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我花了些精力,快速走遍了内蒙古12个地域。虽是走马观花,也收获不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便是今天这个话题:“暴利收割“”还是“持续盈利”?
< class="pgc-img">>相信这两种模式都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而我的价值是用客观的角度告诉你利与弊。
经过一场疫情,餐饮发生了许多变化,没有那么浮躁,大型餐饮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不再喊餐饮是现金流行业,不需要外部资金。我看未来会有许多品牌化的餐饮企业,想方设法上市规避风险。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url":"","content":"","thumb_url":"http://p1.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6e6973ba4c6142a5ae52075f6f1f944a","title":"餐饮小白开店必修课","author_description":"骞味","price":298,"share_price":119.2,"sold":1,"column_id":"6793739253974040844","new_thumb_url":"http://p1.toutiaoimg.com/img/pgc-image/6e6973ba4c6142a5ae52075f6f1f944a"}'>>规模化的品牌餐饮企业,客单价略高,其成本也不低。通过大宗采购,账期等行为可能会降低食材采购成本;品牌议价能力强,在店租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针对一些不温不火的卖场,甚至有一定的免租政策甚至反补。
这种类型的餐饮企业,在人员成本、管理成本、营销费用等方面,会比一般的中小餐饮企业要高一些。因此,这类餐饮企业属于一种行业标杆,许多餐饮人争相模仿。懂玩法的人,能吸取不少经验,不懂玩法的人,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 class="pgc-img">>规模化的品牌餐饮有自己的智囊团,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为:在持续盈利的框架下,适时适度的暴利收割,有时根据市场情况,可能还要付出一定代价。
说完了大型餐饮,聊一下中型餐饮。这类餐饮企业过得最惨,想融资,资本看不上,想选择亲民,成本过高,客单价又降不下来。这些餐饮老板,当初在市场定位初期,野心勃勃。试问几个,回答多是“针对中、高端客户”。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url":"","content":"","thumb_url":"http://p1.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2a11b2c2ac454030b5090a0d3ce22bed","title":"中小餐饮企业进阶:从品类到品牌","author_description":"骞味","price":599,"share_price":239.6,"sold":0,"column_id":"6804746639153037575","new_thumb_url":"http://p1.toutiaoimg.com/img/pgc-image/2a11b2c2ac454030b5090a0d3ce22bed"}'>>直到今天,我也分不清什么是中、高端客户,是银行定义的高净值客户,还是有超前消费理念的人群?这类餐饮企业对市场十分不清晰,经常会被一些网络信息所影响,也会被一些市场中的“大忽悠”骗点小钱。
< class="pgc-img">>这类餐饮是市场中占比较大的,被租下的地方,就像一个戏台子,演员一波一波地换。请“高人”咨询生意不好的原因,多为服务不好,管理不好,菜品不好,没有营销……经过一通分析,结论为:服务不好是因为服务员不好招;管理不好是因为客人不够多,团队没心气儿;菜品不好是因为好食材和好的师傅太贵;没有营销是因为没有利润,以后有了利润就做营销……
< class="pgc-img">>我认为这类餐饮最核心的缺失就是“底蕴”,就像一颗植物,没有树干,全是枝条,长不高。开业时想暴利收割,发现不成,想改持续盈利,此时资金已耗尽,这种现象在市场中还是蛮多的。
最后转店也死心不改,关停原因都写自己因有事,无暇经营,很少有人写自己干不下去。这类店在转让期还想着暴利收割,转让费提很高,恨不得把损失全补回来。其结果多为转让费一降再降,最后房租到期草草收尾。
< class="pgc-img">>据说,中型餐饮在早些年盈利能力很强,那时候我还没进入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前辈3-6个月回本的故事。现在与大家再聊回本期,都喊着1年半回本,实际能回来的不多。我相信,还有许多盈利能力强的中型餐饮企业,也值得我们多学习,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风险相对较高,执行比较困难,不是老餐饮人,很难把控。
后期中型餐饮也会走入两个入口,一种是大众消费,一种是有底蕴的偏高消费,后者有暴利收割的能力,前期要付出大量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最后要说一说小型餐饮,甚至微型餐饮。在疫情期间,我收集了一些数据,也许有偏颇,分析过后,发现那些小型餐饮最先复出,这些店才是百业之王,是生活的必须消费,且有老客支撑不容易倒。这部分餐饮是典型的持续盈利模式,痛点为单店盈利能力不强,老板赚个好工资而已。
这类小型餐饮一般都不会开在正街,房租不高,自家人经营或少量雇人,减少人员费用。食材采购方面,经常关注商超特价,偶尔节约些成本。这种小店是一些餐饮人所不在意的地方,看不到发展潜力与价值。偶尔认可的发展方向是成为一家老店,客人络绎不绝。排队吃饭的行为要分地域,不是每一座城市的居民消费习惯都如此,排队吃饭多发生在发达或旅游城市。所以,感觉前途渺茫。
小型餐饮不好突破,那么微型餐饮是否有突破点?我认为有!
