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在新丰云髻山取景拍摄的电影《榫卯》在韶关剧院试映。据悉,目前该片已进入院线,计划于2017年11月全国公映。
据了解,《榫卯》由甘小二导演,马跃、黄精一、徐筠主演,是一部古建筑题材电影。电影《榫卯》以家庙复建为背景,讲述了当今社会环境下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人与人的碰撞与交流的故事。
试映当天,导演甘小二与韶城观众一起观影。他说:“这是一部与古建筑、乡愁、家族、血脉有关的电影。电影在韶关取景,虽是故事片,但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韶关的风土人情和秀美山水。我希望它能成为韶关的形象宣传片,让广大观众因此喜欢韶关、游览韶关。”(李佳)
023年12月18日,导演蔡杰的首部剧情长片《人海同游》官宣入选第5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这将是这部电影的欧洲首映。此前该片已相继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这部粤语片在穗港两地拍摄,讲述了广州女孩麦婉婷去香港寻找父亲的故事。麦婉婷即将进入婚姻,但在未婚夫的家族中,她是一个边缘人物。父亲是多年前从香港来内地经营果园的商人,就像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所暗示的,母亲的婚姻,是一段无法把握的“借来的时光”。
在香港,婉婷遇到同父异母的哥哥,哥哥讲起她小时候在广州的马场走丢的经历。她还跟年少时因为买打口碟认识、如今在香港读人类学博士的男孩重逢,他们跟随投影中热带丛林的画面,穿过亦真亦幻的结界。终于,婉婷在水果档见到父亲,两人对视良久,影片戛然而止。
广州与香港、过去与当下、现实与幻梦,《人海同游》在多重时空之间轻盈跳跃。由于是两个摄影师团队掌镜,粤港两地的段落,呈现出不同的影调。
影片监制是香港知名导演、《阮玲玉》《胭脂扣》的作者关锦鹏,美术指导潘燚森曾在《桃姐》等影片中多次与许鞍华合作,加上孙阳、太保等香港演员加入,《人海同游》与香港电影的渊源一目了然。
蔡杰1988年生于广东潮州,麦婉婷的饰演者林冬萍、影片的编剧王寅,都是他在广州大学读本科时的校友,他们在校园里一起参加社团,拍电影短片。2014年入围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的《归省》,就是他们三人合作的产物。
2012年,蔡杰来到川西的藏区拍硕士毕业短片《云上佛童》,此后十余年间,蔡杰每年夏天都把来到川西、追踪两个佛童的成长作为一次特别的度假,如今两人已相继还俗。蔡杰曾做过记者,后来回到广州大学担任编导方向的老师,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纪录片的历史和类型,做侯孝贤《童年往事》和是枝裕和《无人知晓》的拉片,他想通过《无人知晓》,给学生的创作一些启发:如何从身边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议题出发,发展出一个作品。
《人海同游》使用了大量广州街头的声音采样,风雨中摇撼的荔枝树、夜幕降临时灯火万家的城中村、有着旧照片质感的街区,这些空镜头也让人印象深刻。“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釜山电影节组委会的官方推荐语写道。
电影《人海同游》里的荔枝林。片方供图
拍摄《人海同游》期间,蔡杰还完成了他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梳理1978年以来以岭南为背景的内地电影。如今,《人海同游》自然也置于这一脉络中。在平遥和广州,南方周末记者对蔡杰进行了专访。
在香港电影的美学脉络中创作
南方周末:你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人海同游》讲了一个女孩从广州去香港寻找父亲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饰演一位寻找母亲的女性。这两部影片都是散文化的,留白多,有很强的抒情性。而且片名也有些相似,“客途秋恨”这个题目来自一首著名的粤曲,“人海同游”有什么出处吗?
