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是西安城里东大街北边解放路以西、北大街以东的第一条东西路,全长一点四公里。
< class="pgc-img">>由于西一路西口的北大街和南边的东大街的几个商场和沿街的商铺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有很多从电话卖到bb机、“大哥大”,再到现在卖手机,西一路口北边的西华门十字又有西安的电信大楼(过去叫报话大楼)都是西安最早经营通讯器材的地方,所以西一路从北大街到案板街东边在近三十年来每天都有很多人沿路向人兜售偷来的“大哥大”、bb机和手机。“大哥大”、bb机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但西一路曾经还有人兜售快译通、文曲星和mp3、mp4、psp等很多现在很多人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的时髦高档电子产品。
< class="pgc-img">>西一路北大街口路南边的高楼叫金钟大厦,从西一路北大街口往东走,在路南的易俗社文化街区靠中间是过去的易俗社,易俗社门口一直到北大街口的金钟大厦楼下过去是一排卖通讯器材和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曾经很多人的第一张IC卡、IP卡和电话充值卡都是在这里买到的。
从北大街沿西一路向东左手边第一个路口向北是直通西华门大街的手机通讯销售维修一条街——尚朴路,稍微向东一点有一个向南的通到东大街的路口,是案板街。
易俗社东边到案板街口过去是陕西联通营业厅。
在案板街中间路东的那个叫吉庆巷的小巷子里边有一家在西安非常有名气的柳巷面,每天只要开门就有很多大老远跑到那里去排队占桌子吃面的人。
路北边西头靠着北大街是中天国际大厦,中间是西一路小学,在向东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北边是文化厅家属院。
< class="pgc-img">西一路小学
>在过去被改造以前,西一路小学门口东西两侧,从北大街到尚朴路口都是些修手机、贴膜的店铺,在易俗社文化街区打造之前,还曾经被打造成非物质文化街,沿街原来一个又一个门头上打着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特约服务点、门上墙上、店里写着收售二手手机、手机维修、贴膜的小商铺变成了一些陕西地方特产展示售卖的门面。
< class="pgc-img">>案板街的西一路丁字口西南角面朝北就是之前是中国联通陕西营业厅,丁字路口北边是新城区少年宫。
从案板街和西一路的丁字口向东继续走,前边遇到第一个路口是西一路和东大街通到新城广场的南北路——端履门的十字。
接着向东,在西一路南边向东到炭市街口、向南到东大街的独立建筑叫群光广场,差不多算是西安东大街商圈最悲催的商业综合体,从开业到西安几乎就没有好过,有人说是因为修地铁挡住了生意,也有人说是因为名字没取好:群光谐音就是穷光,也有人说是受到了西安城的空心化和网商的影响,还有人说是因为建设之前,拆迁的时候拆掉了西南角上曾经最具特色的华侨商厦,所以西安很多人都不愿意进去消费。
群光广场北门外边,西一路北边有一个金翅鸟在西安火了好些年,曾经先后有很多明星在里边开过演唱会,很多西安的七零八零后都在那里有过排队等自己喜欢的明星签名的经历。
群光广场东边向南通到东大街的炭市街据说因为过去是西安城里卖煤炭的一条街道所以才叫炭市街,是西安城里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商业街之一,后来发展成了西安最大的水产市场,两千零几年的时候骡马市的兴正元步行街刚建起来的时候,白天炭市街是水产一条街,到了傍晚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时尚少女们最喜欢小饰品小商品一条街,每天晚上灯火通明,那时候晚上的炭市街可以说是美女如云,曾经有一段时间西安女娃进城第一站要逛骡马市步行街和兴正元负一层,逛完要是不再逛一圈炭市街都觉得不够尽兴。
从炭市街北口向东沿着东一路一直到尚德路口之间沿路两边有很多卖厨房用品和烘焙用品以及奶茶原材料的商店,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最受新媳妇和年轻宝妈最喜欢的专业市场,在这里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碗筷刀叉到餐厅饭店用的和面机,从制作蛋糕的模具、原材料到制作奶茶的各种粉料、杯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跟西一路十字交叉的下一个路口尚德路,向南通到东大街,向北可以从西安明城墙的尚德门出城,最北端是西安火车站西广场的出租车循环车场。在西一路和尚德路十字路口两侧是西安城里的美容美发用品一条街。
再向东走就是从东大街的大差市十字通到西安火车站的解放路,过了解放路,东边是东一路,也就是说解放路是东一路和西一路的分界线,或者是解放路是西一路的最东头;从西边走到解放路,西一路就走完了。
< class="pgc-img">西一路老小区
>西一路西头路南,东起案板街、南至东大街、西至北大街,占地面积约87亩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是一个作为西安市迎接十四运会、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西安城里2021年九月最新的网红街区。
< class="pgc-img">>说到易俗社文化街区这里就不得不跟大家细说一下西一路上曾经的易俗社。
1912年,为唤醒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宗旨,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编、导、演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
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期间,数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题赠“古调独弹”匾额。
