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朝阳上哨。
青春不可复制。挺立夜空繁星下,军人的身影平凡而坚定。新战士刚下连时,他们眼中“英阿特”是一座难以被征服的山峰。
英阿特,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语意为“战场”。古往今来,这里都是边陲要塞。
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家乡的温暖,来到边关需要勇敢。这是一群朝气蓬勃的新战友,面对青春舒适圈,他们勇敢地选择了“出圈”,去感受新的青春价值,攀爬新的人生高峰。
5月南疆的夜晚,繁星闪烁,驻守英阿特的新兵,先后独立完成了第一次边防执勤任务。“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此刻,就像很多次寻常的“再见”,他们走下哨位,等待着下一次上哨,接受下一次挑战。
走近英阿特哨所——
头顶星空 脚下路长
■解放军报记者 徐娜 张强 通讯员 徐强 石晨光
连队办板报的任务,轮到了7班,时间定在5月中旬。4月底,7班长、中士李金朝召集全班讨论,目的是把板报的主题定下来。
以往开会严肃,这回李金朝让大家放开谈,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班长发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有人提起热门音乐,有人说起篮球赛季,还有人说起关注的视频……李金朝边听边记。
他带的班里有3名新战士,都是去年入伍的新兵。3人之中有1个大学生士兵陈健威。在李金朝心里,这个大学生“徒弟”不好带。巡逻、执勤、站哨、训练,他总比人家慢半拍;老兵和他谈心,他也提不起精神来。
打心眼儿里,李金朝想把这个担子压给陈健威。话题他早就想好了,围绕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但作为一班之长,他还是希望通过交流更多了解战友,尤其是这批新战友。
“最近的微信公众号都很关注青春这个话题。”19岁的陈健威话还没说完,李金朝就眼睛一亮。
讨论结束,他把陈健威叫到一边说:“你是班里的‘文状元’,板报你来策划一期‘青春是什么’。建议你和班里老兵们谈谈,先读懂边防军人的青春。”
李金朝(左一)、陈健威(中)和战友在点位上“喊山”。
只有青春的迷茫,没有迷茫的青春
陈健威来自广东的一座滨海小城。沐浴着热情的阳光,听着潮起潮落,入伍前的他,从未走过“在哨所走过的路”。荒漠戈壁和雪山,他只在电视和杂志上看过。
深夜,高原寂静无声。这种寂静让夜显得更加漫长,也让人将内心的孤寂无限放大。年轻的他,感到迷茫和失落。
第一次跟着班长李金朝上哨,陈健威很不适应。同行的老兵告诉他,这个点位距哨所不太远,他却走得像“腿里灌满铅”。“缺氧会造成体力下降,以后加强锻炼吧,小伙子。”老兵们说得轻描淡写,每一字都像砸在他心里。想起以后这条路要反复走,他的自信仿佛瞬间被浇灭。
以后的日子,沮丧和失落时常挂在陈健威脸上。他期待的军营青春,原来竟是这样一副模样。
“谁的青春不迷茫。”班长李金朝居然也知道这句歌词。一次巡逻间隙,李金朝和陈健威聊天,似有意也似无意地“反用”了一下这句话:“走过青春你会发现,只有青春的迷茫,没有迷茫的青春。”
2017年夏天,李金朝从老家出发,这个从小立志当兵的青年如愿踏上西去的列车。他记得那天的夜空,一片璀璨。
新兵下连已是翌年3月。那时,春花已开得绚烂,英阿特依旧雪花纷飞。一路上,汽车在盘山路上吃力地爬坡。随着海拔升高,第一次,李金朝尝到了“氧气吃不饱”的滋味。
翻过达坂,车窗外,哨所就在不远处。那是一片低矮平房,失落感如潮水袭来。迎接他的是排长胡雪峰,东北人、大高个,排长直爽的性格和温暖的问候,成为李金朝踏进哨所时最初的慰藉。
“人的一生总有一段时光,让人走过而有所感悟。边防路的崎岖和颠簸,给人磨砺,让人读懂青春。”胡雪峰说。
当最后一抹晚霞余晖散尽,漆黑天幕,群星闪耀。胡雪峰告诉李金朝和新兵们,每个人都是这片星辰中的一颗,“你可以选择坚守,也可以选择放弃——但这里就是祖国,我们头顶永远有星辰闪耀。”
那一刻,李金朝忽然长大。坚守的青春,他觉得值得尝试。
