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特约作者 焦逸梦
“我被流量架起来了,连养家糊口的(事)都要没有了……父老乡亲们,能给我支个招吗?”
当一个普通餐饮人突然陷入流量“漩涡”,会怎样?
一个卖烤鹅腿的阿姨,突然被清华、北大、人大三个顶级学府“吃货学子”意外捧红。
她从一个默默无闻推着小推车摆摊的餐饮人,到成为受到全网关注的“顶流”;
从巨大流量砸向她,到直接被吓到停业、心理崩溃,几天没出摊;
但很快重新恢复营业,又还开了自己的抖音号,三天涨粉2.5万……
“鹅腿阿姨”的这短短几天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吃瓜之余,对我们餐饮人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当普通人面对“泼天流量”时,又该如何自处?
“10年烧烤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鹅腿阿姨”突然爆火!
“鹅腿阿姨”,姓陈,今年54岁,江苏连云港人,和丈夫一起从2000年就来到了北京。
那时的“鹅腿阿姨”夫妇,恐怕不会想到22年后,作为普通人的他们竟成了“顶级网红”,并被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关注。
1)北漂20多年,前10年北大卖水果,后10年在北大卖烧烤
为了抚养两个孩子,“鹅腿阿姨”夫妇2001年来北京打工。
先是在北京大学校内卖了10年水果,2011年水果摊位被拆掉,从学校出来在北大门口卖起了烧烤。
最开始烧烤种类很多,后面慢慢开始精简,专门卖烤鹅腿。所有鹅腿都是亲自清洗、腌制、烤制。
他们在五环外租的房子一个月房租两千多元。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收拾,一直忙到深夜,有时候得到凌晨2点才能上床睡觉。因为长年忙碌,“鹅腿阿姨”夫妇的双手关节甚至有一些变形。
靠着夫妇俩的辛勤劳动,“鹅腿阿姨”夫妇大儿子如今已28岁,小儿子还在上大学。
2)清华北大学子“争夺鹅腿战”,把“鹅腿阿姨”送上热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
之前“鹅腿阿姨”的群还非常冷清,有一天的预售期,不会像现在这样秒光,群里也不热闹。
过年期间,鹅腿阿姨在群里发的新年祝福,也无人回复。
直到上周,“鹅腿阿姨”突然火了起来。
“鹅腿阿姨”转战清华,有清华的学子帮忙建鹅腿群,没想到一天就成立了十几个微信群。
于是,“鹅腿阿姨”准备了300个鹅腿,但很快围上来了500多个清华学生。
“鹅腿阿姨”每天晚上9点左右会去高校门口,学生们早早就在冷风中排队等待,几百个鹅腿,半小时内全部分光。
清华的“吃货学子”疯狂下单,以至于“鹅腿阿姨”忙不过来,不得不“暂停回”北大和人大。
因为产能有限,15分钟烤一炉,一炉烤30个,每天生产数量有限,一天只能去一个学校。
消息一出,炸开了锅,北大和人大的学子都急切希望“鹅腿阿姨”回自己学校。
也是几个高校之间的喊话,直接把此事件推上了热搜。
一时间,除了学生,记者、自媒体等各路人马都去围观“鹅腿阿姨”。
烤鹅腿,北大15元一个,其他学校远一点,16元一个。而最近爆火后,据“鹅腿阿姨”接受其他媒体透露,每天的定金能收2万元。
3)“鹅腿阿姨”被流量吓到停业,后又恢复营业并开通抖音
11月28日晚,众多媒体、镜头包围着正在分发鹅腿的“鹅腿阿姨”。
一秒钟几声“阿姨”,“鹅腿阿姨”应接不暇,还有疑似黄牛的人想多买几个鸡腿,被拒绝:“人家学生都吃不上”。
面对如此巨大流量和混乱场面,“鹅腿阿姨”夫妇显得有些抗拒和害怕,“关注我没有意义”,“我们不想走红,想平平静静的做烧烤”。
因为有人可能没买到,分发完鹅腿的“鹅腿阿姨”要处理退款,有人要一次性退11个鹅腿的费用,“鹅腿阿姨”的账一度对不上,有人上前自称要帮“鹅腿阿姨”免费开发小程序,优化流程。
直到当天晚上11点多,鹅腿阿姨在多个微信群里发消息称,太乱了,将停烤几天。
11月29日,“鹅腿阿姨”在抖音开了账号,发视频哽咽回应:“我就想平平安安做个烧烤,人流量太大,压力太大,我这两天都不敢干了。”
不过,11月30日,“鹅腿阿姨”就调整过来了。
她的“鹅腿陈阿姨”的抖音账号,目前已经有2.8万粉丝。
她发了第二个视频,视频里,她微笑着说:“我明天就要出摊了,我还是要给你们送鹅腿,不舍得离开你们,希望取鹅腿的时候不要扎堆,陆陆续续来就可以了。”
据了解,“鹅腿阿姨”夫妇还在思考是否要租一个店面“卖烤鹅腿”。
清北学子争抢的烤鹅腿,或是下一个网红产品?
