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上海4月4日电 题:轨道上的长三角在“提速”
新华社记者贾远琨、龚雯
日均发送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在“流动”;年千亿元建设投资,构筑一张高铁网带动万亿级产业;打通关键“节点”,实现区域一体化“跨界无感”……轨道上的长三角运营、建设、赋能均在“提速”。
日均200万人次 城市在“流动”
4月3日,清明假期“出游热潮”提前启动,长三角铁路迎来客流高峰,单日发送旅客315万人次。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300万人次以上属于“大客流”,但也几乎成为长三角假期的常态。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的日均客流超过了20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左右,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出行便利化激发了老百姓的出行热情,客流涌动凸显经济热度正在回升。
今年一季度刚过,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已超2亿人次,其中,去年9月28日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安全发送旅客553万人次。
长三角路网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2023年长三角铁路年发送旅客8.08亿人次。
当前,上海和南京之间每天往返的列车达622趟,运营时间内平均2.7分钟就有一班;紧邻上海的江苏苏州,现在每天8点前开出往上海方向的早通勤高铁列车20趟,几乎趟趟爆满。
公交化开行、覆盖式路网,让长三角的旅客出行更顺畅,长三角城市之间已越来越“近”。
年千亿元投资 带动万亿级产业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3号、4号主墩承台首次浇筑完成,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刀盘与主机成功合体,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宝慧制梁场首榀箱梁完成浇筑……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建设热火朝天。
2024年内,长三角铁路部门预计完成基建投资超1400亿元。“千亿元”投资几乎成为长三角地区铁路建设的“基本盘”。2023年,长三角铁路完成基建投资1253亿元。此前,已连续8年保持800亿元以上的年投资额,为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长三角城市群将加快打造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宁波、温州、徐州、黄山等城市为节点,以城际铁路为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铁路网。
长三角铁路网建设极大释放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增进了城市之间的产业互通、协同合作。同时,产业集聚进一步推动贸易增长。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副主任孙健介绍,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客户询价、订舱意向明显增多,发运需求和运量均有所增长。
这个“四边形” 让一体化“跨界无感”
当前,上海逐步形成四个综合交通枢纽的格局。上海虹桥火车站,和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东站、上海宝山站和上海松江站,这四个站都具有联通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作用,四个角相连构成一个四边形,正逐步打开一张长三角一体化“跨界无感”的铁路网。
上海虹桥火车站已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铁车站之一,单日最多有735趟动车组列车停靠办理客运业务,运营高峰期平均不到1分钟就有一趟动车组列车到发,其发挥的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已经在推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便利百姓生活等各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东站、上海宝山站和上海松江站,让长三角高铁网纵横交错、快速通达,增进长三角紧密联系的同时,发挥“江海联动”的积极作用。
以宝山站为例,它是新建沪渝蓉高铁(北沿江高铁)的上海始发站,是沪通铁路的中间站。
“沪渝蓉高铁是东西向,沪通铁路是南北向,宝山站就在中心连接点上,这让宝山向北、向南、向西都能够辐射广阔腹地。加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优势,宝山成为能南能北、能里能外的开发热土。”上海市宝山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朱广力说。
以上海到南通为例,目前需要1个半小时车程,沪通铁路运营后,宝山至南通最快只需要26分钟;宝山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真正释放“半小时经济圈”的同城效应。
联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东站同样是重要交通枢纽,该项目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约5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车场规模按照14台30线规划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上海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
松江站目前服务于沪昆铁路,未来还将引入沪苏湖高铁,预留了沪杭城际铁路,加上浦东枢纽与松江枢纽的东西联络线、市域嘉青松金线等接入,又进一步便利了东西枢纽之间的联络。
“让企业‘跨界无感’,会进一步带来新的投资选择和发展机遇,在交通经脉联通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沿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会更加注重通盘考虑,企业落地更能各得其所。”朱广力说。
州朔门古港遗址是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在今年又有新发现,找到了1座不晚于北宋的码头和1艘古代沉船。而原有的2号沉船附近,本月还发现了古代的人骨遗存。这些发现为研究温州古港发展变迁提供了更新的实物资料。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考古发掘现场,远处为瓯江上的江心屿(2022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作为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的平行论坛,“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学术交流会11月24日下午在浙江温州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了上述发现。特别是码头和沉船的发现,为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实证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11月24日,嘉宾在“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朔门古港位于瓯江南岸,因紧邻温州古城的朔门而得名。2021年至2022年,为配合基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开展发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和成片房址等重要遗存。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它又作了新一轮的主动性发掘。
图为朔门瓮城考古现场,分别发现了宋元和明清时期的城墙遗迹。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经过发掘,古朔门的城门、城墙和瓮城的遗迹大部分也已经揭露出来。遗迹布局清晰,叠压关系明确,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为深化研究古代温州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史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图为有待发掘的3号沉船。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新发现的9号码头和3号沉船有待进一步研究。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9号码头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台阶式码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表示,这是她见过的“海丝”遗迹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古码头。
图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今年新发现的1处古码头(9号码头)。新华社记者 崔力 摄
