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员)
【读书者说】
举凡品鉴事物,首要精研其传承流转,继而考述内涵、外延,兼及勃兴、衰落之事,归纳出若干评判准则。陈传席先生所撰《紫砂小史》便是这样一部著作。书中对魏晋、隋唐、两宋以及明清以降不同时期饮茶风尚的变化进行了翔实考证,将紫砂壶的“滥觞”“兴起”“成熟”“发达”“衰落”“复兴”“新生”与“鼎盛”置于宏观历史条件下加以阐释。同时,作者综采古今,总结出“品壶六要”,将“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作为品鉴紫砂壶的六项基本法则,并附以文献出处、背景说明,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繁杂的知识体系深入浅出地进行传播,以飨读者。此书俨然是一部关于历代饮茶风尚和紫砂品鉴的百科全书,名之“小史”实属过谦。
《备茶图》 张匡正墓前室东壁
饮茶之风
世间若无饮茶之风,吾侪便无紫砂之爱。国人饮吃茶之俗,可谓源远流长;诚如陈传席先生所言:早在《诗经》中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此处的“荼”字即“茶”字,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初就有吃茶的风习。至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首次将“荼”字正名为“茶”。“改荼为茶”虽然仅仅一笔之差,却反映出隋唐之世,饮茶之风大行其道的历史事实,否则日理万机的皇帝绝不会顾及杯中之茗,特此正名。
纵观有唐一代,对茶道研习至深者,莫过陆羽。其所著《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阐明了茶之精妙所在,被后人尊为“茶圣”世代供奉。《紫砂小史》收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陆羽瓷像的图片,为世人了解茶圣形象提供了实物参考。该像烧造于五代时期,白釉黑彩,坐姿,高约十厘米。瓷人束发戴冠,面部五官清晰。眉梢下垂,眼睛较小,鼻梁不高,与《新唐书》中“(陆羽)貌侻陋”的描写基本吻合。身穿交领连缀衣,腰间有襞积。足穿系带布袜,呈盘腿趺坐状。双手于胸前微曲,展开一幅卷轴,应系《茶经》。立像供奉陆羽的主体人群是茶商、茶肆的老板,供奉地点则是在茶灶旁。与民间以“灶糖”供奉灶王爷类似,祭祀茶圣也需要特殊的贡品“茶水”。通常情况下,祭拜之人会恭敬地将茶水、干果排放在陆羽面前;如遇生意不济之时,他们也会以沸水冲淋茶圣像。除此之外,有些私宅也会供奉陆羽像,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皆因推崇茶圣者甚众,匠人对陆羽像的烧造愈加精益求精,导致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故寻常人家要购买几十件茶器,才能得到一尊陆羽像。这与今时商家捆绑销售“限量版”“非卖品”的做法如出一辙。
《紫砂小史》 陈传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紫砂之爱
两宋以降,团茶大行其道。名列“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蔡襄亦对此情有独钟,不仅在福建转运使任内创制了小龙团茶,更作《茶录》两篇,涵盖论茶十目与器具九目,读斯文便可窥见宋人茶道之繁复。《紫砂小史》中收有南宋宫廷画师刘松年的《碾茶图》与《斗茶图》,前者以工笔白描生动地展现了文人雅士们在雅集之上赏鉴画作,点茶品茗的场景,后者则刻画了四位行脚商人在路边歇息也不忘注水斗茶的画面。陈传席先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画卷的基础之上,不但为读者还原了两宋时期“全民斗茶”的盛况,更充分利用王观堂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将江苏宜兴羊角山古龙窑遗址的考古成果运用到考证当中,论证紫砂壶的雏形滥觞于此时。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于基建施工时,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窑址,其宽约十米,长约十米多,南北走向,在当时属于小型龙窑。窑侧有两排用砖砌成的垛子,其砖经测属于北宋中期。同时,在羊角山龙窑遗址中尚有大量宋、元两代的紫砂壶残片。在传世文献和考古的“双重证明”之下可知:紫砂壶在宋代就被大量生产且传之甚远,方有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米元章“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等咏颂佳句。
由于唐宋以降主要采取煮茶或点茶之法,故彼时的紫砂壶制作较为粗糙,形制亦属大壶。《紫砂小史》书中提及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人摹“东坡提梁壶”,即仿古之作。作者通过苏轼四次造访阳羡(宜兴)的故事,将“东坡提梁壶”的来历娓娓道来。相传苏东坡在宜兴流连忘返,以致“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更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便将此种器型名之“东坡提梁壶”。从图片中不难看出,此壶圆纯端重、纹饰较少,提梁处的设计简巧虚空,足见宋代紫砂壶更侧重于实用性而非观赏价值,有别于后世泡茶所用的紫砂壶,故陈传席先生将之划入“滥觞期的紫砂壶”。
