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又是赞美网购的一天。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杭州出省特别不方便,我又特别想念苏州的糕团。在网上搜了一通后,惊喜发现可以网购到当地老字号黄天源的糕点。虽然是代购,但在出不了门的当下真的太雪中送炭了。
< class="pgc-img">>借着大数据顺藤摸瓜,我惊觉全国有好多老字号都在网上开了官方店。逛这些店的时候,我好像找到了一点云旅游的感觉。毕竟以前出去玩,基本都会顺手买点当地的特产带回去。
给大家推荐我逛到觉得最值得买7家店,都是tb上可以搜到的,并且友好包邮(本篇绿色无广,纯安利)。
< class="pgc-img">>No.1 北京 · 月盛斋
牛羊肉爱好者必备
每次我们家里聚餐好像都少不了卤牛肉这道冷盘,而全国卤牛肉做得最有名的非北京月盛斋莫属。这家店从乾隆年间开始做牛肉,手艺传承了200多年,在老字号里都算是前辈了。
< class="pgc-img">>他家的网店你千万别在深夜打开,看着这些卤味好像屏幕里都飘出了香味。牛肉有老汤、清香、红烧、五香、香辣五种口味,如果按部位分,有牛腱子、牛蹄筋、牛肋排。买一个120元的4合1的礼包大部分都可以吃上,看图就已经被好吃到了。
< class="pgc-img">>现在已经来到了适合吃羊肉的季节,白水羊头肉、白汤羊杂也可以买来在家享受一顿暖胃大餐,比去一般的店里吃划算很多,保质期有9个月,可以囤着慢慢吃。
< class="pgc-img">>网店卖的基本都是半成品,回家热一下就能吃,实属厨房懒人的福音。哦对了,泡面党最爱的午餐肉和香肠在店里有好多口味可以选择。
< class="pgc-img">>有自己烹饪需求的朋友可以看月盛斋卖的新鲜肉类,用来红烧的牛肉块55元一斤;适合涮火锅的牛肥胼36.9元一斤;可做汤底的羊蝎子99元两斤。保质期都是1年,简直想狠狠买它,毕竟敢这样卖原材料,那一定是对自家品质有信心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No.2 济南 · 鲁味斋
吃你个大猪蹄子
鲁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存在感不强,但其实不然。当我知道番茄炒蛋是鲁菜的时候,我是有点吃惊的,再一查,黄焖鸡、奶汤鲫鱼、烧二冬竟然都是鲁菜。
< class="pgc-img">>在济南,鲁味斋大概就是知味观在杭州,沈大成在上海的地位,是当地人很认可的老味道,事实上鲁味斋确实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 class="pgc-img">>他家的招牌是扒猪蹄,在网店也是热销第一。据说是当年做扒鸡的时候不小心把猪蹄也放了进去,结果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好吃。扒过的猪蹄外皮有油炸的脆,内部有炖煮过后的入味和软糯。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扒猪蹄买回家可以直接吃,不过放进空气炸锅里加工一下或是回锅热一下会更香。在外的济南人吃到一口家乡味估计会哭出声来。50块钱一袋有480克,保质期半年,可以放心大胆囤。
< class="pgc-img">>看了下热销榜,酱肘子、牛筋、虎皮鸡爪、猪头肉的销量也很好都很适合当下酒菜。
< class="pgc-img">>看电视的时候想吃点零食,鲁味斋有独立包装的麻辣鸭舌、藤椒无骨鸡爪、香辣鸭翅……。看了下评论,复购的人还挺多,味道应该还不错,我打算等年货节买一波。
< class="pgc-img">>No.3 哈尔滨 · 哈肉联
百吃不腻的红肠
去过哈尔滨的朋友肯定永远忘不了红肠的滋味,蒜香加上肉香和烟熏风味,一块一块让人停不下来。而在东北卖红肠的牌子里,始创于1913年的哈肉联是名声最大的,也是拿过头衔最多的。
< class="pgc-img">>红肠原本是俄罗斯的美食,传到国内之后被发扬光大,变成了东北美食之光。冬天的哈尔滨是它一年中最好看的时节,今年看不成风景,只好靠网购解解馋。