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说,朔门古港拥有成规模成系列的码头遗迹,既体现了当时先进的软土桩基技术,又在“海丝”各类遗产中,极大地补全了港口码头类遗迹的缺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也表示,朔门古港遗址完善了“海丝”申遗体系,丰富了“海丝”申遗类型和中国港航类古迹。
图为朔门古港遗址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学术交流会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温州市人民政府、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办公室主办。多位学者实地考察了遗址,并围绕“海丝”考古和“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交流。(记者冯源、张晓洁)
月23日,浙江温州苍南县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22日下午发生溺水事件,3名河南籍男孩在景区内游玩时私自下水游泳嬉戏,最终不幸溺亡。
△事发地卫星图
23日上午,天目新闻记者致电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区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事发地位于景区“南天门”景点附近,出事池塘水深在2米到3米之间,边上都设有围栏和警示标志,“后来我们从景区监控上看到,溺水事件发生在22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两名男孩脱掉衣服在该池塘内戏水,互相玩闹导致一人落水,另外两名男孩遂伸手施救,最终导致3人先后溺水。”
据工作人员介绍,6月22日中午左右,上述3名男孩和一名女孩经过景区大门工作人员核验健康码、测量体温后进入景区。下午两点左右,景区巡逻人员在巡逻过程中发现溺水情况并同步接到110电话反馈景区有人溺水,便组织人员进行搜救。最终在当地政府、公安、消防以及多支社会救援队伍的共同努力下,3名男孩于下午3点左右全部打捞上岸,可惜的是,经法医现场鉴定,已均无生命体征。
△现场救援
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名男孩年龄分别为18岁、17岁、17岁,河南洛阳人,其中两人为亲兄弟,当天下午遗体已被送至当地殡仪馆。
至于该事件的进一步调查处置工作,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
记者又电话联系了两支参与现场救援的队伍以及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苍南县桥墩镇政府。
其中一支救援队的工作人员证实,22日下午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确实发生溺水事件,但详细情况目前不方便透露。桥墩镇政府文旅中心工作过人员也证实确有其事。
今年入夏以来
溺水事故高发
广东、广西、重庆等地
先后发生多起溺水事件
令人痛心
5月3日,桂林全州3名小孩在水库溺亡
5月3日13时01分,桂林全州县龙水镇大仙村委大仙水库附近3名小孩(2男1女)自行下水洗澡,溺水死亡。3名小孩系堂兄妹关系,最小的才5岁。
5月23日,33岁湖南小伙为救落水男子,不幸溺亡东江
5月23日凌晨2时许,东江惠州市博罗县龙溪段,33岁的湖南籍男子唐胜平,为救一名落水的网鱼男子溺水身亡。
6月5日,2名中国留学生下湖游泳溺亡,年仅23岁
6月5日,4名中国留学生去往肯塔基州詹姆斯敦市(Jamestown)的坎伯兰湖(Lake Cumberland)旅游,两名男生下湖游泳失踪,不幸溺亡。两人来自中国,是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的学生,均为23岁。
6月14日,广东湛江一小女孩沙滩走失,溺水死亡
6月12日,广东湛江一小女孩在奥体中心沙滩走失,后在坡头区龙头镇米稔村海边发现其尸体。初步判断为溺水死亡。
6月16日,广东茂名三男子相约河里游泳,均不幸溺亡
6月16日19时许,刘某财、刘某康、刘某钦等十人相约到茂名市罗坑镇甘坑村里联河游泳,期间刘某钦发生溺水,刘某康与刘某财跳下水中欲救刘某钦,造成三人溺水死亡。
6月18日,惠州叔侄结伴到野外溪流游泳,侄子溺亡
6月18日,惠州沥林一条野外溪流发生溺亡事件,叔侄俩结伴来到沥林一条野外溪流游泳降暑。既没戴游泳圈也没有采取其它安全措施,游泳过程中17岁男子吴某沉下水底,发生意外。
6月21日,重庆1名小学生落水,7人施救,8人均不幸溺亡
6月21日,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小学学生在河滩处玩耍,一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旁边7名学生前去施救时一并落水。8名落水青少年被打捞出水时,均已无生命体征。
昨天(22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特发布2020年第3号预警
严防溺水
预警提到,6月21日,重庆潼南区发生8名小学生溺亡事件,令人震惊,令人痛惜,给各地各校再次敲响了警钟。预警提醒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务必引以为戒,认真落实防溺水工作各项要求,尽最大努力防止此类事件发生。
一是宣传教育要落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和溺水危害,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生命,远离危险水域。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提醒学生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不要私自下水游泳,更不要到无人看护水域玩耍;遇到他人溺水要沉着应对,以最快速度寻求大人帮助,不要贸然盲目施救,造成更大悲剧。
二是家长监护要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运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短信、微信、发放告知书等方式,及时向家长进行防溺水风险提示,督促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掌握孩子行踪,切实做好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监管,严防离校期间溺水事件的发生。
三是风险防控要落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点水域隐患治理。特别是南方河网密集地区,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完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日常巡查,切实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妥善做好应急处置。
溺水事件频频发生
需要我们时时警惕
别让悲剧再发生
溺水后如何自救
1、溺水后要保持镇定,尽量将头后仰,口向上,口鼻露出水面后进行呼吸呼救。
2、不可以把手上举胡乱打水,以免身体下沉;双手划动,观察施救者扔过来的救生物品,迅速靠上去。
3、当施救者游到自己身边时,应配合施救者,仰卧水面,由施救者将自己拖拽到安全地带。
4、溺水后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是最重要的。会游泳的人如肌肉疲劳、抽筋也应采取上述自救办法;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能产生一定的浮力。
暑假快到了
孩子是溺水事故高发群体
这些误区导致悲剧发生
爸妈们一定要警惕!!
误区一: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并不像这样!
溺水总是悄然发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
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或“站”在水中发愣,而此时,孩子可能已意识模糊,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
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在水里就很安全,就不会发生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这个误区真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其实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数孩子都会游泳,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状况: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里面游泳,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让你无法施展你的游泳技术,进而发生意外。
并且你的身体状况,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你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误区三: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我们不时地会在新闻上看到手拉手救人,最后导致多人溺水的悲剧,每次听到这样的案例我们都很揪心!
我们都能理解,看到亲人或同伴突然溺水,在情感上、道义上,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或拽一下,但这一拉往往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
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我们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特别是对孩童来说。
(记者 季建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