蔡杰:“人海同游”来自八九十年代的一本书,作者是黄霑和他当时的恋人林燕妮,他们俩都是香港鼎鼎大名的文化人,在报纸开了一个专栏,探讨情感话题,连载了一段时间,分别从男女两性的视角同题写作,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叫《人海同游》。
南方周末:怪不得这个题目很有粤港味,我们看很多香港流行金曲,比如一些金庸武侠剧的片头、片尾曲,有诗词的韵味,也比较契合粤语的发音。《人海同游》的美术指导潘燚森也跟许鞍华导演合作过。
蔡杰:潘老师最早跟许鞍华导演合作,是1990年代的影片《千言万语》,获评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美术设计和最佳造型设计,后来潘老师还担任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的美术指导。
潘老师就像《人海同游》审美层面的灵魂人物一样,你有什么觉得很难搞的问题,他给的意见都是一针见血的,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在三四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会密集地在网上开会讨论,虽然他没来广州,但我们看景之后会给他看图片,听他的意见,包括麦当劳选一家新一点的还是旧一点的,街区的感觉、人物的穿着,他都会有一些倾向。
在香港拍摄的部分,影片中那个人类学博士的房间,他给了很多意见,包括桌子上放的英文书、角落里的打口碟,他都用各种方式搜集回来,这些打口碟的封面是世界各地的风景。当时我还蛮震惊的,因为那个场景在剧本里只有一句话。他最近几年一直在做香港一批新导演的片子,包括《叔·叔》和《白日之下》,他很擅长做这种市民视角、底层人物和写实题材,他的美术其实是有文学色彩的
电影《人海同游》中香港段落里的梦幻场景。片方供图
南方周末: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还是以类型片为主,比如武侠片、警匪片、喜剧片、都市爱情片,许鞍华导演本身就比较另类,她的作品不是类型化的,像散文一样,比较反戏剧性。
蔡杰:香港电影有一个工业体系,面向亚洲市场,从这个工业体系里出来的艺术化的片子,像徐克、王家卫、杜琪峰、关锦鹏导演,也会用非常大的卡司,用大明星,视觉上肯定是华丽的,要去捣腾很多道具、服装、造型。许鞍华导演拍的平实的香港人的片子,会找潘老师合作,她还有一些更大制作的电影,比如《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就会找更工业体系的美术指导。但我恰恰喜欢许鞍华导演小制作、平民化的这部分作品。这是拍她熟悉的地方和人,带着对她来说最有感情、最日常的元素。
南方周末:你在一个访谈里谈到过南方电影、南方美学跟北方美学很大的区别,是注重感官经验,而不是宏大叙事。
蔡杰:我觉得南方电影比较重视直截了当的具身体验,会捕捉到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把日常的形制串联起来。北方可能更有思辨性,形式感更强。前段时间我去香港看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香港的观众不算十分热衷艺术电影,但《悲情城市》上映35周年,在香港放了半年,还是很多观众去看。南方的电影更常见这种切入方式,哪怕是讲宏大的历史题材,也是从一个家庭的变故、普通人的吃吃喝喝入手。
南方周末:说到香港电影的美学体系,1980年代和1990年代,很多香港电影的拍摄周期非常短,不是以追求精致为主要目标,注重感官先行。
蔡杰:对,但不会因为制作周期短,就影响它的品相或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果一部电影像一幅画或一幅书法,最重要的是它呈现出来的精气神是什么样子。哪怕是很快速地生产出来的电影,也能看出那个时期香港的气象。
避开大众化取景地,拍城市的日常
南方周末:《人海同游》里有一个镜头,女主角在坐轮渡过海,玻璃反光上映照着海浪,好像船舱里的人都在海浪中,这是在天星小轮拍的吗?
蔡杰:不是天星小轮,天星小轮是从尖沙咀到中环,那是非常明显的一个香港的符号。我在筹备电影的时候就想写轮渡的戏,我和编剧去踩点,又跟美术探讨要找什么样的轮渡,最后选了从红磡到北角的一个普通的轮渡,那里更日常,普通香港人都会坐,没那么多游客。
南方周末:避开天星小轮这种太俗套的城市符号,是想寻找差异化吗?
