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锅陈年老汤平日酱肉时,老板独自一人从收拾到下料,架柴火铁锅大火酱色小火酱制一酱就是一个晚上,可谓辛苦至极,但每当清晨天微亮,酱汤肉香四溢飘来,各种酱品即将出锅送往酱肉坊,那种愉悦的心情,简直不言而喻!
据老板讲,他老祖爷爷曾是民国时期巴西大使馆的管家,无意中得此酱肉方子,解放后回到京城,本来就是家里闲来打个牙祭,住在大杂院一酱完肉满院子里飘香,东家尝一筷子西家来一小块,街坊们知道他家这门独到厨艺,都想过来学,可是这老爷子,你拿肉什子来在我这酱可以,分文不收,就是不教这门厨艺。当然人家老爷子在那个患得患失的年代,有忧患的意识,那个时候他想为子孙谋个技能,好在一招鲜吃遍天,就这样父传子子传孙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那段动乱年代,有许多人开始下海经商,酱肉坊老板一家就在东四隆福寺一带扎下了根基叫响了名号,可谁曾想隆福商厦一场大火将近百来年的风水不在,随着后来扩路拆迁,陈年老汤就此歇了多年;
现如今,陈年老汤酱肉坊来到了门头沟,就算是在爱玛裕文玩市场里面,老板说也是为门头沟人来重开的,因为啥?应为他是门头沟的女婿,他不指着这锅陈年老汤挣什么大钱,只为了传承这门子手艺,只要您吃着放心吃着有滋有味,您记住这个地方,成为回头客,在店里吃现烙的小烧饼夹肉,喝着稠稠的小米粥,还是三五一群就着大块朵颐喝酒,仿佛看见当年老街坊聚在一起,啧啧称赞老爷子各种酱肉真是绝了,想起这画面,他说就是他的幸福所在!
先是选食材:
猪蹄必须选前蹄,
牛腱只用后腿腱,
猪耳朵要把肥筋完全剔除,
选的牛舌不能超过16个小时,
五花肉必须要上五花,
一尺来宽的肉面,
肥瘦清晰相间……
拿回来之后,
收拾干净,
切成块状,
放锅里白煮。
白煮的锅,
一定要用不锈钢气锅。
这种锅可以通过压力,
让肉质更松软有弹性,
酱的时候更易入味儿。
制酱肉的调料,
包括花椒、大料、葱、
姜、盐、料酒、酱油、糖等,
不超过10种。
认为调料的作用,
只是去腥提香,是辅助,
切不可盖过肉的风头。
只有做出肉的本味,
才是真正的成功。
做酱肉的方法很简单,
没什么奇特秘方,
主要是火候和时间。
为此他专门买了几个秒表,
把煮肉的时间,
精确地以秒计算。
这除了足够的经验,
更多的还是,
个人对肉的理解。
他给小店取名,
“新派香酱肉”,
新派主要就在此。
他做的酱牛肉,
筋道有嚼头,
咸淡适宜、
味道深厚。
酱肘子,
肉头剔得很干净,
软烂醇香,
里外细腻进味。
酱牛舌松软糯糯,
带有淡淡肉味儿,
牙齿不好的人,
吃来绝对带劲。
最特别的是酱方肉,
他用上五花肉所做,
油脂遇热融化,
与瘦肉的味道融合,
愣愣的香,肥而不腻,
能绊人一跟斗。
如果再拿刚出锅的烙饼卷着,
热饼将油脂融化,
香气四溢,
咬一口入嘴,
简直是人间绝品。
如此美味,
就算深藏巷子,
也吸引了北京大批吃货。
还常有外地人来出差,
特意七拐八拐,
找到小巷子,
带上几十斤回去。
店里每天都能卖上,
六、七百斤肉,
而且几乎半天就卖完了。
“拿几块尝尝,
多拿点,甭客气。”
招待客户时候,
老北京的局气劲儿,
也给顾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欢您!”
