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编者按
“好想吃麻辣火锅啊。”每次朋友这么说,其实都忍住口水假装不想吃。
如果她下定决心要吃,多半会说:“走,我们吃火锅去!”
她已经捏住了笔者的软肋,每每用麻辣火锅来撩拨,都能成功让人心痒心烦。其实她也可怜:应该是很想吃,只是担心冒痘、牙齿痛等恼人的上火症状才作罢。
进入冬季,哪里还管得了是不是三十多度的冬季,我们只需要一个正当理由说服自己冲进麻辣火锅店。或三五好友、或家人欢聚,围坐一桌,锅一沸腾赶紧下菜,先抢完一轮肉再做回谦谦君子:热气腾腾间推杯换盏、谈天说地。
笔者憋不住对麻辣火锅的向往,边喝凉茶边吃火锅,希望第二天牙龈别肿。正是屋外高温日晒,屋内大汗淋漓,依然痛快。
吃麻辣火锅的乐趣与天气没有多大的关系,和谁吃也不太要紧。要的就是流汗的刺激,沸腾的快乐。当然,也担心上火,这或许是爱的代价吧~
尝遍贴心是小碗菜
找到火锅最爱滋味
麻辣火锅是一锅煮万物。但每次去总想点自己爱的那几道,哪里还有肚子试新品种?所以每次吃完麻辣火锅都是既满足又有少许遗憾。
鸳鸯锅底
直到在东莞发现了锄禾人家火锅,才知道原来四个人吃麻辣火锅能轻松干掉三十几种菜。店开在东泰社区,就是重庆街头火锅的装修:木桌长凳,地砖白墙。味道也是重庆老火锅的味,牛油锅底很香。老板别出心裁地推出的“豪华套餐”:大火锅,小碗菜,可以一次吃到多种菜品,甚得人心。
美团上有一百多元到两百多元的套餐,包了锅底和很多菜品。笔者四人选择的268元套餐摆出来有满满当当的一桌:有嫩牛肉、千层肚、肥牛、黄喉、鸭肠、腰片……几乎囊括了所有重庆火锅的特色菜品,26个荤菜,12个素菜。真是纠结党、选择困难症、处女座的朋友们的福音,对于麻辣火锅,这一个套餐基本可以体验到位,让你找到自己所爱。
锅底是火锅的灵魂。问到服务员底料是否半成品,上菜的阿姨马上纠正:“我们是手工炒料哟。”手工炒料是重庆老火锅店的传统: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香辛料带来的麻辣鲜香。
毛肚、鸭肠是开篇
这么多菜,从何吃起?烫毛肚、鸭肠,往往是吃麻辣火锅的第一道工序,微微涨开的锅底,烫格开始冒出七零八落的泡泡,这时,配上“七上八下”的手法,一点点看着毛肚鸭肠开始卷曲、收紧,在滚烫火红的沸水泡泡里打转转。
内脏类
食欲也在等待中迅速压缩,等得食物烫好送入口中的那一刹那,烫、香、脆、绵、鲜,带着你初尝锅底的风味,麻辣鲜香顺入毛孔,这时的火锅,才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各种荤菜是高潮
紧随其上的腰片、老肉片、午餐肉……毕竟吃肉才是烫火锅的正经事。火锅,总是有一种莫名的魅力,与每一种食材碰撞都能够创造其独有的火花。
肉片类
麻辣为主线循循善诱着却不会夺掉食材的本味,鲜脆、清甜、厚实、绵软……各有滋味,不相伯仲。
素菜配饭完美结尾
吃完肉肉已经很满足,但还缺点什么。紧随其后的莲藕、土豆、豆芽都是好吃的火锅菜,水一沸,就轻轻把血旺倒入锅中,小火慢煨,静静等待。
素菜类
鲜辣的味道渗进食材缝隙,轻轻一咬,破开滚烫的汁水,从舌尖烫进喉咙的巅峰鲜香,难以形容。
而包菜和豆芽的滋味,或是微脆时的清爽,刚好化解油腻,又或者是煮软之后,透明脉络里的甜辣香气。赶紧配碗白饭,让这次麻辣火锅在满足中落幕。
菌菇类
链接
麻辣火锅要配老荫茶
肉足饭饱,来杯茶。锄禾人家的茶水就是重庆火锅店的日常饮品:老荫茶。
老荫茶其实并不是茶,只因树木高大,枝叶繁茂,川西农人喜欢在其树荫下乘凉避暑,又用其树叶泡水饮用,便将其称之为“老荫茶”。农人采摘树叶,仿照制作茶叶的方式,炒制,晾干,然后泡水饮用。饮用老荫茶不仅能止渴生津,还能清热祛火,化解油腻。所以老荫茶和麻辣火锅是得天独厚的搭配。
文字/黄月
摄影/李梦颖 视频/无
编辑/钟彦亮
1期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每一个品牌营销工具,都是你的金牌推销员,所以坚决不做无用功,每一个让顾客看到的话术、海报,都应该具有实效性。