1951年易俗社由西安市政府接办,后来易俗社成为西安市戏曲界第一个公营示范性剧社。易俗社由政府接办以后多次赴京演出,《三滴血》《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后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百余年来,易俗社涌现出众多秦腔名家,创作剧目800余部,1000余册。1960年,首部秦腔电影《三滴血》的拍摄、传播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首部3D秦腔电影《三滴血》的摄制开创了新时代秦腔传承传播的先河。
不仅在秦腔的发展史上,易俗社功不可没,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易俗社剧场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936年,在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中,易俗社剧场作为西安事变的重要场所,在当时以精彩的演出吸引住来自南京的军政大员,起到迷惑作用,为西安事变得以成功创造了条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特殊时刻历史赋予的重任。1938年,由丁玲带领的综合性抗日文艺宣传团体——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带着八路军在山西旗开得胜的捷报和共产党全面抗日的主张与决心来到西安。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准备上演反映军民团结抗战的话剧《突击》却受到国民党方面的掣肘。易俗社为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提供演出场地、服装道具和人力帮助,支持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用艺术武器宣传党的抗战纲领,使八路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后来易俗社发展成为被誉为是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如今已经成为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也是西安乃至陕西的重要文化名片,不仅见证了近百年来秦腔艺术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与兴衰,也见证了西安乃至整个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变化。
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易俗社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
从2018年以“易俗社”为文化品牌,以秦腔文化为特色,以“街、坊、巷、院”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带动周边经济、文化建设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项目启动,到2021年九月正式全面开放,它是依托已经有109年历史的秦腔剧社易俗社,通过改造、新建博物馆、戏台、街巷、广场等活动、展示空间,融合了秦腔艺术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等功能的全国首个戏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传承展示秦腔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陕西文化魅力的城市文化新窗口。
从正式向民众开放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易俗社文化街区就成了西安又一个网红街区。尽管新冠疫情还在持续,每天还有很多人到这里来打卡拍照,甚至带着孩子来溜娃。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到网商盛行之前也就是解放路地区特别是民乐园地区棚户区改造之前,解放路一直都是西安城里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一。加上西一路南边紧挨着东大街,西边又有北大街,东南西三边都曾经是西安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跟前又有尚朴路、案板街的通讯器材销售维修一条街、炭市街水产海鲜一条街、尚德路美容美发用品一条街……所以西一路在西安曾经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
好了,关于西安城里的西一路我就说到这里,关于西一路你还知道些什么,或者你对西一路还有哪些记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更多人一起分享交流。
< class="pgc-img">>我是黄昆,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黄昆说西安》说的都是我个人对西安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计划以《黄昆说西安》为主题,通过视频和图文两种形式介绍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西安!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西安记忆被更多人记住、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里、对西安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或者有疑问都可以私信、留言给我。
《黄昆说西安》感谢大家点赞、转发、加关注!
