门店将会是肯德基快速拓展的“杀手锏”之一。目前,肯德基已经扩张至1900个城市,而目前还有1100个城市符合进驻条件。
对了,最后再告诉你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消息:肯德基中国在上海第500家门店开业。
这个消息价值有多大?看不懂了可以问我!
<>十年前常说渠道为王;十五年前连锁零售企业跑马圈地的扩张,让企业重视终端合作;十年前电商逐步趋热让企业思考怎样发展线上业务;近年新零售的提出又让人们回归线下。
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越来越便利的今天,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其实对于肉企来说,不同的销售渠道对于企业的均有不同的作用,全渠道营销的建立才能牢牢把握市场,同时不同的渠道产品布局也应该有所差异。
一、流量担当:流通、餐饮和贸易
不论是渠道的下沉还是对终端的越来越重视,对于肉企来讲,流通、餐饮和贸易无疑还是企业产品销量的保证,而从产品布局来看,生鲜、半成品食材等相关产品更适合这类渠道。
同时近年肉企与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针对餐饮渠道进行新品的研发和定制,也成为肉企在产品优化和布局的重要方向。
而经销商、区域合作伙伴也应更多向仓储、配送、终端服务的角色转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二、品牌担当:电商及商超零售渠道
电商渠道因为占据着线上流量以及宅配等优势,也是企业品牌建立和获取消费者认可的重要方式,而且随着物流配送、冷链的快速发展,电商渠道的前景也不容忽视。
电商渠道在当下更适合高端定制、休闲即食、熟食和家庭餐饮类产品布局。而且随着电商渠道的专业化,也需要匹配的电商团队来进行专业的运营与管理。
< class="pgc-img">>不论是传统KA零售渠道还是新零售渠道,都占据着重要的线下消费和品牌曝光的场景。
而且随着生鲜超市、社区便利的不断增加,未来生鲜超市、社区便利逐步抢夺农贸市场消费者也是一个趋势。
针对这类渠道,“生”与“熟”的结合与搭配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免责声明:本文的图片,以及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仅供用户浏览。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仍未结束,尽管目前北京多数连锁餐饮企业旗下餐厅陆续恢复堂食经营,但外卖仍是当前餐企的生存重心。与此同时,餐企争相自建外卖渠道,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号都成为外卖订餐渠道入口。有分析认为,自建外卖渠道是餐企在特殊时期的应急方式,也存在高成本短板,但在主流外卖平台的佣金成本压力下,不少连锁餐饮大牌早已开始自建渠道之路,小规模餐企也纷纷观望。疫情倒逼餐企意识到这一动作的重要性,微信成为外卖“第三极”的速度正在加快。
自建微信外卖小程序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加入到自建外卖渠道的行列中。日式料理品牌隐泉近日通过其官方微信宣布推出外卖套餐产品,并且通过其微信公众平台订餐可以享受免配送费的优惠。
同样选择自建外卖渠道的还有川菜品牌龙人居。北京龙人居水煮三峡鱼连锁酒楼总经理黄晓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疫情发生后,龙人居上线了微信外卖小程序,外卖订单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20%-30%,外卖所获得的盈利能够支撑员工的工资支出。与龙人居一样,疫情期间短时间内开发微信小程序发力外卖的商家不在少数,其中餐饮品牌眉州东坡仅用24小时就搭建起了“眉州菜站”小程序,通过和顺丰合作推出半成品产品,并针对周边社区居民推出蔬菜配送服务。除此之外,北京华天、旺顺阁、味千拉面等品牌也都选择通过开通微信订餐的方式自建外卖渠道。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选择自建外卖渠道的餐饮企业也都探索出了自己的配送模式。旺顺阁、将太无二等品牌鼓励消费者自提的同时,也对门店半径2-3公里提供配送服务,配送由店内工作人员负责。而龙人居、眉州东坡等品牌则选择与顺丰这类物流集团合作。
此外,在流量方面,旺顺阁奥体店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旺顺阁通过加入社区微信群的方式获取周边社区的流量,并不断通过自有渠道对外推广餐厅的外卖业务。而喜茶则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方式推出限时小程序下单免配送费,向自有渠道引流。
对于餐企的上述趋势,微信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回应到,微信外卖小程序和美团、饿了么不是对立的,是共赢的关系。这次疫情中,到家业务表现突出,其中一些生鲜平台、渠道商及品牌都涌现出来,得到了更多施展的空间和机遇。
佣金压力致餐企“出逃”
