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来了》
今天(7月31日),我们邀请来到《新闻联合播》演播室录制<校长来了>特别访谈的是曲靖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李德安,大家的问题李老师也会一一解答!
< class="pgc-img">>今年曲靖市第一中学的预估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今年具体的招生人数计划是多少?会招收哪几类特长生?昆明的学生可以报考曲靖市第一中学吗?
有些学生的分数在录取分数线周围徘徊,您觉得在多少分他可以试一试?多少分就可以放弃了?
家长也有担忧,孩子进到学校会不会压力特别大,承受不住?
如何保证分校的教学质量和本部一样?
............
更多大家关心的问题,
在今晚都市频道《新闻联合播》
访谈节目“校长来了”中,
曲靖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高级教师李德安
会为大家详细解答。
< class="pgc-img">>扫描下图二维码,
今晚19:30
观看条码讲堂特别版网络直播。
< class="pgc-img">>曲靖一中一直是
云南教育的骄傲,
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
与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名校!
曲靖市第一中学
曲靖市第一中学,地处云南滇东北珠江之源的曲靖市,创建于1913年 ,至今已有107年历史。现在学校占地130亩,在校学生3000余人,有54个教学班,有特级教师14人,正高级教师13人、高级教师13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4人。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润泽教育”的办学理念,上百位老师用点点滴滴的付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一代代学生成长成才。
< class="pgc-img">>曲靖市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 董善清:“四年前(2016年)率先实行导师制,每个班级有一个班主任,之后配两个导师,每个班级有50人左右,一个老师要负责17人,要全方位地负责他的学习、生活、心理。”
< class="pgc-img">>2017年,曲靖一中创建智慧课堂,课堂问题可以在线通过平板电脑发送给学生,学生完成后再在线提交给老师,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师可以精准地掌握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辅导。
曲靖市第一中学 教务处主任 董善清:“如果学生有问题不懂的,在课下可以通过平板的形式将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就可以在平板上解答。”
< class="pgc-img">>学生 吴锐:“我们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勤勤恳恳、踏实能干,认真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在休息时间也会尽量待在办公室里,耐心细致地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
< class="pgc-img">>在这所百年名校的爨文化博物馆中,一件件展品也展示着曲靖灿烂的文化,其中,以爨宝子碑为代表的爨文化,记录着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500余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 class="pgc-img">>爨文化博物馆 柴瑞阳:“这块碑提供了特别有力的文物史,告诉我们律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它的字体自成一派,叫做爨字体,我们也会为学生开设一些兴趣班,让他们来学习一些爨体书法,更多地了解曲靖文化。”
< class="pgc-img">>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先后培养出抗日名将王甲本、开国少将徐文烈、原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等诸多杰出人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1918年毕业于曲靖一中的桂涛声。
爨文化博物馆 柴瑞阳:“1934年,他北上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那个时候他创造出的歌曲,最令人熟知的叫《 太行山上》,这首歌激励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能够取得胜利。”
< class="pgc-img">>厚积淀、还要宽视野。课外活动中,曲靖一中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立体成才。美术、音乐、篮球、武术、太极等选修课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舞蹈社、街舞社、读书社、象棋社等三十多个社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 class="pgc-img">>学生 吴锐:“在一中非常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各类学习风气特别昂扬向上。”
学生 胡艺筹:“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 class="pgc-img">>近年来,曲靖一中更是蒸蒸日上,源源不断地向全国高校输送优秀生源,先后斩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百强中学”、“云南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等殊荣。
< class="pgc-img">>《校长来了》访谈节目
●《新闻联合播》周二到周五22:15播出,周六22:45播出,周日22:15左右播出;
●网络直播:条码讲堂推出的专题节目“校长来了”视频,周二至周日19:30直播。敬请收看!
校长来了 中考志愿填报答疑解惑
珠源之地桃李芬芳:
走进曲靖市第一中学
今晚播出,敬请收看!