< class="pgc-img">>日,在渭南西一路恒基美食城入口处开了一家奶茶店,探店后发现这个店名叫七钟茶。七钟茶、七年钟情为好茶,鲜水果茶 , 不加水的奶茶。以及酷爽柠檬多种美味小吃,用心制作每一款奶茶,做你情绪上的知己。
< class="pgc-img">>以七钟心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和七种心情为主题,所有饮品第二杯半价,买鸡排送冰鲜柠檬水一杯。总有一款适合你,开业第二杯半价,充值优惠大大,欢迎你的大驾光临喔~
宫彩妆一经发布便被一抢而空,直播带货国风产品备受欢迎,《中国诗词大会》《如果文物会说话》《国家宝藏》等各类传统文化纪录片、电视综艺轮番热播,这些现象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成为文化产品自信崛起的新路径。
再看看西安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城墙下、公园内随处可见的“汉服摄影”,街头排队打卡的“国风奶茶”“唐风点心”,周末火爆的“茶艺课”“插花课”,这股浓郁的“古风”刮到了城市里的角角落落,与这座千年古都相得益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走进大众视野的“古风经济”,正向世界展示着东方美学与中国风格。在千年古都西安,每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身影,都在为这座城市植入文化元素,重塑这座城市独具魅力和无穷潜力的文旅IP。
全国汉服产业市场规模接近20亿
西安汉服企业数量达百余家
华服美纹彩,丽人好风光。
最近几年的三四月份,不论你在大唐不夜城闲逛,还是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放风筝,亦或者坐在诗经里景区喝茶,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汉服“小姐姐”结伴而行,她们着锦绣罗衣,轻点绛唇、浅描青黛,举手投足间彰显古韵美感。让人不禁感叹:“这些衣服不仅看上去很漂亮,更重要的是穿上了就有种不一样的气质。”
在一家西安媒体从事编辑工作的张女士对记者表示,几年前,她偶然尝试了一次汉服,从此就成为了一名忠实的汉服爱好者,家中自购的汉服就有数套。“三年前,我在西安想拍一套汉服写真,只有个别影楼有这项业务。没想到,现在西安汉服摄影馆、汉服体验馆比比皆是。”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生产汉服的商家很多、线上线下店铺林立,一套汉服的价格从近万元到一二百元皆有,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以我自己为例,家里的汉服大部分都是200元左右的平价产品,最贵的一套是800多元。我身边的汉服爱好者,大多购买的也都是两三百元的衣服,属于经济实惠的类型”。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汉服消费群体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以来,汉服爱好者群体数量呈现年均7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已超过600万人。这600万人中,86.9%是年龄24岁以下人群。很明显,“95后”和“00后”是绝对主体,这个年龄群正是崭露头角的新生代消费群体,个性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不可估量。
正是拥有了庞大的消费群体,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汉服产业的市场销售额约为16.9亿元,是2015年的8.9倍,且5年来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汉服企业的城市分布来看,西安的汉服相关企业数量高达102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而且企业数量与排名第一的武汉仅差1家,占全国2115家企业总数的4.8%。这是个了不起的比例——单一产业的企业数能占到全国5%左右,说明已经形成了区域性聚集的势头,成为全国产业分布的重要支点。
西安经济学者赵锐表示,西安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旅游氛围和汉服企业基础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很容易激发起产业想象。我们应紧跟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趋势,着力配置消费群体稳定、受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小的逆周期产业。像汉服这样的小众产业,就是具备穿越牛熊能力的逆周期产业。耐心立足小众产业和细分产业,形成特色规模、独辟蹊径的产业构建思路。
唐制婚服、明制婚服走俏市场
中式婚礼愈发受到年轻人青睐
记者上周在位于西安市西一路的一家婚纱礼服店内看到,各种中式礼服全部被陈列在一进门的显著位置。“以前客人一进店,大都直奔西式婚纱区,没想到,现在特别流行中式礼服,所以我们也随着客户喜好将店内的中式礼服陈列在了进门区,让大家更方便挑选。”婚纱礼服店店长云女士向记者介绍,店内中式礼服各种档次都有,镇店之宝是一套全手工的名为“武皇”的中式礼服。记者看到,这套以红色为底色的中式礼服上,以金色绣线绣满了凤凰、祥云等喜庆图案。据云店长介绍,这套礼服的制作周期要将近两年,都是师傅手工刺绣完成的,很多客人都是被这件衣服吸引进店的。“虽然这件礼服售价要数万元,一天的租金也在8000元,远高于市场上普通婚纱的价格,但是选中它作为婚服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记者在店内了解,现在包括秀禾、周制婚服、唐制婚服、明制婚服等在内的各色中式礼服在西安年轻人中都非常受欢迎,每月租借比例占到全店礼服的三成以上。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随着婚礼司仪长庄重声音的响起,西安汉乐府酒店又迎来了每年繁忙的婚礼季。大气磅礴的婚礼仪仗,威武庄严的皇家礼官,阵容宏大的婚礼助演,以及高亢雄浑的宫廷宴乐,都让现场主宾感受不一样的礼遇。据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选择他们酒店举行汉式婚礼、唐式婚礼的西安新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婚礼形式文化韵味浓郁且别具一格。