话说回来,这个烤鹅腿真有那么好吃吗?
以至于学子们在寒风凛冽、零下几度的北京,提前排长队疯抢?
以至于引得清北、人大的学子们,纷纷请求“鹅腿阿姨”到自己学校,要雨露均沾,甚至想去给“鹅腿阿姨”实习或去当助理。
不过,这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流量争夺战。因为人大的食堂迅速响应了。
很快,人大北区食堂三层开始供应鹅腿,每天暂定五百只。学生们闻讯纷纷赶去,距离通知时间还有十五分钟,已经排成了三列,只为等待美食。
人大的食堂公众号“温馨人大”,发了一个标题为《自主研发,抢先上市,人大食堂突破烤鹅腿卡脖子技术》的推文,把美食用正儿八经的科研语言表达出来,趣味十足。此后,北京林业大学食堂等高校食堂也加入自研烤鹅腿技术行列。
对我们餐饮人来说,这个偶然事件的爆火,让烤鹅腿这个产品出现在大众眼中。
或许,烤鹅腿,也能成为一个网红产品,因为它身上有一些网红产品的潜质。
1)拥有中国顶级三大学府“吃货们”的背书
中国顶级三大学府学子都在抢,各省各地的高考状元都在争抢。烤鹅腿已经有了背书。并且经过这次偶然性事件,烤鹅腿的概念已经普及开了,产品的市场教育无形中已经做了。
2)烤鹅腿,相对稀少,有稀缺性
相比鸡腿鸭腿这些常见的食材,烤鹅腿其实很少见。那些食材吃腻了,鹅腿到底什么味,这在好奇心也会让很多人想尝鲜。
3)烤鹅腿是年轻人喜欢的口味
作为从几个大学成长起来的烤鹅腿,烤鹅腿一卖就是5年,说明符合大学生年轻人的口味。烤鹅腿的口味已经过了市场验证。
4)15元一个大鹅腿,性价比高
现制现烤,15元一个大鹅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性价比高。适合学生,也适合“消费遇冷、口袋紧缩”的上班族们。
因为一个偶然性事件的爆火,从而火了某个产品,这并非不可能。
重庆小面的火爆,是因为2013年《舌尖上的中国》将一碗生动的重庆小面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此后重庆小面成了重庆的第二张名片。
现在的重庆小面实体面馆年产值420亿元,更是出现了“遇见小面”这样连锁化、规模化的餐饮品牌。
此次事件里的烤鹅腿也是如此,不一定马上就能有连锁品牌,但它或许可以成就一个新的网红产品。当餐饮人在挖空心思研发新品/爆品时,烤鹅腿或许就是一个现成的。
面对这泼天的流量,普通餐饮人该当如何?