洎元明嬗代,起于民间的明太祖认为: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人皆崇尚点茶之风,过于繁复奢靡,且制作龙团(团茶)工艺烦琐,耗时费工,又易滋生贪腐,倡导以“冲泡法”取代“煮茶法”“点茶法”。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深谙父皇心意,提出两宋以来“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反倒是直接茶叶方显“自然之性”,更结合世风流转,归纳出“品茶”“收茶”“点茶”“茶炉”“茶灶”“茶磨”“茶碾”等十六则,写就《茶谱》。
明代饮茶风尚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紫砂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自“紫砂始祖”供春以降,涌现出董翰、赵梁、袁锡、时鹏和李茂林等众多制壶名家,塑造出“菱花式”“多提梁”“水仙六方式”以及“菊花八瓣式”等样款;而紫砂壶从“兴起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则是一代紫砂名家时大彬(时鹏之子)登上历史舞台。在此之前,各家制壶仍承袭着宋元特征。陈传席先生在书中提道:1965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中的提梁壶,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这把提梁壶是现存完整的紫砂壶中有可考年代的最早的一把,断代为明嘉靖年间。可见,彼时的制壶方家尚未彻底摆脱喜作大壶的窠臼。至万历中,时大彬“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改变了宋元以来大壶为主的器型,转而制作小壶。读者参看《紫砂》中收录的“三足如意纹壶”“六方壶”“紫砂胎红雕漆执壶”“宝诰壶”等时大彬手制佳品,仿佛令人置身彼时文人雅集之间,任思绪徜徉于香茗紫壶之间,畅想那悠远且引人遐思的艺术境界。
明·时鹏 《水仙花六方壶》
明·钱谷 《惠山煮泉图》
文人情怀
陈传席先生在书中提出:紫砂壶在明代取得长足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一方面,江南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带动了民间手工业和工艺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官方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商人不能使用金银器皿,故即使富甲一方的名巨贾也只能使用泥壶,致使后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紫砂壶上追求更高的艺术性。
入清之后,紫砂发展进入了高峰,不仅出现了有别于明代的新风格,更让紫砂壶走出了国门。陈传席先生将清代紫砂的特点总结为三种风:“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与“包金银边或装玉的外销风格”;尤其是外销紫砂壶,流布东南亚乃至西欧诸国,如外销贴花六方壶、外销贴花富贵多子纹狮纽壶等等,不一而足。紫砂壶在欧洲的热销引起西洋工匠的仿制,书中收录了几款英国、德国以及荷兰匠人仿宜兴紫砂壶的作品,如英仿贴花人物壶等等,不仅为读者拓宽了眼界,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紫砂小史》中不仅收录了历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名品,更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选取了传统名画之中绘有历代饮茶风尚的大量画作入书,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碾茶图》、明代丁云鹏的《玉川子煮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清代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图》、“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玉川先生煎茶图》,使读者在品鉴紫砂的同时,可以窥见古时文人雅士那种遥远而崇高的意境与情怀。陈传席先生写紫砂之史,却又不囿于其中,诚如斯言:“从一把壶中见到整个大千世界。紫砂壶不过是一团泥,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它自身之外的东西。”
本文图片均选自《紫砂小史》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5日09版)
安娜近照。
走进萨安娜(Anna Eva Budura)的家,一缕熟悉的茉莉花茶香飘来。老人年逾九旬,微笑着,一口中文流利如母语。她身后是一面书墙,其中的两个书架堪称中国茶文化的“典籍专区”。
自1950年来华留学,萨安娜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预科班、北京大学历史系,1956年起协助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开展各项工作。她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神州》《一视同仁——中国的外交历史精神与根源》《中国——生活在历史的价值中》等多种专著,其中尤以《茶史》(节选本名为《茶的故事——中国茶文化》)最为独特。