直播平台:云视新闻七彩云、云视网、云南手机台
< class="pgc-img">>全方位掌握中考志愿精准填报,清晰定位,集中了解各学校条件和招生政策,才能选到心仪的学校!赶紧准备好的你的小纸条砸来吧,条码君会帮你亲自递到校长手中哦!
< class="pgc-img">>下期预告
明天(8月1日)《校长来了》特别访谈,将关注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邀请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杨珺琳为大家答惑解疑,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千万不要错过。
< class="pgc-img">>记者:李娟 米志宏 董燕萍
编辑:梅岭
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身为沾益区望海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晏露珍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不论严寒酷暑总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自2013年就任望海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以来,她每年至少有300天在学校度过,曾因加班到深夜遭遇抢劫,在外出协调资金的途中受伤导致右脚严重骨折,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的她曾先后收获“曲靖市名校长”“曲靖市2018年先进个人”“2019年度曲靖好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师德标兵”“第一届云南省文化校长”等荣誉。
面对新建学校的招生难题,晏露珍迎难而上,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学校管理。通过多方协调,先后建成了望海小学天文气象馆、模拟生态馆、科技探究馆、科技互动馆、室内羽毛球馆和智慧云课堂,同时配备了钢琴室、扬琴室、古筝室、琵琶室、象棋室、围棋室、智慧教室,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为实现“建幸福校园、育阳光少年”的目标,她以党建为引领,以星火燎原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功探索出“追求独一、关注两情、三维设计、明精活实”的幸福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统考成绩连续6年居沾益区小学校榜首,全科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100%,全科优秀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长年累月忘我工作,不仅透支了她的身体,也让她对家庭成员疏于照顾。2001年,晏露珍的丈夫因车祸重伤昏迷,当时全校正在筹备期末考试,她只请了3天假在医院照顾丈夫,因工作脱不开身又匆匆赶回学校,只能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到医院照顾丈夫。2010年,晏露珍的母亲做子宫癌手术、唯一的弟弟又全身86%烧伤住院,她只能打电话嘱咐在场的亲朋好友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弟弟,就连接送自己的儿子上学放学都成了奢望,晏露珍总说:“还有更多孩子需要我呀!”
自己的小家原本就不富裕,父母在农村需要赡养,爱人属三级伤残,儿子还在上学。即便如此,热心的晏露珍却经常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帮他们交教辅资料费、校服费,甚至医药费,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精神,一路与师生并肩同行。
市文明办供稿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南网讯 (记者 张蕊 黎鸿凯)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珠江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称曲靖为“爨乡”。作为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荟萃之地,曲靖在两千余年苍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演绎出以二爨、堂狼、铜商、民族风情等为主的珠源特色文化,留下了“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神品第一”的爨龙颜碑,为世人所推崇。
9月8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曲靖行采访团网媒记者走进曲靖一中,爨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平永为大家介绍《爨宝子碑》,解读爨文化的艺术价值。
跨越上千年的历史 大小爨碑保存至今
爨文化,即是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历史的齿轮已经碾过,但广大的曲靖人依旧对以《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代表的爨文化耳熟能详。
在陆良县彩色沙林西面约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古老的《爨龙颜碑》。大殿外,是一条寻常的乡间小道,《爨龙颜碑》陪伴了薛官堡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们。走进殿内,只见一块《爨龙颜碑》立于中间,爨碑的碑身被玻璃罩住,风化严重,看上去斑驳陈旧。打开灯,能比较清楚地看出碑上的刻字。
《爨龙颜碑》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称“大爨碑”。而被保存在曲靖一中爨文化博物馆内的“爨宝子碑”高1.83米,宽0.86米,厚0.21米,碑身较小,字数较少,全碑共计388字,俗称“小爨碑”。这两块古碑距今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这背后经历过许多曲折,而发现它们的故事,更是充满了偶然与传奇。