第一次上哨,边防军人一生难忘的经历。李金朝至今记得,那次是巡逻海拔4100多米的喀伊车山口,他担任巡逻队“炊事员”,身上背着沉重的炊具。到达点位,战友分成两组,体能好的上山观察,李金朝留在山下埋灶做饭。
时光飞逝。去年初,李金朝在巡逻途中度过了自己23岁的生日。这一趟巡逻的点位又是喀伊车山口。如今,他已成为连队的巡逻骨干,是这群守哨官兵中的“老兵”,也是每次出征哨点队伍的“排头兵”。
去年,李金朝被连队选为无人机操作员。经过培训,他顺利通过考核,担负起连队部分点位无人机巡逻任务。当年他上哨时巡守的“喀伊车山口”,如今已经可以通过无人机巡逻的方式执勤。
看着此刻站在身边的陈健威,李金朝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听着班长李金朝的讲述,陈健威也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跟随班长巡遍哨所的每个点位。
一周后是个晴天。李金朝再次带领陈健威和战友执行任务。站在某点位的山脚下,他们操控无人机平稳升空。通过回传的视频,李金朝再次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喀伊车山口,陈健威的眼前,则出现了一片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像,第一次以俯瞰的视角“空中巡逻”,不禁让他脱口而出一句话——
“青春不止眼前的琐碎,还有眼前漫长的边防线。”
星空下的哨兵。
你的梦连着我的梦,织成一个更宏大的梦想
来自浙江温州的列兵苏泽,入伍前在上海上大学。放弃大城市生活,他选择入伍。寻梦,是他选择军旅的初衷。
苏泽家庭条件不错,读书时,旅行、滑雪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小时候苏泽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可以驾驶飞机领略天地之博大、山河之壮美。大学以后,他第一次跟着大家到一位同学的哥哥在读的军校参观。
他羡慕整齐划一的队列、羡慕训练场上的拼搏和汗水,羡慕那身笔挺的军装……苏泽觉得,这里处处涌动着一种蓬勃昂扬的朝气。
父母劝苏泽想清楚再决定。他说:“当兵到部队,可比当飞行员实际多了。”
苏泽做出了自己的青春选择,从“云端”降落,寻找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梦,然后再去攀登新的“山峰”。
来到部队,苏泽和大家谈心才知道,很多90后、95后官兵,都是为了攀登心里的“山峰”,选择了绿色军营。
深夜,星光闪烁。为了不错过接哨,苏泽没敢睡沉。班长轻轻拍醒他,他立刻就起身、穿戴好装具,在军容镜前抚平军装上的褶皱,自信地咧嘴一笑。
带哨的班长朱江川见到这一幕,告诉苏泽:“新鲜劲儿还没过吧。等站得脚麻了、腿抽筋了,你可别哭哦。”
25岁的朱江川,2016年9月从重庆入伍来到英阿特。入伍前,他和同学都爱看军旅题材电视剧。在朱江川的老家大巴山区,他所在的中学每年有近百人报名应征参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如愿以偿的也就七八个人。
来到军营,朱江川发现这儿的氛围总是“低气压”——没有影视剧中的激情飞扬,只有直线和方块;没有炮火连天的场面、狭路相逢的“亮剑”,只有荒漠戈壁和漫长边防线。
连队坐落山脚下,距离最近的县城还很远,这条边防线被战友称为“星路”。因为披星戴月走在这条路上,都忍不住抬头仰望。
老兵告诉他,要想仰望,先要学会低头。“低头是走自己的路,仰望是要学会看未来。像星星一样照亮别人,才能照亮自己。”
第一次站夜岗,耳畔寒风凛冽,厚厚的大衣把自己裹了个严实。高原的夜比想象中还要冷。他抬头望,满天繁星好像流淌到他心里的泉水,他的脑海一片清澈。
站在神圣的哨位上,朱江川红了眼眶。他想家,想起家乡的重庆小面,想起母亲的面容。
他还想起,远方是万家灯火,脚下是祖国山河。再次仰望“星河”,他的内心突然被这幅“星垂平野阔”的画卷深深感动……
朱江川恍然觉得,他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梦,这个梦是闪光的、有颜色的。
