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服装是餐厅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它不仅与门店整体风格和谐统一,还会形成顾客对品牌的印象。
一款吸睛的工服还能吸引流量。前不久小米汽车掀起抢购热潮,小米汽车工厂的工服却比小米汽车先火一步。雷军穿着工服参观造车工厂,被粉丝看上了,限量上架800件被一抢而空,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了4位数一件。
餐饮连锁化时代,选择头部供应商企业已是行业的共识,而宋氏伟业就因为在行业20余年的深耕,被称为“餐饮届的制服专家”。
< class="pgc-img">>年轻人下班后还想穿的工服长什么样?
美观舒适、高辨识度、功能性
“工服”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塑造统一的企业形象,给品牌带来正向的宣传作用,同时,工服也表明了一种职业身份,能让员工更好地进入到“工作角色”,“扮演”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努力工作,避免做出违背公司形象的事情。
不过对于现在的年轻员工来说,传统的餐饮工服设计呆板无趣,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工服产生抵触心理。
有些餐厅花了很多钱在装修上,但是员工的工服与整体风格搭配不协调,也会影响整体效果。
如何定义一款好工服的标准?
那就是员工不仅上班愿意穿,下班后也愿意穿着它出街,还会主动晒照分享。
< class="pgc-img">>1.选择底衫——美观舒适
好看的工服可以成为招聘广告,不好看的工服直接劝退年轻员工;好看的工服还能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充满活力的员工工服,还能传递热情,感染每一位到店顾客。
根据类型划分,工服有T恤、Polo衫、马甲、卫衣、冲锋衣、西服、衬衫等样式;
根据材质划分,有纯棉、聚酯纤维、涤棉混纺、防油防水面料等;
根据季节划分,有春装、夏装、秋装、冬装或春夏装、秋冬装;
根据颜色划分,有黑白灰红这样的百搭色,也可以选品牌色等……
现在餐饮品牌越来越重视工服的设计与舒适度,让员工喜欢穿工服,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员工穿着工服。
< class="pgc-img">>2.个性化定制——高辨识度
工服与品牌强关联,它是门店端展示品牌符号、价值观的输出渠道。
针对个性化需求,宋氏伟业提供两种解决方案:现货款式、企业定制,对应不同的制作流程。
定制工服流程:
有设计稿——确认面料和工艺——核算价格——打样——制作;
无设计稿——提供logo——设计效果图——确认款式和图案——打样——制作。
在体现品牌个性化元素之外,部分餐饮门店还有更加细分化的需求,比如不同工种的工服,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又能让顾客明显看出来层级感。
去年瑞幸对工服进行升级,携手国内顶尖高定设计团队,历时5个月反复打磨,通过10多次提案和修改,设计出的工服兼具时尚感与功能性,顾客可以一眼辨别店长和咖啡师,且精准呈现出了咖啡师的专业形象。
< class="pgc-img">>3.工艺版型——满足功能性
餐饮行业的工服,耐高温,耐洗、耐穿、耐脏、吸汗性强、穿着舒适、行动不受束缚等都是基本需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场景需求。
比如厨师服需具备耐洗、耐磨、耐高温的特点,服务员工服的整体设计风格与门店和谐统一,穿着舒适,吸汗透气;食品厂工服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具备人体防护功能,而工程服需要专业的防静电、阻燃功能等。
目前市场上专注餐饮工服设计的企业并不多,专注于餐饮制服的宋氏伟业,能够充分满足不同餐饮门店,及不同细分工种的服装需求,以其专业性和综合优势,成为了海底捞、和府捞面、夸父炸串、熊大爷、蜀海供应链等行业头部品牌的工服供应商。
< class="pgc-img">>基于行业痛点,成为明星企业
更懂餐饮、更大规模、更加专业
成就一款好的工服,需要满足其在美观度、舒适度、价值呈现、场景功能的特点,也就需要从材质选择、设计打版、批量生产等多个环节的配合。
在企业定制服装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痛点:
1.市场上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供应商数量有限,且定制流程极为繁琐,导致定制周期过长;
2.连锁企业都希望能找到靠谱的服装解决方案供应商,满足其对于品质稳定和成本控制等需求,但市面上的服装企业好坏掺半,难以辨别,遇到不靠谱的浪费钱又浪费时间;
3.企业经营是长周期的活动,人员不断有变动,不断会有补单的情况,这时候产品信息存档和灵活补货等售后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行业内的常见需求,宋氏伟业打通了从设计、开发、生产到销售全链路,产业链配套完善。
在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打磨,目前宋氏伟业开发了服务员工服、厨师工服、T恤、卫衣、职业工装、食品厂工服、工程服等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 class="pgc-img">>设计和打版是个性化定制的核心环节,而公司在二十余年的行业积累中,沉淀了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包括资深的服装设计师、企业形象策划师、及服装打版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市场检验,宋氏伟业积累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此外,还会考虑到每个工种日常穿着中的特殊需求。