< class="pgc-img">>什么是微型餐饮?我认为的微型餐饮是这样:租金不超2000元,只需1个人,食材自采,调料统配(这里的调料无配菜),厨电3部,分别用于主食、配菜、饮品。最后用一张表执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内容主要针对食材采购,食物出品,出餐速度等进行指导。这种微型餐饮适合社区、店中店,档口外卖,美食街等形式。
这种持续盈利的微型餐饮,单店盈利不强,但是可规模化。三、四线城市前期投入1万元,1个人就能起盘。看到这里许多朋友可能会说,这种小店有什么可说?当然有,微型餐饮看似简单,其实内容很多,最核心的是从成本进行优化。
如果按产品无差异化来比较,投入成本低,拓展速度就会快,运营成本低,销量就会高。比如一个夹肉饼,你的成本是3元,别人的成本是6元,你的零售价也是6元,你可能就是赢家,这种竞争行为可能有些不要脸,但是很有效。微型餐饮的成本优化不是优化在食材方面,去降低产品品质,而是优化在投入、品类、效率、店租等环节。
此时,有些朋友又会问,这种店有门槛吗?实话实说,有些小门槛,不是大门槛。这种模式可规模化,不容易品牌化,俗一点说就是适合偷偷赚钱,不适合去吹牛。
试想开一家200平米的店投入也要50万左右,这种投入在一个城市建立30-50家店是什么结果?抛开一些不实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暴利收割与持续盈利,我更看重后者的价值。我是骞味,未来的内蒙古食家,餐饮界华佗。
< class="tt-community-card" data-content='{"community_id":"6853304846162854403","media_id":6158943801,"media_name":"骞味","title":"餐饮美食投行","square_cover":"pgc-image/ec2e08b49f414698bc5d910c1597256d","price":0,"renew_price":0,"share_price":0,"member_count":1,"period":10,"allow_bind":1}'>< class="community-placeholder">(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情下,外出就餐减少,全民宅家变大厨,半成品菜、方便菜走俏,于是有餐饮企业瞄准这一需求,开始多元化布局。与此同时,传统商超、生鲜电商也拋出橄榄枝,开始与餐企共同开发这一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餐企零售产品的销售、冷链物流等问题,也使得餐饮与零售的界限愈加模糊。
半成品菜、方便菜是刚需还是特殊时期的应对之举?当疫情过后,生活回归正常,留给它们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餐饮企业是布局转型,还是仅作为一项业务补充,顺其自然发展?不同的选择又会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围绕“半成品”未来的走向,新京报商业消费新闻部邀请海底捞、西贝、金鼎轩、街边儿牛肉串、盒马鲜生、豆果美食以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进行圆桌讨论。
【圆桌嘉宾】
王洪涛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周兆呈 海底捞首席战略官
楚学友 西贝餐饮集团副总裁
邱兵 金鼎轩市场部总监
付爱琪 街边儿牛肉串创始人
张千 盒马工坊采购负责人
钟锋 豆果美食COO
【核心观点】
1.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烹饪准备上,而半成品菜能简化环节,方便菜直接加热即可,让消费者用最短时间做出大厨菜,享受做饭的乐趣。
2.目前餐企主要通过线下门店、线上平台、前置仓电商售卖半成品,有些还铺设了线下超市,未来全渠道销售成为共识,“直播”带货更能进一步刺激购买欲。
3.疫情导致堂食停摆,餐饮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半成品菜成为自救的一种方式。从其受欢迎程度看,餐企未来有计划继续发展,但不会大面积战略转型。
4.菜品的开发,对餐企来说并非难事。但要建设生产线,必须要适用于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符合生产许可资质的产品,这对于普通餐饮从业者有一定难度。所以寻找有资质、能力的合作伙伴共同生产半成品,成为多数餐企的发展方向。
5.疫情过后,半成品菜的热度可能会减少一些。不过,半成品菜受欢迎确实是一个明显现象,未来餐企还会持续发力,做出更多有地域、时令、节令特色的美食。
6.零售企业餐饮化,做半成品可能是大趋势。但餐饮企业在食品研发上有一定优势,零售企业在销售、展示和渠道方面更好,因此双方合作会达到1+1>2的效果。
【业界对话】
新京报:半成品菜是早有布局还是仅为疫情应对之举?眼下其销售占比有何变化?