萨安娜记忆中,与茶结缘始于1951年。作为首批来华的罗马尼亚留学生,她与同学们到沪、杭、苏、宁等地参访。杭州的龙井村,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阳光透过花与树洒下来,我们坐在院子里听泡茶师傅慢慢地讲种茶、采茶、制茶,讲这片山和土地的历史。龙井嫩绿的芽尖在玻璃杯里盘旋舒展,喝一口茶,清冽、苦涩、回甘……神奇的滋味进入嘴里,涌向心灵。我现在也不知如何形容那种感觉,所有身心疲惫一扫而空,仿佛跋山涉水只为这一刹那的不期而遇。”萨安娜说。也就是在那时,她决定研究中国茶文化。“我要把它带回罗马尼亚。”
1956年,萨安娜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6年的学习,不仅让她爱上了这片土地和它的文化,也让她遇到了挚爱——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先生。在华共事十余载,他们一位致力于外交与翻译,一位投身汉学研究。因中华文化而牵手的这对伉俪,成就了一段佳话。
这期间,北京文化协会常邀请外交官夫人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一次茶文化讲座后,萨安娜向授课老师提出,罗马尼亚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无非是茶从中国来、茶有几种,他们并不知道茶对中国人内在气质的影响,这很遗憾。老师鼓励她写一本书,把自己对中国茶的品读与中国茶文化的源流、内涵讲给罗马尼亚人听。“我感到责任在肩,也感受到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会完成这本书。”
萨安娜开始收集资料。她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图书馆、书店,甚至旧货市场,可当时能见到的相关书籍实在太少。回到罗马尼亚,她继续拜托北京的老师和朋友帮忙搜寻。集腋成裘,萨安娜终于获取了大量中文图书资料。
在研究中,萨安娜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典籍,生怕译本会流失茶文化的精神意蕴,更怕一些外部观点会影响她的判断。唯一参考的外文资料,是日本茶道美学先驱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因为它是形塑欧美读者对东方茶文化认识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让西方人赞叹日本茶道侘寂美学的深邃智慧,同时也让他们误认为,中国茶文化在唐朝经高僧最澄带回日本后发扬,而在中国本土已经消失了。“向人们澄清这一误解,也是我在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责任感。”
萨安娜说,历史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巴蜀地区三星堆文化中已出现食用茶的民族。作为茶树的原生地,华南地区多个民族自古就有日常食茶和以茶祭祖的风俗。茶甚至被作为图腾崇拜,也常作为邻里相邀的请帖、和解纠纷的赠礼、朋友和恋人们的信物。茶不仅在对外贸易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影响甚至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
“茶把人联系在一起。”萨安娜说,“它在秦汉时期北上,又沿着隋朝大运河把中国南北方的日常习俗联络起来。至唐代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承载着中国人从容、淡泊、重诚信的气质,茶走向世界。无论是茶马互市和平交易,茶道兼容稣酪与油糖;还是荣西禅师受教于禅茶,携籽而归种于日本长崎、九州;抑或是茶之功效与茶器之美打动西方人,令无数名仕爱慕有加、平民交口称赞,中国茶受世界欢迎的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和合文化——消解积气、柔和脾性,使人明朗、包容、不冲动。”在萨安娜看来,这就是她感受到的中国人的精神品格,而中国人也是在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为友的过程中,与茶这一“大地的精灵”相互磨砺,融为一体。
萨安娜喜欢一句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她认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在中国时,萨安娜常跟朋友去前门茶馆听戏吃茶,她知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一样,边喝茶边交流工作。“茶文化就是这样从习惯中来,又提升着习惯的品位。”她说,“不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阳春白雪,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下里巴人,茶始终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倾十余载之力著成的《茶史》,是萨安娜献给罗马尼亚的礼物。它一版再版,广受好评。书的包装精心设计,一包上好的茶叶,用带子捆扎在书上,等待着与茶有缘的人。