蔡杰:对,这方面的选择,我跟潘老师不需要太多话,就能达成共识,包括前期跟编剧在调研的时候也确定了这一点。在广州我们也想尽量避开那种(大众化的取景地)。主要是我想在电影里面体现一些私人化的观察角度,我自己不太喜欢去人太多的地方,喜欢更日常化的城市空间。《人海同游》里广州的取景地,一个是五羊邨这一带,我比较熟悉,还有就是我在黄埔的家里从阳台看到的茅岗的城中村。
南方周末:你拍广州,也没有选“小蛮腰”或者骑楼。
蔡杰:我去西关找了一下,发现那个片区对广州的城市符号的指向太传统了,然后就想找一些平时可能会路过、停留,又有特征的地方,找到了五羊邨,跟我第一份工作去了南方都市报,在这一带出入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我其实在找一个平衡,因为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如果取景地完全没有特征,很容易被“吃掉”,所以大家要找一些符号化的地方,比如想到中国就想到长城,因为这些符号特征明确,大家一下子就定位清晰,但是,又要避免太被滥用的符号。
南方周末:有一些导演很善于拍城市,比如伍迪·艾伦拍纽约,费里尼以及他的后继者索伦蒂诺拍罗马。前几年有两部电影,《呼吸正常》和《小伟》,对广州的城市空间表现得也比较多。
蔡杰:《呼吸正常》对广州空间的表现要比《人海同游》更丰富。我问过《小伟》的导演黄梓,那部电影里许多城市空间都是在他家附近取景,围绕他熟悉的生活半径来拍。
南方周末:你是潮州人,为什么第一部长片选择拍广州和香港,而不是家乡?
蔡杰:我出生在村子里头,离潮州市区不远,小学开始去市区读书,我的高中金山中学就在牌坊街尽头,那时候牌坊街还没改造,我经常骑车经过,现在变成旅游区了。2007年我来广州上大学,成年之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州度过。因为我的影片在处理我二三十岁时的感受,所以就拍了广州和香港。如果将来我要拍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自传性的电影,可能会拍潮汕地区吧。
蔡杰导演在片场。受访者供图
不该被遗忘的“南国都市电影”
南方周末:你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了电影艺术研究方向的博士,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电影中的岭南想象”,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个题目?
蔡杰:我在找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刚好也在筹拍《人海同游》这样一个粤港题材的电影,我就想把论文当作一个必备的功课,能同步最好,去梳理之前电影的样貌,这样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创作的坐标系。我需要找到一些支点把它们串联起来。2023年6月份刚答辩完,然后电影也进入了后期,又去了釜山电影节和平遥影展。
南方周末:在你的研究里,香港电影占的比重大吗?
蔡杰:我主要梳理的是中国内地1978年以来拍岭南的片子。有一小部分章节涉及到香港电影,比方说粤港边界题材。它更像一个研究参照系所在。如果把香港电影都容纳进来的话,样本有点太多了,可能会失调。而且香港电影的产生机制很不一样,要研究的话完全是不同的路线。
南方周末:《人海同游》里,出现了荔枝、煲汤、肠粉、台风、树林这些岭南意象。你的论文里,有什么关于岭南电影的观点?
蔡杰:在回答1978到2022年中国电影怎么拍岭南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梳理了长时段的历史,从古到今一个稳固的岭南区域有什么特点,对南方或岭南有一些既定的描绘,涉及它的气候、地形、饮食、风俗、语言模式。短时段里面才是看当下的社会文本怎么进入电影里面。因此这个论文的视点挺有趣,它会让我看到巨大的一场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史)是如何与一个稳固而深远的地域文化(岭南)发生互动,最终完成一种视觉想象。比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就是在回望改革开放时,在中国南方城市找到了一个典型样本。我还关注了一些创作集群,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珠影厂的“南国都市电影”。
南方周末:是《雅马哈鱼档》那类影片吗?