后来几个春节,朱江川都选择在连队守防,没有回家陪伴父母过年。如今,苏泽和他“师傅”一样,也喜欢在山巅遥望满天星空。他觉得军人,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你的梦连着我的梦,织成一个更宏大的梦想,“站立山巅守护母亲,心里很踏实。”
“不是不想家,只为那万家灯火更璀璨。”朱江川说,有一次,他和战友在副连长玉苏甫·艾山带领下,前往海拔2200多米的某沟口执行潜伏任务。
凌晨3点,他们从连队出发。不久,天空下起了雨,朱江川和战友冒雨来到任务地域。雨越下越大,身后不远处就是英阿特村,看着村庄依稀的灯光,副连长玉苏甫·艾山说:“我们身上穿的是军装,要牢牢地‘钉’在边防线上。”
大雨持续到清晨,任务结束。“冰封雪岭万重千山,忠诚守防铁心戍边,山巅遥望万家欢……”他们一路唱着连歌返回连队。
回头眺望村庄,炊烟袅袅升起——此情此景,让朱江川心生感慨,这就是梦里的景象。这就是青春。
李俊熙给戍边石描红。
青春是头顶星空,也是脚下长路
在英阿特边防连,成长不是稀缺品。
19岁的新兵李俊熙来自广东惠州,入伍前他学习烹饪专业。今年春节是他第一次离家过年。他最想念的人是母亲。用他的话就是“太想了”。
“五一”假期,连队组织官兵聚餐,提前征求大家的意见,将官兵们的家乡菜端上餐桌。5月1日这天,李俊熙主动帮厨给战友们送上特色家乡美味。
吃着家乡味,新兵们觉得连队更像一个家。
下士文添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的父母一直在城里打工。在连队生活惯了,文添熟悉这里的一切,班里战友每个人都有他叫顺口的“昵称”。每个人的生日,他都记得。
去年夏天,一个周末夜晚,夜色朦胧。宿舍里,满脸堆着笑的中士马春兴,见文添歪在床上闭目养神。小心翼翼,他从内务柜中拿出一个小蛋糕,顺手用食指黏上奶油,抹在文添的额头。
营区草坪上,祝福的气氛已经满溢。为了给文添过21岁生日,大家三三两两、背靠着背坐在草坪上,唱着大家喜欢的歌。微风吹来,歌声久久在夜空中回荡。
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文添清楚记得新兵下连后,他幸运地被选拔参加上级组织的报务员培训。学成归来,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到某驻勤点执勤。
进驻第二天,官兵们前往海拔4100多米的某点位巡逻。一个陡坡下,大家贴着崖边行走,脚下是四季不融的冰雪。“这条路你没走过几趟,跟着班长的脚印迈步,小心脚下。”连长赵利军走在队伍前面不住口地提醒。在他眼中,文添“还是个孩子”。
入伍前,文添一直在上学,走出校门就走进了营门。他说,边防让他懂得,有些知识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守在艰苦的地方,更容易收获成长。
一次,文添和战友在班长马春兴的带领下到驻勤点执勤。执勤期间,战友要轮流做饭,这对文添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天轮到文添做饭,他的土豆丝切得比筷子还粗。炒的菜“卖相”不好,但是战友依然把饭菜吃得一干二净。大家笑着说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文大厨的美味”。
驻勤点上的一日三餐,大家都会吃得有滋有味。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有滋有味,青春才有滋有味……如今,文添烧菜的本领不断“精进”,越来越受到战友们的欢迎。
“我们连队的兵,人人当大厨。”去年4月,文添第一次休假回家。到家后,他主动接过母亲手中的锅铲。尖椒炒牛肉、炒腊肉、炒土豆丝……至今,文添还记着父亲吃到这些饭菜时的激动,“普普通通几道菜,让父亲吃出了‘更深的滋味’。”
对于来到英阿特还不足一年的上等兵曾文龙来说,哨所是他青春淬火的熔炉。
“如果不当兵,我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会从南闯到北,从梅州来到西陲,更想不到自己能登上这么高的山,自己会这么坚强。”曾文龙说。
入伍前,曾文龙参加一个网络问卷,上面有这样一道题:你的青春是什么?
来到英阿特,曾文龙第一次见到了雪山、冰河,感受到了这里凛冽的风,做出自己“迟到的回答”:“来到这里,经历每一件事都充满挑战。青春就是爬过一座座山,最后选择远方!”