< class="pgc-img">>打开哈肉联的网店,是各种香肠大集结。基本款红肠还分瘦肉型、肥丁型、精制型(不加淀粉),满足各种口味偏好的食客。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53元5支,保质期45天。
< class="pgc-img">>在网店我发现了一样之前没吃过的美食 ——香辣通脊,用的是猪的里脊肉,加了芝麻、孜然和辣椒,口味和红肠应该不太一样,有买家说切片拌醋和生抽非常好吃。30块钱200克,看着挺扎实的一大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No.4 镇江 · 恒顺醋
干了这碗醋
全国最有名的产醋地有两个 ——镇江和山西,相比于山西老陈醋,镇江的醋更有江南婉约的风味,酸而不涩,香中带甜,越陈越香。只要有朋友去镇江,我都会让他们给我代购点。
< class="pgc-img">>进了恒顺醋的网店,我才发现原来醋也有这么多分类。最普通的是平时炒菜、凉拌、蘸饺子用的基本款,也就是超市经常看到那种,大概7块钱一瓶。
< class="pgc-img">>之前写黄酒的时候说年份越久越贵,而恒顺醋也是一样,有三年陈、六年陈的说法。比基本款进阶一步的就是三年陈,香味更加醇厚,颜色也更深一些。
好的调味料是会让做菜的人事半功倍的,平均17块一瓶,虽然贵一些,但确实是物有所值的。
< class="pgc-img">>我在网店找到最厉害的是15年陈的手工醋,乍一看会以为是一坛白酒,送人真的倍儿有面,不过价格也卖得和白酒差不多了,要984元,有点被震撼到,这在普通超市肯定找不到。
< class="pgc-img">>我还顺手发现了好几款适合送礼的醋,醋瓶做得像酒瓶一样,感觉我的厨房已经配不上它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网购恒顺醋要整箱起买,有6瓶或是12瓶,好在醋的保质期有2年,买回去和家人分一分肯定是可以用完的。
No.5 杭州 · 楼外楼
不输知味观的老字号
提起杭州老字号可能大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知味观,但我本人其实更爱楼外楼一些。说起来,在做杭帮菜这件事上,楼外楼要比知味观多练习了几十年,早在道光年间它就开门迎客了。
< class="pgc-img">>在杭州的楼外楼餐馆吃招牌叫花鸡会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店员会让客人拿着小锤子敲三下。网购当然是体验不到了,但是能吃上同等的美味也很快乐。37块一只,买回家热一下,鸡肉已经酥烂脱骨,撕一下就能开。
< class="pgc-img">>楼外楼的必买前三名,除了叫花鸡,我还推荐西湖蜜藕和八宝饭,都是我们家过年的桌上一定会出现的菜。特别是八宝饭,糯米用得比较多,刚蒸好的时候夹一筷子吃起来非常香甜软糯。
< class="pgc-img">>正在寻觅年货礼盒的朋友也可以考虑一下楼外楼,推荐大家这个300多块的,完美避开了所有名声大但味道一般的菜。虽然好多人说杭州是美食荒漠,但杭帮菜里也是有好吃的,比如酱鸭、酥鱼、油焖笋,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
< class="pgc-img">>网店的半成品菜保质期最短也有半年,不用担心吃不完。
< class="pgc-img">>No.6 上海 · 功德林
素食顶流选手
在素食界,功德林说第一,就没有人敢说第二。它创立于1922年,可以称之为素食界的顶流。
素食还挺神奇的,可以用豆制品做出肉的味道,而且口感还很像。今年的冬天还没到,我已经贴上肥膘了,功德林正适合像我这样嘴馋又怕胖的朋友(其实也属于安慰自己式减肥)。
< class="pgc-img">>网店销量最好的是素食里最经典的素鸡,看图就知道口感非常紧实,和平时菜场里买的素鸡很不一样。
< class="pgc-img">>不过招牌字样给了挂炉素鸭,看图完全可以以假乱真,油脂的感觉好到位。
< class="pgc-img">>网店挺照顾想尝鲜的新顾客,有个50元的小食组合,素鸭、素鸡、卤汁豆干、素火腿、五香烤麸都有,保质期有90天。吃完觉得最喜欢哪个,下次直接买大份就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素肉,店里的糕点销量也不错,像芝麻薄片、桃酥这些买点放家里有需要的时候垫个肚子,价格也不贵。