“长安自古帝王都,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世代相传的风俗礼节。传统中式婚礼作为延续千年的婚礼仪式,前些年却被西式婚礼逐渐代替,淡出人们视线。我们希望能够在现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下,通过举办中式婚礼,在年轻群体中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西安一家主打仿古婚礼的婚庆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向记者表示,他们通过挖掘古籍线索,策划编创遵循古制的唐代婚礼仪轨,旨在为西安新人打造独具文化特色、地域特征,且毕生难忘的婚典。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不少年轻人都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文化内核,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内涵,恰恰能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这也是近年来各色中式婚礼走红的内在动力。
古琴、点茶、插花、制香
古风沙龙让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平沙落雁》《半山听雨》《阳关三叠》《关山月》,悠扬的古琴声每天都会在朱雀门顺城巷的一家雅社内响起。“焚一炉香,抚一曲高山流水,添一缕文墨清香,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间约100平方米的雅社内,记者见到了这里的馆主徐女士。徐女士早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感兴趣。她的祖父为一名古建筑专家,父亲是诗词散曲界的知名学者。徐女士受家庭文化氛围影响,习绘画、学古筝,写诗词,后来一心钻研古琴。之所以开办这个雅社,一方面希望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想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
“品美食、着汉服、饮香茗、抚瑶琴、赏名花、制佩香、游长安”——据记者了解,这间雅社以“琴、茶、花、香”为载体,开设了古琴、点茶、插花、制香等主题课程。根据节气、节日等传统时节,还会举办画扇、自制灯笼、自制香包、汉服体验、手作青团等风雅活动。这些课程及活动基本单次收费都在百元左右,为了提升体验感,每场参与人数控制在十余人,目前参与者以爱好传统文化的大学老师为主。馆主徐女士说,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日益增强的民族自信与认同,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并传承中国文化之美。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发现,像这样开设古琴、茶道、围棋、书法、插花、香道、古筝、禅舞等传统文化课程的古风沙龙机构在西安有数十家之多。一家机构在简介中写道“以复兴中华文明、弘扬中华国粹为宗旨,通过琴棋书画、诸子经典等课程学习,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之瑰宝”。
从古人的“曲水流觞”,到如今的古风主题沙龙,无不体现的是国人对东方美学的极致追求。大众与文化中国,在这里相生相长。
紧抓国风文化复兴契机
古风点心、茶饮异军崛起
“璞玉倾城”“浣纱绿苒”“蔓舞金袖”“相思红颜”“琼紫伊人”……当你听到这些曼妙的名词时,一定不会想到用它们命名的竟然是一款款中式点心。这家开在大雁塔旁边的中式点心店独具古韵的食物名称让人眼前一亮。店内宣传墙以及包装袋上都描画了一张唐仕女图,古风感十足。正在挑选甜品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是从银川来西安旅游的,整个西安之旅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化之美”,不论是千年古迹,还是这些极具创意的“古风”美食,都让她感受到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好,我要一杯南山烟雨、一杯桂花引、一杯梅占摇红,都是热的,少糖。”周末,位于南稍门中贸广场步行街一楼的一家网红奶茶店里客人络绎不绝,不大的店面内五六张桌子坐的满满当当,不时还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少男少女们来打卡拍照。店内整体呈现出古色古香的“国潮”设计风格,正中一块“鲜衣怒马”的牌匾以及“逛长安”的古风漫画都向来人彰显着这家奶茶店的独特之处。“我们的奶茶秉承中茶西做的创意理念,将西方的芝士牛奶与中国的天然茶香融合,让繁复的中式花纹与西方艺术碰撞,打造一个新中式茶饮文化传播空间。同时,每一款盛放奶茶的纸杯都绘制了充满中式风格的画作,让这里出品的每一杯茶,除了拥有令人难忘的口感外,还有着让人记忆深刻的西安符号。”奶茶店的员工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开店初衷及品牌文化,在2016年创始初期,他们就确定了要做长安国风,通过从汉唐的国风中提取一些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进行融合,创造优质的产品
近两年来,这种主打“古风”的新中式奶茶店、甜品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紧抓国风文化复兴的契机,新中式健康茶饮正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新欢。去年年底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预计,到去年底,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可达1100亿元。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论是一块点心亦或是一杯茶饮,餐饮行业的这股“古风”越来越受热捧,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强盛的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让国人越来越自信。作为文化主要载体之一的餐饮行业,自然成为“古风”流行的重要一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丁倩瑾