18岁,远方不远。守护在边防线上,青春是头顶星空,也是脚下长路。
(图片:董欣宇、陈 洋、戚东波摄)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里的春天,通常来得晚一些。守山十几年的老兵告诉新兵陈永彬,当山风变暖,山里就会盛开深红浅红的杜鹃花。仿佛一夜之间,伴着次第开放的花海,这名22岁的水兵迎来他守山的第一个春天。
和战友们一起,陈永彬拿到了连长发放的“心愿卡片”:如果这个冬天你将离开守望的大山,你希望给这里留下什么?
每年这个时候向官兵征集心愿,是驻守深山海军某部的一项传统。官兵们写下自己的心愿,挂在营院中一棵石楠树上。风吹过,将心愿诉说给群山,风吹向更远的地方,也会将心愿诉说给远方的大海。
心愿,寄托水兵对未来的期许,那里是他们心灵的“星辰大海”。品读心愿,我们会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官兵,对青春、对价值都有着不同的思考。
但这些心愿的底色是一致的——
“坚毅清澈且永远灿烂”“守护内心的一份炽热”“勇敢尝试不留遗憾”……在每一个心愿下面的“个性签名”栏里,每一个“签名”都在不同维度上承载着水兵对担当、对使命的理解,对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那天晚上,陈永彬和班长一起站在山顶,抬头仰望漫天繁星。转过头,他看到班长眼中也闪烁着星光。
“我们守在深山,但是我们看得见大海,我们头顶上的蓝天与星空就是倒映着大海的镜子。”班长说,想念大海了,我们就抬头看一看。
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陈永彬把这段话写在了属于自己的“心愿卡片”上。他相信,在这座大山中,有些心愿源自一种根植于灵魂的精神。
深山中一群水兵的守望——
远方有海头顶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
■凌寒羽 陈晓雷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 飞
因为热爱,岁月不觉漫长
已经很久没有返乡探亲,踏上这条熟悉的通外山路,廖延柯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
放心不下交代给连队好友的事,拿出手机又挨个发了叮嘱短信,他抬起头将目光望向车窗外。
这是一条盘山路,宽度刚够2辆汽车并排行驶,汽车每行至一个转弯,驾驶员都会轻踩一脚油门……常年往返这条从连队营区到县城唯一的山路,守山15年的廖延柯,早已习惯了这种颠簸。
车窗外正是山中最美的季节,廖延柯眼中,每一帧变化的风景都和15年前那么相似。时光流转,但往返跋涉这条山路的记忆“并不如烟”,老兵甚至对路边的每一棵树都如数家珍。
15年前,相同的路上,山上同样开满杜鹃花,还是中士的廖延柯乘坐一辆“绿皮车”进了山。在此之前,他曾在一个偏远连队服役,由于技术过硬,被推荐为组建连队的首批技术骨干。
廖延柯记得,那时候进山的路还是砂石路。最让他感到“转不过弯来”的还是“身份”的变化——一夜之间,自己从守海的水兵变成了守山的水兵。
到达营区,天已经完全黑了,抬头仰望,廖延柯被这漫天的繁星“惊艳”了。翌日清晨,伴着清脆的鸟鸣声睁开眼睛,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出营房,熟悉的蓝色被绿色取代。他记得,风吹过山林,那景象很像曾经守望的大海。
然而,这里没有大海,只有连绵无尽的大山。尽管有心理准备,廖延柯还是抵挡不住内心的失落。在山里守了不久,他内心“防线”快崩溃了。
那时山里条件很落后,只有2部座机电话,他时常守在电话机旁,给以前连队的班长陈一波“诉苦”。放下电话,他再一头钻进阵地机房。
连队水兵们的“全家福”。刘 霖摄
日子清冷孤寂,业务枯燥单调,各类数字代码、装备难题填满生活的缝隙,廖延柯觉得有些“喘不过气”。
思念如海潮般蔓延开来,凝聚成一种复杂的情感——他的心仿佛被潮水围困,变成了一座孤岛。
“班长,这里山连着山,真不知道我这水兵当得有啥意思?”