网店最近有活动,99元可以在糕点同品类里选7件,很划算。其他品类也有力度不等的促销活动,果然是年底了。
< class="pgc-img">>No.7 上海 · 沈大成
年货备选选手
在后台搜了一下沈大成,发现在美食相关的文章里,沈大成已经多次出镜了。
< class="pgc-img">>沈大成是上海当之无愧的老牌子,创始人沈阿金在光绪年间创立了这家店,从做糕点起家,现在也做本帮菜,餐厅也已经开了好几多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不过糕团小吃还是沈大成最拿手的,中秋节的月饼、清明节的青团、重阳节的重阳糕都是他们家网店的畅销产品。
日常糕点还有定胜糕、桂花糕、条头糕,咬起来软软糯糯,吃下去香香甜甜的口感真的很难让人抗拒,而且老字号的保障就是用料绝对良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店里几十种小吃,肯定能选到你中意的。从传统的酥糖,到年轻人喜欢的糯米糍,连葱油饼都有。保质期有1个月,遇上促销可以多买些。
送人的话可以买礼盒,自己吃的话买简包装就好了,跟门店一样划算很多,一份都在十几二十块样子,还包邮哦。
< class="pgc-img">>????????????????????????????????????????????为啥我说它是年货备选选手呢?因为网店也卖可以上餐桌的大菜,各种年货礼盒已经激情上线了。我看上了一款200多的,里面有上海酱鸭、竹林鸡、红烧排骨、苔条花生、上海熏鱼、红烧狮子头六个菜,送人或是自己吃都不错。
< class="pgc-img">>起码还有3个月才能正常去上海,只能吃一吃上海味道过瘾。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可以安排一篇网购年货指南,想看的朋友记得留言区举手。
< class="pgc-img">>出不了门的时候,愈发觉得手机,或是说网络真的太万能了。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就算品牌本身没有在网上开店,也会有各种代购帮忙买到,特别是吃的。
< class="pgc-img">>至于老字号嘛,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不过转型也是必然的,他们都需要一点时间调整到符合时代审美的最佳姿势,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支持。
< class="pgc-img">>如今国风当道,现在国产品牌的发展已经比之前快很多了,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包装都有在花心思,希望这些百年老字号的手艺可以努力被更多国人认可,因为他们确实是有这个底气的。
< class="pgc-img">>你还知道什么可以网购到的、厉害的老字号欢迎留言呀。
关联阅读:
网购东北特色美食,哎呀妈呀,杠杠地
那些可以网购到的地方特色美食
那些可以网购的地方美食第二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区食堂的出现只会是加法,而非减法。
总第 3318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张鳗鱼 | 文
社区食堂火了?
你还记得上一次在食堂吃饭的场景吗?
是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单位食堂?还是多年前需要结伴占座的学校食堂?
都不是,现如今,食堂的火热在社区。
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时间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
通知表示,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发出疑问,“这难道是记忆中的国营食堂要回来了”?