比如,服务人员的围裙磨损率比较高,会配备更耐磨的面料来制作围裙;厨师日常需要在高温环境工作,会额外增加耐洗、耐磨、耐高温的需求;
此外,针对食品工厂特质服装的制作,除了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人体防护的作用,还会结合不同车间的生产特点进行设计,兼顾舒适与合规等。
2020年公司成立,在服务了海盗船银饰、维达纸业、北京现代等知名企业后,于2007年正式定下“餐饮服装品牌化”的战略,时至今日,已分别在河南濮阳、河北沧州成立两处生产基地,年生产力可达到70万件,成为餐饮届的明星企业、优秀的服装企业、中国职业装的领导品牌,并多次入选业内评选的优质供应商。
< class="pgc-img">>从售前到售后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做到了更懂餐饮用户,用心满足餐饮客户的需求,不断优化升级流程,帮助餐饮品牌通过服装更好地传递品牌形象,实现降本增效。
“源于公司理念,因为专注才能专业,专注餐饮工服,深耕20余年才能在餐饮制服赛道里累积下专业的实力。”
夏季将至,夏季工装定制正当时,宋氏伟业也有一些专业的建议,比如在材质选择上,以轻薄透气为主,首选面料为麻料、纯棉、亚麻,当然定制化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品牌色、品牌元素都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融入服装,形成独特的品牌烙印。
结语
现在餐饮企业越来越注重品牌形象,工服作为形象窗口,时刻都在强化用户品牌感知,因此对工服的品牌呈现、颜值、品质都提出新的要求。
好的品牌形象一定源于整体印象,好的工服更是其中的加分项。选择好的供应商,每个员工都可以是品牌“代言人”。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杭州报道
服装行业的大佬们,纷纷做起了VC/PE生意。
6月中旬,森马服饰(002563.SZ)一纸公告,揭开了公司投资版图的冰山一角。
森马服饰称,参股公司心有灵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灵犀科技”)拟搭建VIE架构并筹划境外上市,为配合其境外上市工作,上市公司拟将所持灵犀科技2.3649%股权及来自股权的分红和一切所衍生的利益进行质押并为其提供担保。
灵犀科技是一家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拥有全国保险代理和公估牌照。
事实上,除了投资灵犀科技,森马服饰还通过旗下上海森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森马投资”)以10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上海祥禾涌骏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其有限合伙人。该基金重点关注先进制造、半导体、医疗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相关、消费电子等行业。
投身于VC/PE圈的森马服饰,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诸如雅戈尔(600177.SH)、海澜之家(600398.SH)、七匹狼(002029.SZ)、报喜鸟(002154.SZ)、朗姿股份(002612.SZ)等数家A股服装上市公司,也纷纷涌入创投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投力量。
创投圈的服装上市公司身影
就在6月底,从“男人的衣柜”向“全家人的衣柜”转型的海澜之家,披露了全资子公司参与投资产业基金的进展。
公告称,海澜之家全资子公司江阴海澜之家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江阴海澜”) ,将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4支产业基金,合计认缴出资4亿元。
上述4支产业基金分别为江阴霞客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合伙)(“霞客新兴基金”) 、江阴霞客科技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霞客科技基金”) 、苏州弘卓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弘卓基金”)、扬州弘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扬州弘创基金”),认缴总规模分别为5亿元、5亿元、5.29亿元、1.11亿元。
在投资领域上,4支产业基金除了关注大消费行业,还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
“公司子公司参与投资产业基金是在保证公司主营业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与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借助产业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经验及资源优势,通过投资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科技产业及大消费产业,以期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海澜之家对此解释。