周兆呈:主要是为持续满足顾客在不同场景下的用餐需求而推出。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及口味研发、品鉴,海底捞新推出了“海底捞开饭了”系列,有12款菜品及4款汤品,为新的消费场景提供产品。
楚学友:西贝之前就在尝试了,我们不叫方便菜,叫“功夫菜”,去年9月推出首道“到家功夫菜”羊蝎子。疫情期间,北京帮扶餐饮企业,2月20日,西贝拿到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试点实行“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后颁发的首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电子证书。这相当于给西贝生产、销售食品级产品增加了一个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又将一些招牌菜品做成了功夫菜,现在一共有12道菜,满足消费者在家吃饭的需求。菜品种类增加,销量也有所上升,对疫情期间的收入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邱兵:2017年金鼎轩已和老字号天福号合作开发了几款方便菜,数量不是很多,当时只是把它当做堂食的补充。此次疫情期间堂食停摆,让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金鼎轩又开发了10余个品种的半成品菜,作为自救的一种方式。目前半成品菜的销售比疫情之前增长了近200%。
付爱琪:之前有过半成品的规划,但没有启动。疫情之下,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在家烤串”的全套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应对之举。暂停堂食的这段时间,我们的半成品销售额,最高达到了外卖营业额的两倍。从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未来有计划继续发展。
张千:2017年我们就做了自有品牌“盒马工坊”,主要开发半成品菜和熟食,例如罗宋汤、胡椒猪肚鸡锅等。由于我们更了解自己的顾客,产品和口味的研发都以盒马为主导,在加工、工艺方面会与代工企业沟通。往年春节也是盒马半成品的销售旺季,一般都会提前安排生产和配货。疫情期间半成品菜增长也比较快,卖得最好的单品日均销量是平时的10倍之多。
钟锋:此前,豆果美食App并没有大厨直播“带货”半成品。疫情期间我们发起《名厨直播》,通过“美食内容+到家电商”模式助力餐饮商家。不到一个月有10家餐厅做了直播,大部分都做了两次。吉野家的一场观看人数最多,有7万多用户在线。销量最好的是西贝的羊蝎子,仅北京地区就售卖了800多件。我认为疫情期间人们形成在家做饭的习惯,疫情过后依然需要很长时间来克服对聚集的恐惧,半成品成为一个绝佳的选择。相信在未来,半成品菜会持续火热一段时间。
王洪涛:疫情之前,餐饮零售主要集中在调料品类,火锅企业做得比较多,像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前就铺设了商超、电商、前置仓等渠道,赶上疫情又可以作为应对举措;也有一些企业像西贝,此前就在半成品方面有尝试,疫情期间加大了力度。从整个行业来看,半成品销售在疫情期间给餐饮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现金流,但疫情之后,餐饮整体业务结构不会有太大改变,相较于堂食和外卖,零售业务占比非常小,半成品依然只是一种补充。
新京报:目前半成品菜的销售渠道有哪些?是否考虑拓展新渠道?