实际上,此次下发的政策文件中,并没有强调要建设所谓的“国营食堂”。政府对社区的重视由来已久,从商务部等12部门推进的“城市一刻钟生活圈”,到如今两部门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都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
云南临沧凤庆县一家国企单位开办的“食堂”
>有网友认为,社区食堂食品安全、价格稳定,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利大于弊。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并非记忆中的样子,价格并不存在优势。“在昆明本地随处可见14元的自助餐,同样的价格可以吃到四荤四素甚至八荤八素。”
面对如今餐饮市场的竞争现状,不少社区餐饮人表示担心,“这样一来,像我做的社区小吃店岂不是要被挤死?”还有餐饮人并不担心竞争,认为更多参与者的加入,能够让社区餐饮更有活力。
各路人马议论纷纷,但毋庸置疑的是,“社区食堂”火了。
社区食堂
从来都不是一个新故事
其实这种社区型的食堂,目前已有许多版本,不仅是惠民政策型食堂,也有许多私营企业瞧上了“社区”这块香饽饽。
纵观整个社区食堂,一类是近几年一直在推进,以为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为目的的“惠民食堂”,一类是在疫情下逆势而上的以南城香、紫光园等为代表的社区餐饮。
先说这类早在前几年就开展的公益性质的食堂。
早在2019、2020年,就有不少城市陆续开展了像是“长者食堂”、“小哥食堂”、“惠民食堂”这种公益性质的食堂。
安徽合肥,现在建设了800多个社区助老食堂,用房90%由社区免费划拨,装修建设补助5万到15万,老年人享有一定程度的就餐补助,食堂经营方也享受不低于每餐1元财政补助;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龙泉社区“小哥食堂”,免费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提供热水、充电、阅读等服务,还为他们提供就餐优惠;
贵阳的惠民食堂社区食堂针对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军人等群体,专设惠民餐,在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的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场所。
各地的食堂,一般都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公益属性、综合监管”的经营原则;有的农村地区也在试点互助孝老食堂,依照“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原则运作。
再来看势头正盛的“私企食堂”。
目前餐企进驻社区,做的是街坊邻居的生意,味道好、价格亲民,追求回头客。正如同紫光园对于品牌定位一样:“看得见、进得来、买得起、经常买”;目标是我国即将成型的2万个以上的新社区,以及这背后涉及到的万亿级社区服务产业的消费市场。
除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南城香、紫光园这类“资深”社区餐饮大佬,原先驻扎在商场走正餐路线的品牌们也纷纷进驻社区。(详见:《社区餐饮,正在诞生“新物种”》)
原来国有改制的老字号“东来顺”,在东四附近开了家社区小店,取名“东来顺街坊铺”,开始追逐这波潮流;
巴奴旗下的小火锅品牌“桃娘”,11月预计在北京开出社区型新店;
星巴克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社区店的布局,如今已经在广州、成都、天津、长沙等地布局了社区门店。
不仅如此,资本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了“社区餐饮”上。
今年7月一家开在社区里的火锅店,牛爽爽完成了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近千万元;另一主打社区餐饮的品牌“五味小面馆”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此外,主打社区餐饮的吉祥馄饨完成一轮近亿元战略融资,做鲜牛肉预制菜品的牛大吉完成1亿元A+轮融资……
社区食堂,利好谁?
