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餐厅打包费用引争议,探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引言:
餐厅打包食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然而,有时候打包并不那么顺利,甚至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疑惑。就像我昨晚在一家餐厅用餐时遇到的情况,点了两根招牌大骨头,却被告知打包需要额外支付20元的费用。这一事件让我感到困惑,同时也引发了对餐厅打包政策的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之道。#春曰生活打卡季#
分析餐厅打包费用的原因:
首先,餐厅可能出于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而设立打包费用。食品打包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类似骨头这样的食品,更容易滋生细菌。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顾客的健康,餐厅可能会收取额外费用来提供更加安全的打包服务,比如使用密封包装等。
其次,餐厅可能将打包服务视为一项额外的服务,因此收取相应的费用。餐厅为顾客提供打包服务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会增加餐厅的成本。为了平衡成本和效益,餐厅可能会设立打包费用,以弥补相关成本。
另外,餐厅打包费用也可能是一种商业策略,旨在增加营业额和利润。一些餐厅可能会将打包费用作为一种隐性收费项目,以增加销售额。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餐厅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经营策略,以提升盈利能力。
探讨解决之道: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餐厅打包费用引发的不满和疑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首先,建议餐厅提前告知顾客打包费用的情况。在点餐时,餐厅可以明确告知顾客打包服务是否收费以及收费标准,让顾客有充分的准备和选择。
其次,建议消费者与餐厅进行沟通和协商。如果消费者对打包费用感到不满,可以与餐厅进行沟通,寻求解决之道。或者尝试通过与店员协商,争取免除或减免打包费用。
最后,消费者也可以选择不在该餐厅就餐。如果消费者对餐厅的打包政策感到不满意,可以选择不再光顾该餐厅,转而选择其他更加符合自己需求和期望的餐厅。
结论:
综上所述,餐厅打包费用的设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卫生安全考量、商业利益和竞争策略等。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相关原因并与餐厅进行沟通和协商,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餐厅,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便捷和和谐的用餐环境。
#破纪录了餐饮人# #餐饮业的状态# #餐饮小白太难了# #餐饮店的那些事# #餐饮人的辛酸史# #餐饮人伙伴计划# #餐饮身边的事# #客户做餐饮的# #餐饮运营那些事# #每一个餐饮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身穿上万元杰尼亚西服
也在这里“吸溜”一碗自助面条
北京国贸,是首都最繁华的CBD(中央商务区)。
这里有“亚洲店王”顶奢商场SKP,也有库哈斯设计的新央视大楼,全球排名第三的“中国尊”写字楼,以及,周边被爱马仕、LV、古驰等奢侈品环绕的奢华气息。同时,还驻扎着诸多外企、金融投行、世界级高端服务企业、一水儿的星级酒店……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核心商圈,国贸堪称北京洋气指数的“高地”。
◎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中展示的国贸CBD
>光鲜亮丽的白领们,在明亮宽敞的写字楼西装革履,手持美式咖啡,或飞快地敲击着Macbook的键盘,或用中英掺杂的方式互相debating……
每到中午,三三两两的白领,顺着东三环七拐八拐,相继涌入平价自助餐厅:这里有人均18元的“米饭炒菜面条任吃”无限自助;也有25.8元一位、适合健身减脂人士的轻食自助;还有适合中产逃离“班味儿”的9.9元下午茶自助;甚至是28.8元的“面条之光”——出自北京建国大饭店咖啡厅。
对,你没看错,进门时有戴着白手套的接待员亲切迎宾,付款后也有专门的服务员引领入座,甚至有专人为顾客躬身夹面。在这里,吃的绝不仅仅是一碗炸酱面,更是白领们的“体面”。
最近,北京的中产,开始流行“吃办公室附近的便宜自助”。