广告传播语是餐厅最常见的推广形式,如何让消费者看的明白、记得住,是影响餐厅生意好坏的重要环节,七点工作室总结了实效广告语的四大特点,希望对您的餐厅运营有所帮助。
1、 简单直白说人话
餐厅广告语不需要华丽费解的辞藻,而是力求说“人话”,朴实易懂的大白话,往往简单粗暴更有效。能让老人和小学生都能听懂的广告语,才是好广告语。
2、 直击痛点有针对
顾客最关心、最担心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的突破点,给消费者一个解决方案,成就我们的发展机会。
【西贝儿童套餐】 家有宝贝,就吃西贝
< class="pgc-img">>西贝的门店大多分部在商业综合体,带孩子出门逛街,“吃什么”成为家长最头疼的就餐环节,“抓住一个孩子,就相当于抓住了一个家庭”。西贝这句广告语,不仅满足了家庭就餐中儿童就餐的难题,更抓住了家庭就餐这一客群。
【喜家德水饺】因为好吃干净,才突破500家店
疫情结束后,哪些餐饮品牌更受顾客青睐?七点认为,好吃是基础,干净卫生是潜在消费群体关注的重点,喜家德这句有力的广告语,不仅是消费者对喜家德的认可和评价,更成为守护食品安全大环境下,餐饮品牌广告语可以借鉴的宣传点。
3、 突出卖点差异化
一招鲜,吃遍天。这类广告语主要是介绍品牌与产品特点,一眼看出店内主打,能够给顾客和市场留下记忆点,给消费者提供来店就餐的理由。
【太二酸菜鱼】酸菜比鱼好吃
< class="pgc-img">>当大家都在说鱼的特点时,太二从侧面出击,因为有秘制酸菜,所以才有更好吃的鱼。
【粮爷把子肉】粮爷的汤,泡饭香
< class="pgc-img">>当别家还在说肉的来源,工艺,制作时长时,能泡饭的肉汤从侧面印证了肉的浓香。
【锅说】好的油只用一次
同为重庆老火锅,摒弃老油反复使用的策略,强调不仅用好油,而且只用一次,让那些想吃老火锅又怕不卫生的顾客放心进店。
4、 敢于承诺得人心
【大渝火锅】大渝脆毛肚,不好吃就退货
< class="pgc-img">>用品质的承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等于给顾客吃下一枚定心丸。
【李子坝跑山鸡】缺斤少两死全家
< class="pgc-img">>品质有多好?品牌有多自信?敢于发毒誓。
总之,
广告语不仅仅是花哨的装饰,不是餐饮品牌的文字卖弄或自嗨,
更应该是品牌承诺,是顾客感知到的品牌价值。
除此之外,七点认为,没有过硬的产品,一切建议都是无用功。
| 田东江
不久前到了四川成都,从机场便直接奔向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神往久之。近距离欣赏了出土的各种青铜人头像、纵目面具、大立人像以及神树等实物,一偿宿愿。虽然早从相关书籍上熟悉了这些,但与实地目睹终究是两回事。在这里还第一次享受到了“老人”待遇,60岁(含)以上即可免票。傍晚回到成都,自然是去吃火锅。成都的火锅与麻将,大抵是其当今的两个标志性符号。
火锅的历史悠久,三星堆出土的陶质“三足形炊器”,即被认为是四川最早火锅及泡菜坛子的前身。这种器物造型是上面有一个大口,口下有一圈很宽的沿,沿下是器物的深腹,腹下是三个大的空袋足,袋足和深腹内可容大量的水和食物。当然了,火锅器具的出土不唯此一家,比比皆是。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青铜火锅;江苏盱眙西汉刘非墓出土了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相当于现代的“鸳鸯火锅”;内蒙古自治区康营子辽墓甬道壁画上还发现了吃火锅的画面:三名契丹人围着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那人做的是涮的动作,旁边一人拿着筷子,准备开吃。
文字对火锅的记载就更是海量了,以宋朝为例。《东京梦华录》云:“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有司进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煖炉会也。”邓之诚先生注引金盈之《醉翁谈录》云:“旧俗十月朔开炉向火,乃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煖炉。至今民家送亲党薪炭、酒肉、缣绵,新嫁女并送火炉。”则此之“煖炉”即火锅,怕无疑问。