查询公开信息,江阴海澜成立于2016年,目前投资了上海三问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艾贝服饰有限公司等项目,并通过霞客新兴基金、霞客科技基金间接投资了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捷杰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莫界科技有限公司、新际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对于海澜集团和海澜之家的投资布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到海澜之家方面,但未获得更多信息。
服装之外,“投资”也成为增厚森马服饰业务体量的路径之一。
除了参投灵犀科技,森马服饰通过旗下森马投资投资了俺来也(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俺来也)、杭州淘粉吧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淘粉吧)、上海麦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麦淘亲子)、北京霸蛮天下科技有限公司(霸蛮米粉)等多家公司,涉足互联网O2O服务、网购返利、餐饮等领域。
事实上,森马服饰的投资版图远不止于此。
根据公开信息,森马投资还是分享投资、紫牛基金、聚腾股权、才金资本等多家机构的LP(Limited Partners,即有限合伙人)之一。
此外,雅戈尔、七匹狼、报喜鸟等服装上市公司,也涉足了投资圈。
以服装、地产和投资三大业务为“三驾马车”的雅戈尔,曾宣布调整投资策略。
早在2019年4月,雅戈尔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服装主业,除战略性投资和继续履行投资承诺外,公司将不再开展非主业领域的财务性股权投资,并择机处置既有财务性股权投资项目。”
不过,这份公告也透露了雅戈尔的不少对外投资案例,包括宁波银行(002142.SZ)、中信股份(00267.HK)、美的置业(03990.HK)、金正大(002470.SZ)、创业慧康(300451.SZ)、联创电子(002036.SZ)、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坤能光伏技术股份有限公等。
雅戈尔称,截至2019年3月末,公司投资项目共39个,投资成本约304.55亿元,期末账面值约320.20亿元。
最为人熟知的案例或许是雅戈尔长期战略性投资的宁波银行。
历经数次增持和减持之后,截至最新的2024年一季度,雅戈尔仍是宁波银行第三大股东,持有其6.60亿股(占比10%),持股市值超百亿元。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雅戈尔还参投了国货美妆龙头上美股份(02145.HK)。截至2023年年底,雅戈尔持有上美股份830.77万股,期末市值约1.96亿元。
国内男装大佬七匹狼,更是早早闯入投资圈。
早在2009年,七匹狼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成立了投资平台厦门七匹狼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厦门市七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其对外投资数十支私募基金。
在上市公司层面,七匹狼早在2014年与弘章资本合作发起境内人民币基金,投资于境内消费零售类大中型企业,公司作为基石投资人拟认缴出资额3亿元。
2015年,七匹狼与北京致远励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发起境内人民币基金,投资于大时尚类和消费文化类等产业,公司拟认缴出资超1亿元。
就在同年,七匹狼还设立了全资投资子公司厦门七尚股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厦门七尚”),用于构建时尚消费生态圈。2022年,厦门七尚作为有限合伙人拟出资1亿元投资上海正心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基金,主要关注互联网平台、新渠道、新品牌、科技消费、人文消费等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七匹狼(包括上市公司和集团)已陆续投资基金超过30只,累计金额超过50亿元。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到七匹狼方面进一步了解情况,也未获得更多信息。
“点金圣手”不易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上市公司从实业延伸至投资,成为真正的“点金圣手”并非易事。
成功路径不可多得,得益于稳健的投资收益,雅戈尔的投资业务成为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支持。
谈及投资业务进展,雅戈尔在2023年年报中称,“一方面聚焦服装产业、时尚领域,寻找、研究并接洽潜在投资标的;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现金流量管理,优化投资结构,战略性增持宁波银行,减持或退出百隆东方、美的置业、金田铜业、创业慧康等财务投资项目,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96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雅戈尔2023年全年净利润34.34亿元,其中,投资业务贡献半壁江山,净利润占比高达六成以上,相比之下,公司时尚板块业务、地产业务贡献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9亿元、5.74亿元。
