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浮生半日清闲,与三两好友相约吟诗品茶。暂时忘却烦恼,看世界天蓝水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喝茶,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尘世的喧嚣被冲泡成手中的一杯清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浮华也一点点洗涤,谈笑风生中,心情怡然自在。
泡一杯茶茶,看叶瓣在水中起起伏伏,再缓缓地落入杯底,茶好了,轻轻抿一口,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柔和。
< class="pgc-img">>从第一次饮茶开始,便是一段缘分的开始。在一盏茶味光阴里,与一位好友相识、相知,彼此相谈世间事,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
太多的时候,心所要的不是多,而是能够得到精神的愉悦。漫长的一生中,有茶的陪伴,有它带给我们内心的充实与喜悦,就已经是一种幸福。
去邂逅一杯好茶,邂逅几分欢喜。
< class="pgc-img">>邂逅一杯好茶,懂得如何淡然的端起茶杯,又如何了无牵挂的放下茶杯。
佳茗、美瓷、良辰、美景,邀得老友相聚,一起沏茶小憩。闻着淡淡的茶香,品读茶的韵味与格调。漫漫岁月里有这样一份禅定之心,才能舒缓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精神,少一些浮躁和矫饰的心绪。
好好的珍惜与身边人的缘分,珍惜现在的生活。如茶一般,不要去选择茶的好坏,相遇即是恩泽,惜缘更是福祉。
< class="pgc-img">>以清净心过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你想要的清净与欢喜,茶都会给你。
喝茶,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给自己一段闲暇的时光,一份海阔天空的恬淡心境,今生岁月里,有茶香相伴,生活也能悟出更多自在与欢喜。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昨晚数了数,从小陈茶事公号开号到现在,好像写了有几千篇原创茶文章了。
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竞然给互联网制造了这么多“垃圾”!感谢列位看官没有嫌弃我,一如既往地天天阅读我的文章。
感谢孤木林老师无一日不作诗,为我的文章增添了点睛之笔,甚至于有一位茶友评论,没有孤木林的诗作,老觉得这文章不完整。
2019年,请孤木林老师,请大叔,请其它的愿意写诗留言的朋友们,继续加油,继续支持村姑陈!
小妹拜谢!
李麻花从外面回来,边脱大衣边报信,哎,我们认识的人里面,又有一个去卖茶了。
她兴奋地坐下来,自顾自地倒光了杯里的特级白牡丹,润了润嗓子,继续八卦:你数数,我们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个,已经在我们的影响之下,改行写茶与卖茶了?
我用膝盖算了一算,没有五十,也有一百了。
想起我们刚刚进入白茶行业,刚刚开始写白茶文章的时候,网上关于白茶的文字内容,少得可怜,几乎就没有。
仅有的一点点,也是公说一套,婆说一套,自相矛盾者众。
现如今,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在网上可以查到的关于白茶的知识里,有百分之八十是村姑陈写的,那余下的百分之二十里,有百分之十,是从村姑陈原来的旧理论里抄走核心论据 ,再改写出来的。
难怪李麻花要自负地得瑟:现在,谁想进来做白茶,不上我们家来查资料、学知识、拜山头的?
是是是,李大王,请接受徒子徒孙们一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上面的文字纯属玩笑,不必当真。
凭心而论,光村姑陈学到的这些,还是不够的。在茶圈里,还有很多知识,无人探寻,无人考究,还有很多很多无人踏足过的领域。
比如,最近村姑陈就发现,南方的矿泉水,与北方的矿泉水,用同一把水壶烧开,用同一只盖碗,泡同一款白茶,居然口感大相径庭。
而且,同一个厂家的同一批次的两只水壶,放在南方烧水,很正常,放在北方烧水,口感就变了。
。。。。。。
像这样新发现的、未明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
未来,明年,后年,大后年,村姑陈还要继续深挖,继续学习和进步,在这座宝山里认真耕耘,直到掘出金为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class="pgc-img">>前年新开了有机茶园,去年略有小成,今年还不能采收,等到明年,应该可以少量地采一点。
有机茶,一直是村姑陈的一个梦想。
让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是村姑陈的另一个梦想。
福州的东南茶王欧阳家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梅相靖老师的祖父梅筱溪老先生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欧阳家的三艘货船装满石头,沉在闽江口以抗日军舰队,虽螳臂挡车,然爱国之心拳拳,国破家亡之际,不贪生怕死,不营营役役,大义凌然,令人感佩、击节!