在小红书、抖音里搜索“国贸自助”,会出现大量的“平价”字样,这些餐厅被称为“体制外食堂”。
甚至,并不是都能在公开平台上搜索到,有的是藏在巷子里的炒菜小馆,因为生意不好干脆改成自助,没想到被附近的打工人口口相传,成为“午休天堂”;有的是藏在星级酒店里,和咖啡厅共享空间,用服务和环境“降维打击”;还有的是蛰伏于写字楼下的大型超市中,凉菜档口或小炒档口,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安抚被“班味儿”摧残的青年。
无论你是身着上万元西装的商务精英,还是月薪3万的项目组长,或者是刚刚杀入职场的新晋实习生,在寸土寸金的国贸,一个随便叫点外卖都要40元起步的地方,这些“平价自助餐厅”,正努力承包打工人的午餐。一勺豆角焖面,一勺宫保鸡丁,不限量的白米饭和白馒头,很快让打工人迷失在“碳水炸弹”中。
这热气腾腾的场景,谁能不迷糊。
摒弃“无效社交”
CBD中产开始回归性价比
前不久,#CBD的午餐打工人吃不起#登上热搜,该词条源自于新周刊的一篇报道,其关注重心指向在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也就是CBD上班的打工人们的就餐问题,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新浪财经发起了一份微博投票“你一顿午餐要吃多少钱”?共有3万人参与,其中,选择“10元以下”的只有4881票,而10-20元以压倒性优势喜提1.6万票,占总共投票数的一半还多,紧随其后的是20-30元,有6313票,随着金额增加,票数也呈现递减状态。选择“50元以上”的则只有765票。
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白领来说,在CBD区域想要控制用餐金额是极其困难的,一个wagas能量碗动辄八九十元、一顿gaga鲜语人均也得奔着小一百去。这些餐厅主打“合理膳食”、“健康新鲜”,并为商务人士提供了一个中午小憩的空间体验,具有一定的社交价值,装修和服务也比较体面。相对来讲人均价格偏高,在以往也能收获一众粉丝。
而如今,各家餐厅都在做“穷鬼套餐”。CBD的白领,在降薪、裁员等各种压力下,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了。我们可以从wagas近些年的发展路径可知——继2021年新元素倒闭后,2022年9月,wagas卖身。两位中国轻食简餐“先行者”的命运,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这个赛道“落寞”的标志。2023年10月起,wagas开始做直播、参加平台神券节,推主食和饮品磁卡,优惠力度为套餐的8折。
◎某写字楼午餐高峰时段的wagas,上座率不到一半 摄图:内参君
>“即便如此,我们去的还是比较少。点来点去,麦当劳的套餐人均30竟然是相对最实惠的选择了。”一位打工人向内参君坦言。
类似的案例,还有“早餐界爱马仕”桃园眷村跌落神坛,今年,这家曾经营业额超过6600万的早餐店关闭深圳门店,正式退出广东市场,如今,全国仅剩极少门店。高开低走背后,是无可抵挡的时代洪流。
归根结底,CBD的餐厅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卖越贵,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白领们摒弃无效社交,变得越来越“理性务实”了。在社交媒体上,不少CBD的打工人,开始分享如何在工作之余寻找午餐的“价格洼地”。
◎写字楼附近的实惠快餐,火拼价格 摄图:内参君
>在这种背景下,成人小饭桌在去年兴起,成为打工人午餐难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附近消费者,以更家常、更实惠的方式提供午餐(甚至可以有一部分定制因素)。这一模式推出后火速流行,并在多个城市出圈。
后来,还出现了“写字楼小推车盒饭”的移动生意,当日上午现炒、人肉背回,聚焦写字楼进行各个楼层的“兜售”是其灵活的商业模式。比小饭桌更加“简单粗暴”,凭借便捷和实惠、烟火气也火了一阵子。
虽然这两种模式,均因为食安隐患、配送半径有限等问题并未规模化发展,但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样的现实——打工人越来越“下不起”馆子了,写字楼商圈,呼吁更加具有性价比和烟火气的“接地气”餐饮。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曾表示“顾客一顿饭的预算是30元,哪怕只贵一块钱,生意就会丢掉一大半”。顾客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
有需求就有商机,今年,围绕在CBD周边的便利店们,也开始顺应年轻人餐标降低的趋势,加码“烟火气”了,一股“便利店+小食堂”的新兴潮流正在蔓延。比如广州珠江新城的711便利店开了首家“小食堂”模式的门店,售卖现制、现烤、现炸的产品,价格在9.9-22.9元之间;全家便利店也搞起了“全民食堂8.8元起”……
群狼环伺下,打工人的“性价比午餐需求”正在瓜分。具有“地缘优势”的超市、夫妻小馆、星级宾馆也都“坐不住”了。
CBD十元自助,
会成为普遍吗?