周兆呈:北京及周边消费者可以在海底捞会员商城、海底捞微信公众号、海底捞京东自营旗舰店、海底捞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未来也会继续拓展新的城市和渠道,包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城市及周边地区。
楚学友:现在在西贝甄选商城、每日优鲜、有赞、淘宝、京东都有售卖,以后也会尝试在门店或其他所有可能的渠道销售,要给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邱兵:金鼎轩目前半成品菜主要通过线下门店、美团、饿了么、京东旗舰店销售。疫情期间还陆续开通了淘宝店和拼多多等平台,之后还是要考虑全渠道销售。
付爱琪:现在主要通过累积的私域流量、一些KOC和短视频平台宣传,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淘宝商城销售。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后,会考虑开发与半成品相匹配的家庭或户外场景的线下渠道。
张千:盒马工坊是我们的自有品牌,在我们的门店和线上销售。
钟锋:除了餐饮企业本身入驻电商平台销售,通过直播带货售卖半成品的模式,豆果美食是第一家。豆果美食的用户都是“做饭爱好者”,直播带货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用户“所见即所得”,通过大厨直播还能了解食材、做法,进一步刺激购买欲。“名餐厅的名厨”是这一模式的核心,用户更容易接受。
王洪涛:我们注意到餐饮企业主要通过线下门店、线上平台、前置仓电商售卖,有些会铺设线下超市;直播带货很流行,未来可考虑增加一些直播渠道的销售。
新京报:餐饮企业做半成品菜的优劣何在?未来是否加大投入?
周兆呈:海底捞现行方便菜肴在工厂完成加工,制定统一的产品规格,以冷藏方式为主,保质期4天,顾客下单后生产,24小时完成配送。目前在北京地区试点,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评估扩大规模,优化产品。
楚学友:餐饮企业做方便菜的优势在于品牌、食材和口味,比如消费者在家做费时费工费料的菜品,也就是把产品做好吃的能力,但也有一定的挑战,例如方便菜能否保持和门店出品的品相、口感相一致。不过从目前食品工业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也并不复杂。至于未来是否加大投入,得边走边看,我们在北京投建的一家中央厨房最近两年才投入使用,产能可以满足华北400家门店,而目前华北市场有200多家门店,因此生产没有问题。
邱兵:“做菜”是餐饮企业的根本,菜品的开发并不是难事。但建设生产线,必须要适用于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符合生产许可资质的产品,这对于普通餐饮从业者比较有难度。所以寻找有资质、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共同生产产品,是我们日后的发展方向。
付爱琪:从我们的品牌来说,优势是产品特色和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劣势则更多的是在供应链以及非门店线下渠道的扩展。未来我们会成立单独的电商团队,开发更多好玩实用的烧烤周边产品,满足在家和户外烧烤场景下的用餐需求。
张千:盒马之所以能做半成品菜,与我们自身以吃为场景,生鲜品类为主,满足用户家庭厨房消费的定位有关。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意把时间放到选购、清洗、准备等各种前期工作上,盒马做半成品的目的就是简化中间环节,让消费者用最短时间做出大厨菜,享受做饭的乐趣。
钟锋:餐饮企业有非常丰富的餐饮制作经验,知道什么样的食材、菜式最适合做成半成品,同时具有非常稳定的上游供应链。作为美食平台,有最海量的美食内容,了解用户需求和变化趋势,未来我们将会持续与餐饮企业开展合作。
王洪涛:在零售领域,餐饮企业专业度相对弱一点,在半成品菜销售的包装、配送、温控、供应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挑战。而且,即便有中央厨房,要实现半成品到店加工制售,面对终端消费者也存在不少难题,譬如食品安全监管、供应链配送,以及烹饪方式不同对口味的影响等。同时,如何与消费者沟通也很重要。
我认为,全面零售化应该成为餐饮企业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要根据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做出改变。疫情期间消费者居家就餐增加,如果说个别企业有一定的产品打磨,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是可以持续投入的;但如果只是应急之举,各方面尚未成熟,之后还是应该相对放缓一点,不能跑得太快。
新京报:疫情之后,半成品菜会成为主流和风口吗?