其实,“鹅腿阿姨”前两天面对巨大流量的恐慌害怕,可以理解。
作为最底层的靠“烤鹅腿”讨生活的普通餐饮人,每天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做事。
日复一日的购买食材、处理食材,守着摊,要把当天的食物卖完,有时候可能因为一点点没卖完的,要守到晚上……三伏天,寒风呼啸的冬天,从不敢停歇,为的就是揾食填饱肚子,维持一家人生计。
苦点累点都不怕,怕的是流量突然来了以后把自己的小生意吞噬。
比如有的人可能会盯上“鹅腿阿姨”,作为流动摊贩,是否有证件照,加工场所合格吗?万一因此不能摆摊做生意了,怎么生活?这些都构成了“鹅腿阿姨”的巨大压力。而且,有的普通人被流量裹挟,只能彻底“消失”。
毕竟,此前这样的事情已屡见不鲜。
郑州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晚上摆摊卖菜馍,已经坚持了30多年。被问及为何这么大年纪还在卖馍,老奶奶答“有人愿意歇着,有人不愿意歇着,歇着我觉得无聊”,通透、高龄以及金句频出让老奶奶意外走红。
可是,后面总是有人守着做老奶奶做直播,最后没办法,老奶奶只能“消失”了。无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随后,凭借3块钱一碗拉面,15年不涨价,山东临沂费县的“拉面哥”也火了。
曾经一度火到,每天都有人到他的家乡做采访、做直播带货,以至于他们村一天最多接待4-5万人。
现在的拉面哥,还是做拉面,除了3元一碗的拉面,也有加了各种肉加了豆干等,一碗拉面能卖到10元。拉面哥还自创了几种新的产品。
此外,拉面哥在经历了最初意外走红的崩溃后,也逐渐习惯了被关注的生活,他的快手抖音粉丝加起来近400万,主要是展示他做拉面的生活。而他妻子的账号则是用来直播带货,卖当地的农副产品。拉面哥算是一个相对清醒,不久没有被流量吞噬,还成功借势流量,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其实,当普通人面对泼天的流量,害怕很正常。但躲是躲不掉的,如何去抓住流量?
即便不能像专业人士一样把流量“利益最大化”,也可以学会正确拥抱流量,让自己的生意正规化、合规化,让自己的生活更好。
“鹅腿阿姨”在短暂的害怕过后,反应就很快,注册了抖音账号,而且目前也恢复摆摊了。
南京炒饭的第一个网红,也是做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火了,后来南京炒饭店开了店铺,招牌是酸豇豆炒饭,如今的人气依旧很旺。
“鹅腿阿姨”这样的普通餐饮人突然被流量砸中,这“可遇不可求”,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去试着“乘上”这股流量,从一个摊贩一步步优化发展到门店,改善自己的生活。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在大数据时代,当“鹅腿阿姨”被推向风口,有人争抢,有人骗单, 也有 MCN 公司蹲守围猎……
“鹅腿阿姨”慌乱、无措随之而来,甚至还被干扰了原来的正常生活,但或许改变命运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摆在面前。
总之,无论如何,“鹅腿阿姨”已成了继“拉面哥”这些之后的“又一网红”。
而在这种偶然性的爆火中,餐饮人能攫取到的红利则可能是,一个新的网红产品的诞生。
对“鹅腿阿姨”意外走红的一波三折,你怎么看?
玉成已经72岁了,他的妻子早早地就因病离世,留下他带着3个儿子艰难度日。为了让儿子们念书不辍学,田玉成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白天在村里做些临时工,晚上就提着铲子和手电筒上山开荒地。他一个人辛苦地开垦了不少地,好在地里长出的庄稼足以填饱3个少年的肚子。
艰辛的日子一天天过去,3个儿子也渐渐长大。大儿子田明考上了清华大学,二儿子田晓考上了复旦大学,小儿子田飞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田玉成开心地笑开了花,他觉得儿子们真是老天爷保佑,自己虽然吃了那么多苦,但一切也都值了。
为了让儿子们顺利完成学业,田玉成继续想方设法筹措学费。他白天在村里找活干,晚上就提着灯在地里忙活到深夜。繁重的劳动让他腰酸背痛,但为了儿子们,他从来不敢懈怠。
三个儿子也没有辜负田玉成的期待,陆续考上了研究生,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可惜的是,他们都定居在了北京、上海和成都,把田玉成这个老父亲落在了故乡。
田玉成一个人生活在老家,儿子们也很少回来看他。每逢春节,田玉成期待着儿子们回家团聚,可每次都只有他孤独一人坐在餐桌前。田玉成难过极了,他觉得儿子们已经忘记自己这个生养他们的老父亲了。
日复一日,田玉成一个人生活在故乡。儿子们每个月会汇来1000块生活费给他,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问候。田玉成时常回想起当年艰苦刻骨的岁月,心里五味杂陈。他也常自我安慰,儿子们能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作为父亲他应该替他们高兴才对。
