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段“怎么带仓鼠出远门”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已经不是小型宠物第一次登上热搜了。此前,就有乘客将蜜袋鼯藏在衣服内登上飞机,结果造成飞机延误;而据上海地铁介绍,仅在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最近1个多月,就发现多起乘客私自携带宠物、想蒙混过关乘坐地铁的事件。
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风险
对于宠物能不能乘坐地铁、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其实各方面都有明文规定。以上海地铁为例,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九条第9款,“除军警犬、持证导盲犬外,轨道交通严禁携带活禽及猫、狗等动物进站、乘车”。
也就是说,包括仓鼠在内的宠物及其他活禽,不允许进入上海地铁。安检人员会根据行李过安检时电脑屏的显示,对包内物品大致轮廓进行判断,可疑物品则会进一步开包检查。如遇乘客违反该守则,工作人员将予以劝阻和制止,制止无效,则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类似的规定并非上海独有,也并非地铁独有。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都有明确规定,禁止携带除军警犬、持证导盲犬外的宠物进入。
为什么宠物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工具?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宠物容易携带病菌。不论是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还是高铁、飞机等跨域交通工具,客流量都不小,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近,如果携带的宠物身上有跳蚤或者患有人畜共患的疾病,容易给其他乘客的身体健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就算宠物本身没有疾病,对于部分对毛发过敏或害怕动物的乘客来说,也有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较大客流再加上地铁、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运行时的轰鸣声,容易让宠物产生应激反应,如大叫、乱窜等,有可能会直接对其他乘客进行攻击,引发混乱;倘若宠物失去控制,逃离笼舍或相关容器,更有可能引发公共交通工具运行故障,风险极大。
新兴服务有条件
但也有网友提出,目前部分航司提供宠物托运、同机出行等服务。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前不久也推出了《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这些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宠物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呢?
业内人士表示,不能误读这些服务或问卷。它们恰恰体现了“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私自携带、逃避安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林波以飞机托运宠物为例解释,即使很多航司已经支持宠物托运,但在运输过程中大多是“人宠隔离”并符合相应的托运条件,“这更像是乘客多样化需求催生出来的一门生意”;然而,类似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存在托运服务,所以很难提供这种定制化服务。
曾经为某宠物乘坐飞机提供驱虫服务的专家也透露,当时虽然有宠物犬登上了飞机,但从登机申请到检验检疫,都有严格流程;相关宠物还接受了专门的驱虫防虫服务。此外,宠物登机还需要专门的笼子,航班上的其他客人也被提前告知,“总之,支持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服务确实在增加,但都是有条件的,绝非乘客私自隐藏携带。”
这些“经验”分享都不可取
其实,对于偷偷携带小型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息,很多网友都表示反对。但上海辟谣平台发现,也有抱着好奇、博眼球的心态,分享所谓的“地铁奇遇”“带宠物乘坐地铁/高铁攻略”等,这就是误导他人了。
比如,有的网友称在上海地铁遇到了携带小鸟的乘客,还主动分享在社交平台,声称“上海也太先进了吧!宠物可以进地铁”;殊不知,小鸟与其他宠物一样,同样被乘坐规则所禁止。对于蒙混过关带鸟乘坐地铁却发帖“点赞”的,完全属于是非不分。
有网民不仅不反对私自携带宠物,还将此作为稀奇事,通过社交平台发帖“点赞”
再比如,有网民拍摄视频或在分享养宠经验时,沾沾自喜地表示,通过奶茶杯、购物袋等,“顺利”躲过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检人员,这是罔顾法律法规、明知故犯了。
有网民传授违规携带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攻略”,这类行为应当禁止
上海辟谣平台建议各位爱宠人士,千万不要相信网上的这些攻略。如果要带宠物出门,应当寻求正规途径;若不具备出行条件,建议在出行前妥善安排,避免路上“节外生枝”,既给公共交通工具运行和他们人身安全带来风险,也避免自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传播这些“经验帖”的社交平台也亟需承担审核责任。对于分享“私自携带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经验这样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明确说“不”,通过平台机制管理相关发帖行为。
来源: 上海网络辟谣
源:上海网络辟谣
近日,一段“怎么带仓鼠出远门”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已经不是小型宠物第一次登上热搜了。此前,就有乘客将蜜袋鼯藏在衣服内登上飞机,结果造成飞机延误;而据上海地铁介绍,仅在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最近1个多月,就发现多起乘客私自携带宠物、想蒙混过关乘坐地铁的事件。
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风险
对于宠物能不能乘坐地铁、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其实各方面都有明文规定。以上海地铁为例,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九条第9款,“除军警犬、持证导盲犬外,轨道交通严禁携带活禽及猫、狗等动物进站、乘车”。
也就是说,包括仓鼠在内的宠物及其他活禽,不允许进入上海地铁。安检人员会根据行李过安检时电脑屏的显示,对包内物品大致轮廓进行判断,可疑物品则会进一步开包检查。如遇乘客违反该守则,工作人员将予以劝阻和制止,制止无效,则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类似的规定并非上海独有,也并非地铁独有。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都有明确规定,禁止携带除军警犬、持证导盲犬外的宠物进入。
为什么宠物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工具?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宠物容易携带病菌。不论是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还是高铁、飞机等跨域交通工具,客流量都不小,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近,如果携带的宠物身上有跳蚤或者患有人畜共患的疾病,容易给其他乘客的身体健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就算宠物本身没有疾病,对于部分对毛发过敏或害怕动物的乘客来说,也有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较大客流再加上地铁、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运行时的轰鸣声,容易让宠物产生应激反应,如大叫、乱窜等,有可能会直接对其他乘客进行攻击,引发混乱;倘若宠物失去控制,逃离笼舍或相关容器,更有可能引发公共交通工具运行故障,风险极大。
新兴服务有条件
但也有网友提出,目前部分航司提供宠物托运、同机出行等服务。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前不久也推出了《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这些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宠物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呢?
