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起源呢,就比较复杂,目前尚无定论。反正就是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一种容器"鼎",在当时是用生铁铸成,那就可以说是相当大的锅子了,它有三足或四足的。在当时,要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击钟列鼎",将牛、羊肉(反正是能吃的食物以肉类为主)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再分食,这就算是最早的火锅了(即火锅的荫芽)。不过我们仔细一想,当时就只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易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个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我们聪明的老祖宗,在西周时代,就发明了一种用陶瓷做“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这就跟我们现在的砂锅有点相似了。后来因为这种"斗"传热太慢,在北齐的时候,老祖宗又发明了"铜鼎"(它是大口宽腹,既薄又轻,易于煮熟),这就方便多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就像没有使用"花椒"、"辣椒"之前,又怎么会调和出麻辣味呢?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王熟釜",就是锅中分五格,调和五种不同的味道,也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类似现在“多味锅”),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器所制的各种形状的锅就成了最普遍的器皿。演变至唐朝时火锅又被称为"暖锅"。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就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所说的涮兔肉片。说的是:诗人林洪和几个好友前往武夷山拜访止止大师,止止大师位于武夷山九典峰中的第九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因刚下雪岩石很滑,野兔滚下山岩,撞在石尖上,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而问止止大师会不会烤兔肉,止止大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在桌子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汤、酱、椒、桂做成调味料,锅中加一瓢水,烧开后夹着兔肉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料吃。利用这种吃法,林洪吃了觉得这样的吃法真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此给这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其实是取自当时的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而火锅真正兴旺起来时,要算清朝时期了。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皇室的宫廷火锅最为气派。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记载的就有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他办了530桌火锅宴,可以说是中国的火锅之最了!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1550桌),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为弘扬天府美食文化,强调区域特色餐饮地标,引领天府餐饮发展新趋势,让国内外食客品味四川美食之美,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成都范儿重磅策划的“食在天府·味在四川 & 2020天府美食地标评选暨千村千品进万店计划”,即将美味开启。
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于此,形成各家风味。本地的美食,如火盆烧烤、盐边菜等,也是独具特色。在本地美食中,铜火锅,至今已流传数百年,其烹饪技艺还是非遗项目,值得食客一尝。
不同于传统川渝火锅,铜火锅采用红铜打造的锅具,锅内加高汤,煮上腊排、火腿、土鸡、肉丸、莲藕、山药等食材,用炭火慢煨。锅开后,香气四溢,配上蘸碟,老少皆宜。
铜锅加炭火 慢煨出不一样的美味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正值天气渐寒,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不仅是对口舌的慰籍,更是亲情的表达和对节日的祝愿。
在攀枝花,吃火锅,除了热辣的川渝火锅外,以清汤打底、老少皆宜的铜火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攀枝花的铜火锅,与北方涮羊肉的锅类似,由红铜打造,导热快。其锅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底部是燃料层,用于放置木炭;中间一层是主锅体,用于烹煮食材;顶部,是一个向上凸起的圆形“烟囱”,用于炭火排烟以及控制火力大小。
食用时,锅内依次分三至四层,叠加放入食材。将山药、红薯、莲藕、莴笋、南瓜等蔬菜切成滚刀块,放入锅中打底。然后,放入土鸡、火腿、腊肉、腊排、排骨、蹄花、五花肉等“硬菜”。最上面一层,则均匀铺上一圈新鲜肉丸。
待所有菜品码放好,一切准备妥当后,即可盖上锅盖,在锅底下方放入炭火,端上餐桌开始煨煮。在10多分钟的等待后,揭开锅盖,待热气散去,只见汤汁裹着食材噗噗翻滚,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拿起筷子,大快朵颐。
铜火锅为清汤打底,也就是“白锅”,因此,一碟蘸水是不可缺少的。铜火锅蘸水调料比较简单,用炭火烘烤过的农家辣椒,再加入特制的辣椒酱或豆瓣酱、蒜泥,以及小葱、香菜等,配上清香且不油腻的食材,有滋有味。
传承数百年 如今列为非遗项目
在攀枝花吃铜火锅,以北部米易县的最为正宗。米易县铜火锅烹饪技艺,还被列为了县级非遗项目。
米易铜火锅,是会理铜火锅的地方扩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与米易县接壤的凉山州会理县出产红铜,当地手工打造的铜火锅十分有名。在攀西地区,居民喜欢在冬春时节煮食牛羊肉、烫食火锅,铜火锅的出现,让这一饮食方式更加便利:一口锅、两块炭、几把菜,就成了一餐。因此,铜火锅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逐渐成为了独具一格的烹饪方式。
如今,在攀枝花,铜火锅餐饮店遍布城区,特别是在米易县,还有专门的铜火锅和羊肉汤美食街。
据当地专业厨师介绍,铜火锅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讲究之处。不然,单是清水煮食的味道,岂不寡淡,如何能流传至今数百年?