事实上,想要在房租高昂的核心写字楼商圈,用低价的方式“抄底”顾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朝阳区,劲松地铁口一栋甲级写字楼内,有一个名为“我家东北菜”的餐厅吸引了不少楼上的白领,19.9元,20道菜,任吃。甚至,餐厅还提供免费的可乐和雪碧。以“击穿底价”的方式重磅开业。
事实上,19.9的定价,老板每天亏损接近1000元,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其盘算着未来实现“薄利多销”——每个月2万的固定房租+6名员工的人力成本。食客的数量和食量,很大程度决定了盈亏。
2023年12月,根据凤凰网的报道,这个餐厅每日客流量150人,外卖100份。老板自诩“如果堂食增加50人、外卖增加40-50单,就可以盈亏平衡;如果再多,就能盈利。”
然而,低价模式并没有坚持多久,老板也没有迎来客流的暴增,这家店就倒闭了。
“东北盒饭的精髓,是只有在东北才便宜。菜还是那些菜,但离开了这个环境,去外地不灵,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高额的房租、人工成本,只会把你美好的愿景卷死。”一位东北餐饮人坦言。
此外,残酷的价格战正冲击餐饮行业,面对普遍降价的写字楼连锁品牌,不少个体户直呼“打不过”。“海底捞、呷哺、乡村基、西少爷都降价,连和府捞面都高调官宣降价了,这种情况下,价格战已经打到底了。你就说米村拌饭吧,20元吃饱的模式,对于同行来说就是一个秒杀。这几天和同行聊天,不少人都说,现在选址,不能挨着米村,挨着就会很惨。”
房租成本高昂,人工成本也在涨,周边的竞品不断涌入。而不变的,甚至变得更少的,是客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显示,2024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此外,裁员潮在各行各业蔓延,阿里巴巴去年减员约2万人,广汽本田裁员超千人规模,小红书更传出裁员30%的消息.......尤其是房地产、教育行业更甚。
承压之下,CBD的白领,无论是数量还是消费力,都在急速“缩水”。
10元快餐有市场,但这市场属于谁,还不一定。
高端西餐卖不动了##高端西餐厅关店#高端西餐“祛魅”,等待从业者们的是一场硬仗。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里希;编辑:王秀清。
今年以来,多家被称为“天花板”级别的西餐厅接连关店,连米其林餐厅也顶不住压力。
一时间,高端西餐式微的言论甚嚣尘上,“中产少了,消费降级,Fine Dining自然举步维艰”“对高端西餐祛魅了,多出来的所谓服务价值,远远抵不上高溢价”......在这些声音里,高端西餐这门生意可谓一落千丈,风头不再。
高端西餐,真的不行了?
< class="pgc-img">>顶流接连倒闭!