顾客脱口而出的“告白”,
让十几平米的空间,
瞬间变得有趣起来。
如对同类美食感兴趣请关注公众号 餐创视频(微信CCZG668)
><>年将至,聊得最多的就是吃了。当代的饭局好像让人失去了新鲜感,满桌的大鱼大肉会让人觉得节日氛围越来越不浓厚,毕竟,在物资匮乏的从前,新年是人最大的期盼。
不过,在宋朝的酒局上:一切还是新鲜有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今天,来聊聊宋朝饭局里的饮料和酒。
宋朝版“喜茶”
古代没有红火的“喜茶”,但是宋朝的饮料选择也是异常丰富: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
“冰雪”是宋朝版的冰糕,“凉浆”是冰镇的发酵米汤,“甘草汤”是冰镇甘草水,“药木瓜”是用蜂蜜和好几种中药材把木瓜腌制一番,再搁到水里煮到发白,捣成泥,然后跟冰水混合均匀的清凉饮料。而“水木瓜”比较简单,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水里就成了。“凉水荔枝膏”跟荔枝基本上没有关系,主要是用乌梅熬成果胶,再把果胶融入冰水。
可谓是花样百出,而且不含色素,防腐剂。
迎客茶:滚蛋汤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宋朝的规矩:“客至则设茶,客去则设汤……”客人来的时候,端茶迎客,客人离开的时候,则送上一道汤,从官场到民间都是这样子。
宋朝人送客,其滚蛋汤里倒未必有鸡蛋。事实上,那时候的滚蛋汤根本不是汤,而是一种味道很甜的药水。送客时的汤要用甘草、砂仁、陈皮、白檀、麝香等等中药,加上竹叶、莲子、薄荷、杏仁、蜂蜜、金银花等等配料,熬成一碗浓浓的、甜甜的、温中补气、清热败火、对健康有益的饮料。
有点类似广式凉茶。
用羊肉酿酒的宋朝人
宋朝没普及白酒,酒的度数都特别低,酒桌上推杯换盏热闹的多是黄酒、果酒、药酒。如你所知,十几、二十几度的黄酒,烫着喝才够味。
但用羊肉酿酒……真的是超乎我们有限的想象力了。
用猪肉酿酒是岭南人的绝活儿,中原人打死也想不到这个创意。但是在宋朝,我们中原人曾经想到用羊肉来酿酒,叫“羊羔酒”。
北宋首都开封皇城前面有一条东西大街叫麯院街,这条街上有很多酿酒作坊,其中一些作坊主要酿造羊羔酒,售价很贵,一般人喝不起。——《东京梦华录》第二卷
由此可见,羊羔酒很名贵,或许跟现在国产名酒里的茅台和五粮液处于同一个档次。
羊羔酒的酿造首先当然是用料,羊羔酒用大米和羊肉酿造;其次是放肉的时间不同,羊羔酒是一开始就把羊肉汤跟米饭混合起来,然后拌曲酿造,其成品酒始终未经蒸馏。
例如南宋养生大全《寿亲养老新书》记载羊羔酒酿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诸曲皆可。将羊肉切作四方块,烂煮,留汁七斗许,拌米饭、曲,更用木香一两同酝,不得犯水。十日熟,味极甘滑。”
雪花酒和苏东坡的鸡尾酒
宋朝还有一种调酒方法:取羊腿一只,去皮去骨去筋膜,只留精肉,用温水泡净血丝,切成薄片,先煮后蒸,蒸到烂熟,切成肉丁,捣成肉糊,掺一点儿羊髓。
再掺一点儿龙脑,拌匀了,放凉了,装到小瓷坛里,什么时候喝酒,舀一小勺出来,往酒壶里一放,墩到热水里温一温,大功告成。
宋朝人管如此精心调制好的酒叫做“雪花酒”。
最后讲到苏东坡的鸡尾酒,当年苏东坡惹朝廷不满,被发放到黄州务农,工资停了,奖金没了,津贴什么更不用说,靠几十亩薄田养活家小,整天累得跟孙子一样,可是家里却不缺好酒。
他曾经异想天开,用糯米掺着蜂蜜来酿酒,以为酿出来会很甜,没想到最后蜂蜜腐败变酸,糯米长满绿毛,好像如今的臭水沟……喝完就不行了。
朋友送的多,他喝的少,自然会剩下,苏轼怕酒坏掉,也是为了保存,他找了一个大缸,把那些剩酒统统倒进去,盖上盖子,封上黄泥,什么时候来了客人,就从缸里舀酒待客。
这就样,他把不同牌子不同种类的酒混合在一起,就成了苏式“鸡尾酒”!事实上,苏东坡虽然博雅,绝对没听说过鸡尾酒,他也根本不懂真正的鸡尾酒应该怎么调制,他只是胡乱勾兑一下,胡乱喝喝罢了。
其实苏轼应该顺手从鸡尾巴上拔根毛,哗啦哗啦把酒搅匀,然后改名叫“鸡尾酒”。
大约要到八百年后,纽约某酒馆一个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的服务员曾经把几种剩酒倒进一个大容器里,冒充新酒给客人喝,结果鸡尾酒就横空出世了。
以上内容根据《宋朝饭局》一书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