周兆呈:方便菜肴基于顾客居家烹饪场景的需求,未来将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继续评估和调整。
楚学友:主流和风口我觉得谈不上。首先半成品菜和方便菜是两个概念,半成品菜是消费者自己有烹饪的过程,方便菜只需简单加热三五分钟,西贝目前做的是方便菜。其次,无论称其为新零售或其他,都是基于多元化的“吃饭”场景,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消费趋势。另外,现在大城市单身人群越来越多,餐饮企业还可以针对这一群体,开发适合“一人食”的产品。
邱兵:随着疫情过后餐饮业的全面开放,半成品菜的热度可能会减小一点,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半成品菜未来所创造的价值。
付爱琪:我认为不会成为主流。虽然疫情结束后,消费者信心难以很快恢复,半成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频消费,但年轻人的消费与生活习惯不会轻易改变。
张千:半成品受欢迎确实是一个明显现象,我们一直按照热食、小炒、大菜以及汤锅类、主食、甜品的逻辑打造商品,未来还是会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除了深耕本地美食,我们还会带到全国,最后会形成一张全国的“盒区房”美食地图。此外,盒马还新成立了“3R”事业部,即Ready to cook, Ready to heat, Ready to eat,围绕“吃”做更多产品研发,其中半成品是重点业务。
钟锋: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有外卖就会放弃速食、半成品,尤其在快递无法配送的时间,或者是非常着急的时候,还是愿意选择手边现有、制作又很方便的食物。但是成为主流和风口,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的推动。
王洪涛:应该会,资本也会看到新的增长点,海底捞的上市就是从零售板块颐海国际开始的,毕竟调料容易实现工业化,可以面向B端和C端销售,但这又跟餐饮企业不一样了,是食品加工企业了。
新京报:餐饮企业零售化是大势所趋,还是商业模式或业务的补充?
周兆呈: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运用,在其他餐饮品类有一些新的延展和探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楚学友:对西贝来说,堂食是根本和基础,方便菜和食品占的量非常小,是一个业务补充,准确来说应该是一种新的探索。同时,餐饮企业是以餐厅为单位进行经营,如果要做食品的话,就意味着要跟同类产品去作战,要到快消品战场上作战,要具备快消品和食品行业的经验及打法,我们只能说边走边探索。
邱兵:未来餐饮零售化肯定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保证健康、安全、口味,是每个餐饮从业者需要注意的。
付爱琪:对头部品牌来说一定是大势所趋,餐饮零售化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头部企业积累的品牌势能大量释放,更容易有效转化。零售行业的相对边际成本比餐饮行业低很多,作为业务补充,能大幅提高企业的“天花板”,也能帮助餐饮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收益对冲。
张千:这一定是大势所趋,但是每个餐饮企业和工厂,生鲜平台以及供应链平台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盒马工坊也只是方法之一。
钟锋:我认为这是跟餐饮企业本身定位相关的,如果说餐厅主打高端、创意菜,零售肯定不能作为主要的盈利渠道,而是作为业务补充。如果餐饮主打大众、家常、便捷,已经具备很强大的菜品开发和供应链渠道,接下来还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王洪涛:我觉得零售企业做半成品可能是大趋势,从全球来看,现在大型超市有个趋势就是餐饮化,中型超市生鲜化,便利店智能化、快餐化,以快速满足吃饭需求,餐饮品类占比很大。相较于餐饮企业,零售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对其渠道的认可。如果消费者去超市采购,回家还会二次加工,就会寻找各种食材,包括更为方便的半成品;但要直接解决吃饭的需求,就会选择堂食或外卖,所以说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很重要。餐饮企业在食品研发上有一定优势,零售企业在销售、展示和渠道方面更好,因此双方合作会达到1+1>2的效果。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王萍
编辑 李扬 校对 危卓
020年1月12日,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下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正式开业,这家餐厅实现了机器人在迎宾、煎炸、烹制、送餐等多场景的应用。未来这样的餐厅,碧桂园想要开满1000家。
青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野说,“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或者工业4.0的时代,会催生新型的消费4.0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企业也在用各种方式适应时代的变化。
以餐饮行业为例,科技的进步引发了一场餐厅革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餐饮企业不惜重金引入成套的餐厅自动化设备,其机械化的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智慧化的各类物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智慧餐厅动辄上亿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大部分餐饮企业的接受度,因此起码短期来看并不具备可取性。
那这场餐饮业的技术革命究竟是从何处来?又会向何处去?