“意义可大哩!守在山里苦练本领,时刻把一双眼睛擦亮,战舰才不会迷航。再远的海,我们‘山海’配合好才能守得好。”
又一次拨通电话,听着班长陈一波语重心长的话语,廖延柯被说得动了心。抬头仰望,闪烁星海就像海面上的粼粼波光,那一刻廖延柯的心也仿佛被星光点亮。
接下来几个月,从信息线路到装备,各类建设任务不轻松,廖延柯顶在技术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技术人员学习过程中,他从来是最刻苦的那一个。
才几个月光景,成为全连“技术大拿”的廖延柯,也在枯燥的能力锤炼中,找到了乐趣。
去年,连队来了一批00后新兵,上级让廖延柯当“帮带师傅”。第二天,他就带着新兵们上了山。“这座山需要我们,远方的海需要我们,战舰上的兄弟需要我们。”廖延柯一边登山一边和新兵聊天。
在这位老兵看来,人生的乐趣来自内心的满足,“被需要”是一种获得,它让坚守有了意义。
晚饭后,廖延柯指着头顶那颗最亮的星,对新兵陈永彬说:“你看嘛,星海也是海。最亮的那颗星,就是海上的灯塔。人生航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艘战舰,都应该确定一个前行的方向,一个目标。”
“向蔚蓝大海传递来自大山的‘声音’,需要坚守和热爱。”后来,在廖延柯带领下,陈永彬实现了第一次电台通联、完成了第一次紧急任务……他觉得心里的热爱,应该像那片海一样,是广博的、汹涌的、澎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热爱就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
廖延柯休假前一晚,“师徒”两人又一起聊天。
“师傅”说:“守山多年,感谢那份陪我走过漫长岁月的热爱。”
“徒弟”说:“因为热爱,岁月不觉漫长,青春更显纯粹。”
漫长巡线路是青春的“宝藏”
自从在手机上听过那首流行歌曲《孤勇者》,二级上士廖启发就开启了“循环播放”模式。
这位常年在大山里跋涉的巡线分队分队长深知守山不易,而他也被大山磨砺出石头一样坚硬的性格。
山中四季分明,夏天鸟鸣虫吟,冬天冰凌满枝,在常人看来的诗意风景,而在巡线老兵眼中却是要攀越的险途。
山上山下昼夜温差大,官兵巡线一趟,身上穿戴什么、背上携行什么,爬杆注意什么……这些都需要官兵们亲身经历几遍,才能从容应对。
就像廖启发说,巡线兵每年在山里扎扎实实走几个来回,“经验都是汗水里泡出来的”。
这几年连队保障任务愈加繁重,每次巡线短则一两周长则几个月,廖启发带着战友风里来、雨里去,其中遭遇的艰难险阻,一言难尽。他自嘲,分队每个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笑容淳朴真挚。
巡线路上。刘 霖摄
今年初,山里下了一场小雪,路上湿滑泥泞,官兵们穿戴整齐准备出发。这次,队伍中有不少年轻面孔,而带队的依旧是廖启发。
“这次巡线,要给上百公里的杆塔线路做‘体检’,任务重、时间紧,必须确保不出丝毫差池……”给大家作动员时,廖启发神情严肃地说。
不久,带着一份翔实的线路“体检报告”回到营区,看到列队欢迎的战友们,一向不苟言笑的廖启发瞬间感动了。“这下战友们可以安安心心过个春节了。”那天晚上,廖启发给妻子发信息报平安。妻子才知道,这已是丈夫第6次参加冬季巡线任务。
第一次参加这项巡线任务,那个冬天格外寒冷。还是中士的廖启发,也是在分队长的带领下踏上巡线路。“初来乍到,心里完全没谱。”廖启发的家乡在平原地区,不习惯走山路,那一趟巡线让他有了“早点退伍”的念头。
指导员张令和廖启发是“老乡”。春节前夕,张令就在连队第一次开展了“心愿征集”活动。“在外过年,谁都会想家。大家只管写心愿,我负责帮大家落实。”张令对新兵们说。
连队条件有限,张令想了各种办法。他发现,新兵的心愿有一个共性——想家。“干脆咱们来个‘团圆连线’。”于是,他让老兵瞒着新兵联系了他们的家人,并挨个为新兵们制作“问候视频”。
那晚连队学习室成了“幸福的海洋”。播放视频时,有人腼腆地捂着脸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有人看到亲人们流泪的样子,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坚强……这次连线后,战友们都觉得,彼此的心更近了。
也是因为这次连线,廖启发被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视频中母亲说的话:“指导员听说咱家的困难,让他在城里的同学来家里探望……”