每每读到此处,总是热泪盈眶。
咱们运茶叶的船,同样能成为炸弹,成为抗击外侮的防御工事。
而福鼎的梅筱溪老先生,带动全村种茶卖茶,并把茶叶外销到东南亚,为危难当中的国家经济,创造了可贵的外汇收入。
村姑陈在梅相靖老师家,看到了当年梅老先生的家书,笔笔记录了战争后无法回收的海外帐目,心痛之情,溢于言表。
在战争年代,福建茶人实业救国。
在和平年代,福建茶人也可以实业兴国,实现福建茶叶销遍世界的中国梦。
只要提高品质,提高产能,种、采、加工环节严格把关,要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并非难事。
< class="pgc-img">>卖茶叶到如今,频频发现,茶叶好不好,还在其次,不会冲泡,反倒是硬伤。
细数朋友圈,不会冲泡茶叶的茶友,居然比比皆是,比例之大,令人惊讶。
这才萌生了要开线下会员体验中心的念头。
第一家在上海,已经开业了。
有兴趣的茶友,想感受福建茶文化的茶友,买了小陈家的茶却不会泡的茶友,泡不出小陈描述的味道的茶友,都可以过来,来体验。
来看我们福建的茶艺师是如何泡茶的。
来看我们福建人是怎么喝茶的。
当然,为了保证每位顾客的体验质量和水准,请大家先预约,我们会按顺序安排,保证体验时长,力求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实现最好的体验效果。
< class="pgc-img">>2018,有一些老朋友离开了,也来了更多的新朋友。
2019,希望新朋友老朋友都更多一些。
谢谢你们对村姑陈的关爱,鼓励和支持,无论文章是几点更新,写得好还是烂,你们都真诚地评论,热情地点ZAN!感恩各位!
2019,村姑陈的文章,要写得更好,更完美,更细致,更贴近你们的需求。
昨晚看浙江卫视跨年节目,马东和吴晓波讨论,中国目前大约有一亿的工作狂,一天不工作就焦虑,正是这一亿人,成为了中国过去十来年,经济高歌猛进的最大推动力。
村姑陈深以为然。
在这一亿多人里,应当也算我一个吧——一个全年无休,每天不停更的自媒体人。
< class="pgc-img">>2018,遇到了很多杠精和喷子。
2019,相信杠精和喷子会更多。
我无所谓。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偏偏,村姑陈是一个最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人。
我只在乎我在乎的人,是怎么想的。
我最在乎的,就是列位看官,是你们。
你们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远航的灯塔,是我究其一生上下求索,想要报答的人。
请无关紧要的杠精和喷子继续唾沫四溅吧。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 class="pgc-img">>在村姑陈而言,每天都有好茶喝,便是最欢喜的时光。
2019,希望大家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拥有很多很多的爱,拥有很多很多的好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相濡以沫,各自欢喜。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山风光 来自网络
四月的清明,缓缓山风带着雨气,我跋山涉水,梯石穿岗,来到了云雾弥漫的庐山马尾水。一路上,由远而近的茶园,经绵绵细雨之后,在蔼蔼春阳的关照下,茶树叶芽曝绽,密密匝匝,在微风中起舞。我随手采一片嫩芽放进嘴里,咀嚼着那鲜鲜的苦涩,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气息弥漫全身,我将思绪集中在这片唤起奇妙感觉的青涩上,思忖着庐山雾根茶的前世今生。
庐山茶与人的期会,宛若感知上的顿悟,接近人之天然本性与自然的原始状态那部分的交集与共鸣。相传,黎山老母曾在庐山三仙井的天花井上采芝煮茶,修道济世;尔后东晋东林寺高僧慧远亦常在马尾水出坡,采摘野茶、野果和草药,并将野茶栽培,以备四时养疗之用。自此,庐山的简寂观、太平宫、二圣宫、圆通寺、开先寺,便与茶园结伴,如始如终。与茶有关的事情总是那么有意思,日渐成为先贤跟人生对话的最佳去处。