蔡杰:《雅马哈鱼档》在当年是非常卖座的,五毛钱或者两毛钱一张电影票,放在今天换算起来,可能相当于那种票房破二三十亿元的片子。除了《雅马哈鱼档》,在当时国营厂的机制里,还包容了一些作者型电影,导演有广州本土的,也有南下的北方导演,他们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拍现代都市生活新的形态。
南方周末:“南国都市电影”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
蔡杰:比如广州导演张泽鸣,他有好几部电影是围绕广州的生活来拍的,1985年的《绝响》、1987年的《太阳雨》,《太阳雨》拍摄了一个在都市上下班的女性,讲了她跟家庭的关系,若即若离的爱情,包括她的人生理想到底有没有实现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在夜幕降临的广州街头,女孩渐行渐远消失在路灯下,没有给任何答案。这批导演可能看了一些欧洲艺术片,想把那种都市电影带进中国来。
刚好那个时候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大家都在体验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歌舞厅,比如开始出现个体户、广告业,有人去港商的企业里面做文员。哪怕用白描的方式去描摹这些人的生活,对很多北方观众来说,也是全新的一种状态。
在当时的大趋势里,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亮相,《黄土地》《红高粱》使用了强形式的中国符号,创造了古老的、民族性的中国形象。“南国都市电影”在当时有很多业界期刊在讨论,但再过几年就不被记得了,观众也不熟悉了。然后随着国营厂的改制,这条脉络就断了。
岭南电影的方法与主题
南方周末:欧宁、曹斐拍的《三元里》这种实验风格的纪录片,也是南方电影的一条支线吧?
蔡杰:对,2000年也是一个节点,DV开始盛行,就有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当时全国很多地方有独立影展。欧宁、黄伟凯导演是从画画或广告转到独立电影来的,他们跟社群联系得比较密切,有个“缘影会”,会一起放片子,讨论片子,后来干脆慢慢协同拍片。还有摄影记者出身的周浩导演拍的纪录片。
南方周末:还有甘小二导演在粤北韶关拍的《山清水秀》,五条人、阿茂他们当时去华南师大听甘小二的课,还去做了他的群演。我看到的《雅马哈鱼档》是普通话的版本,有粤语版吗?
蔡杰:我后来看史料,其实有普通话和广州话两个版本,但是现在能在网上找到的都是普通话版,当时他们要发拷贝给全国的电影院,那个时候院线都是统一的普通话,还没有所谓的方言电影。方言变成一种宣发的可能性,去到院线,其实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我记得2012年我在北京读书时去看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整个北京只有百老汇电影中心有放粤语版。后来很多文艺片有四川话、贵州话、杭州话都无所谓了,其实这是很有趣的电影面向整个市场的一个变化,大家越来越能接受它。
南方周末:电影观众本身也分众化了,相对小众一点的作者电影,它的方言表达本身就是你说的具身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蔡杰:对,你如果拍一个潮汕电影,里面的人都讲普通话,其实就背离了真实性。我的论文里也专门写了潮汕电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互动,岭南本来就有几大民系,有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
到了2014、2015年之后,拍电影变得更容易了,设备不再是垄断性的,不一定要用昂贵的设备。在这之前,内地电影环境比较泾渭分明的一点是,有独立电影的一些影展,比如云之南影展、北京独立影像展去讨论,也有一些大的商业片,或者一些改制后的国营厂孵化的电影作品。后来分明的界限被打破,开始融合。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壮大,又有了提案、创投的机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电影形态。
南方周末:确实2014、2015年之后,出现了一批以岭南为背景的电影,除了前面提到的《呼吸正常》《小伟》,还有《过春天》《热带往事》等等。
蔡杰:还有杨平道的《好友》、蓝鸿春的潮汕话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这些电影呈现的岭南的样貌和形态千差万别。回头看1980年代的《雅马哈鱼档》这些影片,除了把它当成一个剧情片看里面的人物之外,还可以看到很多史料性的东西:那个时代的都市广州是一个什么样貌,那时候人的生活方式、工作、饮食、家庭结构,电影天然地带有这种纪实性。所以2015年之后这些年轻导演的作品,除了有艺术表达,也有这种纪实性价值。
南方周末:岭南地区有哪些特征会反映到电影中?