又,林洪《山家清供》云,其曾游览武夷山,“访止止师”。时值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止止师云:“山间只用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薄枇,把兔肉切成薄片;酒、酱、椒料沃之,即腌一下。兔肉之外,“猪、羊皆可”。这样吃,“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容易做,且气氛热闹温馨。林洪因而给这种吃法起了个诗意名字——拨霞供,实则就是典型的火锅。五六年后,林洪在京师杨泳斋处又见到了这种吃法,在“恍然去武夷”之余,吟出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将涮肉喻为“拨霞”,表达了他对火锅十分青睐。有人考证,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火锅的文字记载。
对火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江浙叫暖锅,广东叫边炉。《清嘉录》云:“年夜祀先分岁,筵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则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有趣的是,顾禄引《墅谈》云:“暖饮食之具,谓之‘仆憎’。”仆人们为什么会厌恶呢?因为大家“团坐共食,不复置几案,甚便于冬日小集,而甚不便于仆者之窃食,宜仆者之憎也”。仆憎的叫法,至少明朝已经有了,不过陆容《菽园杂记》提出了不同见解:“今称煖熟食具为仆憎,言仆者不得侵渔,故憎之。王宗铨御史尝见内府揭帖,令工部制步甑,云即此器,乃知仆憎之名传伪耳。”就是说,苏州方音的缘故,将“步甑”讹为“仆憎”。
广州将吃火锅称为“打边炉”,我在1985年甫来之时就听当地人这么说,不明所以。后见《清稗类钞》有“小酌之边炉”,云“广州冬日,酒楼有边炉之设,以创自边某,故曰边炉,宜于小酌。其食法,略如京师之生火锅,惟鸡鱼羊豕之外,有鸡卵,盖粤人已知鸡卵之富蛋白质矣”。在“小酌之生火锅”条中,描述的虽是“京师冬日”情景,“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锅,宜于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而“生锅”的说法,亦似乎为广州所传承,我在京郊生活过八年,负笈岭南之前却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假设一下,清朝美食家袁枚若到成都,恐怕会皱眉头。其《随园食单》之“戒单”里,专门有“戒火锅”条。在他看来,“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他还设问了一句:“菜冷奈何?”自答是:“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我这次在成都某回吃火锅,见面前放一易拉罐,比寻常的饮料罐矮一截,询之,油也,惊讶不已。这要给袁枚知道,估计又会跳起来,概“戒单”中还有“戒外加油”一条:“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玷污。而俗人不知,长吞大嚼,以为得油水入腹。”他讥讽吃的人,“前生是饿鬼投来”。这样来看,广州的“毋米粥”火锅会极对袁枚胃口。
平心而论,即使没有袁枚那样严苛,在成都连吃三顿火锅之后还是觉得无法再接受,油太大正为原因之一。
【作者】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