正值春茶采制时节,我攀援着逼仄陡峭的山路来到马尾水茶厂。制茶师傅曹焜舜正在专心致志地制茶,簸箕里盛满了晾青的鲜叶,空气中飘来缕缕茶香,从采青、摊青、杀青到抖散、揉捻、炒青;从理条、搓条、拣剔到提豪、烘焙足足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制茶极为考验对茶的态度与理解,稍有怠慢,即使再鲜嫩的芽叶都会被制作成劣质茶。
我随手抓起一把成品茶,摊开在手掌上,见茶叶饱满厚实,皱褶均匀,清香溢然,含蓄且内敛。便问:制茶最为关键之处在哪?曹焜舜说:茶叶是有性格的,制茶人的脾气要与茶合得来,才能发掘出茶的本性。他还告诉我:对于制茶人来说,火候就是口感,需要拿捏得不差分毫,方能制出好茶,其中诀窍,当在心手之间。
出了茶厂,我沿着马尾水幽深的山谷行走,云雾从山峦岩石间袅袅升腾,溪涧落瀑化雾成烟,弥漫山谷。山崖下飞鸟、野兔、麂子相继前来饮水,一如家眷。我喜汲一壶清泉,赶往马尾水茶室,以沏品头春茶。
林间茶室位于半山腰一块平台之上,我与制茶人相对而坐,聆听着如织鸟鸣,悠然怡然。
第一道是明前雾根茶。一叶一芽白毫显露、芽壮叶肥、细嫩翠绿,用所汲马尾清泉,紫砂壶冲泡,倒入杯中,色翠汤清,呈浮云散雪之状,呷上一口,顿觉茶香鲜醇甘润,沁人心脾。
室内窗明几净,室外花妍柳舒。临风听泉,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曹焜舜说:这款茶是老茶树上采摘的,因树高而枝疏芽少,惜不多产,得一春之茶,便心下欢喜了。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而茶之萌芽较晚,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和养分储备,于春天的第一片芽叶中累积爆发,个中便有鲜灵高爽之气。
春茶的采摘很有讲究,清明、谷雨的春茶最为鲜嫩。马尾水上品绿茶,生长在天花井茶园,与香草共生、和山花同长,吐纳之间,便有了兰草的幽香与甘醇;与灵芝、人参等中草药一块生长,气息相互滋养、吸附,故而雾根茶的组分尤为独到,其品种和滋味皆有成熟的体系,在四五道水冲下去以后,香韵依然,甘醇的味道仍很坚挺。
第二道是妈祖圣茶,乃红茶系列,紫砂壶冲泡,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出蚕豆花香,味醇厚。呷在嘴里,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始信江南之艺茶,树矮枝繁,其香在根。
茶席简洁朴素,是喧嚣之外的删繁就简,是繁杂之后的疏朗与纾解,茶杯、茶布、滓方、茶仓,一物一器,不是单调的罗列,而是彼此有着生命的相生相惜。我喝茶的时候喜欢闭着眼睛,喝完很久才睁开,感觉自己的目光清新似水,柔软如江南的青绸。茶炉上熟透的这杯水与故人心怀里的一盏茶,不及闭目,沧海已然。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在我与曹师傅吃茶地方不远处,清流环绕,竹林遍布,周边的野草花,使得我们林泉浑然一体,故最能入得茶席的氛围。茶至半酣,看看天色不早了,己亥年三月初三这场茶事,在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中收场。
这是一个温暖的黄昏,暮色柔和。在返回九江的路上,我发现山岩的缝隙里,四处生长着野茶,它们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长在茅刺荆棘之中,衔石而披,大风摇之,雨雪摧之,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我寻思,这生长在云雾深处的雾根茶,是大山的馈赠,都是有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