蔡杰:岭南的气候是亚热带、热带的。南方是水性文化,北方是土性文化,在电影中去拍岭南,比如拍潮汕难免会拍到水域,拍粤港会拍海和珠江。水的形态成为视听语言的表征,自然就会与北方的空间和地域元素有不一样的表意符号。另外粤港之间是两套制度,还有一个跨境的属性和边界的感觉。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商的,在饮食上,民俗的仪式感、生活的形式感上,也都体现了更重视日常趣味和更享乐的一面。这些很自然地会呈现在艺术作品里。
南方周末:是的,许鞍华就特别会拍吃饭。近几年有一些以广东为背景的影片,比如娄烨在广州拍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李睿珺在深圳拍的《路过未来》,还有孙海鹏的动画长片《雄狮少年》,这些导演都不是广东人,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蔡杰:拍南方、拍岭南的这些电影,有两条分支,本地导演会把他们的趣味点和表达放在很个体化的日常体验方面,外来的导演更多是从这个区域的议题性去切入。比如娄烨关注的是改革开放的视觉符号,李睿珺关注农民工二代、深圳作为世界工厂的一面,文牧野拍《奇迹》关注的是华强北的电子商业城,有一个关于创业奋斗的命题框架。而长期生活在深圳的导演高鸣,他拍《回南天》就有不同的方式,从气候带来的情绪、气氛和男女的情欲出发。我还看过95后导演陆晓浩拍潮汕乡镇的电影《之后的一周》,整部电影趋于生活流,讲两个即将离乡去广州打拼的少女在韩江水域小镇间的游荡,那种在地体验的视点是十分内部的,但也因此,岭南地缘就不再是电影中的一种背景。
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责编 刘悠翔
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1月18日,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甘小二执导,王宏伟监制,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谢君豪领衔主演,颜秋越、蒋中炜、叶语霏、钟星辉等主演,五条人乐队特别出演的电影《坪石先生》,在广东韶关乐昌坪石定友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开机仪式。各位主演均着片中戏服出席,斯文儒雅,风度翩翩,一时间将现场氛围带回了上世纪40年代那个“烽火不绝读书声”的情境之中。
颜秋越、钟星辉、叶语霏、谢君豪、王宏伟、蒋中炜、甘小二(从左到右)。
一段岭南传奇终将搬上大银幕
《坪石先生》聚焦“战火中的读书人”群像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学校被迫迁徙,大批师生从广州到云南澄江再到粤北坪石,一波三折,在战火中坚持办学,最终胜利复员重返广州。
“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办学四年多,是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坚持救亡图存,教书育人卓绝历程的重要篇章。电影《坪石先生》以抗战烽火中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中山大学黄际遇、卫梓松、杜定友等一批教育大家在坪石坚持办学、从容治学,令岭南文脉在烽火中得以延续的传奇故事。
导演甘小二向记者表示,电影所要刻画的“坪石先生”并非是一个人,而是群像。这其中有《资本论》的中文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有文理皆通的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开创者黄际遇,有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有中国图书馆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有音乐大家马思聪,还有以身殉国的建工系主任卫梓松……这些为了延续文脉而甘愿奉献一切的教育大家们,虽然没有奔赴战场前线,但个个堪称是教育界的民族英雄,因为“只要文脉延续,民族就有未来”。
《坪石先生》系广东本土制作,汇集了广东顶尖一线电影人,还有来自粤、港、澳、北京、江浙等地区近80位演员参演。影片制作精良,品质非凡,特别是美术置景将以1:1比例还原搭建上世纪40年代中大校舍建筑群,是近年来难得的粤产电影精品力作。
五条人乐队仁科特别出演《坪石先生》。
谢君豪出演民国传奇教育家黄际遇
老舍曾称其为“博学鸿才真奇士”
在这些迁来坪石的民国教育大家中,电影《坪石先生》选择了黄际遇教授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的传奇人物是陈寅恪教授;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大的传奇人物就是黄际遇教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如此评价黄际遇:“博学鸿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
为了能令黄际遇这一传奇人物银幕重现,导演甘小二特别邀请到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谢君豪出演,而谢君豪也向记者称,黄际遇是令他“第一眼动心”的角色。“黄际遇虽然是一位顶尖的大师和学者,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或很老学究的样子,而是非常文采风流的一个人。我看过黄教授很多资料,他本人非常有趣,多才多艺,虽然是数学家又擅长骈文,书法极好,还懂剑术,喜欢喝酒,他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非常接地气的一面。”
在谢君豪看来,每个角色都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今次《坪石先生》这部电影,无论是这段历史、这个人物还是其他人物,所讲述的每件事情都深深感动了我。电影里黄际遇先生讲过一句话:没有数学就没有科技,没有科技就没有强国。这几天我在坪石参观了很多当年的历史遗址,深深感受到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的繁华生活,都是当年学者坚持不懈的成果,所以无论作为演员还是普通人,都要感谢所有学者作出的贡献,尽力发扬好好造学问的精神。”