餐饮业的“人力争夺战”
2020年1月15日,九毛九正式登陆港交所,首日大涨56%,国内餐饮同行纷纷欢欣鼓舞,认为资本市场对餐饮业重新打开了大门。
不过翻阅九毛九的招股说明书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印象中,地理位置往往是餐饮门店生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往往认为,房租成本应该在餐企成本中占据大头。
但事实却与之截然相反,九毛九的租金在收入中的占比仅为10%,职工薪酬却高达26%,在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中,这一数据显得更为夸张,海底捞的租金成本为5%,职工薪酬则达到31%。
从这点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何肯德基、海底捞等企业都重金打造智慧餐厅了,各大企业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未来的“人才争夺战”中赢得领先优势。
同样,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预测,餐饮行业未来将向行业结构转向、供给侧数字化、商业模式升维、智能商业、餐饮零售的方向发展,科技餐饮业正迈入风口期。
被质疑的无人餐厅
2018年10月28日,海底捞首家智慧餐厅在北京开业,这家餐厅筹备期长达3年的高科技餐厅,对顾客点餐后的配菜、出菜、上菜环节都进行了人工智能化改造。
据海底捞介绍,和同等面积的传统门店相比,海底捞智慧餐厅的员工数可以从170-180人减少至130-150人,减少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后厨,前厅服务人员数量并未减少。
若假设减少的该部分员工均为洗碗配菜的中级员工,那海底捞的单店成本每年节省了226万左右。
数据测算的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与其1.5亿元的初始投资相比却仍是杯水车薪。海底捞的财报透露,一家普通海底捞门店投资成本在900万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开一家智慧餐厅的投资可以用来开十几家普通的海底捞餐厅。
同样,公开资料显示,盒马机器人餐厅仅设备投入就高达700万元。初始投入远大于能够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这也让许多餐饮企业望而却步。
正因如此,也有不少行业人士评价,“起码在这个阶段,无人餐厅的‘噱头’多过于实用性”。
那些部分智能化的餐厅
虽然无人餐厅的成本令大多数餐企望而生畏,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餐厅在小规模的尝试智慧餐厅产品。
2019年12月31日,商厨智能化服务商厨芯宣布已完成超过 2.3 亿元的B轮融资,这家企业正是选择以商用洗碗机这一细分品类切入市场。其采用洗碗机租赁形式服务,客单1300元/月,虽不能节省人员成本,但可以提高洗碗效率。
据悉,其已经其客户服务了包括外婆家、呷哺呷哺、木屋烧烤、云海肴等70余家餐饮品牌。
以洗碗机为代表的后厨智能化工具还有很多,不过在商用层面,跑得最快的两类就是洗消设备和制作加工设备了。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Foodom机器人餐厅为例,其炒锅机器人平均烹饪时间为3-5分钟,中餐厅配置的32口炒锅可以不间断制作;饭美美创始人郝景振也提到,“我们使用多种自动化烹饪设备和炒菜机器人体系,可以降低 80% 的人力成本”。
不过中餐烹饪的复杂场景也限制了炒菜机器人的适用范围,与之相比的话,智能化洗消设备近年来发展的更为蒸蒸日上,已出现了集餐厨、厨芯等优秀企业。
除了引发后厨革命的洗碗机、炒菜机器人等之外,餐厅前端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智慧化形态,包括SaaS、迎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
据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的创始人张涛透露,在2016-2020年的四年间,其营业额增长了15000倍,送餐机器人这个新物种也逐渐被市场接受。
不管是洗碗机、机器人还是其他智能化的业态,其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均为“高性价比替代”,而现在而言,只有在餐厅运营的某些流程采用智能化替代,才能使其性价比最优。这是几年前阻碍人人湘四无餐厅无法复制的原因,也是如今碧桂园无人餐厅从1家到1000家的必须突破的困境。
不过,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那这些部分智能化的餐厅也将慢慢走向全面智能化,毕竟根据摩尔效应,技术的成本总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