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廊坊云报
近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明确,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在工作时应当规范佩戴清洁的口罩。《规定》已于2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进行专项立法的首例。
食品安全是生命线,不仅关乎百姓健康,还关乎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牢牢守住。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入口食物的卫生管理,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是在消费者之前与食物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保证食物在制作和传递过程中不受其污染,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同时,餐馆、酒店等场所人员密集混杂,食客就餐时口鼻暴露在外,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如不做好防护工作,自身健康也无法保证,还容易成为病毒和疾病的传播中介。
以前,员工佩戴口罩大多是相关企业的“自选动作”。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和各地卫生机构呼吁、引导并进一步要求餐饮服务人员正确佩戴口罩,保护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随心所欲、随性而为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遵守行业规范,要么根本不佩戴口罩,要么佩戴不正确、不规范,起不到防护作用。让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不能仅靠规范和倡议,还需要“铁拳”治理。《规定》明确,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体工商户处50元罚款,对其他餐饮经营主体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规定》的实施,为福建省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行业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全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借鉴。
当然,仅仅依靠执法部门来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让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规范佩戴口罩,还需要公众、行业协会、媒体共同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和必要监督形成长远的、可持续的行业自律机制及行业文化,使从业人员不再将口罩视为累赘,而是将其视为值得骄傲、自豪的餐饮品牌文化标签,自觉规范佩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时不愿佩戴口罩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顺利开展。
(记者 孙滔 编辑 王静)
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肖琪 魏明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厨为精”,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举世闻名,美食产生的背后,少不了餐饮人的辛苦付出。餐饮给顾客带来美食,却给自身留下“职业病”。
7月7日,川北医学院肿瘤姑息中心临床营养主任、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南充市临床营养学会常务委员、十佳优秀健康管理师,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预防医学、营养学教师张红宾,围绕《健康证办理及职业病防范》进行主题分享,带大家了解餐饮人背后的辛酸。
132种职业病外
别忽视工作有关疾病
为进一步推动南充烹饪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以更好面貌投身南充高质量发展,为南充建设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贡献力量。7月7日,由南充市烹饪协会、民建南充市委直属十二支部主办,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公司支持,“献礼二十大 坚守初心匠心”南充烹饪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交流会举行。烹饪行业专家、医卫专家齐聚,学党史、学政策、学行业标准、学健康知识等活动,以更好面貌投身高质量发展。
“餐饮人员包括管理、生产和服务人员”,张红宾介绍,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列出了10类132种职业病,其中并不包括餐饮行业。所以餐饮人的“职业病”不属于法定职业疾病,应称之为工作有关疾病。”张红宾表示,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往往是多方面造成,职业性有害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张红宾表示,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下,会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可以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
厨师危险程度名列前三
关注肝病毒感染带来的疾病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及作业环境的影响,都会成为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张红宾介绍,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接触的原材料、处理方式不到位、防护措施不彻底等因素。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精神或视力过度紧张等。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湿气重等的恶劣作业环境,都是造成餐饮人职业病的元凶。
“在各类职业病高危人群中,厨师名列第二,仅次于消防员”,张红宾表示,长期处于工作环境的餐饮人会患有一些常见的职业病,比如厨师就容易患油烟病、肥胖症、胃病等工作疾病。
此外,病毒性肝炎也是餐饮人常见的职业病之一,但相较于其他病症,由于病症表现不明显,更难为人所知。因此,做好餐饮行业人员的肝炎筛查、切断传播途径、提前给予疫苗保护等尤为重要。
张红宾呼吁,希望厨师等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工作,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树立健康屏障,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6月15日下午5:00,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13场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虹口区副区长章维、杨浦区副区长王浩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提问,上海对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核酸检测频次有何要求,尤其对于重点行业,能否分别介绍一下?
对此,赵丹丹表示,按照全市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总体部署,市防控办制定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即各区落实属地主管责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员工落实个人健康责任,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并逐步调整各项防控措施,其中对一些行业从业人员核酸检测频次作出了规定。
对重大工程建筑工地的所有人员,实行实名制健康管理,做到“一人一档”,实行封闭管理。从居住地返岗人员进场前居住所在楼栋7天内无阳性病例,且7天内不属于密接人员。进场当日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现场抗原检测须为阴性。因工作需要在建筑工地间流动的人员,严格实施“点对点”管理,离开建筑工地要做好离场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离场。进场后设置2天观察期,落实独立住宿卫生条件,每日做好抗原检测,48小时开展1次核酸检测,核酸和抗原无异常方可进入建筑工地。
对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的核酸检测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超市卖场、便利店、药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专卖店、电商平台等从业人员,要求每日核酸检测;餐饮、理发、洗染等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要求每日核酸检测。配送寄递人员要求每天上岗前开展1次抗原检测、下午开展1次核酸检测。
金融机构、燃气企业、工业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原则上每日进行抗原检测,并按所在属地的要求频次开展核酸检测。对外开放的营业网点和外出作业等与社会面接触的人员,应加大核酸检测频次。各行业也将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对防控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市防控办要求在7月31日之前,市民应每周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无核酸检测记录的市民,应及时参与社区便民筛查或至核酸采样点开展核酸检测。对长期卧床、行动不便老人、残障人士、婴幼儿等特殊人员,各区要提供核酸检测便利服务。
责任编辑:柴敏懿 图片编辑:乐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