铜火锅在制作时,首先要将土鸡、腊排、蹄花等肉食切块后下锅焯水,去除血水。然后,再将其下锅爆香,再加入之前熬好的骨头汤烧开,除去浮沫。
在码料时,也要注意上下三至四层的先后顺序。红薯、山药、莲藕、莴笋、南瓜等蔬菜要在放在最底层。中间层,要放入刚才处理好的肉食,倒入熬好的鲜汤。最上面一层,则是放上刚擀好的新鲜肉丸,最后加盖等待炭火将食材焖熟。
此时,亲朋好友围坐一桌,热气升腾,把酒言欢。在吃完锅内的食物后,还可以继续烫食野菜以及各类蔬菜,十分惬意。
天府美食地标评选将开启 快来推荐赢礼品
国庆假期已经到来,大家吃到美食美味,无论是火锅、川菜、小吃还是家乡菜,都可以拍下美食视频、图片投稿,就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投稿方式有三种
方式一:打开封面新闻APP青蕉社区,上传视频至热门话题#食在天府 味在四川#;
方式二:上传视频、图片至新浪微博,带#天府美食地标# 超话,并@封面新闻、@四川美食搜索;
方式三:上传图片至成都范儿微信公众号后台,备注#食在天府 味在四川#+姓名+电话。
(图/视频据米易融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半潭
秋渐深,冷雨一场场落。呼朋引伴去吃涮羊肉,看到古意幽然的铜火锅,忽忆起老家亦有一口,遂驱车数里,从灰尘厚重的高阁翻出,擦拭干净。
先生见我突然稀罕他家的铜火锅,像自己受了尊重一般,非常开心,买来木炭,约好友三五,举办开锅仪式。大家都说,现在很少吃炭锅,都改用电火锅了,省事,但吃炭火锅的感觉还是妙:羊肉嫩,情致好,怀旧,吃的是文化。
先生说,可不是文化嘛,这口锅,打我记事时都在,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总之比我们都老。有人质疑,以前人都吃不饱,你祖上怎么会有铜火锅?先生辩道,我祖上中过举,民族资产阶级萌芽时,开过最早的煤矿,祖上传下来的,有宣德炉,瓷罐,太师椅,老玉,古籍……怎么就不可能有一口小小的铜火锅?
既然如此,有人问,你现在还用宣德炉焚香吗?用瓷罐腌菜吗?老玉还戴吗?
当然不用。
那你又怎么舍得用这铜火锅呢!这不也是古董了吗?
啊,古董!所有人都惊叫——我们在用古董吃饭?这也太奢侈了吧!
然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推测这口火锅的价格,如果是明代的,该有多少万;清代,多少万;民国……最后有人说,你干脆上一次鉴宝节目吧!
聚会结束后,铜火锅就被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只闲时从柜子里翻出欣赏,它的表面,有一层淡淡的绿,如岁月茸茸的毛。它的双耳,细致精巧。轻叩,有玲珑的雅音。
一次,一个刚刚迷上收藏的朋友来我家,我拿出这口铜火锅给他看。他翻来翻去看了半天,说,这下面怎么会有一个商标?由此推断,这是现代仿品,朋友很肯定地说。
消息使人沮丧。先生把铜火锅胡乱扔在灶台上,故作释然道,不过,用这只锅煮的肉,还是很嫩很嫩的。
过了几天,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又搬出铜火锅招待。来客不是别人,是先生滞留远方多年的弟弟。他看见这口铜火锅,立马激动地叫起来,说这口锅还在呀。
先生说,原以为这口锅是咱家祖传的,没想到是仿品,唉!
他弟问,你凭什么说这是仿品?
先生说,这锅底有个标签。
他弟看了标签,立马大笑起来,这是我小时候贴的。这个标签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次,咱大爷家来了两桌客人,中午打算吃火锅。他家只有一口跟咱家一模一样的锅,想借咱家的一用,我怕将来拿错锅,就在锅底胡乱粘了个金色标签。
这么说,这口锅,不是仿品?先生睁大了眼。
当然不是喽!弟弟斩钉截铁地说。
先生突然生起气来,忿忿道,早就应该想到,某某刚喜欢收藏,一定道行不深,而我呢,竟然轻信他!
铜火锅的地位,像温度计掉进热水里,又“嗖”地一下升起来,重新被拭弄干净,收藏入柜。
但铜火锅的故事并没有完。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上,先生的大姐,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无限感慨。她说,当时家里穷,参加工作了,宿舍离单位远,为了给她买一辆自行车,父亲把那口祖传的铜火锅卖了……
什么?先生打断了姐姐的话。 那我家那口铜火锅是哪来的?先生问。
那口啊,姐姐笑起来,父亲后来越想越难过,觉得卖祖物不吉利,又筹钱买了一个新的。
……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张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