这一趋势在前几年也有所体现:2020年-2022年,雅戈尔的投资业务分别贡献归母净利润46.55亿元、18.42亿元、21.37亿元,分别占到上市公司同期归母净利润(72.36亿元、51.27亿元、50.68亿元)的64%、36%、42%左右。
也有不少服装上市公司,仍将投资视为主业之外的“锦上添花”。
仅以海澜之家的上市公司层面为例,公司2022年-2023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中“私募基金投资情况”分别为3.10亿元和4.17亿元,相比于公司同期185.62亿元、215.28亿元的营收体量,占比较小。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头部服装上市公司一般现金流比较好,所以会跟投一些项目,不过有些公司不会将其投资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体内,更多放在母公司或集团层面。”
“尽管市场上的投资并购机会多,但风险也大,目前公司对外投资的可能性降低了。”一家服装上市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会更加审慎地看待投资业务,“成为LP的模式更轻一些,风险相对更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装和餐饮行业的龙头企业很难拥有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导致投资人判断其中企业的长期价值非常困难。应谨慎付出过高估值,频繁调研,寻找下一个风口或者铲子型企业。
本刊特约?陈嘉禾/文
在证券投资中,服装和餐饮是两个常见的行业。不过,这两个行业虽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似人人都可以评判一番,但其实判断其中企业的长期价值却非常困难。
2024年的当下,不少餐饮、服装公司,以及它们的股票价格,正在辛苦“拼搏”,包括九毛九、茶百道、拉夏贝尔、海底捞、李宁)、海澜之家、美邦服饰、金利来集团、西安饮食、全聚德等等。
在服装和餐饮行业,上述这些上市公司都可以算是其中最顶尖的品牌,不少运营团队也非常敬业。但是,和有些行业中龙头企业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同,上述公司每个季度都牵动人心的业绩发布和颠簸的股价走势,却验证了服装和餐饮这两个行业的艰辛与不易。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服装和餐饮这两个行业,会发现有一些共同的难点,导致这两个行业的竞争如此剧烈,即使是龙头企业也很难拥有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那么,服装和餐饮行业共同的难点有哪些?是怎样的商业规律,注定了这两个行业激烈竞争的命运?
门槛太低、规模效应不强
服装和餐饮行业的第一个共同难点,在于行业的门槛太低、规模效应不强,以至于企业竞争十分剧烈。
从服装来说,设计、加工、生产一款新的服装,并不需要太高的资本投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甚至许多女性劳动者自己就能做衣服。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生产一款新的服装也不是太难的事情,一些有手工情结的人也会自己缝两件国风服饰。
而餐饮则更不必说,作为古老的美食大国,中国人的烹饪能力可以说问鼎全球,甚至许多饭店都会打出“家常菜”“妈妈的口味”之类的招牌。而这些招牌背后隐藏的商业规律,就是餐饮行业的门槛极低、家庭厨房都可以做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反之,在其他一些行业里,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类似的宣传:上一次你看到广告上写“像爸爸早年攒机做出来的电脑一样的产品”是什么时候?
伴随着过低的进入门槛的同时,是服装和餐饮行业的规模效应不强。一家连锁服装店,在成本上不会比小型服装品牌有多少优势。甚至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不撞衫”更是她们选择衣服的基本准则。同样,一家连锁餐厅也不会比小饭店有多少成本优势。在精致的吃客眼里,独立生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口碑卓越的小饭店,才是老饕们的最爱。
服装和餐饮行业共同的低行业门槛、以及规模效应的缺乏,导致这两个行业中的企业,一直面对来自对手的有力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很难在企业规模做大以后明显减少。
转移成本少、转移奖励多
在竞争者众多、规模效应不强的同时,服装和餐饮行业还受到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对于这两个行业来说,它们的顾客都是飘忽不定的:消费者基本上没有转移成本,很多时候还会获得转移奖励。
首先来看服装行业,中国古代就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诗词(出自汉代《古艳歌》),其中的“衣不如新”就指出了服装行业客户毫无转移成本、甚至有转移奖励的消费态势。
要知道,一件新的衣服总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体验,而消费者现在的这套衣服就算是阿迪达斯或者耐克的,也从来都不会妨碍他下一套衣服买李宁或者361度的。更换服装品牌,不仅不会对消费者带来任何困扰,甚至会让人感到非常愉悦。
在餐饮行业,客户的转移成本同样很低,上一餐吃的水饺,对下一餐吃面条没有任何影响。同样,客户甚至会在更换供应商的消费行为中找到愉悦的感觉:“最近这家店吃多了,菜单我都快背下来了,隔壁正好新开了一家,去新店吃吃吧!”