爨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平永介绍小爨碑
1778年,曲靖杨旗田村一个做豆腐的村民从地里挖出一块石碑,觉得这是块压豆腐的好材料,便叫村里的乡亲帮忙把石碑搬回了家,这一压就是74年。
清咸丰二年的某一天,这块石碑迎来了改变命运的重大转机。这天,南宁知府邓尔恒在厨房闲逛时,无意中发现豆腐表面若隐若现的字迹。直觉告诉他,这些字非比寻常。顺藤摸瓜,邓尔恒在杨旗田村的一家豆腐作坊,见到了这块石碑,就是现存放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
早在邓尔恒发现《爨宝子碑》之前,云贵总督阮元就在曲靖发现了另外一块爨氏时代的石碑。清道光六年,刚刚担任云贵总督的阮元,专程来到陆良薛官堡。当他穿过村中晒谷场时,被一块用来打稻谷用的石碑所吸引。阮元命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上面的字迹逐渐清晰起来,才发现这是《爨龙颜碑》。
斯人已去,但两块爨碑的拓片却从此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并被康有为带到了日本,为世界各地书法家及爱好者所赞赏。
《爨龙颜碑》如今的守碑人,是75岁的老奶奶王亚秀,王奶奶的老伴,从退伍后便在这里守着《爨龙颜碑》22年,去年,老伴过世后,王奶奶便继续着老伴的使命,夜以继日地守在《爨龙颜碑》碑亭外的小房子里。向大家说起了这背后的故事:薛官堡的老百姓们,从道光年间开始,就把这块碑当作救命恩人。有了它,老百姓就不再受苦,身体健康。老几辈的人,都会把这块碑当药吃,稍微敲一点点,拿来煮水。
爨宝子碑局部
大小爨碑记录爨氏辉煌 传承书法艺术价值
爨氏作为东汉末至唐初的“南中大姓”之一,是当时滇东和滇池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大小爨碑对于研究爨氏历史及其政权的组织机构、礼乐制度和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两块爨碑的书法艺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爨龙颜碑的碑文记述了爨氏家族的远祖世系,墓主爨龙颜祖孙三代的职官仕历及本人的显赫功勋。据考证,爨龙颜活了61岁,比爨宝子长寿,因此,碑身形制高大,碑文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东汉末年至唐代中叶统治南中地区的世家大姓爨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正史的不足。而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非常自豪地从侧面证实了爨氏的强盛,折射出滇东这块沃土昔日的繁荣。
《爨龙颜碑》书法雄强茂美,笔力遒劲,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不像《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爨龙颜碑》笔画圆润刚强,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递变过程的实物佐证,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而《爨宝子碑》矗立在今天的曲靖一中校园内,成为人们研究爨文化的重要源泉。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即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
行走在曲靖的大街小巷,爨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延续着曲靖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商家的招牌、广告,企业名称......很多都是由爨体写成的。爨文化除了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也受到当下越来越多的曲靖年轻人的关注。
对此,曲靖书法家陈正义的学生郑博容表示,爨体是云南特有的文字样式,它不同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字,老百姓看得懂、能接受。曲靖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了爨体,这样既弘扬了曲靖本地文化,同时也发扬了爨体,把它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曲靖一中校长李晶接受记者采访
学习爨体八年郑博容,说起对爨体的第一印象,他形容:看上去笨笨的。“爨体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字体,但是这恰恰给书法爱好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常规的楷体已经是一种标杆和模范,大家都很难超越它,爨体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出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可能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学习爨体多年来,郑博容都一直保持写爨体的习惯,他认为,爨碑记录了那段时期的历史文化,如今,把它融入曲靖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回顾历史的方式,也能让曲靖人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曾经是什么样子。
作为从曲靖一中毕业出去的学子,郑博容对《爨宝子碑》也有更多的了解。“曲靖一中和小爨碑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爨宝子碑》保存于曲靖一中校园内的爨文化博物馆里,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扬当地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
编辑:张潇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