接下来的一次巡线任务,廖启发随队出征。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铁塔、一条条横空架设的银线,在第2次参与任务的廖启发看来,“征服铁塔和银线,就是战胜自己的懦弱”。
“爬杆、修理、接线,需要练就过硬技术,野外宿营、跋山涉水,需要熟悉地形,更需要勇气和耐力、健康体魄。”如今和队友们回忆当年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廖启发觉得那都是青春之路上的“宝藏”。
一次巡线路上,爬杆的时候都很顺利,在杆上修理时,廖启发脱下手套操作,一不小心从塔杆上跌落,被树枝挡了一下又摔在地上。
廖启发顿时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再次睁开双眼,他看到的是队友一个个焦急的神情。在大家搀扶下,廖启发坐了起来,确定自己“伤得不重”,他决定再次出发。
完成任务回到营区,他被送往城里的医院检查。在给妻子的信息中,他这样写道:“真的庆幸这次自己还能醒来。有家人的关心,有兄弟们一路搀扶,这条路上吃再多苦,都值了。”
温暖如山风,幸福在明天
军人字典中所谓“热闹”的定义,常会伴随着温馨的团聚。于是,这座大山里每一个热闹时刻,也便承载着水兵们的期盼和思念。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一级上士伊赛国心心念念的团聚来了。
从去年春天就开始计划,到来年春天才“落实”——在妻子吕欣韵看来,只为看一眼丈夫伊赛国眼中的“星辰大海”,这趟探亲之旅意义不凡。
吕欣韵也曾是一名军人。只是两人之间最初的“距离”相隔太远太远——一个守着山、一个守着海。
他俩相识于士官军校。因为缘分,他们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学习结束回到各自坚守的地方,他俩的心却再也没有分开过。不久,他们做了一个决定:用一生的牵手,来感恩命运的安排。
走进婚姻殿堂后的第3年,这对小夫妻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家。这一年,吕欣韵面临进退走留。为了给伊赛国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她和父母家人商量后选择离开部队,并来到丈夫的老家江西九江生活。
后来,为了照顾伊赛国的父母,这个河南籍儿媳,拎着大包小包住进了公公婆婆的家。南北方生活差异大,两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磕绊——吕欣韵无法适应九江一到冬天就湿冷的气候,伊赛国的父母也吃不习惯儿媳擅长的面食和炒菜……
老兵伊赛国望着远处的大山。刘 霖摄
一次,伊赛国打来电话问候,老两口不好意思地说:“媳妇啥都好,要是会做江西的炒米粉就好了。”这个“心愿”后来被吕欣韵知道了,她噗嗤一声笑了,大大方方地说:“这有啥难的。”
接下来一个月,在当地工作的吕欣韵向邻居和同事拜师“学艺”。江西米粉,制作工艺讲究,炒米粉时关键在火候,这需要她“多上手”——那个月,吕欣韵的同事吃了她整整一个月“各种口感的米粉”。
去年伊赛国回老家探亲,第一次听媳妇的同事们聊起这件事。
翌日吃上了妻子亲手炒的米粉,听着父母“左一句、右一句”对儿媳的夸奖,他这个常年不着家的“顶梁柱”心里,瞬间漾起一丝甜意。
离家归队时,在县城的汽车站,夫妻俩依依惜别。那天,两人一起约定:来年,她要去看他守望的大山。
汽车发动,看着妻子的身影越来越远,伊赛国的心里满是愧疚。从那天开始,他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对团圆的滋味,他心中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这个春天,还有很多官兵的心愿与团圆有关。二级上士徐树森和战友商量,给妻子准备一份“特殊礼物”——大山里的婚礼。
前年春节,徐树森原本计划休假回家登记结婚。在网上,这对恋人提前选好了戒指。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俩只能做出一种选择:推迟婚期。
妻子位平在一家医院急诊室当护士。这两年每次疫情防控出现反复,她都坚守在抗疫一线值班,有时好几个月不能回家。
一边是暂停休假,一边是隔离值班……2年时光,相隔两地的这对恋人,团圆成了奢望。
去年底,徐树森终于获准休假回到老家山东。位平每周要上3天夜班,能在一起吃顿饭,对他俩来说都是幸福的。