所以,在服装和餐饮行业中,转移成本的缺失、转移奖励的存在,导致现有品牌没有能力阻止顾客去尝试、容纳新品牌。因此,服装和餐饮行业中的现存企业,也就不断受到来自新进入者的竞争。而充满竞争的行业,注定是非常辛苦的。
难以容错的行业特性
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同时,服装和餐饮行业还有一个糟糕的共性:这两个行业都比较难以容错,它们的行业特性对犯错误的企业并不友好。
所谓行业的容错,指的是当企业暂时失利,能否在蛰伏一段时间以后,攒足力量东山再起。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逆风周期的时候,企业容不容易扛过低谷。
比如说,地产行业在不考虑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容错性是很高的。当一个市场的地产销售陷入低谷时,地产开发商只需要保持现有的楼盘、土地不动,稍微花上一些物业维护费,就可以熬到地产市场再次火热时候:哪怕要熬上许多年。当地产市场再次火热时,几年前建的旧楼盘只要维护得体,并不会比新楼盘难卖太多,而几年前的土地更是和新的土地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许多内地地产公司之所以在2020年到2022年开始的地产下行周期中受损严重,本质上是由于它们的杠杆放得太高。内地地产商的总资产和归母净资产的比例往往高达10倍以上、甚至20倍左右(尽管也有一些很谨慎的公司,但是在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了十几二十年之后,这些公司的规模往往不大)。地产行业本身的高容错性,没有能够扛住如此巨大的杠杆所带来的压力。
反之,不少香港地区的地产商的这一财务比例,往往在2倍甚至更低,比如新鸿基地产、长实集团、恒基地产、太古地产等等。同时香港地产公司往往还持有大量自持物业,在地产销售低谷期也能提供一定的现金流。因此,在地产下行周期中,得益于很低的财务杠杆比例,这些地产商往往更能享受地产行业较高容错性带来的优势。
再比如,白酒行业也是一个容错性比较高的行业。当白酒的销售量低迷时,酒厂可以把生产出来的酒直接存放。而存放白酒不仅没有多少费用、只要常温储存就可以,甚至还会带来好处:当企业度过低谷期以后,年份更长的酒还可以卖更多的钱。
与白酒行业类似的,还有苗木行业。当企业陷入低谷期时,苗木和林木会继续生长。当企业走出低谷期时,长得更大的苗木往往会卖出更高的价格:一株50厘米高的苗木和一株3米高的苗木,可绝对不是一个价格。
但是,对于服装和餐饮行业来说,它们的行业容错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企业在陷入困境时,一方面维护费用非常高昂,另一方面即使花了大价钱维护,企业的竞争力也很难保持。
先看服装行业,这个行业的主要成本是门店租金、员工成本、衣服成本。前两者在公司陷入低谷期时都难以节省,而且期间每个月花费的门店租金和员工成本都是净花费,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存货。卖不出去的衣服虽然会有一些残余价值,但是一则存放几年的衣服几乎就是废布,二则衣服成本只是服装企业成本中非常小的一块。因此,对于陷入低谷的服装企业来说,残酷的行业特性留给它翻身的机会并不多。
餐饮行业也是一样,这个行业的成本主要是门店租金、员工工资、食材成本,而这三者在企业陷入低谷期以后都很难削减,同时在低谷期的成本付出也全都打了水漂,不可能像白酒、土地那样,在将来企业复苏时还能产生价值。
因此,服装和餐饮行业在低谷期维护成本高、以及这些维护成本无法形成有效固定资产的特性,导致这两个行业的容错性都很差。一旦其中的企业因为某种原因走入低谷,想要东山再起,可谓难上加难。
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业态
对于好的行业来说,客户需求最好一直不变。比如,水电、风电的客户需求就是稳定的电流;银行的客户需求就是资金;白酒的客户需求就是某种口味的白酒;港口的客户需求就是稳定高效的港口装卸;原油公司的客户需求就是原油,等等。
但是,服装和餐饮行业明显没有这种优势,客户的需求一直在小幅度地变化。看看流行的服饰在每10年中的变化,以及每个10年中流行的主流餐饮的变化,你就会明白这种演变。
而且,服装和餐饮的行业变化,在中国市场会更加剧烈。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速,导致人们的穿衣打扮变化更加剧烈。这种变化不光体现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服装变化上,即使每个季度流行的服饰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新冠疫情带来的居家舒适办公潮流,都能给服装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而对于餐饮行业,经济增速带来的口味改变只是一方面,中国作为传统美食大国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餐饮新品类,更给这个市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动。这些年来,自助餐、连锁店、西式快餐、中式快餐、火锅、外卖,餐饮业态的变化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相比较之下,西方成熟市场一方面经济变动较慢,另一方面饮食结构单一,因此其餐饮市场的变动幅度比中国市场要小不少。
在无休止的行业变化面前,任何服装、餐饮企业,都很难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必须不断地跟上潮流。但是,潮流的把握哪有那么容易?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赌对潮流?