边喝茶边品读《茶史》,罗马尼亚读者就这样感受着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萨安娜被誉为罗马尼亚汉学之母,曾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重要奖项,同时也是罗马尼亚第一个全面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品茶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爱茶,也像茶。“早年孤露,我一度感到人生悲苦无依。在中国,我的老师和朋友待我如家人;与罗明相识,在中国文化里执手70载,我们工作、翻译、研究,也一起喝茶。他走后,我依旧每日不倦地做着他未竟的工作——向罗马尼亚人传递中国文化。”萨安娜说,“套用《诗经》里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对我来说就是‘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更为恰当。没有什么苦,是化不开的。”
(作者臧天雄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博士,周菲菲系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class="pgc-img">朝 文成公主 图片来自网络
>喝过奶茶的人不少,但知道奶茶鼻祖的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追溯一下文成公主(Princess Wencheng)和奶茶的故事。
去西藏的话,一般都会去拉萨,到了拉萨的话,一般都会去布达拉宫,可你知道布达拉宫为谁建的吗?相传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远嫁到西藏的文成公主而建的。
< class="pgc-img">布达拉宫 图片来自网络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唐朝宗室女李氏,山东济宁市任城人,吐蕃尊称为“甲木萨”(藏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即“汉族的女神仙”)。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此后两百年间,但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 class="pgc-img">文成公主入藏图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聊聊文成公主和奶茶的故事。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文成公主陪嫁的嫁妆非常丰厚,除了释迦摩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柜、360卷经典外,还有很多烹技食物,以及茶等各类食材饮料。唐人陈陶《陇西行》有诗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见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
< class="pgc-img">位于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这里气候干燥寒冷,蔬果很少,一日三餐以奶肉为主,对初到西藏的文成公主来说,生活极不习惯。每天早晨,每当侍女端上牛羊奶来时,她总是紧锁眉头,不喝吧,会饿,喝吧,胃又不舒服,于是,她尝试喝碗奶,然后再喝一碗茶,觉得胃舒服些,后来干脆把茶和奶搅混在一起喝,无意中发现味道更佳,这就是最初的奶茶(Tea with milk)吧。
< class="pgc-img">酥油茶茶具 图片来自网络
>文成公主喜欢喝奶茶的习惯在宫里传开,官宦权贵相继效仿,他们发现奶茶虽然有点涩,但饮后齿颊留香、解渴生津、胃肠舒服。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视茶为灵丹妙药,甚至认为文成公主如此美貌也是饮茶的结果,自此饮茶之风日盛。文成公主想在长安(今西安)时,人们煮茶时会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和薄荷等佐料(注:陆羽《茶经》六之饮有讲述),于是,她尝试煮茶时加入酥油和松果仁,甚至盐巴,没想到喝起来,涩里带甘,咸里透香,其味更佳。这也是最早的酥油茶(Buttered tea)了。
< class="pgc-img">制作酥油茶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客来敬酥油茶是藏胞待客的礼节和时尚,当然,现在制作酥油茶讲究多了,好茶、好酥油、好佐料一样不能缺,还要有一个专门打酥油茶的长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每当人们喝上一碗咸滋滋的酥油茶时,人们免不了想起将茶带入西藏并发明了奶茶和酥油茶的“饮茶王后”-文成公主。
有趣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一千多年,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中国神秘的茶叶作为嫁妆,带入英国宫廷,从此,饮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尚。凯瑟琳也被人称为“饮茶皇后”。历史居然如此的惊人相似。
记得下次有机会去西藏的话,一定要喝一碗酥油茶并高歌一曲《天路》哦。
#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