从公益性质的共享食堂、老年食堂、惠民食堂,到团餐企业承包的各类社区食堂,再到餐饮品牌进驻的社区餐饮形式……
在城市发展规划的落实中,各类型食堂百花齐放。不论是“国营大食堂”话题的火热,还是私企进驻社区的潮流,都代表着“社区食堂”这个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
而“社区食堂”的火热或许也正在为餐饮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1、长期主义:利好餐饮供应链
从供应方来看,大量社区食堂项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加大对预制产品的需求量,提升供应链企业的市场需求;从需求方来看,社区食堂较低的定价,在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背后,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盈利问题。
某社区食堂运营方表示,“社区食堂背后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一个荤菜、一个带荤的炒菜、一个素菜、一份汤和一份米饭,售价也就7元左右,加上配餐量少,企业根本不赚钱,仅靠政府补贴,很难坚持。”该社区食堂经营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优化供应链合作,提高议价权,是我们降本增效的第一选择。”
但社区食堂一般较为分散,很难有集体性采购情况,部分需求量尚且达不到供应链起订标准,有资深餐饮供应链专家对此表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食堂”的出现暂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2、兄弟登山:社区模式新格局
政府搭台、社会化运营、具有公益性质的食堂,对于消费者来讲,如果能满足“便宜、实惠、好吃,拥有极致性价比”标准,自然能受到居民的欢迎。
但想要做到“便宜、实惠、极致性价比”这几个词,并不简单。
目前占据社区半壁江山的南城香、紫光园等社区大佬们,也是经历了不断地试错,经历了“全时段”、“档口+”等个各种降本增效的模式,多番调整后,才走到了今天。
如果社区食堂瞄准不同的目标客群,不以盈利为目标,组成城市福利的一部分,可以跟私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差异化的定位,差异化的客群,不同玩家的加入,能够以共同做大蛋糕,为现有社区餐饮市场引入更多活力。
3、竞争加剧:新一轮洗牌&井喷
在疫情多轮爆发后,不少餐饮人开始考虑调整餐厅的运作模式,要离社区近一点,离消费者近一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市场层面,社区餐饮不仅是从前的粉面、水饺等主食品类加速进驻,海底捞也在今年7月对外公布了全新业务模块社区营运事业部。
口口相传的社区小店、头部餐饮的加速切入、老牌企业的未雨绸缪...社区餐饮,无论是抵抗风险的能力,还是其超长营业时长,都在进一步被餐饮人看到。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围绕社区形式所开展的各餐饮品类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与井喷期。
小结
2021年以来,社区型餐饮不断崛起并加速进化,而随着此次政策的出台与推行,社区食堂模式成为主流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最终目的来看,社区食堂的出现只会是加法,而非减法。
源:新华社
7月是下半年经济运行开局的关键时段。防汛抗旱应对极端天气挑战,促就业推出新举措,重大项目压茬推进……行至年中,各地凝聚力量,奋楫前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观察之一:防汛抗旱确保农业“好丰景”
在湖南益阳市桃江县修山镇莲盆嘴村,种粮大户贺丽姣正组织村民进行晚稻抛秧。谈起刚收割完的早稻,贺丽姣说:“前段时间遭遇洪水,因为防御措施做得到位,早稻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
受强降雨影响,益阳市部分农作物受灾。当地组织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技术指导组68个、农机应急抢修小分队26个,选派1000余名农技人员,对农户开展帮扶。
“我们采取开沟沥水、改种补种、追施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确保粮食面积不减少、产量不降低。”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蒋上志说。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不同程度洪涝干旱灾害,秋粮形势备受关注。
各地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农业农村部召开防灾减灾夺秋粮丰收工作推进视频会,要求各地全要素全环节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应对工作;黑龙江全力降低局地低温、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安徽盯紧气象灾害,分区分类抓好病虫害防控;甘肃积极应对强降雨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的危害,减少因灾损失……
据介绍,今年夏粮增产72.5亿斤,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记者观察】当前是防汛抗旱的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各地各部门及时部署防汛抗旱措施,抓好改种补种、补栏补苗,防范“旱涝急转”,最大限度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奋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观察之二:多措并举促进就业
盛夏时节,北京高校毕业生迎来一场暑期招聘会,来自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的上百家企业带来1000余个岗位。这是“2024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内容之一。
“就业服务专员主动给我打电话,根据我的专业方向、薪资需求、职业发展推荐岗位。”北京顺义本科毕业生刘佳佳说,目前她已顺利入职一家企业。