一天,田玉成突然感冒发烧,他挣扎着走到镇上的卫生院住院。医生让护士照顾他点滴吊瓶,但田玉成已经70多岁,需要有人照看。无奈之下,田玉成只好向医院请了一个叫刘建的男子作为陪护。
刘建刚过五十,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因意外离世,现在一个人流落他乡,每天在医院门口等着有人雇佣他做些粗活。田玉成看他独自一人也很可怜,就请他在病房里照看自己吊瓶、买饭。
几天后,田玉成的病好转出院了。他看刘建生活困顿,就请他回自己家里帮工。刘建欣然同意,跟着田玉成回到了老家。
田玉成把自己开垦的地都让给了刘建种植,两人开始了同吃同住的生活。刘建对田玉成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给他做好吃的,陪他在院子里晒太阳、遛弯。田玉成也觉得刘建这个“养子”比亲生儿子对自己好多了。
田玉成遂决定把自己的老宅留给刘建。他去村委会作了手续,把刘建户口迁到自己名下,正式认他为养子。刘建万分感激,他原以为这辈子只能四处漂泊,没想到能有个安稳的家。
< class="pgc-img">>从此,田玉成和刘建开始了平静快乐的生活。田玉成的3个儿子还是老样子,每个月汇来生活费,却从不关心父亲的身体状况。田玉成也渐渐释怀,他觉得儿子们忙于事业,没时间顾及老父亲也是正常的。现在有刘建这么个好“儿子”照顾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天,刘建端着热气腾腾的鸡汤走进屋里,看见田玉成坐在桌前出神。他走过去拍拍田玉成的肩膀,把汤碗放在他面前。
刘建关切地说:“爸,你怎么坐在这里发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田玉成回过神,看着刘建叹了口气:“儿啊,我没事,就是突然想起你三哥,也不知道他最近可好。”
“爸,你就别老想那三个不孝子了,他们能有你这么个好爹吗?快喝汤吧,这鸡汤是我特意为你熬的,保证补得你精神抖擞!”刘建把汤匙递给田玉成。
“好儿子,谢谢你。”田玉成微笑着喝了一口汤,热汤顺着喉咙流进胃里,让他感到一阵温暖。
“爸,明天我想带你去集市买点新鲜的鱼肉,今晚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烧鱼了!”刘建兴奋地说。
“好!去集市逛一逛也好,我最近腿脚有点乏力,出去走走就活络活络。”田玉成点点头。
第二天,刘建背着一个大筐子带着田玉成来到集市。田玉成看着热闹的人群,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刘建仔细挑选着最新鲜的鱼,然后又买了些青菜。
“儿啊,我们买这么多菜,就我们两个人吃,够吃一个月了!”田玉成笑着说。
“爸,我可是要把你养胖才行!你瞧瞧,这么多年了,还是这副瘦骨嶙峋的样子,我得给你补补!”刘建一脸严肃。
田玉成听了,心里甜如蜜糖。他感谢上天让自己遇到了刘建这个好儿子,否则晚年只能在儿子们的冷落中度过,那该多么凄凉啊!
< class="pgc-img">>那天晚上,刘建做了一个极其丰盛的晚餐。香喷喷的烧鱼,酸甜适中的拌莴笋,外酥里嫩的煎饼,搭配着米饭和汤,色香味俱全。
田玉成吃得津津有味,笑着对刘建说:“儿啊,你的手艺越来越好了!以前我的三个儿子,哪一个会下厨房给我做饭啊,他们现在住在大城市,想来也是天天吃外面的餐饮吧。”
“爸,他们就是不懂得照顾你,我不同,我一定时时刻刻把你当成亲爹一样对待!”刘建坚定地说。
田玉成听了,心里激动不已。他已经完全把刘建当成自己的骨肉看待了。和亲生儿子相比,刘建对自己的孝顺实在令人感动。
时光飞逝,转眼田玉成已经75岁了。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每天有刘建相伴左右,他也觉得生活过得舒心content。
这一天,田玉成突然接到了儿子田明的电话。田明说自己计划在父亲生日时回家看他,还会带上自己的妻儿。
田玉成听后非常高兴,他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刘建。刘建虽然对那三兄弟颇有微词,但还是笑着说:“爸,这下你欢喜了吧,到时候一家人团聚多好。”
过了几天,田明一家如期来到了老家。田玉成激动地拥抱儿子,还抱了抱没见过的儿媳和孙儿。田明看着父亲头发花白,身体瘦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饭桌上,田明一家和田玉成、刘建开心地吃着团圆饭。田玉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已经很多年没有体会过这种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温暖了。