自疫情发生以来,外卖成为特殊时期的刚需,几乎所有未停业的餐饮企业都开始发力外卖业务,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单体餐厅也以外卖维持生存。也是从疫情发生开始,餐饮业内对于外卖平台降低佣金的呼声四起,不少餐饮老板都加入其中,希望外卖平台降低商户佣金以帮助餐饮企业顺利开展外卖业务,多地商业、行业协会也声援餐饮企业,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在北京商报记者调查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餐饮企业都表示,目前平台对餐饮企业虽然也有一定的帮扶措施,但佣金没有降低。一位不愿具名的单体餐厅负责人直言,外卖平台的高佣金是眼下餐厅继续发展的一大难点,外卖平台对单体餐厅的服务效率明显下滑,“平台经理能找到我们,但是我们有事却找不到他”。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联系到饿了么及美团外卖,美团外卖方面表示已经推出了“春风行动”升级版,其中就包括对优质商户返还佣金的措施,但当记者询问什么样的商户才能获取返还佣金的资格时,对方并未对此作出明确回应。
今年2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用数据反映了疫情发生以来给餐饮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列举了目前餐饮企业的自救措施,为本次疫情给餐饮企业造成的重创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列举餐饮企业主要难点时,有一条为“外卖业务难以为继”,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餐饮服务堂食量大幅减少,有的企业寄希望于外卖外送增加收入,23%的受访餐饮企业在春节期间继续提供外卖外送业务,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居民外卖订单量减少;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对外来人、包括外卖人员管控严格;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需要向外卖外送平台支付佣金,而91%的企业表示平台佣金费率并没有优惠,甚至还有2%的企业表示佣金费率有所提高。
外卖“第三极”雏形渐显
从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开始,外卖行业市场就形成了它与美团外卖“双雄争霸”的局面,有餐饮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平台之间如果缺少竞争,就会将矛头指向餐饮商户,补贴减少、佣金上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和合谷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平台佣金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微信小程序很可能成为百度外卖之后的外卖“第三极”,但自建微信小程序订餐渠道也存在流量及配送方面的问题。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微信餐饮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方表示,餐饮企业自建外卖渠道其实早已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方向,但这确实会受到流量和配送成本的限制,因此能够走通这种模式的企业需要自带流量或者能够承担配送成本,这类企业也多以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为主,如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港股06862)等。
此外,一些以网红起家的品牌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流量优势发展这种模式,例如喜茶、奈雪の茶等。但这种模式对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尤其是单体餐厅“并不友好”。中国食品(港股00506)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微信小程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开大平台的佣金成本。但单独的小程序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企业品牌力不足、关注度不高、客户黏性不强的话,很容易被消费者卸载。另外微信并不是综合性的外卖平台,所以商家面临的风险也很高。
无论微信能否真的成为外卖“第三极”,此次疫情的确加快了餐饮企业自建外卖渠道的速度,也提高了餐饮企业对于社群这类私域流量的重视程度。中国烹饪协会表示,此次疫情促使配送到家服务需求迅速增长,未来餐饮企业有必要考虑通过自建体系或者选择与组织方式、物流体系健全的相应平台合作,继续拓宽新零售产品线,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其成为未来业务的新增长点。
北京商报记者 郭诗卉 于桂桂/文并摄
本文源自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