北京市就业促进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丁玎说,毕业生离校,就业服务“不离线”,举办线下招聘会的同时,线上招聘会和“直播带岗”“空中课堂”也持续助力毕业生求职。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等就业服务。
7月以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浙江杭州为外地求职创业青年提供“青荷驿站”七天免费住宿;上海将招聘会开进黄浦区外滩商圈;宁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江西南昌创新采用“夜市+招聘”“文旅+招聘”等形式,举办“洪漂人才荟”系列活动……
【记者观察】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各地各部门坚持精准施策与普惠服务相结合,强化岗位开发、服务保障,集中力量开展就业帮扶。今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观察之三:推进项目建设稳固“压舱石”
7月13日,山东潍坊至烟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正式启动,潍烟高铁通车运营进入倒计时。
潍烟高铁正线全长237.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潍坊、青岛、烟台多地。“线路开通将为沿线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烟台南工大环球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浩洋说。
年中是各地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下半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关键时段。
7月初,安徽50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总投资达41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16.2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这些重大项目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社会民生及其他项目。
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管线专用山岭隧道——深圳白石岭隧道全线贯通;在浙江,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中航道桥3个主塔桩基全部完工……
【记者观察】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7月以来,各地多个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这些项目结构优、带动作用强,新质生产力特征明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观察之四:暑期文旅消费场景丰富多彩
成都宽窄巷子、都江堰等地游人如织。四川大剧院中外知名剧目轮番上演;到文殊坊夜游,体验老字号新国潮……暑期,四川文旅部门推出夜娱、夜游、夜读等新场景。
“在宽窄巷子,一边品尝川菜小吃,一边看川剧变脸,新鲜有趣。”来自湖南的游客杨帆说。
7月以来,新疆也迎来旅游旺季。7月13日,第十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幕。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悠扬的库姆孜琴声、雄奇壮美的帕米尔高原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
文化和旅游部7月启动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各地围绕暑期旅游旺季推出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新场景和惠民措施:贵州、黑龙江的避暑游迎来客流高峰;针对研学游、毕业游的火热,吉林省面向全国高校招募爱旅游、爱记录、爱分享的“青年旅行家”,并发放价值千万余元超20万张免费门票……
【记者观察】进入暑期,各地围绕避暑、亲子、研学、夜间等消费热点,丰富文旅消费产品供给,打造“文旅+”多种模式,促进文旅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消费新动能。
观察之五:为高温下劳动者撑起“清凉伞”
身处40多米高空,烈日从透明玻璃窗直射进来……7月23日的浙江长兴县酷暑难耐,在一处项目工地最高处,塔吊工李正淑坐在驾驶室娴熟地操作着塔吊。10时30分,李正淑结束了上午的工作,施工避开了中午高温时段。
“我们早上早点开工,下午晚点开工,减少高温时段的室外工作时间。”项目现场负责人茆银方说,工地上还准备了防暑降温药物和凉茶、绿豆汤等。
7月入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优化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发放补贴等举措,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社会各界也为高温下的劳动者献上爱心。
宁波市奉化区开展“一杯水”志愿活动,经营餐饮店的汪志国在店内设置爱心饮水点位,免费让户外劳动者续水、纳凉。目前,当地像这样的爱心饮水点位已达180余处。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外卖小哥力演经常送餐到半夜,爱人也要上班,一到暑假孩子就没人带。今年暑期,力演将孩子送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专项暑托班,心里踏实了许多。
湖北集中开展“送清凉”活动,山东要求用人单位尽量避开酷热时段作业,重庆在“爱心驿站”“劳动者港湾”准备了风扇、空调、饮水机及防暑降温药品……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工会驿站18万多个,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纳凉、饮水等服务。
【记者观察】高温下的劳动者不惧“烤”验、坚守岗位,各地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积极推出“送清凉”“子女暑期托管”等服务,让这些平凡又可敬的劳动者减少后顾之忧。
执笔记者:陈健、胡旭
采写记者:杨林、张钟仁、马姝瑞、陈旭、张东阳、李平、李昊泽、阮周围、赵鸿宇
编辑|设计:刘羊旸、张虹生、栾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