如何投资服装和餐饮企业
理解了服装和餐饮行业的共同难点,我们在投资这两个行业的股票时,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思考,会对投资服装和餐饮行业有所帮助。
谨慎付出过高估值。首先,考虑到服装和餐饮行业存在的诸多难点,包括低进入门槛、规模效应的缺乏、客户缺乏转移成本甚至有转移奖励,以及这两个行业在长期较大的行业变动,投资者不宜为这两个行业中的股票,付出太高的估值。
有趣的是,由于服装和餐饮行业中较大的变动,因此当一些企业在变动中受损的同时,赢家企业也往往会凭借短期爆棚的业绩,获得资本市场的极高估值(有时候能高达数十倍市净率、数百倍市盈率之多)。在这些估值下追高买入,无疑是风险非常巨大的。
不适合困境反转型投资。服装和餐饮企业一方面不适合追高买入,另一方面也不适合困境反转型投资、也就是当公司陷入困境时,以较低的估值买入、等待企业业绩反转。
其中的原因,如上分析,就是由于这两个行业的容错性太低,企业一旦陷入困境,需要很高的资金维持周转,而在困境中的挣扎也不会给将来走出困境带来多少帮助。因此,在这两个行业中进行困境反转型投资,会很容易陷入“价值陷阱”之中,也就是看起来买入估值很低、实则企业经营可能越来越差、导致买入时的低估值变得毫无意义。
频繁调研非常重要。由于服装和餐饮企业天生存在的低门槛、高竞争、长期变化的行业特性,因此即使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很难保持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所以,投资者需要对这两个行业中的企业进行频繁调研,多多走访它们的门店、观察顾客对企业的喜爱程度、观察它们竞争对手的变化,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数。好在,这种调研往往不太费事,只需要逛逛街吃吃饭、留意观察就行了。
寻找下一个风口。由于服装和餐饮企业较多的行业变化、极强的竞争,因此投资这个行业最好的机会,往往并不在于已经成功的企业,而是在于还没有成功、将要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企业。也就是说,投资者需要找到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企业,然后在企业被市场广泛知晓以前买入、在企业成为市场顶流时卖出。
选择卖铲子的企业。如果说寻找下一个风口企业,对投资者的调研能力、判断能力要求太高,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思路,就是寻找给服装和餐饮企业“提供铲子”的企业。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服装、餐饮企业理解为挖金矿的人,那么不管谁挖到金矿,这个淘金者群体总是需要铲子的,而那些提供铲子的企业就更容易产生稳定的竞争优势。
对于服装和餐饮行业来说,它们所依赖的纺织面料、印染、服装代加工、食品供应、冷链、厨师培训等企业,都属于这种“卖铲子的企业”,值得投资者留意。当然,合适甚至低廉的估值对投资这些企业也同样重要。如果市场已经意识到“卖铲子的企业更加稳定”、股票交易的估值已经很高,那么即使是稳定的“卖铲子型企业”,也不一定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
(作者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本文刊于08月03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