高端西餐市场有点凉
花2880元吃了一顿牛排双人餐后,Carol终于下定决心最近一段时间再也不吃高端西餐了。
“除了环境,餐厅的许多地方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服务不到位,上菜撤菜不及时,而且服务员连牛排熟成了多长时间都不知道,态度却一个比一个拽。”
Carol是一位忠实的西餐爱好者,由于工作的关系,她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到全国各个城市品尝美食。最近她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不少高端西餐厅都是徒有其表,受气的次数多了,自己这回真的对西餐彻底祛魅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该帖的评论区,她的声音得到了许多回应。有网友称现在西餐厅出品越来越敷衍;也有人拿价格说事儿,认为花高价吃一餐根本不值当。
一些西餐从业者也感受到了顾客对西餐态度的转变。
王斌是米其林一星餐厅The Georg的行政总厨,也是全球米其林西餐厅里的第一位中国主厨。这些年里,他目睹并亲身经历了精致西餐行业的冷暖变化。
“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The Georg都在‘搬家’,所以我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直观感受。2023年10月,餐厅重新开业还火了一阵,许多人来打卡用餐,但到了2024年1月,我们就能感觉到客人来餐厅的频率有所降低。”王斌对红餐网表示。
< class="pgc-img">>△The Georg;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他看来,2019年前高端西餐的行情普遍较好。当时,人们愿意花费相对较高的价格,来享受更精致的美食和更细致的服务。然而到了今年,很多顾客却不再接受这样的高价了。
某高端西餐厅的负责人小刚也向红餐网表达了相似的感受,他坦言,相比过去,门店许多熟客的复购率降幅明显。反映到经营数据上,该餐厅上半年总营收相比去年同期滑落了近3成。“除了情人节等一些特殊的节日,餐厅基本不用提前预约”,该负责人说道。
著名西餐大师侯德成从业四十余年,在北京餐饮业内被誉为“西餐教父”。他告诉红餐网,从去年下半年至今,高端西餐普遍都遇到了不少难题,“预约的人少了,甚至有的西餐店被迫关店、离场,现在投资人、餐饮老板也会比较谨慎入局高端西餐。”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不乏高端西餐倒闭的案例。
例如,享有“北京顶级意菜”美誉的餐厅Opera BOMBANA人均消费超1200元,曾是众多影视明星的“私人宴客厅”,在4月中旬宣布闭店。该餐厅的“房东”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还发布公告称,Opera BOMBANA已欠付租金等相关费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Opera BOMBANA官方公众号
几乎在同一时期,北京米其林餐厅TIAGO HOME KITCHEN也突然关店。这家餐厅位于颐堤港商场,因为擅自关门停止营业,被商场视为严重违约并被起诉。
此外,近两个月来,雏Chú MODERN CUISINE、KOR Shanghai等曾红极一时的高端餐厅或品牌,相继被曝暂停营业或倒闭。
< class="pgc-img">>高端西餐,怎么就失宠了?
为何高端西餐在今年突然失宠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餐厅倒下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离不开以下三大因素。
一方面,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消费降级的浪潮不断扩散,高端西餐的主流客群也变得更谨慎了。
“经济下行,人们消费愈发理性。作为西餐主力消费群体,中高端客群的危机意识更强,开销也变得更谨慎。”成都米其林一星餐厅偲厨S Kitchen、深圳三生Affinité的行政总厨岳彪告诉红餐网。
< class="pgc-img">>△偲厨S Kitchen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王斌也表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诸多高端西餐厅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消费者比过去更加理性,对价值更加敏感,一些高价低质的品牌因此被投出了“反对票”。
“过去,一些网红餐厅凭借着浮夸的菜品呈现方式和场景设计俘获人心。但现在,顾客比以往更关注盘中的价值和整体的用餐体验。”王斌说道。
另一方面,餐厅客流锐减的背景下,原本高昂的开店和运营成本并未降低,给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相比大众餐饮,高端西餐门店往往开设在租金更高的核心商圈。且不像一些连锁餐饮能够引入中央厨房、预制冷链和智能设备,高端西餐的出品往往由名厨以及其团队来完成,在人力成本上的开销也更大。”侯德成坦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小刚也告诉红餐网,餐厅的档次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会相应提升,势必会给他们开更高的工资。以其经营的餐厅的服务员为例,不仅需要一口熟练的英语,还要参加餐品和酒品的培训及考核,月薪在15-18k之间,而侍酒师的月薪能达到20k,部分厨师的工资甚至更高。总体算下来,餐厅的月均人力成本高达40万元。
事实上,高档餐厅的总投资本就不是一般餐厅所能及。一些高端西餐厅的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不只是租金、人力成本,高档餐厅在室内设计上也下了许多功夫。有的餐厅在入口处摆放的Steinway钢琴就花了上百万。”小刚说道。
再者,高端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是导致高端西餐洗牌加剧的原因之一。
以上海为例,红餐网了解到,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投资者就在当地扎堆拥开店。甚至有人花大手笔,一口气开出了数家人均千元以上的高端餐饮店。