“坪石先生”后人黄小安怀念祖父
导演希望电影传递精神力量
当日,“坪石先生”后人,黄际遇教授的孙女黄小安也出席了发布会,她在致辞中表示,祖父黄际遇当年不仅教授数学、天文、骈文,还为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自己的学生张云做秘书,可以说“身兼百职”。在他人生中最后的六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一直执着于毕生追求的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坪石后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上进。”
谢君豪与黄际遇孙女黄小安合影。
导演甘小二也感叹:“黄际遇先生是一个传奇,也让人扼腕叹息。自从家乡在战火中沦陷,他一直没有回去过,待到终于抗战胜利师生结伴返乡,他却在途中不慎堕水。但他传递给了我们很多的精神力量,希望电影能够表现出这种精神力量,激励我们所有人。”
“坪石先生”赓续文脉精神鼓舞中大人
为世纪中大注入新动力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刁振强则在致辞中特别表示:今年恰逢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坪石先生》的拍摄上映,必将会让“坪石先生”的历史传奇故事得以活化,让“坪石先生”坚持教书育人、坚守民族气节、赓续中华文脉的精神得以进一步的弘扬。“我们坚信,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必将为世纪中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始终砥砺前行。”
目前,《坪石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据了解,片中再现了194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二十周年校庆日的场景。甘导表示,电影预计将于今年11月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隆重献映,“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照当下,展望未来,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民族的未来都息息相关。”
韶关、乐昌联合摄制,广东文艺界鼎力支持
共同期待优秀粤产电影诞生
电影《坪石先生》开机发布会上,各位到场的领导和嘉宾都为电影送上了真挚的祝愿。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勇在致辞中称,《坪石先生》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东故事的最佳体现。“广东省影协副主席甘小二导演为影片的顺利开拍做了大量筹备工作,让我们有机会见证一部即将诞生的优秀粤产电影,为广东电影人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
《坪石先生》由韶关市委宣传部、乐昌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七封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当日来自韶关市和乐昌市的领导也出席了开机发布会。韶关市政协副主席卢春燕在致辞中称:“韶关依托丰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影视精品创作热土。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打造出一部制作精良、双效合一的精品力作。”对于韶关及乐昌政府部门在《坪石先生》取景拍摄上提供的各种关注和支持,导演甘小二和剧组成员也表示十分感谢。
作为导演的“亲友团”,也是中大校友,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会长黄昌宁除了祝贺甘小二导演又一部长篇电影大作开机,更对导演选择的题材表示由衷赞赏,“甘小二导演正职是大学教授,在繁重的电影教学、电影科研的同时,还能坚持电影创作,这在广东电影界可以说绝无仅有。《坪石先生》的拍摄难度大,创作要求高,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选题本身我觉得就非常可敬。”
当日,出席《坪石先生》开机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韶关市政协副主席卢春燕、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电影管理局一级调研员刘德志、广东省文联剧影视工作部一级调研员、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肖小青、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正宏、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处副处长陈别、韶关市文联主席夏娟、韶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梅、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温军燕、乐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智辉、乐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俊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以及来自韶关、乐昌各拍摄地的村镇领导。
采写:南都记者 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