业内人士表示,不能误读这些服务或问卷。它们恰恰体现了“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私自携带、逃避安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林波以飞机托运宠物为例解释,即使很多航司已经支持宠物托运,但在运输过程中大多是“人宠隔离”并符合相应的托运条件,“这更像是乘客多样化需求催生出来的一门生意”;然而,类似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存在托运服务,所以很难提供这种定制化服务。
曾经为某宠物乘坐飞机提供驱虫服务的专家也透露,当时虽然有宠物犬登上了飞机,但从登机申请到检验检疫,都有严格流程;相关宠物还接受了专门的驱虫防虫服务。此外,宠物登机还需要专门的笼子,航班上的其他客人也被提前告知,“总之,支持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服务确实在增加,但都是有条件的,绝非乘客私自隐藏携带。”
这些“经验”分享都不可取
其实,对于偷偷携带小型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息,很多网友都表示反对。但上海辟谣平台发现,也有抱着好奇、博眼球的心态,分享所谓的“地铁奇遇”“带宠物乘坐地铁/高铁攻略”等,这就是误导他人了。
比如,有的网友称在上海地铁遇到了携带小鸟的乘客,还主动分享在社交平台,声称“上海也太先进了吧!宠物可以进地铁”;殊不知,小鸟与其他宠物一样,同样被乘坐规则所禁止。对于蒙混过关带鸟乘坐地铁却发帖“点赞”的,完全属于是非不分。
有网民不仅不反对私自携带宠物,还将此作为稀奇事,通过社交平台发帖“点赞”
再比如,有网民拍摄视频或在分享养宠经验时,沾沾自喜地表示,通过奶茶杯、购物袋等,“顺利”躲过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检人员,这是罔顾法律法规、明知故犯了。
有网民传授违规携带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攻略”,这类行为应当禁止
上海辟谣平台建议各位爱宠人士,千万不要相信网上的这些攻略。如果要带宠物出门,应当寻求正规途径;若不具备出行条件,建议在出行前妥善安排,避免路上“节外生枝”,既给公共交通工具运行和他们人身安全带来风险,也避免自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传播这些“经验帖”的社交平台也亟需承担审核责任。对于分享“私自携带宠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经验这样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明确说“不”,通过平台机制管理相关发帖行为。
在线上下单越来越方便
不少人选择去其他平台找优惠代下单
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
能省下半杯奶茶钱也不错
杭州的杜先生就是这么想的
却不料遭遇骗局,被骗上万元!
代买平台下单优惠券却遇诈骗
一下子被盗刷上万元
近日
杜先生准备乘坐高铁前往外地出差
地铁行至沈塘桥站时
想着天气炎热
杜先生准备买杯奶茶解解渴
于是便在某交易App上花7.99元
购买了一张价值15元的
品牌茶饮优惠券
店家很快给杜先生发来一串链接
让他复制后选择兑换就能使用了
杜先生以前也在该平台上
购买过类似产品
于是没想太多就直接点开链接
点击“立即领取”后
页面自动跳转到某宝App
要他同意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杜先生继续点击同意
却发现情况不对
自己账户的卡包中
并没有优惠券
他赶紧询问店家
店家又发来另一个链接
没想到,链接点开后依然跳转到其他App
并且需要再次点击同意开通免密支付
此时杜先生再次查看卡包
发现仍然没有优惠券
于是申请退款
谁知店家退还7.99元后
就立即将杜先生拉黑
杜先生顿感不妙
马上打开某宝App查看
发现绑定的银行卡
被免密支付扣费20笔
信用卡被免密支付扣费10笔
共计被扣人民币10422.64元
此时他意识到自己被诈骗了
立即报警求助
(部分扣款记录)
杭州地铁公安市民中心站派出所民警
接到求助信息后
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当天成功追回9224.64元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类似的骗局各地常有发生
杭州警方紧急提醒
据了解
类似骗局在各地都有出现
目前网络平台上有不少提供代买服务的商家
消费者可以用相对优惠的价格进行消费
不过,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
湖北一位张女士花8.8元
购买原价20元一杯的奶茶
最终被盗刷10169.7元
发帖后,她还接触了6名被骗的人
相关App客服工作人员曾回应
平台无法保证百分之百追回被骗的钱
如发现此情况
可以保存相关材料进行举报
一切脱离平台的交易都应该避免
对方下发的链接也要谨慎查看
遇到交易中存疑的情况
可以提前咨询客服
警方也提醒
网络交易时
不要轻易跳出原有的交易平台
警惕对方要求平台外的交易和支付
商家的成功交易记录也有可能是骗子的套路
一定要反复确认,提高警惕!
综合:市公安局、杭州日报
来源: 杭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