眼下,在上海的一些重点商圈,高端西餐店比比皆是。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大众点评显示,仅外滩商圈就聚集了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8? Otto e Mezzo BOMBANA、Jean Georges、茹丝葵经典牛排馆、Mr & Mrs Bund by Paul Pairet等5家黑珍珠西餐,人均消费在300元以上的西餐厅更是多达30+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8? Otto e Mezzo BOMBANA官方公众号
然而,在茫茫多的高端西餐当中,不少经营者、主理人经验尚浅。
岳彪观察到,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90后的年轻人、跨行者,或受到一些美食节目、纪录片或电影的影响,或本身对美食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或是从海外学成归来,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个行业中。
“诚然,一些新从业者的加入给行业带来的新鲜血液和活力,他们的一些出品方式、经营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有的主理人可能只是短暂地参加了学习或工作,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沉淀。在门店运营管理方面,他们还缺乏足够经验。”岳彪惋惜地说。
这导致了一些高端西餐厅屡遭诟病。
Tina在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工作,也曾是高端西餐的常客。但今年同样减少了吃西餐的频率。她告诉红餐网,高端西餐吃得越多,越能发现许多餐厅的菜品趋于雷同。
“鹅肝、白松露、黑金鲍、帝王蟹、和牛,基本上这些东西随便组合一下就成了所谓的Fine Dining,完全感受不到厨师的心意,而是像工厂流水线上批量制成的商品,毫无情绪价值可言。”
更何况,高端西餐厅们的竞争对手,还不只是它们的“同行”。
“餐饮业竞争激烈,新的餐饮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流了高端西餐的客源。例如,中餐高端餐饮近10年来不停探索和创新,就得到了更多市场和顾客的认可。”北京宝格丽餐厅行政总厨梁超告诉红餐网。
< class="pgc-img">>△BVLGARI Beijjing;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如其所诉,越来越多精致、高端的中餐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登上了米其林榜单。其中的佼佼者新荣记被誉为“米其林收割机”,潮上潮、泰安门、京兆尹等餐厅也拿到了米其林三星。
< class="pgc-img">>光环散去,高端西餐靠“下凡”自救?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高端西餐的洗牌不可避免。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端西餐赛道出现了一些变化——仅仅依靠国外名厨、奖项以及豪华装修来打造高端西餐的时代已经过去。
光环散去,高端西餐们开始集体“下凡”。
深圳Gentle L法餐创始人李程表示,海外名厨在前期有强力背书作用,有助于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不过也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
< class="pgc-img">>△Gentle L;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知名度越高,越爱惜羽毛和光环,就往往会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中国消费市场日新月异,西餐品牌如果还是外国人掌舵,是否能迅速随之调整和迅速融入,是个巨大挑战。”李程说道。
事实上,许多餐厅的产品变得更“本土化”。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北京宝格丽餐厅开始引入更多的本地食材和烹饪手法,同时保留西餐的经典元素,以便让顾客既能享受到西餐的精致,又能感受到新鲜和创意。
在偲厨,岳彪也不断探索将正宗的法餐与本土风情相结合,比如门店的招牌产品“香煎鸽胸”,使用本地乳鸽为原料,经过腌制和熟成后,再以法餐传统的香煎技法烹制实现创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除了产品更本地化,一些高端西餐厅也在延长经营时段并调整价格带。在梁超看来,高端西餐厅可通过举办活动、推出下午茶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The Georg今年开始做起了午市,与晚宴1680元和1980元的两档套餐不同,中午餐厅推出了点餐制,提供相对家常式的菜品。
今年4月,8? Otto e Mezzo BOMBANA餐厅周日也开始正常运营,而在前些年里,该餐厅营业时段为周一至周六,周日店休。
此外,人均消费1600+的米其林一星餐厅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推出了不到500元的单人三道式商务午餐;同为米其林一星餐厅的Jean Georges上架了不到400元的单人套餐。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消费了。当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被“祛魅”的高端西餐更需要回归餐饮经营的本质,做好产品、服务、运营,以提高餐厅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侯德成所说,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下来打磨好产品和服务。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