突然接到通知,因紧急任务,徐树森需要提前归队。匆忙之间,他俩拿上户口本走进民政局,在工作人员的祝福声中完成了登记。
结婚证上的合影,是在民政局对面的小照相馆拍的。两人的笑容却甜蜜“爆棚”。
走出民政局,阳光正好,一如此刻他们的心情。这一刻是新生活的起点,他们心里充满期待。
翌日徐树森就要返程归队。“以后的路,我们携手一起走。”徐树森开始规划他们以后的人生。就像位平说的那样,“一个家,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
“我们办一个‘军营婚礼’,和战友们一起热闹热闹。”几天前的那个傍晚,春风正暖,徐树森和位平商量着即将迎来的“探亲婚礼”。
温暖一如此刻的山风。水兵们守望的大山,也在期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源:解放日报
公园舞降不下来的噪音、湖泊旁屡劝不止的垂钓、孩子脚下横冲直撞的滑板……深受市民喜爱的公园却藏着诸多烦恼。要解决这些烦恼,只靠公园园长还不行。为什么?因为有人认为,园长“高高在上”,再怎么沟通,彼此之间似乎都隔着一堵墙。
把这堵墙消掉,需要一群特别的园长。此前,本市绿化市容部门公开向社会招募一批市民园长。目前,首批市民园长已经在部分公园走马上任。和专职园长相比,市民园长无论是权威性还是专业性都逊色不少,他们的话,会有人听吗?
“降级”园长反而能“交心”
8月2日9时,杨浦公园内。树荫下,市民们享受着惬意的时光,但其中也有不和谐的“风景”——公园东南角一棵柔弱的鸡爪槭,被几位中年男士当成了单杠。
3个人的出现,迅速扭转了局面。一看到他们,吊在树上的游客立刻放开树干,还主动说了声抱歉。这3个人,就是今年5月14日正式上岗的市民园长相军、李建军和刘幸,也是杨浦区首批上岗的市民园长。
“如果是园长上去教育,有的人甚至会说,公园种的树,就是为市民服务的。”59岁的相军在3位市民园长中最年长,退休前是一名冶炼行业的职工。他坦言,市民园长虽然“降了一级”,反而能和其他游客说上话,甚至交上心。
相军告诉记者,这些拿树健身的游客他都认识,以前很少这样做,聊上几句,才知道他们家里有点事不顺心。见到老熟人来劝,岂有不给面子的道理。
虽然三位市民园长都谦虚地说自己是“降级”的园长,但多聊几句,才知道“来头”不小。比如58岁的李建军以前是机械制造业的管理人员,而48岁的刘幸则在银行业担任要职,难怪在岗位上适应得那么快。
在李建军看来,市民园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游客聊天,及时劝阻损坏公园设施和园林植物以及不文明行为;情况一切正常时,则听听游客对公园的建议,再从他们的口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微隐患。
上任至今近3个月内,李建军他们每周至少会在杨浦公园内待10个小时以上,有时聊得太投入,常常错过饭点,等到肚子叫了才反应过来。
上任“三把火”赢得口碑
刘幸说,上任以来,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一件是上任后的第一次“园长接待日”,有周边居民反映,杨浦公园自5月1日起延长开放后,夜间的广播声音较响,影响家里的孩子备战高考。他们反映给公园管理方后,不仅广播的声音变小了,整座公园在6月下旬似乎也进入了“备考期”,比平时安静了不少。
第二件事也和公园延长开放有关,原本愉湖旁的凉亭开放到19时,公园延长开放后凉亭开放时间被改到了18时,很多乘凉的市民不习惯,见到晚上巡园的市民园长便唠叨几句。很快,园方又恢复了原本的开放时间,同时安排了更多安保力量,确保水域周边的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最后一件事,则是市民园长们自己发现的,随着夜间开园时间延长,他们觉得很多道路的照明太暗,便提议增加了8个探照灯、5个路灯。在“敲敲打打”上颇有心得的相军和李建军还提议,把路灯的外观做成欧式的煤气灯,使整个夜游环境显得更加雅致。此举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目前,在杨浦区像杨浦公园一样配置了市民园长的公园还有7座,总共有20位市民园长。“当市民园长没有报酬或补贴,反而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应付各种麻烦。”相军表示,但这是一种荣誉和责任,在一年的任期里,他会坚守岗位,争取赢得大家的口碑,再连任下去!(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