“爸,您老人家一个人生活,也很不容易吧。要不您就搬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吧,到时候咱们一家人团聚,我也放心。”田明说。
田玉成听后,看向一旁的刘建。
刘建赶紧说:“三哥,您就别瞎操心了。我会好好照顾爸,您放一百个心吧。爸他老人家喜欢故乡的气息,您就让他住在乡下吧。”
< class="pgc-img">>“刘建说的对,我就住在老家吧,反正有他陪着我,你们也不用操心。”田玉成点点头。
“那行,爸您和刘建还真是一见如故啊!”田明笑了笑,也不再坚持。
过完生日,田明一家又回到了城里。房子重新只剩下田玉成和刘建两个人。
“刘建,谢谢你啊,要不是你在,我可能就被儿子抓到城里去了。”田玉成感激地说。
“爸,您就住在乡下吧,晚年天天看见青山绿水,听见鸟语花香,不是比在污浊嘈杂的城市里好吗?”刘建拍拍田玉成的手。
“是啊,还是乡下好。要不然把我一个70多的老人扔进城里,我肯定吃不消。”田玉成笑了。
这件事过后,田玉成的三个亲生儿子似乎也醒悟过来,开始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亲,还会在重要节日带着一家老小回乡下看望父亲。田玉成也感觉儿子们对自己的关心多了起来。
晚年的田玉成在刘建的精心照料下,身体状况一直不错。看着自家的菜地里长出叶绿果红的庄稼,听着鸡鸭嘎嘎叫,每天过得也是无比滋润。
田玉成80大寿那天,三个儿子一家老小都回来了。院子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田玉成高兴地泪眼婆娑,他感觉今日的画面定会常驻脑海,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看着孩子和孙辈们开心欢笑的样子,田玉成心满意足地对刘建说:“多亏了你这几年的照顾,我才能够走到今天,和家人一起度过我的八秩大寿。刘建,谢谢你,让我的晚年有了家的温暖。”
刘建紧紧握住田玉成的手,眼中也湿润了:“爸,您就像我亲生父亲一样,我会永远陪伴着您,让您幸福快乐地活到百岁!”
田玉成点点头,他知道,有刘建这么个好儿子在,自己的余生一定会过得无比圆满幸福。
皖新闻讯1月28日,合肥临泉路上一家餐饮店发出一封致歉信,称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将在2024年春节前永久停业,并超额退还顾客充值会员卡。会员卡消费余额剩余充值金额一半以上的,全额退还充值金额。结余金额不足充值金额一半的,按充值金额一半退还。致歉信发出后,费用很快就退还完毕了。坚持退费的致歉信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关注,1月30日上午9点,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该餐饮店,找到该店的经营者李允国。
在合肥临泉路与东二环交口即将闭店的江淮布衣江晨园店内,三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我们要把善后的事情做好,把供货商的账算好,我们已经把会员的余额退掉了,要对得起会员们的信任。”经营者李允国说,该店一共有会员34人,余额未消费完的会员有14名,这14人的余额1月28日、29日,已经通过支付宝和微信退还。“会员大部分都不愿意接受多余的退款,我们只好退到他们的支付宝,这也是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的最大能力范围了。”李允国说。
李允国介绍,江淮布衣餐饮店成立于2021年,目前有三家分店,江晨园店由于店面房租年后到期,加上经营管理不善,所以在春节前闭店。
李允国和他经营的餐饮店(即将停业)
“很意外他们不做了,也没想到能主动退还会员余额。”1月30日上午11点多,会员刘女士说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刘女士对江淮布衣江晨园店超额退还会员余额很意外,称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家的食材原料都是选得比较好的,给的量特别大,每次都吃不完。各方面都挺好的,现在闭店了挺意外的。”刘女士说。
另外一位女会员充值了300元的会员卡,虽然消费后只剩下两角钱,但该餐饮店给她退回余额150元。1月30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这位女会员。她表示:“就这两天退的钱,我已经发微信表达过我的谢意了,会员卡是我家孩子充的。”
江淮布衣江晨园店退还会员的余额
在李允国的办公室,大皖新闻记者发现李允国当选为2021—2022年度“瑶海好人”。采访中,大皖新闻记者获悉,李允国经常帮助身边同事,关爱员工,积极参与员工贫困家庭大病救助。对于李允国餐饮店关停,很多员工都表示惋惜。
图为李允国获得“瑶海好人”荣誉称号。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实习生 刘桃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